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课文的什么线索?是按下雪的线索来说的。下雪的过程,对吧?对。如果按照那位男同学的说法,课文可以分成几部分?按照男同学的说法,课文可以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雪的景色”,第二部分写了“雪的用处”。不,“雪的好处”。“雪的景色”,仅仅是雪的景色吗?第一部分就是写“下雪”,第二部分是“雪的联想”。这样说可以吗?可以。如果按照女同学的说法,课文又可以分为几部分?按照这位女同学的说法课文可以分成四段。也就是四部分。哪四部分?第一部分是下雪前的景象,第二部分是下雪时的景象,第三部分是下雪后的景象,第四部分是作者的联想。两种分法都可以。我们为了学习的方便,按照分四部分这种方法来学习。我还要问大家:在雪前、雪
2、中、雪后和联想这四部分中,你感觉最新奇、最有兴趣的是哪部分?我最感兴趣的是“雪中”那一部分。我最感兴趣的是作者产生联想的那一个部分。我感兴趣的是雪后的景色。我最感兴趣的是“雪前”。这一段写得很形象。这么说大家对四部分都感兴趣了。那么我问一问吧。有多少同学对第一部分最感兴趣?(有五六位学生举手)多少同学对描写下雪的“雪中”最感兴趣?(有不少同学举手)多少同学对描写雪后景象最感兴趣?嗬!这次人最多!因为你们最不了解下雪后是什么样子,是不是?好。哪些同学对雪后的联想最感兴趣?(有两三个同学举手) 好,那就按照同学们的意愿,首先来看雪怎么下。大家打开课文第二段。谁能够把这一段读出来?你认为应从哪里开始
3、就从那里开始,你认为应到哪里结束就到那里结束。(读课文)“前些天暖和得如同阳春三月大雪整整下了一夜。” 对她读的有没有意见?我觉得“下雪的景象”应该从“这是入冬以来的第一场雪”开始。这个意见大家同意吗?同意。(对原读文的学生)你读得多了,天气还在变,你就开始读了。咱们从第二个同学这儿开始来读。大家看一看写下雪这一段是从哪几个方面,也就是从哪几个角度来写的?先从“雪下得很大”这个角度来写的,然后又从“冬天的雪夜”来写。介绍了雪下得很大,紧跟着就写黑夜吗?他讲了雪一下子就把地染白了,说明雪下得很大。他是先写看见的,后来 写听见的。为什么后来写听见的?因为雪下得很大,晚上很冷,他不可能一个人站在雪地
4、里观察雪景。所以他就写他“听”,对不对?我们先读一读看见的雪。读的时候要把雪下得很大的那个气势读出来。大家看他这场雪下得大不大?(生读课文有关部份) 这场雪大吗?不大。谁能比他下得再大点?(笑声) (生再读课文) 够大的吗?不够。那么谁来建议,要想把这场雪读得很大,哪些词应该强调地读得重一些。我觉得应该把“纷纷扬扬”、“大片大片”和“彤云密布”这些词读得重一些。你给作一下示范好吗?(生读课文) 这次读得不错。他把那几个重点词强调出来了。大家再跟着我把这几句一块儿读一下。(教师带学生逐句学读)好,谁把刚才这一节再读一下?这回要下得很大了。她这几个词强调出来了。但有一个缺点,谁听出来了?刚才我们只
5、读了两句,其余的她不应该读。我们是让读这一节,她读得对。她读得有点太缓慢了,把大雪的气势给“延缓”了,是不是?你再读一次。(生再读) “地上一会儿就白了”,应该强调“一会儿”,为什么?强调了“一会儿”才能突出雪下得很大。为什么?因为雪下得大,地上一会就白了。“一会儿”表示什么意思?“一会儿”表示很快。很快地上就白了。雪下得大不大?大。我们再把这一句读一读。(示范、带读) 这场雪下在什么地方了?这场雪下在了胶东半岛 (接)的一个什么具体地点?胶东半岛的一个山村。下在一个山村。(板书“山村”) 下雪的主要时间是白天还是黑夜?黑夜。对,黑夜。(板书“夜”)这个夜是什么样的?静静的。(板书“静”)可以
6、说是一个(读板书)“山村静夜”。那么怎样才能把这个静夜读得很静?谁来试试?读课文,(“冬天的山村偶尔咯吱一声响”) 他读得静不静啊?(学生答静)他为什么能读得这样静?你给大家介绍一下。(指读文学生) 因为我读得有点轻,还有点慢,所以显得静。一轻二慢。怎样才能体现这一点呢?我告诉大家读这样表示非常“静”的句子,要用“虚声”来读,不要读得太实。听我来读。(用“实”和“虚”两种读法读句子,让学生对比)哪种读法显得静呢?第二种。要读得怎么一点呢?“虚”一点。那谁来“虚一虚”呀?(生读课文该节) (赞赏地)嗯,还“咯吱一声响”。(学学生读的声调) 既然那么静,就应该一点声音都没有,那他还写了那么多声音干
7、什么?一会“簌簌往下落”一会“咯吱一声响”?作者写的声音都是很小的,如果不安静,就不容易听见。对不对?(学生答对)这叫“静中微响,更觉其静”。你们写作文时经常这样写,比如教室里非常安静,简直能够听到 (接说)一根针掉在地上的声音。好,再来试试,比他读得还要静。(生读文) (生不答)看来大家不太满意,是吧?你来推荐一个同学再读一下。好不好?(生答好)的确不错。你们看这场雪大不大?(生答大)大得简直弥天漫地。(板书“雪弥天”,然后读板书)“山村静夜雪弥天”。你们看是不是这样的景象啊?(生答是) 第二天清早,天就放晴了。我们看看雪景好不好?(生答好)雪景很美,谁能把它美美地读出来?(笑声)他读的时候
8、,大家闭住眼来听,看他能不能把你带到那么美的雪景中去。(读文)“今天早晨五光十色的彩虹。你们听他读完这段,是不是感到走到雪野中去了?(生反映不一) 刚走到雪野的边上,(笑声)是不是?啊,没进去。谁能带着大家进去?(生再读文,但读得不好) 进去了吗?(齐)没有。(大笑) 啊,是没有。可能刚才那位同学领着咱们走到了雪野的边上,他又领着咱们出来了。咱们一起读一下,看看我能不能把大家领进去。(示范读、带读)往前走了几步没有?走了。谁接着领大家往前走?(读文)“大街上的积雪震落下来。他领着我们看到了一群欢乐地游戏着的小孩。可见写雪景不但写了景,而且写了什么?(生答人)我们还是重点研究一下这个景。你们说这
9、段课文哪一句是概括地写雪景的?(读句)“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这是什么句?这是一个比喻句。把什么比作什么?把“万里江山”比作被雪打扮成的“粉妆玉砌的世界”。什么叫“粉妆玉砌”?就是用白粉妆扮,用玉石砌成,通常用来描述雪景。用你自己的话来描述描述“粉妆玉砌的世界”是个什么样的世界。雪后初晴,万里江山被皑皑白雪打扮成了银妆素裹的世界,白雪在阳光下,显出晶莹透明的光。你好像在背什么,用自己的话来说。阳光普照,照在雪地里。眺望远方,到处一片白茫茫。太阳放射出耀眼的光,那光像一粒粒珍珠,投射在地上,就把大地变成了闪光发亮的白雪世界。也像在背。你们是不是看了一些描写雪的课外书?(学生答是)要是用自
10、己的话讲就更好。我们来考虑一个问题:概括地说,这个“粉妆玉砌的世界”是个什么样的世界?“粉妆玉砌的世界”是一个银装素裹的银色的世界。对,但光“银色”不发亮。雪花被太阳一照,那个世界是什么样子的?晶莹透明的世界。啊,晶莹洁白。(板书:“晶莹世界”)在这个“晶莹世界”中,人怎么样啊?欢乐。嗯,欢歌笑语。“人欢笑”)我再问大家一个问题:他说柳树条上挂着“毛茸茸”、“亮晶晶”的银条儿。我们平常的感觉,凡是毛茸茸的东西,一般不会闪光。那么这个“毛茸茸”的银条,为什么却又“亮晶晶”?因为那是雪落在柳枝上,被太阳一照就闪光了。他说那银条儿是雪组成的,这一点是对的。还有什么?那银条是雪。开始,雪是毛茸茸的;后
11、来被太阳一照,晒化了,变成了水。水就是亮晶晶的。因此说这个银条是“毛茸茸、亮晶晶”的。非得变成水才亮晶晶吗?雪本身不亮吗?再说,在北方的冬天,下了这么大的雪,不会太阳一出来马上就化了。可能在咱们南方,雪不等落到地面上就变成水了。(学生答对)但是那雪为什么会沾在柳枝上?答案在课文前面。(读文)“雪纷纷扬扬,下得很大。开始还伴着一阵小雨”因为是第一场雪,天气还不是十分寒冷,所以开始下的是雨。这雨把柳枝(学生接:打湿了)雪落在打湿了的柳枝上,越积越多,变成了(学生接:银条),因为它不是特别光滑的,是凹凸不平的,所以看起来是毛茸茸的,太阳一照,就会亮晶晶。还有一个:凡是“蓬松松”的东西比如一团棉花吧它
12、就不会“沉甸甸”,但是课文为什么又说“蓬松松,沉甸甸”的雪球呢?因为那是一棵树上的雪积在一个地方,因此它是蓬松松,而且沉甸甸。没有真正分析出来。书上说“雪纷纷扬扬,下得很大”,雪落在树枝上非常沉重,所以是沉甸甸的。还是没有说清楚。大家看这儿(教师在黑板上画松枝积雪图)这是一根松枝,这是冬天不落的松针。密集的松针把落在它上面的雪都托住了,成为一个雪球。雪球给我们的感觉当然是蓬松松的。但这个雪球是由一根松枝来负担着。当微风吹来的时候,松枝就托着雪球摇晃,好像负担不了这个雪球似的。所以又给我们的感觉是沉甸甸的。是不是这个雪球真的沉得我们抱也抱不动呢?(生答不是,整个这一段话都是师生对口问答中完成的。记录时略) 北方的冬雪好不好?(生答好)我们再来读一遍,从下雪一直读到雪景。(读文)“这是入冬以来震落下来了。真的震落下来吗?(生答没有)作者为什么这样写?是个夸张句。我不同意这个同学的意见。因为那么多人一齐叫,声音很大,会发生共振,雪有可能被震落下来了。我也认为有可能震落下来。因为那么多小孩在玩,有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