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也就是在这时候,二人把这个消息告诉了孔子,由此引出了孔子和两位弟子的对话。,力伐争利,文德治国,孔子、冉有、季路、季氏他们之间的关系?,季氏将伐颛臾,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季氏将要攻打(附属国)颛臾,冉有、季路两人拜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采取军事行动。”,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为什么要讨伐它呢?”,孔子说:“冉求!恐怕应该责备你吧!,颛臾,先代的国君让颛臾担任东蒙山的主祭人,而且它处在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是鲁国的藩属。,提宾的标志,wi,宾语前置句,判断句,1.对于“将伐颛臾
2、”一事,冉有和季路是怎样向孔子表述的?,研讨探究:,“季氏将有事于颛臾”,冉有故意将讨伐轻描淡写,说成“有事”,接下来又振振有词地提出讨伐的理由,可见他是赞同这场战争的。,孔子坚决反对讨伐,对二人当面斥责。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不可伐,不必伐,不当伐,2.孔子是什么态度,理由是什么?,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冉有说:“季康子想要这么做的,我们两人都不想呢。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xing)矣?,孔子说:周任有句话说:展现才能担任职务,如果不行就要辞职,(盲人)站不稳却不去护持,将要跌倒却不去搀扶,那哪里用那个辅
3、助的人呢?,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木笼子里逃了出来,龟甲和玉器在木匣子里毁坏了,这是谁的过错呢?”,3.孔子是怎么样责备冉有的?,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引证,类比,比喻,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现在那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费邑很近,现在不占领,日后一定会成为季孙子孙们的忧患。,wi,b,孔子曰: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君子厌恶那些避而不说自己想要那样 却一定要给它找借口的人。我听说诸侯和大夫
4、,不担忧贫困却担心分配不均匀,不担忧人少却担忧社会不安定。,wi,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财富平均分配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怕人少;安定便没有倾覆的危险。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施行文教和德政来招抚他们。使他们来了之后,就要使他们安定下来。,使动用法,使动用法,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如今仲由和冉求辅助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招抚他们,国家四分五裂,却不能保持稳定;反而策划在国内使用武力,恐怕季孙的忧患不在颛臾,而是在鲁国内部
5、啊。”,古人一般房屋建筑结构,成语积累:祸起萧墙:指祸乱发生在家里。比喻内部发生祸乱。,文章一共写了孔子与冉有三次对话。,第一次对话:第二次对话:第三次对话:,阐述反对讨伐的理由,批评两学生没有尽责,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张,冉有的三句“话”,内含玄机:,第一句闪烁其辞,试探孔子;第二句言不由衷,推卸责任;第三句编造借口,掩盖本意。,责,无乃尔是过与,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驳,引名言作类比设比喻,斥,驳斥借口政治主张揭穿阴谋,晓之以礼,晓之以理,晓之以德,孔子的回答,在三段对话中,季路一言不发,这是为什么?尝试推测探究一下原因。,可能一:季路不善言辞,干脆让伶牙俐齿的冉有抢先发言
6、,自个儿乐得清闲。可能二:季路城府极深,有意让冉有出头露面,自己躲在幕后,可进可退。可能三:对于攻伐颛臾,季路并非冉有那样的铁杆儿支持者,但驳不掉季氏和冉有的面子,只好一起面见孔子,却以沉默来表示自己的尴尬处境或矛盾心境。,1.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2.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3.即来之,则安之。,孔子的治国主张,成语积累:内部发生祸乱。既来之,则安之:既然已经来了,就安下心来。分崩离析:指国家或集团分裂瓦解。,本文通过孔子与弟子的对话,表明孔子反对战争,坚持礼治,均安民和,施行文德的“仁政”思想和主张,体现了孔子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主题:,寡人之于国也,孟子,名轲,字子舆。曾
7、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他继承并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被尊为儒家的第二号圣人“亚圣”。他在哲学上提出“民贵君轻”为中心的“仁政”主张,哲学上提出“性善论”。他是继孔子之后最著名的一位儒学大师。,孟 子,子不学,断机杼。,粟 s 好 ho 弃甲曳 y 兵 胜shng 数c 罟 g 不入洿 w 池 养生丧 sng死 鸡豚 tn 狗彘 zh 之畜 x 孝悌 t 不王 wng 者 饿殍pio,异读字:五十者可以衣帛矣(y,动词,穿)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wng,为王,称霸)养生丧死无憾(sng,名词作动词,办丧sng事),阅读全文,思考:这篇课文记载了孟子和梁惠王的一
8、次对话,这次对话是围绕什么问题展开讨论的?,民不加多?,如何使国家强大?,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音节助词凑音作用,句末语气词,遇到饥荒,介词,到,代词,这样,动词,考察,不如,更加,什么原因,助词,取独,黄河,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为什么?,移其民,移其粟,民不加多,民不加少,尽心,无如寡人之用心,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y)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9、“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ha,只是,代词,这,副词,已经,有的人,代词,介词,凭借,名词,兵器,动词,逃走,介词,比,助词,取独,动词,喜欢,请允许我,介词,用,音节助词,名作动,击鼓,名作动,跑上一百步,怎么样,通“毋”,不要,分析“民不加多”的原因,投其所好,便于启发,引王自己回答,自我否定,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比喻论证,王如知此,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王好战,请以战喻,成语:“五十步笑百步”,含义:比喻缺点或错误的性质相同,只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以五十步笑百步来做比喻,说明梁惠王与邻国执政者没有本质区别。,暗示着梁惠王搞小恩小惠并不能使民加多,要使民加多,必须施仁政、行王
10、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shng)食也;数(c)罟(g)不入洿(w)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sng)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耽误,完,密,池塘,按照,代词,这,判断句,葬送,办丧事,不违农时,以时入山林,不入洿池,使民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y)帛矣。鸡豚狗彘(zh)之畜(x),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xing)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
11、而不王(wng)者,未之有也。,栽种,介词,把,穿上,蓄养,错过,耽误,认真地兴办,反复教导,通“斑”,穿上,动词,称王,这样,代,这样的事,宾语前置句,养民,教民,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阐述“王道之成”的道理。,五亩之宅,树之以桑,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谨庠序,申孝悌,百亩之田,勿夺其时,“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殍(pio)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动词,吃,名,食物,制止,通“途”,饿死的人,开仓救济,就,收成,判断句,这,表顺承,兵器,归罪于,这里,那么,狗彘食人食,涂有饿殍,非我也,岁也,王无罪岁,阐述
12、使民加多应有的态度。,正确,态度,尽心焉,移其民移其粟,而民不加多,提出问题,五十步笑百步,梁惠王,VS 邻国之君,喻,分析问题,行仁政,之果,之始,之成,则斯天下之民至焉,解决问题,数量不同实质相同,论证技巧:,设喻,移民移粟五十步笑百步,对比,比喻,涂有饿殍归罪于年成不好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狗彘食人食(诸侯贵族)涂有饿殍(下层百姓),孟子在与梁惠王的对话中表现的思想与主张,1.反对诸侯间无休止的相互征战,应该让利于民,以民为本,让民众休养生息。2.孟子又向梁惠王表明了治民的理想,具体的说,就是让民拥有“五亩之宅”、“百亩之田”、“鸡豚狗彘之畜”丰衣足食。3.孟子还非常重视教化,提出了“谨
13、庠序”的主张,他的最高理想是黎民“衣帛食肉”,“不饥不寒”。4.孟子在自己论证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指出上层贵族奢靡浪费,黎民饥寒交迫的社会现实,作为最高统治者的梁惠王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仁政,以现代观念审识古人的思想,孟子的王道思想包括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1首先解决百姓的温饱问题;2加强文教德化,提高人民的精神修养;3统治者严于律己,不推卸责任。孟子注意到了可持续发展问题: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不能滥砍滥伐,滥捕滥杀,更不能竭泽而渔。,周末作业:1.翻译寡人之于国也(星期一交)2.完成学案相关的练习(周日晚修检查)3.完成早读晚练P23.练习八(文言文阅读)4.作文。5.摘抄(周记本周暂停),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