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2.6 科恩5条标准1.2.2.7 罗杰斯12条标准1.2.2.8 阿卡夫、坎布斯、舒尔兹等人也提出了自已的标准1.2.3 我国心理健康标准的代表性观点1.2.3.1 中国会儒家文化的心健康观:1、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2、适当约束自已的言行,3、保持情绪的平衡与稳定,4、正确的认识周围环境,5、保持积极的生活态度,6、完善自我的发展目标。1.2.3.2 我国现代学者的心理健康观:黄坚厚1乐于工作2乐于交往3接纳自已4适应社会。张春兴1了解自已并肯定自已;2掌握自已的思想行动;3自我价值感与自尊心;4能与人建立亲密关系;5理想追求不脱离现实。其它学者的观点1.2.3.3 心理健康标准的科
2、学界定:一、智力水平正常;二、自我意识正确;三、人际关系和谐;四、生活平衡积极;五、社会适应良好;六、情绪乐观向上;七、人格统一完整。2 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与目标2.1 心理健康教育的涵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落实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培养跨世纪高质人才的重要环节。心理健康教育与相邻概念的关系:1、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建设性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人员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和服务,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认识环境,根
3、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个人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生活目标,使其能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在学习、工作及人际关系等各方面,调 整自己的行为,增强社会适应,作出明智的抉择,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2、心理咨询 是指咨询者运用心理学专业知识与技能,通过语言、文字和其他信息传递方式,给来访者以帮助、启发和教育,以维护和增进其身心健康,促进其人格完善和潜能发挥的过程。3、心理治疗 是指在良好的治疗关系的基础上,由经过专门训练的治疗者,运用心学的有关理论和技术,对患者进行帮助,以消除或缓解患者的心理问题或障碍,促进其人格向健康、协调的方向发展。 2.2 心理健康教育的功能与意义功能:2.2.1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1
4、、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2、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人格3、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提高学生适应能力2.2.2 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1、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实现教育目标2、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减轻学习负担3、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实施创新教育2.2.3 推动社会文明与进步1、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社会局面的安定和谐2.2.4 心理健康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1、 心理健康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德智体美劳)的组成部分2、 心理健康教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作用a) 基础与中介作用b) 操作与动力作
5、用c) 激励与增效作用3、 心理健康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a) 心理与德育:理论基础不同,学生观不同,目标侧重不同,工作内容不同,工作原则不同,方法手段不同b) 心理健康教育与智育:直接间接服务于智育,智育对心理健康也有不同程度的作用c) 心理健康教育与体育:体育奠定基础,心理影响身体健康d) 心理健康教育与美育:心理健康教育是美育的基础,美育要为心理健康服务2.3 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原则目标:1基础目标是防治心理疾病,增进心理健康 2基本目标是优化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3终极目标是开发心理潜能,达到自我实现 总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充分开发他们的的潜能,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
6、理品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 具体目标: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健全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对少数有心理行为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学生,给予科学有效的心理咨询和辅导,使他们尽快摆脱障碍,调节自我,形成健康的心素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1、 面对全体学生,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的心里健康教育。2、 向少数有心理困扰和心理障碍的学生,开展补救性和矫治性的心理咨询和辅导。3、 面对教师和家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而间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原则:1、 教育性原则2、 全体性原则3、 差异性原则4、 主体性原则5、 整
7、体性原则6、 发展性原则7、 活动性原则8、 保密性原则3 心理健康教育的历史与现状3.1 西方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3.1.1 西方心理健康教育的兴起3.1.1.1 心理卫生运动的推动3.1.1.2 心理测量运动的影响3.1.1.3 职业辅导运动的贡献3.1.2 西方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3.1.2.1 专家队伍与政府投入3.1.2.2 人才培养与资格要求3.1.2.3 服务领域与任务3.1.2.4 专业组织与学术期刊3.1.3 西方心理健康教育的趋势3.1.3.1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资格认定职业化、高学历化取向3.1.3.2 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综合化、途径多样化与整合化取向3.1.3.3 心理健康教
8、育工作者培养的专业化、实践化与研究化取向3.1.3.4 心理健康教育的全球化与本土化取向3.2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3.2.1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的起源3.2.1.1 心理卫生运动的影响3.2.1.2 职业辅导工作的促进3.2.2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历程3.2.2.1 台湾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3.2.2.2 香港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3.2.2.3 中国内地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程3.2.3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成就3.2.3.1 教育行政部门加强了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领导3.2.3.2 各地积极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3.2.3.3 注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3.2.3.4
9、 加强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作的师资队伍建设3.2.3.5 编撰出版了一大批心理健康教育的读物3.2.4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问题3.2.4.1 思想观念上重视不够3.2.4.2 不同地区间差异较大3.2.4.3 专业化队伍尚待建立3.2.4.4 理论指导力尚显不足3.2.4.5 实际操作规范性不高3.2.5 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展望3.2.5.1 心理健康教育的制度化3.2.5.2 心理健康教育的普遍化3.2.5.3 心理健康教育的科技化3.2.5.4 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化3.2.5.5 心理健康教育的中国化4 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4.1 自我意识的教育与辅导自我意识是指主体对其自身的意
10、识,即人们对自己各方面以及周围人关系的认识、感受、评价和调控,它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意向三种心理成分。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部分,它包括个人的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个体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产生自我概念,形成自我形象。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中对自己的情绪、情感的体验和态度。自我意向是自我意识的核心内容,包括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暗示、自我设计、自我调控、自我完善等。4.1.1 自我认识的教育与辅导4.1.1.1 通过对他人的认识来认识自我4.1.1.2 能过分析他对自己的评价来认识自我4.1.1.3 通过与他人的
11、比较来认识自我4.1.1.4 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4.1.1.5 通过自己的活动表现和成果来认识自我4.1.1.6 通过反思和自我批评来认识自我4.1.2 自我接纳的教育与辅导所谓的自我接纳,就是对自己的本来面目抱认可、肯定的态度。4.1.2.1 自尊心的培养4.1.2.1.1 教育学生学会自尊自重4.1.2.1.2 教师注意维护学生的自尊4.1.2.2 自信心的培养4.1.2.2.1 给予学生积极评价4.1.2.2.2 因材施教发掘潜能4.1.2.2.3 自我竞赛获得自信4.1.2.2.4 创造机会发挥特长4.1.2.2.5 集体评说相互尊重4.1.3 自我完善的教育与辅导所谓自我完善即自
12、我教育4.1.3.1 自我认识与自我评价4.1.3.2 自我设定与自我激励4.1.3.3 自我监督与自我控制4.1.3.4 自我体验与自我强化4.2 人际关系的教育与辅导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所形成的相互之间关系,它是交往双方彼此心理上依恋与心理距离的一种反映,实质上是交往双方的需求在交往过程中是否得到满中以及满中程度的体现。4.2.1 师生关系的教育与辅导教师应如何改善师生关系4.2.1.1 更新教育观念,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4.2.1.2 注重师生互动,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4.2.1.3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促进师生的自由交往4.2.1.4 采取民主的教育态度,促进自身的教育行为4.2
13、.1.5 了解学生需要,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4.2.2 同伴关系的教育与辅导4.2.2.1 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促进同伴之间的互动4.2.2.2 了解学生同伴关系现状,公正及时地处理同伴冲突4.2.2.3 建立班级活动的规则,重视和利用非正式团体4.2.2.4 创设积极向上的班风,促进良好的同伴关系4.2.2.5 提高人际认知水平,调整交往认知结构4.2.2.6 学习社会交往技能,主动参与交往活动4.2.3 亲子关系的教育与辅导4.2.3.1 父母学会理解和尊重孩子4.2.3.2 子女学会理解和尊重父母4.2.4 异性关系的教育与辅导4.2.4.1 青少年学生性意识的发展4.2.4.1.1 对性知
14、识和异性的探求和了解4.2.4.1.2 对异性的疏离与排斥4.2.4.1.3 对异性的关注与接近4.2.4.1.4 对异性的追求与爱恋4.2.4.2 青少年学生的异性交往教育4.2.4.2.1 正确认识青少年的异步性交往青少年学生心里萌发的异性吸引是性心理和性生理走向成熟的必然结果,是一种正常的自然表现。4.2.4.2.2 青少年异性交往的原则:自然与适度为原则4.2.4.2.3 青少年异性交往的方法:克服羞怯;真实坦诚;留有余地4.2.4.3 引导学生区分友谊和爱情4.3 学习问题的教育与辅导4.3.1 学习动机的教育与辅导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维持已引的学习活动,并导致行为朝向一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的心理状态。4.3.1.1.1 阐述知识的意义和价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