1、 关键词: 基因载体 染色体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认为有一些闪光的地方和有效性比较高,也有不少不满意的地方。亮点:1、 学生可以动手的我不动手在复习萨顿推论时,我以“减数分裂中染色体行为”和“孟德尔豌豆杂交实验中遗传因子的行为”导入,通过类比推理,猜想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然后让全班同学动手在白纸上画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减数分裂图,请了1个同学到黑板上画,然后学生点评总结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依据和推论。本节课还有一个学生活动,让学生根据摩尔根的假说写出图解解释实验现象。在下面详细介绍了,此处略。这一做法比我讲我板书写出效果要好很多:每个学生都参与了写图解的过程,通过写系谱图纠正了一些不规范的写法问题。2
2、、 灵活处理材料启发学生探究按照萨顿的理论:基因在染色体上,那么,控制白眼的基因是在常染色体上还是在性染色体上呢?如果在性染色体上,那又有哪些可能呢?学生讨论后说出:假设一控制白眼的基因是只在Y染色体上;假设二控制白眼的基因在X、Y染色体上;假设三控制白眼的基因只在X染色体上,Y上没有它的等位基因;假设四控制白眼的基因位于常染色体上。引导学生用假设一解释摩尔根的实验,结果与事实不符,排除假设一的可能。我导引学生写出如果假设二成立,则亲本的基因型为:XWXW(红眼雌)XwYw(白眼雄)。如果假设三成立,则亲本的基因型为:XWXW(红眼雌)XwY(白眼雄)。如果假设四成立,则亲本基因型为:WW(红
3、眼雌) ww(白眼雄)然后请了三位同学到黑板上分别写出假设二、三、四的遗传系谱图,其他人在我自己印给他们的学案上写出。判断这些假设能否解释实验。接着引导学生写出测交系谱图:F1红眼雌果蝇与最初的白眼雄果蝇杂交。不能区分出又设计了一个新的实验:将F3中白眼雌蝇和F1中红眼雄蝇杂交。全部学生完成,独立设计测交实验。在难点我给予有效的引导。将发现“基因在染色体上”的思维过程按知识发展的逻辑过程转化为学生的学习思维过程,学生在教学中是思维活动的主体。让学生了解了萨顿、摩尔根科学发现中的相关生物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科学发现中的科学方法。我从中起到引领、组织,有效的促使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的作用。
4、 总的来说,整个教学过程层次清楚,基本达到了预先设定的三维目标;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同时,并没有忽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传授。从教学效果来看,我觉得算是成功的。 教学不足 回头看自己的这节课,有如下几点在以后的教学中仍需格外重视。 1、组织课堂的能力仍需进一步提高。课堂组织教学能力表现在很多方面,如对课堂纪律的维持,对整个教室所有的细节进行关注,注意自己的教学是不是面向的全体学生。板书注意关注后面的同学是否能看得清楚。时间安排。以上这些没有做到很好,而且学生活动较多,组织的不紧凑,拖了堂。2、没有留给学生消化小结的时间。每节课都应该留出学生自我学习的时间。对每节课进行细致的反思是迅速提升教师基本功,提升教师智慧的捷径。所以,无论是常态课还是公开课,无论从备课投入还是课堂教学,我们都应该将“研究”、“创新”思想带进教学,深刻理解教师的主导地位与学生主体身份的关系。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要善于探索,善于总结,用创新的思维来对待教学1。 参考文献 1余文森.2006. 公开课再认识.摘自中国教育报2006年6月2日第5版2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遗传与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