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相关叙述,初中安排有“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一整课的内容,试教版教科书只有约260字的一段话。如何在衔接初中的基础上追求不一样的高中历史课堂,是当下中学历史教学必须面对的难题。二、三个维度的追求(一)营造有“人”的历史课中国传统史学擅长以人记事,同时,“人”的故事也更容易对学生内心形成冲击。以“人物-场景-体验-思辩”进行教学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中学历史教师应力图营造有“人”的历史课堂。(二)了解历史脉络,认识“历史发展大势”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对中外历史纲要课程的定位是:“必修课程采取通史方式,旨在让学生掌握中外历史发展大势”。“三国两晋南北朝”
2、是夹在秦汉和隋唐两个大统一时期之间、跨度约四百年的一个大分裂时期,是一个名副其实的“乱世”。大规模人口迁徙与江南地区开发,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政治制度的创新,思想解放与文化发展都在分裂之中孕育着走向统一的因素。从长时段来看,这一时期是“由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向另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过渡形态”。借用日本史学家川本芳昭的观点,本课的“历史发展大势”可以采用“中华的崩溃和扩大”来串联。具体而言,“崩溃”主要是指统一政权瓦解,长期分裂对峙、战乱;“扩大”主要体现于江南地区开发与民族交融、北方出现民族交融的高潮、由北而南重新走向统一等。(三)使“核心素养”落地课标对本课要求是:通过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
3、的历史脉络,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新成就。根据课标要求、教科书叙述及初高中内容的衔接,本课的目标如下:1.能够在年代尺中标出曹魏建立、西晋统一、东晋建立、北魏统一北方、隋朝统一南北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点,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2.阅读有关汉末之乱、八王之乱、南北之间战争等材料,感受“乱世”民众生活之苦痛,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时代特色。3.了解典型人物王羲之、邓攸、冼夫人、石勒、高欢等的相关史事,认识民族交融的多面相;感受民族交融要经历长期过程,并不是一件简易的事情。4.能够结合相关材料,多角度认识魏孝文帝汉化举措的影响,体会历史发展的复杂性和曲折性。5
4、.能够结合课堂小结,认识这一时期历史发展大势是由分裂对峙重新走向统一。以“人物-场景-体验”贯穿始终,特别注重学生对历史的感受和体验;后半段突出“思辩”,体会历史思维的深广度。三、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导入:观看王羲之丧乱帖图片及释文:释文: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荼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设计意图:韩玉涛先生认为,王羲之的“先墓”是指在琅琊临沂的祖墓。“先墓”初“离荼毒”是在晋室渡江前后,不过此时王羲之尚未成年。“再离荼毒”发生于公元356年燕太原王慕容恪与段龛广固之战时,燕军荼毒王羲之在琅琊临沂
5、的先墓,后由王羲之的好友荀羡修复。在先墓被一毁再毁,而自己却不能前往整修祖墓的历史背景下,王羲之遂写作此信札,无奈和悲愤之情溢于纸上。以魏晋时期的书法作品引入新课,借典型人物王羲之的“丧乱之极”,引出时代风貌之一面“乱世”。(一)“中华的崩溃”学习任务1:了解历史脉络,认识“崩溃”之一面大分裂情境呈现:三国两晋南北朝王朝兴亡表(表1)(日)川本芳昭著,余晓潮译:中华的崩溃与扩大:魏晋南北朝,第18-19页学生活动1:在表1中标出曹魏建立、西晋统一、东晋建立、北魏统一北方、隋朝灭陈等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点。学生活动2:计算此时期统一时间所占的大致比例。问题1:依据表1,概括这一时段大致的时代特色。
6、这是一个年代、世系都很复杂的时期,使用一个“简单”的王朝兴亡表,学生就能够凭借年代、国名,初步认识这是一个约四百年的分裂时代,是一个“乱世”,引出下一个学习任务(感受乱世)。学习任务2:感受“乱世”景象,认识“崩溃”之一面大动乱材料1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曹操:蒿里行(创作于公元192年前后)材料2 310年,整个黄河流域遭受大蝗灾,草茎树叶甚至牛马毛都被吃光,接着发生大瘟疫。在广大地区上,饿死、疫死以及被杀死的人,“流尸满河,白骨蔽野”,不再似人间世界。晋书食货志材料3 451年,北魏攻宋,宋朝南兗、徐、兗、豫、青、冀六州,都遭受大破坏。魏兵经过的郡县,房屋被烧毁
7、,变成一片白地,春燕归来,只好在树上造巢。资治通鉴卷第一百二十六,参考范文澜中国通史(第2册)改写材料4 据该书(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在当今中国版图范围内,先秦时期共有战争661次(此从周平王东迁算起),平均每年约1.2次;秦汉时期有战争682次,平均每年1.6次;魏晋南北朝时战事最多,共有1677次,平均每年有4.6次。施和金:中国古代战争的时空分布问题2:上述场景中你感触最深的是?问题3(追问):史家描述“甚至牛马毛都被吃光”“春燕归来,只好在树上造巢”的场景有何用意?教科书对这一时代的描述文字有“战火连绵,形势动荡”,我们认为,当今和平年代的学生,难以理解和感受此类文字,如此描述,学生很
8、难“动心”。此环节意在:(1)通过上述192年前后、310年、451年的三个时间节点的典型场景,加深学生对“乱世”之久,民生之艰的认识。(2)学生第一印象之下,往往关注“流尸满河,白骨蔽野”之类的场景。通过追问,学生既可以体会史书精炼、生动的笔法,又能加深其对“乱世”的感同身受。过渡:为躲避大动乱、灾荒,黄河流域居民大量迁往南方。学习任务3:体会流民苦痛,认识“崩溃”之一面大迁徙材料1 自永嘉截至刘宋之季,南渡人口(编户齐民)约有九十万,占当时政府编户齐民五百四十万的六分之一。换言之,亦即晋永嘉以来,北方平均八人之中,有一人迁徙至南方。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第322
9、页材料2 西晋末年移民路线示意图阎步克:中国古代史(上)课件老师结合示意图,运用材料1的相关数据,概要演示西晋末年黄河流域汉族民众迁徙,尤其是大量南迁的路线。初步感受社会大环境后,进一步设身处地理解古人的处境。引导学生想象,如果自己也是当时南迁的民众,可能会遇到怎样的场景呢?材料3 石勒过泗水,攸乃斫坏车,以牛马负妻子而逃。又遇贼,掠其牛马,步走,担其儿及其弟子绥。度不能两全,乃谓其妻曰:“吾弟早亡,唯有一息,理不可绝,止应自弃我儿耳。幸而得存,我后当有子。”妻泣而从之,乃弃之。其子朝弃而暮及。明日,攸系之于树而去。晋书卷九十邓攸传注:邓攸,平阳襄陵人(今山西临汾市东南),永嘉末任河东太守,被
10、石勒俘虏后任为参军。问题4:如果你是邓攸,当时你会怎么做?让学生切实体会流民生存之艰难和生离死别的苦痛,由此生疑,即使艰难,为何仍要迁徙?(躲避乱世,渴望生存)大量民众迁至南方,对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二)“中华的扩大”学习任务4:认识“扩大”之一面:江南开发与民族交融材料1 184年(东汉末年)289年(西晋)今浙江省境内所设县数2147今福建省境内所设县数115据葛剑雄:中国移民史第二卷等制表材料2 四三六年,魏灭北燕,北燕主冯弘族人冯业率三百人浮海归宋,居住新会(广东新会县),宋朝命冯业世为罗州(治石龙县,广东化县)刺史。冯氏非本地人,号令不行。高凉郡(广东阳江县)有“蛮”族部落十余
11、万家,酋长冼氏。冼氏有女多智谋,善于用兵,梁末,罗州刺史冯宝娶冼氏女为妻。冼夫人约束冼氏部落使从民礼,冯氏政令才得行施。陈霸先起兵讨伐侯景,得冼夫人援助,冼夫人成为陈朝在岭南的重要支柱。冯氏数百人终于影响冼氏十余万家。范文澜:中国通史(第2册),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493页材料3问题5: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中华的扩大”的?浙江、福建设县数的激增、冯氏与冼氏的通婚、南朝对广东地区统治的加强,都体现了江南开发和南方民族交融的成果,中华经济文化基地由此大大扩充,这是此时期“中华的扩大”的含义之一。学习任务5:认识“扩大”之另一面:北方民族交融的多面相1.“胡人汉化”材料1 石勒(274年333
12、年)建立后赵政权后,严禁人说胡字,称羯族人为国人,汉族人为汉人。石勒任用樊坦做地方官。樊坦进见,衣冠破烂。石勒惊问,你为什么穷到这样。樊坦忘了禁令,答说,羯贼无道,把我的财物都抢光了。石勒笑说,羯贼如此劫掠,我替他们赔偿。樊坦想起禁令,连连叩头求饶。石勒说,我禁的是普通人,你们老书生除外。石勒还重视中原文化,严禁汉族厌恶的胡族风俗,如娶亡故父兄的妻妾为妻,以及服丧中结婚等。摘编自范文澜中国通史(第2册),第415、448页材料2 前秦政权对北方民族的汉化尤其起了巨大作用。苻坚能够摒弃民族偏见,信用汉族人士,打击本族的豪强权贵。他曾经亲临太学,考试学生经义,品其优劣等第,甚至禁卫军士、后宫掖庭,也皆令读书。陈琳国、侯旭东主编:中国大通史魏晋南北朝(上册),第38页材料3 有学者统计,北魏道武帝时汉臣在大臣中占37.5%,明元帝时占41.4%,太武帝时占50.8%,文成帝时占52.7%,献文帝时占59.5%,孝文帝时占68.9%。王家范等编著:大学中国史,第207页问题6:石勒为什么“严禁人说胡字”?他又为何尊重“老书生”樊坦?问题7:从石勒、苻坚对汉文化的重视,到北魏汉臣比重不断上升,能说明什么问题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