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38 ,大小:118.50KB ,
资源ID:1393909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393909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公司词义考文档格式.doc)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公司词义考文档格式.doc

1、为什么“公司”得以替代“公班衙”而泛指具有法人资格的商事组织? 我们无法脱离具体场景而把握语词的意义,因此,解读“公司”一词,需要进入维特根斯坦(Ludwing Wittgenstein)所称的“语言游戏”,考察游戏参与者如何在对话中使用语词。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果“语言游戏”是一个持续数百年的过程,语言游戏的参与者人数众多而且不断变换,选择什么时代的、有哪些人参与的对话场景才能反映语词的典型意义?本文目的是分析一个特定语词所负载的、反映制度演进轨迹的信息,而只有当语词用法具有连续性的时候,才可能找到语词和制度之间的联系。因此,作者选定的场景是:从1757年实行广州“一口通商”到 1840年鸦

2、片战争,中国行商、通事、官员、学者和英国东印度公司大班之间在冲突中的对话。作者如此选择,理由有三:其一,“保商”始于1750年,到1842年为中英南京条约所废止,为清代最重要、最稳定的外贸管制措施。中国行商轮流出任“保商”,承保外国商船,“保商”就外商在华之不法行为连带承担刑事责任,就一切进出口货物承包关税、规费。连坐、连保,一人犯法而罪及亲友,固然是中国有史以来的法统,然而,用连坐钳制“夷商”则属清代首创。“保商”制度将对话参与者限定在一个制度化的封闭圈内。其二,广州“一口通商”之前,广州、澳门、厦门、定海、宁波和舟山都是贸易口岸,外商的贸易对象有台湾的郑成功政权、福建的番王耿继茂、两广总督

3、和将军大员等等,参与者和体制都是变易不定。广州“一口通商”之后,外商只能以广州十三行为交易对象。“一口通商”则将对话参与者固定在一个地域。其三,EIC对华贸易的历史最长,规模最大,与清政府之间的交涉最为频繁,是一个最为活跃的对话参与者。(二)中西交往的认知盲区及其成因:本文的背景 除了传教士和贡使之外,欧洲国家的东印度公司是中国最早接触的西方事物。然而,在一个世纪甚至更长的时间里,中国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和一些公司打交道,中文甚至没有出现“公司”一词。这是一个奇特的历史现象:两人长期交往,其中一人却不知另一人身份和姓名。然而,在明清两代的中西交往中,相识而不相知的“盲区”比比皆是。分析“盲区”成

4、因,也正是本文的背景介绍。在1860年代的“洋务运动”之前,中国统治者缺乏认识外来制度的好奇心,而没有被认识的外来制度始终是陌生的,甚至在观念上是一个空白。“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籍外克货物以通有无”,皇帝之所以容忍外商来华贸易,只是“怀柔”远夷,让那些“仰慕向化”的外国人有机会前来纳贡奉表西方汉学家称之为“封贡贸易”(tribuny trade)。“天朝”俯视远邦,外国人或为“夷”、或为“番”,或为“蛮”,此类名称足以显示华夷之别,以至有时候不费心思去弄懂“夷”、“番”、“蛮”的国别(例如:将英国人和荷兰人统称为“红毛番”),更不会细心探究一个“夷商”的组织形态及其名称。在绝大多数场合

5、下,中国官方和民间对EIC的正式称谓或是“英吉利红夷”、“英吉利夷商”、“红毛番国夷商”,或者不加区分而一律简称“夷商”;EIC在澳门和广州的商馆叫“夷馆”,EIC的商部叫“夷船”,EIC大班(supercargo)的妻子叫“夷妇”或者“番妇”。英国人当然计较名分和面子,但一直无可奈何。有时侯他们也习以为常地沿用了明显“不敬”的中文语词,例如:1793年英王乔治三世致乾隆皇帝的国书自称其为“红毛英吉利国王”,英国人长期将公历纪年称为“红毛年”。直到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令英国人感到屈辱的名分问题才最终得到解决。在“夷夏之分”主导外交和贸易的时代,除了辨认西方人和中国人外表差别之外,其他的西方

6、知识似乎都是无足轻重。因此,只有在无法回避EIC特殊身份,而“夷”、“番”之类称呼又不足以区分一般和个别时候,中文才会出现“公班衙”、“公司”之类的语词。例如:EIC大班直接(或者通过中国行商或者通事)用中文指称其服务的机构,他们会选择一个体面的中文译名;又如:大清帝国一贯承认EIC大班统管在华“英吉利夷商”,为了区分机构和机构管束之下的个人,需要一个专用名称指称机构;再如:18世纪后期,欧美其他国家的对华贸易是诸多商人参与竞争,与EIC的独占格局通然有异,英国本土和印度的散商也不时冲破EIC独占而进入广州。在诸多游戏参与者之间出现紧张和对峙的时候,以专用名称显承身份和权限差别的必要性也随之凸

7、显。彼此通晓对方语言是国际交流的基础。如果堵塞学习语言的渠道,纵有交往,也难得了解。大清法律禁止外国人使用中文。外国人递交禀帖须用本国文字书写,由通事翻译为中文而转呈官署。EIC大班对通事的翻译是根深蒂固的不信任,在他们看来,通事的“广东英语”(Pidgin English)完全是信口开河或者一知半解的领会,而且通事从来不敢得罪官员而据实翻译。因此,对华贸易一开始,nc就竭力争取自行书写和递交中文禀帕。但是,交涉几近一二 百年仍没有得到许可。1810年,EIC大班提出了官员难以辩驳的一个理由,他们争辩说:既然中国提倡“书同文”,为何不准外国人用汉字?广东布政使回复:“该夷商等情愿书写汉字,似欲

8、书同文之意尚无妨碍。嗣后如该大班能写汉字,准其自书。”这样,禁止“夷商”递交中文禀帖的成例似乎一度废止。但是,1811年海关监督的另一个命令又重新禁止“夷商”递交中文禀帖,称:“此后,外国人之禀帖必须以外文书写,并交由行商转递,然后译成汉文,其复函亦如此。”紧接着,1814年两广总督又例外地接受了EIC大班用中文递交禀帖。1816年,英王特使阿姆士德勋爵访华,他的使命之一就是为EIC“取得以汉文书写全部书信与文件递交本地或者帝国政府的权利”。由于阿姆土德勋爵在最后一刻拒绝向皇帝叩头,陈情书也就无从上达圣听。与此同时,大清法律严厉禁止中国人教外国人学习汉语,违者可能被处死。中英双方在无人通晓对方

9、语言的情形下交往了一百多年,多半是自说自话,而不是对话。彼此之间的信息传递或是依靠身体语言(例如:外国贡使是否恭行三跪九叩大礼,是皇帝判断该国夷情恭顺与否的主要指标),或者依靠错误百出的翻译。“公司”一词萌生于语言障碍无法突破的年代,这是解读“公司”一词的初始意义所不可忽视的事实。清政府以行商和通事作为管理“夷商”的“中介机构”。“夷商”呈递官署的文件由行商和通事“转禀”,官署对“夷商”的书面训令亦由行商和通事转达,“夷商”犯法,行南连坐。清代大吏不和外国人通达信函,但是,在面见“夷商头目”的时候,偶然也破例收受禀帕。行商和通事既是联络“夷商”和当局的纽带,也是阻挡“夷商”骚扰当局的隔离带。行

10、商和通事是一个人数极少的群体(每年最多不会超过25人),他们直接交往“夷商”,却没有著述立说、传递信息的机会。因此,西方知识在中国的传递是发生在一个非常狭窄的范围之内,而且是一个真实信息递减和误述递增的过程。国人只是透过那些从封闭圈里泄露出来的信息,朦蒙胧胧地看到了西方“公司”的存在。二、“公班衙”、“公司”:EIC的用法(一)1759:洪任辉秦“公班衙”之命北上告状 1759年7月,一名通晓中文的EIC大班洪任辉状告粤海关监督敲诈勒索,苛刻征税,行南拖欠贸易货款等情事,总共提出七项指控,掀起震动中外的轩然大波。告状结果是:乾隆皇帝派钦差大臣赴粤调查;粤海关监督李永标被革职查办;一名可能完全无

11、辜的中国商人刘亚匾因“教授夷人读书”、“主谋唆讼,代作控词”的罪名被斩首;若干名中国商人和他们的亲属受李连入狱并遭严刑拷打;洪任辉本人也在澳门被“圈禁三年”;两广总督在次年颁布了第一 个管制夷商的法令。记载这一事件的中、英文资料留下了三组有关“公班衙”的陈述。第一,据洪任辉日记记载,他在天津受阻,一度投诉无门,此时,一名头衔为“总爷”的官员表示,他可以将诉状递给天津盐政、总督和其他官员,将事情预先张扬开来,以防官员互相庇护,隐匿不报。当然,这名“总爷”并不是乐善好施,他为此向洪任辉索要银子5000两。根据中国史料,这名“总爷”很可能是清兵大沽营游去赵之破或者他的部下,赵向直隶总督方现承报告了洪

12、任辉告状一事,并将诉状转呈后者,后者又将诉状奏报乾隆皇帝。方观承奏折提到,洪任辉“略知官话”,并引用洪任辉口述如下:“我系英吉利国四品官今奉本国公班衙派我来天津,要上京师申冤” 第二,乾隆皇帝阅读诉状之后,立即命令新枝、朝挂两名钦差大臣赴广州调查。钦差大臣非同寻常地允许“夷商”洪任辉同行,同年9月10日,钦差大臣和洪任辉一同抵达广州。大约经过半个月左右的严查,钦差大臣向皇帝呈交了审查报告。鉴于皇帝事先读过洪任辉诉状,并要求钦差大臣一查明洪任辉的七项指控,放新柱、朝柱在审查报告中不得不依次逐一援引洪任辉的每一项指控,并一回应。该报告援弓供任辉的第三项指控如下:“(三)又据呈称资元行故商黎光华拖欠

13、公班衙货本银五万余两。” 第三,在审查粤海关监督和行商的同时,新柱、朝柱亦负责追查替洪任辉代写诉状的中国人。洪任辉被捕之后,经官员“严加洁讯”,供出一个已回到澳门的中国人林怀。新柱、朝柱的审查报告记录洪任辉口供如下:“我们公班衙今年三月替请了他到这边海口,我们送到船上,将要告的情事说明,就给了他三百两银子。”但是,新柱等不信洪任辉口供,又对商人刘亚匾等若干人刑讯拷问,刘亚匾“坚供实不知情”,供称可能是一位与洪任辉关系密切的徽商汪圣仪“指使告状”。在以上三组材料之中,“公班衙”一词都使用于EIC大班为第一人称的叙述。在和中国当局进行口头和书面对话的时候,EIC大班自称其为“公班衙”,“公班衙”是

14、EIC大班接受和使用的一个中文译名。“公班衙”从何而来?这是一个无从考证问题,因为,语词通常产生于一个没有任何记载的、偶然发生的思维片段。在想象不超越历史事实所限定的思维空间的前提下,有关这个问题的假设总是比任何来自逻辑推理的结论更接近事实。我们不妨做以下假设:18世纪某年夏季的一个早晨,在广州“夷馆”之内,EIC大班要求一名中国通事将一封致两广总督的英文信翻译为中文,并且要用一个体面的中文名称去代替“英吉利夷育、“夷商”等称呼。然而,通事对“特许公司(charted compny)”、“法人(legal entity)”、“国会(parliament)”这样一些表明EIC来源和性质的关键词汇

15、一无所知,只知道大班是代表本国国王前来广州做生意。他眼前的几间屋子里堆满了纺布、铅、碑柱银元、自鸣钟、八音盒等,几个皮肤白皙,毛发浓密的EIC大班口街雪茄,围坐在一起商讨返航日期,不时向前来请示报告的水手发号施令。通事迅速比较大班、行商、官员:行商和大班都有官颁执照,都从事通洋贸易,但是,行商各做各的生意,各管各的帐,大班做生意则是“合埋”(粤语,合拢起来,在此有众商出资的意思),故大班有共同的办公场所,常常聚集在一起议事;行商温和谦恭,与大班判然有别,而大班和衙门官员都是一副盛气凌人的嘴脸。当通事将“官商”和“衙门”的形象结合在一起的时候,突发灵感:“公班衙!”一个新词汇就这样脱口而出。(二)1800年:EIC大班致广东官府的“ 禀帖” 1800年,粤海关监督怀疑ECI商船“西里塞斯特号”走私羽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