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7 ,大小:48.50KB ,
资源ID:1480214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480214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自制论语复习内涵Word文件下载.doc)为本站会员(b****3)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自制论语复习内涵Word文件下载.doc

1、 B、对已:执政者应用自身的德行给百姓作示范,建立一定的道德标准来规范人的行为,以实现社会的稳定。(敬、俭、爱、庄、明) (后人评价:孔子的“德治”是建立在“人治”的基础上的一种政治理想体系,它虽在一定程度上对统治者有约束作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与今天的“以德治国”有本质的区别。今天的德治作为“法治”的辅佐,用道德标准来规范统治者和百姓的行为,以维护社会性稳定,有积极意义。)“政”和“德”、“刑”和“礼”主要区别: 政与刑是用法令规定人们不能做什么,主要实施手段是惩罚。德与礼是从精神上鼓励人们应该做什么,主要手段是教育熏陶。 法治与德治: “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根本方略。法治则通过国家

2、的强制力来强迫人们遵守。实行“依法治国”正是保证国家长治久安、经济持续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一项重要举措。德治是实行法治的根本保证。无论从立法还是司法实践中,都离不开道德的保证,再完备的法律都是靠人来执行的,特别是对执法者来说,如果道德水平低下,就会把法律作为谋私或滋生腐败的工具和土壤。法治与德治的实行,首先要做到依法治吏,以德治官,从而推进整个社会法治与德治的实行。 (2)“民生与教化”:孔子高唱仁爱赞歌的同时不忽视老百姓的温饱。子贡问政时,孔子先强调“足食”再强调“教之”。在孔子的思想中,物质与精神不容忽视而更倾向于精神,当两者必选其一时,孔子做出“去食”的选择,这体现了儒家“舍生取义”

3、的思想主张。(3)“先富后教” 孔子提出“富民”和“教民”的思想,而且是“先富后教”,这是正确的。但这并不是说“富”比“教”重要。在孔子的观念中,教化百姓始终是十分重要的问题。 孔子一方面主张先“富之”后“教之”,一方面又宁可去“食”留“信”,两者没有矛盾,反映出孔子治国思想的两层意思。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就要保证百姓的基本生活,这是基础,所以提倡“富之”;孔子又主张治国以“礼”,就要重视“教化”,使百姓遵守“礼”,就要提倡百姓有一种精神力量,重视人的基本准则。(4)“均无贫”与“均贫富”:“均贫富”是站在穷人即“贫”的立场是提出的重新分配社会财富的纲领;“均无贫”是孔子站在统治者即“富”的

4、立场上提出的调和阶级矛盾的主张,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思想一致,不是均贫富,而是上下各得其分。(二) 克已复礼【概述】在这一章里阐释了克己复礼的思想,同时表明了礼与仁的关系,孝悌与仁的关系等。克己复礼:约束自己而回归于礼。此处的礼指的是周礼。“克己复礼”是孔子在“礼乐崩坏”时代倡导的理论主张和行为准则。(1)“礼”的内涵: “礼”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社会制度,孔子提倡以“伦理”为基础的严格的“等级”制,作为治理国家的规范;二是个人规范之“礼”,即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个人准则,服从于制度之“礼”。 孔子之礼是以“宗族嫡长继承制”、“等级制”为核心的“周礼” 。(2) “礼”与“仁”:

5、周礼的核心:孔子的“礼”是周礼,周礼核心是“各安其分”,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和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度。 “礼”与“仁”的关系:在孔子看来,“礼”是一种制度、规范,而“仁”则是“礼”的基础。对统治者来说,要实行“仁政”;对个人来说,要以“仁”作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出发点和准则。离开了“仁”,也无所谓“礼”了。 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 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一种形式,是礼的一部分。(3)克己复礼:孔子所说的“克己复礼”,是在承认个人有一定自由欲望基础上提倡人要克服欲望、约束自己的欲望和行为而回归于礼,其目的和基础是

6、“仁” 。孔子“君君、臣臣”的意思主要还是正名分,定等级,提倡君臣各守本分,君有君的义务,臣有臣的责任。孔子与宋儒异同:宋儒把君臣权绝对化,只讲臣的义务,不讲君的责任,把把臣父子关系片面化,把君权父权绝对化,把封建专制制度推向了极致。“存天理,灭人欲”将克已复礼赶向了极端,无视人的存在,是无“仁”可言的。(4)孝悌与仁: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孝强调的是“孝心”,悌是对兄长的尊敬。(1)利于社会稳定:“孝”“弟”不仅是维系血缘关系的道德准则,也是维系等级关系、避免犯上作乱、维持政治稳定的基本保证。(2)孝是礼的需要:孝敬父母是小孝,孝于天下,看天下老百姓如自己的父母,到了这一步就叫忠,忠臣必

7、出孝子之门。(3)孝是仁的需要:只有做到对亲人的爱,老吾老,幼吾幼,才能推己及人,爱他人之老幼他人之幼,然后才能“泛爱众,才能保持社会的安定。”“仁者无不爱”,要用对待家人一样的态度去对待一切人。先“事亲”,“笃于亲”之后,由近及远,由亲及疏,逐步渐进到同事、朋友以至全社会的人,这是儒家的“爱人”。所以仁从孝做起,孝是仁之本。(5)孔子的“正名”:孔子所谓的“名”指的周礼的规定,“实”是现实情况,解决名的问题是解决治国指导思想的问题。这就是他所谓“正名”,“正名”就是“复礼”。 正名是当时的社会所需。孔子所处的年代,虽然周天子尚在,但礼乐已崩坏,当时的社会现实已不符合西周的制度,孔子认为“名”

8、和“实”混乱就会引起混乱,礼乐就不能复兴。(1分)正名寄托了孔子的政治理想。孔子想用“名”(周礼怕规定)去纠正已经改变或正在改变的“实”。“正名”实际上是解决治国的指导思想问题。(6)“非礼勿视”这几句话与今天张扬个性有无矛盾? A、世上没有绝对的自由,张扬和尊重个性不能绝对化。 B、孔子的思想是有效的和合理的约束。青少年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和自我克制的能力还不够,需要合理的约束。 C、过于强调后者而不强调前者已产生可怕的后果。(四) 知其不可而为之【概述】这一章主要表现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责任感,同时包含着儒家与道家(隐者)之间的思想碰撞。在礼崩乐坏,社会无序的背景下,孔子与这些隐士都是那个时

9、代出类拔萃的知识精英,他们都清醒地认识到社会存在的问题,都忧国忧民,只是出世与入世,担当与逃避,选择不同。1、知其不可而为之精神内涵: “知其不可而为之”表现的是孔子坚持理想、坚守原则、认定目标的执着精神和奉献精神;表现孔子对自己的事业合于仁道的坚信;体现了儒家积极进取的思想,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意识 。 如:“以吾从大夫之后,不可不告。在其位谋其政,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有才能的人不仕无义。 担当意识 “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挽狂澜于既倒,以天下为己任。是对理想的执着,。 “不可”不是孔子的错,“天下不容” 只是证明天下见识浅,反而显示孔子的仁人君子的高尚品格 。2、隐者眼中的孔子:

10、 ”今之从政者殆耳”,在天下无道时执着从政不会全身;“是知津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只知求仕,不事劳动;“深则厉,浅则揭”偏狭,不知变通。 (隐者只是从社会黑暗的角度否认孔子的做法,觉得他的主张难以拯救社会现实,但不否认这种精神。孔子十分看重这些不愿在乱世中做中流砥柱的隐士,知道他们不是等闲之辈,很想跟他们交流。3、孔子的悲哀: “欲与之言,夫子怃然”,说明孔子不被理解的落寞。 “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说明:理想不能实现的怅惘。 1)认识到自己此生无缘见到天下太平的理想社会了 。 2)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即把圣人之道传递下去,著书立说以等待明君的出现。4、儒道精神之辨儒家

11、和积极入世精神:对社会:反映了儒家改革社会的良好愿望和积极入世的思想,在乱世中,这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忧患意识。假如乱世之中,人人明哲保身,那么乱就得不到抑制,其乱更甚,知其不可而为之实则体现了一种担当、奉献和牺牲的精神。对个人人生中总会遇到各种看似“不可为”的难题,倘若都以退避的姿态对待,问题永远存在,“为之”才有希望。道家的避世思想:对社会乱世之中,不能靠一己之力来改变社会,这是必须正视的现实,这一点上不能自欺欺人。对个人洁身自好、修身养性、保存实力以待治世,这在乱世中不失为一种以退为进的方法。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精神虽然可嘉,但事实上是时间和精力的无谓浪费。(五) 仁者爱人【概述】

12、:本章需要理解两个概念,即仁与圣。同时要能正确理解它们的内涵,并要清楚地知道,孔子的仁爱是有着等级差别的仁爱,并不是墨子的“兼相爱,交相利”。10.17、15.42、 9.10、7.27四章主要是从孔子具体的言行来表明其仁爱的思想的。仁的内涵: “仁”的基本要点是“爱人”,而其具体体现则包含方方面面,诸如“孝悌、谨信、爱众、亲仁、忠恕、博施济众、体谅人而不强加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视人、关心弱者、珍爱生命等。“仁”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忠恕内涵:所谓忠恕是孔子待人的基本原则,也就是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有所作为,也尽心尽力地让别人有所作为,自己想飞黄腾达,也尽心尽力地

13、让别人飞黄 腾达。这其实也就是人们通常所理解的待人忠心的意思。恕也就是“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愿意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圣与仁的区别: “仁”着眼于推己及人,侧重于主观愿望;“圣”追求博施济众,侧重于行为效果。 “博施于民而能济众”,是孔子所说的“必也圣乎!”的境界,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得到的。仁的境界,只要你努力就能达到,因为那不过是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罢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从某种意义上说,圣的境界是天才和英雄的境界。而仁的境界则是普通人所能企及的境界,是从我 们自己身边做起的境界。实践仁的方法推己及人 孔子的仁爱把孝悌视为根本,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这是他实践仁的方法

14、,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在考虑自己的同时要想到其的他的人。在这里孔子并没有否定个人的利益,只是强调一定要由自己的难处或愿望想到别人的难处愿望,并尽力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同时,“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已及人,这其实也就是所谓的“忠恕”之道。孔子的“仁爱”与墨子的“兼爱”的区别:孔子的仁爱是维护君臣父子等级制度和宗族血缘关系的,墨子的兼爱是取消等级差别的普遍之爱。孔子衡量仁的标准:(大处着眼,小处入手)由孔子对管仲的评价看,孔子的“仁”是以大的原则为前提,即保证国家稳定、百姓安生,不能违背此原则,而不拘泥于小节小信。 孔子否定管仲知礼而肯定他为仁,忽略他的小节小信而肯定他的大节大信,说明孔子在仁的认识上能通达权变。 (六)君子之风【概述】君子之风:(1) 走正道、守道德、有仁爱、有才艺;(2)安贫乐道,死而后已(3)重义重德,不患得患失(4)文质彬彬,庄重、平静、安祥。 1、君子之风,即儒家心目中的“君子”必须具备的品质,包括“道”、“德”、“仁”、“义”、“礼”、“信”等为核心的政治、道德素质及“六艺”的知识技能素质。具体有正确处理“利”与“义”的关系,能以生命捍卫仁义,不以个人利益为重,不以非正当手段去追求富贵名利能安贫乐道,重视个人修养,追求内涵与外表的统一等。这些品质对我们今天的个人修养、追求完美人格有借鉴意义。2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