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二)采访的特点弄清了“采访”的确切含义,我们来概括“采访”的几个特点:1、采访是写作的基础如果把写新闻的过程比作工厂的生产过程,那么,记者就好比是工厂的采购员,要到社会上去“采购”大量优质的“原材料”新闻素材,经过“加工”写作,才能制造出“产品”新闻稿。很显然,正如没有“采购”就没有产品的道理一样,没有新闻采访,就没有写作的依据,就不能完成新闻稿,所以,在新闻报道活动中,采访是起点,是第一位的,它是写好新闻稿的前提和基础。2、采访有时间的限制 新闻报道要及时、准确,所以特别强调时效性,要求在截稿时间之内完成采访、写作、发稿任务。如果拖到截稿时间之后,早已时过境迁,大家都知道的事就不能再叫“新
2、闻”,辛辛苦苦写好的新闻稿,成了没有任何价值的废纸,实在可惜。因此,记者采访要树立时间观念,要求自己在严格的时间限制之内,思维敏捷、行动迅速,争分夺秒地抢发新闻稿件。3、采访有明确的目的采访是记者进行的一种调查研究工作,那么它与其他调查研究工作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就在于它们各有自己特殊的目的。大家都知道,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做调查研究,是为了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改进教学;同学们做科学实验,写实验报告,也是一种调查研究,这是为了发现科学规律,掌握科学知识。而记者采访所做的调查研究,则是为了准确、真实地反映新闻事件,向社会传播信息。所以,记者采访,是围绕新闻报道的中心,去采集材料,对有关人员进行访问,它
3、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三)采访的方法采访的方法多种多样,各有各的特点和作用,掌握好了这些方法,你就可以根据报道要求,选择最适用的方法,提高采访的成功率。下面,主要介绍六种方法:1、“一对一”式采访“一对一”式采访,顾名思义,是指一个记者同一个被采访人之间的单独交谈,这种交谈可以是面对面的,也可以不用见面,比如打电话、写信、发传真。现在网络越来越发达了,“一对一”式采访又多了一个新途径对你要访问的对象上网采访。2、“一对多”式采访上面讲到的是“一对一”式采访,现在,告诉你一种一个记者采访多个对象的“一对多”式采访,也就是开座谈会。如果需要采访的人数比较多(一般5个以上),那么就可以开座谈会,这是
4、一个有效的好方法。开座谈会时,记者把这些采访对象召集起来,提出采访的问题;采访对象根据记者所提出的问题,谈出各自的看法和认识。这样,记者就能获取自己所需要的材料。此时,记者就好比主持人,应该不断活跃会议的气氛,启发大家说出真实想法;同时,还要善于把握会议的主题,不要让发言离题太远。总之,开座谈会也是一种很常用的采访方式,它的好处在于:(1)开会时间不长就能搜集较多的新闻材料;(2)几个采访对象一起接待记者,比较放松,气氛容易融洽、和谐;(3)有利于采访对象之间互相补充,可当场验证材料是否真实。3、“多对一”式采访在小记者活动中,经常遇到这样一种情况:五六个小记者共同采访一个人,这就是“多对一”
5、式采访,即通常所说的集体采访。这就好比一次“集团作战”,应该有统一的“战略目标”,也就是要有统一的报道思想。因此,用这种方法采访,应首先确定报道思想,再拟订采访提纲,从不同角度,精心准备要提出的问题。采访时,记者们都要围绕着统一的提纲,有顺序、有主次地提问,注意不要重复提问,也不要漏下哪个问题。“多对一”式采访,对小记者来说比较适合,它的好处就是:(1)几个同学一起采访,有利于克服采访时的紧张情绪,可以使气氛轻松愉快;(2)有利于相互补充提问,补充笔记,获得真实全面的材料。4、通过参加会议采访参加会议与上面讲的开座谈会不一样。开座谈会,记者是作为会议主持人的身份出现,而参加会议呢,记者就成了被
6、邀请开会的人出现,两种情况正好相反。在学校,小记者可以利用参加会议的方式报道的新闻很多,如:全校集会、大队会、中队会、小队会;还可以参加家长会、年级会,以至校长办公会。只要符合报道的需要,并征得会议主持人的同意,都可以参加。这种方法的好处在于:(1)身临其境,有直接的感受,新闻报道比较真实、可靠;(2)在会议上可以发现大量的新闻线索,报道出更多的新闻。5、用眼睛采访上面介绍了四种采访方法,都侧重于用耳朵听;现在要告诉你一种侧重于用眼睛的采访方法眼睛采访。“新闻”这一词很有意思,有个“闻”字,就是要记者多听新鲜事儿,才能有新闻。但是“百闻不如一见”,新鲜事听了一百遍,还不如记者真正到现场见一见。
7、所以,记者写新闻多听还不够,重要的是要深入现场、身临其境地感受一下。6、通过问卷调查采访以上介绍的采访方法有的侧重听,有的侧重看,下面有一种方法很奇妙,它既可以不用听,也可以不用看,只要你会计算、分析就能完成,这种方法就叫问卷调查。在学校,电视台、广播台、校刊、班报、队报的小记者们有时要搞一些涉及人数较多的专题调查。小记者们可以根据调查题目,设计一个问卷,提出几个问题;把这个问卷发给所要调查的同学,请他们写上自己的答案;再由小记者们收回问卷,进行统一计算、分析,就可以一下子搜集到好多有价值的材料,写出好新闻来。所以,问卷调查是一种很有效的采访方法,它的好处在于:(1)适合涉及面很大的采访报道;
8、(2)新闻材料搜集起来又快又多;(3)有数据的统计,新闻报道比较准确、全面。以上介绍的六种主要采访方法,在采访过程中,可以根据采访主题、对象和范围,选用适用的一种或几种。但是,无论使用哪种方法采访,搜集来的材料,有一点最为重要,想一想是什么呢?对了,就两个字真实。二、采访前要精心准备(一)明确报道思想1、报道的思想性很重要电视、报刊是办给人看的,广播是播给人听的,只有当我们看了、听了,所发布的新闻才能真正起到传播信息、用新闻事实教育人的作用。比如,一篇写“十佳少年”先进事迹的新闻,用一个个他们在学习、生活中不平凡的故事,生动地表现了“十佳少年们”刻苦勤奋、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公而忘私、乐于奉献
9、的优秀品德,为我们树立了一个个活生生的学习榜样。看了这篇报道,我们就知道怎样来弥补自己的不足,找到努力的目标,激励自己不断进步。这篇新闻报道就起到了用事实教育人的作用。那么,大家有没有想到过,为什么一篇好的新闻报道,能发挥这样大的作用,仿佛产生了什么“魔力”,使我们不自觉地接受它的影响,甚至改变了自己以往的想法。这就是因为这篇新闻报道有着明确的报道思想。正如我们学习语文课,每篇课文都有明确的中心思想一样,每篇新闻报道也都有自己的“中心思想”,新闻学里就称为“报道思想”。简单说,“报道思想”就是新闻报道的目的。这下我们就知道了,“十佳少年”的新闻,它的报道思想就是为了让同学们看到“十佳少年”们在
10、做人、做事等方面“佳”在哪里,先进在哪里,从而帮助我们树立正确的学习目标,引导我们共同进步。2、报道思想是采访的“指南针”在航海、地质考察、科学探险等活动中,有一种东西人们最不可缺,这就是指南针。指南针的用途就是确定方向,看似简单,其实并不简单。如果没有它,轮船就会迷失航向,科学家进行科学考察时也会迷路。我们的每一次采访也好像是一次“航行”。生活每天都在发生变化,到处都有新鲜事、新情况、新问题,这一切就像是等待记者们去“航行”的奇妙的“新闻的大海”,有很多事值得进一步了解、采访、报道。那么,怎样才能在这浩瀚的“新闻的大海”里不迷失方向呢?这就要我们也有自己的“指南针”报道思想。201X年年初,
11、国家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在小学龄前减轻学生过重学业负担的紧急通知,这是有关小学生们的一件大事,自然是一个很值得报道的新闻事件。北京小学的小记者们就很敏税地抓住了这条新闻,在老师的指导和安排下,迅速组织了一次重大采访活动访国家教育部总督学柳斌爷爷。他们的报道思想,就是请柳斌爷爷谈谈对“减负”的看法,以及“减负”后同学们应该怎样进一步确立正确的学习目标。这所小学的六名小记者参加了采访,柳斌爷爷认真地回答了他们的提问。该新闻报道先后在中国少年报、北京教育报小学生专刊等报刊发表,收到了较好的报道效果。这次采访之所以取得了成功,就是在于采访前首先明确了报道思想。每一名小记者都围绕报道目的而提问,如“怎样开展
12、课外活动?”“家长布置作业怎么办?”等。这样,有了目标,问题就问得深,问得透,写出的新闻稿就有份量。相反,如果这次的报道思想,明明是请柳斌爷爷谈谈“减负”后同学们该怎么办,提问却成了“怎样做一名品学兼优的班干部”“怎样开展好邹鹰假日小队的活动”等,远离了目标,就会迷失方向,带来采访的失败。在此看来,报道思想这一“指南针”很重要,采访时,心里应该时刻想到它。使我们在“新闻的大海”里,保持正常航向,顺利到达彼岸。(二)熟悉背景材料我们知道航海必须要用指南针,确定正确的航向。除此以外,航海还要做一个什么关键的准备呢?对了,海图资料不可少海水有多深?哪儿的浪大风急?海底哪儿有暗礁?哪儿有浮冰?岛屿在哪
13、里?有了这些资料,船员们才能对大海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知道怎样迅速而安全地航行。采访就像“航海”,有了自己的“指南针”报道思想之后,“海图资料”是什么呢?这就是采访的背景材料。所谓背景资料,就是与所在报道的新闻相关的重要资料。那么,与新闻相关的东西很多,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究竟应该如何着手准备呢?1、要熟悉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举个例子,201X年5月,某小学的五(1)班刘岩同学评上了区“十佳少先队员”,小明作为校广播电台的小记者,接受了采访报道任务。明确了报道思想后,他又做了哪些准备呢?首先就是搜集了采访对象的基本情况,也就是刘岩同学的年龄、性别、家庭情况、学习成绩、班主任评语,以及他的性格、特
14、长、爱好等。正式采访刘岩时,刘岩看着小明手拿录音机,有些紧张,不知从何说起。小明灵机一动,知道刘岩同学很喜欢踢足球,就和刘岩“侃”起足球来。很快,刘岩轻松了许多,打开了“话匣子”,采访进 行得很顺利,使小明成功地完成了采访和报道任务。从上面一个实例,我们可以看到,熟悉采访对象的背景材料多么重要,它能帮我们从心理上和采访对象接近,找到共同语言,使采访轻松自然地完成。2、要收集与新闻事件相关的国家政策、规章制度等就等小学采访柳斌爷爷的报道来说吧,“减负”的通知是新近发布的,无疑是一条重要新闻,但“减负”新闻的背后,还应该了解哪些材料呢?这就要小记者们学会收集教育部有关的政策和规定了,也就是收集:“
15、减负”最早是什么时候提出来的?为什么减负?国家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什么规定?这类问题直接涉及背景材料,只要多问几个“为什么”,背景材料就会被问出来。其实,“减负”早在10年前就提出来了。如果小记者事先掌握了充分的背景材料,就会很自然地发现一个问题过去提过“减负”,现在为什么又提呢?与过去提的区别在哪里?这样,从新、旧事物的对比上,马上就可以找到新闻“新”在哪里,从而揭示出新闻的现实意义。带着这些问题,再向柳斌爷爷采访,是不是就可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一些,写出更有深度的报道呢?古人有这样一句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意思就是说,不论做任何事情,事无都要有计划、有准备,心中有数,实际上就是进一步明确报道思想,为采访的成功打好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