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30.06KB ,
资源ID:1493811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493811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张岱年论文中国古典哲学的价值观Word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张岱年论文中国古典哲学的价值观Word格式.docx

1、庄子说:“道恶乎隐而有真伪 ”(3),以真与伪对待。在老子书中,与真字相当的是信。老子云:“信言不 美,美言不信。”(4)与真字意义相同的还有诚,易传云:“修辞立其诚。”(5),诚即真实之义。价值是后起的名词,在古代,与现在所谓价值意义相当的是“贵”。贵字的本义指爵位崇高,后来引申而指性质优越的事物。孟子说:“欲贵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贵于己者,弗思耳。人之所贵也,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6)赵孟之所贵, 指爵位而言。人人有贵于己者,便是人所固有的价值了。价值观的主要问题有二:一为价值的类型与层次的问题,二为价值的意义与标准的问题。价值不止一两个,可分为不同的类型,如真为认识的价

2、值,善为行为的价值,美为艺术的价值等。一件事物对人有用,可以说具有功用价值。如果对人有用的即有价值,人本身也应该有一定的价值。价值虽有不同的类型,但又必有共同的本质,这即为价值的意义所在。价值更有基本的标准,符合一定标准才能称为价值。此标准何在?这是一个 更根本的问题。这些关于价值的问题都是非常抽象的问题。关于价值的学说是高度的抽象思维,但是我们不能因其高度抽象而否认其重要意义。关于价值的思维对于立身处世确实具有重要的意义。庄子秋水的寓言中设问:“然则我何为乎,何不为乎?吾辞受趣舍,吾终 奈何?”秋水篇虽然以“夫固将自化”否定了这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是否定不了 的。“辞受趣舍”就包含了价值的问

3、题。人生有无价值?人生的价值何在?如何生活才有价值?这些是每一个要求自觉的人所不得不回答的问题。人生价值问题也就包含关于真 美善的价值的问题。试以时代先后略述春秋以来重要哲学家的价值观。一、春秋时代的“三不朽”说左传襄公二十四记载:“穆叔如晋,范宣子逆之,问焉,曰:古人有立曰,死而不朽,何谓也?穆叔曰豹闻之,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 废,此之谓不朽。”穆叔即鲁国贵族叔孙豹。所谓太上就是最有价值的。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就是肯定德、功、言都有价值,而以立德为最上,即肯定德的最高价值。这“三不朽”之说对于后人有深远的影响。二、孔子“义以为上”、“仁者安仁”的道德至上论孔子提

4、出“君子义以为上”(7)、“好仁者无以尚之”(8)的命题,认为道德是至上的。上字和尚字相通,都是表示价值。孔子所谓义指道德原则,义的内容就是仁,仁是最高的道德规范。在孔子的理论体系中,义还是一个“虚位”范畴,而不是一个具体的道德规范(韩愈原道区别了定名和虚位,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孔子没有以仁义并举(仁 义并举,始于墨子)。孔子又说:“仁者安仁,知者利仁。”(9)“安仁”即安于仁而行之,“利仁”即以仁为有利而行之。仁者实行仁德,不是以仁为有利,即不以仁为手段,而以仁为目的。“知者利仁”,是有所为而为;“仁者安仁”则是无所为而为。“仁者安仁”即认为仁具有内在的价值。这种观点可以称为内在的价值论。孔

5、子以道德为最高价值,所以说:“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10)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在安仁、利仁的情况,仁与生并无矛盾。但在一定的条件下,生与仁不能两全,便应牺牲生命以实现仁德。在杀身成仁之际,就达到了道德的最高境界。孔子把“道”“义”与富贵区别开来,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11)又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12)又说:“饮疏食,饮水,同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13)有“以其道得之”的富贵,有“不以其道得之”的富贵,前者不悖于道义,后者则是“不义而富且

6、贵”。在孔子看来,富贵的价值是相对的,道与义才是最高价值(孔子承认有“以其道得之”的富贵,即肯定等级差 别是正当的,这表现了他的阶级性)。道义与富贵的关系问题也就是道德原则与物质利益的关系问题。孔子区别了义与利,他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14)孔子并不完全否定利,要求“因民之所利而利之”(15),但认为义具有比利更高的价值。孔子以为道德的价值高于物质利益,其实际意义是认为人的精神需要比物质需要更为重要。人的基本的精神需要就是要有独立的人格,人与人之间要相互尊重各自的独立人格。这就是道德的基本原则。孔子肯定人人有独立的意志,他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也志。”(16)有独立意志即有

7、独立的人格。孔子肯定伯夷叔齐是“求仁而得仁” ,又说伯夷叔齐“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就是肯定伯夷叔齐为了坚持自己的独立意志而不惜牺牲生命。孔子又区别了力与德,他说:“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71)这表现了重德轻力的倾向。孔子也说过:“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18 )这也肯定了力的作用,但总的倾向是强调德的价值,比较忽视力的价值。力与德的关 系问题是关于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问题。西周末至春秋之时有关于“和同”的评论,史伯与晏子都强调和的重要。孔子亦讲:“ 君子和而不同。”(19)孔子弟子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20)所谓和即多样性的统一。史伯宣称:“夫和实

8、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21)这就是认为“和”是有价值的,“同”则无价值。这种“ 和为贵”的思想,可以说是关于价值标准的学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这个“和”字,到战国时期,被理解为随顺不争之意,其实在春秋时代是指不同事物的结合。三、墨子崇尚公利的功用价值论墨子与孔子不同,以“国家百姓人民之利”为最高价值。墨子提出“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而最重要的是“用之”。“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22)。“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是最重要的。墨子强调“兴天下之利”,他说:“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

9、,除去天下之害。” (23)墨子以利为言论行动的最高准则:“凡言凡动,利于天鬼百姓者为之。凡言凡动,害于天鬼百姓者舍之。”(24)墨子也讲“义”,认为“万事莫贵于义”(25)。而义所以可贵,在于义是有利人民的。他说:“今用义为政于国家,人民必从,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26)墨经更以“利”来解“义”,说:“义,利也。”(27)此利指公利而言,义就是公利。墨子非乐,尝和儒者辩论乐的问题。“子墨子问于儒者曰:何故为乐?曰:乐以 为乐也。子墨子曰:子未我应也。今我问曰:何故为室,曰:冬避寒焉,夏避暑焉,室以为男女之别也,是犹曰:何故为室,曰

10、室以为室也。”(28)墨子认为,任何事物民有一定的用处,才有存在的价值;否则就没有价值。荀子批评墨子说:“上功用,大俭约而亻+曼差等”(29)。墨子的价值观可以称为功用价值论。与儒家不同,墨子比较重视“力”的价值。墨子认为人与别的动物不同,必须靠用力才能生存:“今人固与禽兽麋鹿蜚鸟贞虫异者也,赖其力生者,不赖其力者不生。” (30)他所谓力是广义的,王公大人的“听狱治政”,农夫的“耕稼树艺”,妇女的“纺纟+责织纟+壬”,都属于用力。他强调力的重要:“昔桀之所乱,汤治之;纣之所乱,武王治之。天下之治也,汤武之力也。今贤良之人,尊贤而好道术,遂得光誉令闻于天下,亦岂以为其命哉?又以为力也。”(31

11、)墨子以“力”与“命”对立起 来,而没有把“力”与“德”对立起来。在墨子的思想体系中,力与德是统一的。四、孟子宣扬“天爵”、“良贵”的人生价值论孟子明确提出关于人的价值的学说,他认为人人都有自己固有的价值,称为“良贵”,亦称“天爵”。人之所贵者,非良贵也,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诗云: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言饱乎仁义也,所以不愿人之膏粱之味也;令闻广誉施于身,所以不愿人之文绣也。”(32)又说: “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3 3)人人有贵于己,人人都有自己固有的价值,这固有的价值是天赋的,是不可能剥夺的。世间爵位之贵是当权者给予的,那是可以剥夺的

12、。这固有的“天爵”、“良贵”就是道德品质。孟子认为人人有“耳目”、“口腹”的物质要求,又有内心的精神要求,其间有价值的不同。“人之于身也,兼所爱;兼所爱则兼所养也。体有贵贱,有小大。无以小害大,无以贱害贵。养其小者为小人,养其大者为大人。今有场师,舍其梧木+贾 ,养其木+贰棘,则为贱场师焉。养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则为狼疾人也。饮 食之人,则人贱之矣,为其养小以失大也。饮食之人无有失也,则口腹岂适为尺寸之肤哉?”(34)又说:“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 得也。”(35)这就是说,饮食是必要的,但是,如果一个人仅仅追求饮食,就是一个无价值的人了。人有道德意识,

13、这道德意识才是人的价值之所在。人必须有道德的自觉,这种道德的自觉依靠心的思维作用。孟子肯定人的价值,所以要求人与人之间应相互爱敬。“食而弗爱,豕交之也。爱而不敬,兽畜之也。”(36)要把人当人看待,这是孟子的基本观点。孟子讨论了“生”与“义”的问题,他认为,生是重要的,义也是重要的;如果二者不能两全,应舍和而取义。“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37)他更举出“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的事例说:“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

14、乞人不屑也。(38)饥饿已甚的人,也不肯接受“嗟来之食”。生命固然重要,人格尤其重要,孟子“舍生取义”的名言对于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的形成具有极其深刻的意义。与生义问题密切相关的是义利问题,孟子严格区分了义与利。他告诫梁惠王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39)他更警告说:“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与墨家不同,孟子所谓利指私利而言。孟子更将“利”与“善”对立起来。他尽力反对追求私利,但也不谈公利。他认为道义的价值高于一切物质利益。孟子更区别了德与力,他说:“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国;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汤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40)把“以力服人”与“以德服人”对立起来。事实上,汤武“革命”,不仅是有德,而且是有力的。但孟子也不是完全轻视力,尝说: “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41)圣人也可谓有力。他是认为德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