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董仲舒提出:“王正,则元气和顺,风雨时,景星见,黄龙下。王不正,则上变天,贼气并见。”这一说法试图 A宣扬君权神授 B通过“天道”规劝君主C主张知行合一 D劝说统治者“无为而治”3 叶适,南宋时期浙江温州人,学术之会,与朱熹、陆九渊鼎立,主张“以国家之力扶持商贾,流通货币”。然而,叶适的学术地位很快衰弱下去。叶适学术地位很快衰弱的主要原因是 A社会主流思想的确立 B与经济发展趋势相悖 C巩固国家大一统需要 D儒学复兴运动的开始4 朱熹强调:“如今为此学而不究天理、(不)明人伦、(不)讲圣言、(不)通世故,乃兀然存心于一草一木、器用之间,此是何学问!如此而望有所得,是炊沙而欲其成饭也。”这表
2、明朱熹 A重人伦,轻自然 B倡导自然科学理论探究C存天理,灭人欲 D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5 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指出:在明末清初,官方方面,程朱学派的地位甚至比前朝更为巩固;非官方方面,程朱学派和陆王学派发生了重大的反动。这反映出明末清初A广泛传播经世致用思想 B儒家思想得到继承与发展C明确提出民主社会构想 D文化上呈现较为宽松局面6 顾炎武指出:“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独治之而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矣。”他认为,只有“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才能达到“天下治矣”的目的。在此,顾炎武A. 批判君主专制,君民共治 B. 天赋人权,主张契约建国C. 主权在民,建设法治国家 D. 限制君权
3、,扩大地方权力7 “在筑城技术方面,宋以前的城市,城墙主要为夯土或版筑,城门多有木柱支撑而成。宋代一些重要城市开始包砖,明代城门包铁皮,筑砖拱门等。”能合理解释这种变化的是 A冶铁业的迅速发展 B专制集权不断强化 C火药广泛用于军事 D对外政策走向封闭8 汉末魏晋南北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苦痛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时代”。下列文化艺术成就彰显了这一时代特征的是 A诗人以诗入画强调个性表现和写意 B书法尚韵,重在表现自我,追求风骨 C京剧象征虚拟表意的风格开始形成 D小说着眼民风世情,反纲常伦理之道9 梁启超
4、曾于1901年说:“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交点之一刹那,实中国两异性相搏相射,短兵紧接而新陈代谢之时。”这一表述旨在说明 A资产阶级革命酝酿之中 B洋务运动与维新变法的关系 C维新变法运动蓬勃发展 D女性政治地位获得普遍提高101915年,陈独秀率先扛起了启蒙运动大旗,提倡科学与民主,批判封建伦理道德。1936年秋,共产党人提出开展科学、民主为内容的新启蒙运动主张,并很快形成了群众性的讨论,呼吁对有封建思想但反对异族奴役的人采取宽容态度。两次启蒙运动对待封建思想持不同态度,其原因之一在于 A脱离群众到广泛发动群众 B从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 C斗争的直接矛头发生变化 D国人的民主意识逐步增强11下表
5、是中国近代以来向外国学习的两个片段。对这两个片段共同点的理解,正确的是叙述出处 洋务运动,大致而言,其核心或主导的东西可以归为二端:(一)在这个过程中所建立的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二)创置于科技、文化、教育方面的诸种近代设施。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978年9月,邓小平明确提出,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必须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经验,扩大中外经济技术交流,包括扩大同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贸易关系,引进外资,合资经营等等。杨先材中国历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卷 A当时缺乏世界领先水平科技 B中国全方位融入经济全球化 C中国逐渐赶上世界先进水平 D振兴民族是先进国人的心愿121906年,孙中山说:
6、“我们推翻满洲政府,从驱除满人那一面说是民族革命,从颠覆君主政体那一面说是政治革命,并不是把它分作两次去做。讲到那政治革命的结果,是建立民主立宪政体。”从材料可以看出孙中山期望我国革命 A建立君主立宪政体 B反帝反封建相结合 C民族民权主义一体 D实现国民的大联合13毛泽东发文称:“(中国共产党现在领导的)这个广大的中国解放区,包括十九个大的解放区,其地域包括辽宁、热河、察哈尔、绥远、陕西、甘肃、宁夏、山西、河北、河南、山东、江苏、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广东、福建等省的大部分或小部分”。当时中国处于A国民革命时期 B井冈山时期 C长征时期 D延安时期14杨继绳指出,中国现代思想史上存在
7、两种不同认识的斗争:是保持社会主义的纯洁性,还是放弃某些传统原则以求经济的发展?最早智慧地把这两方面有机结合起来所形成的理论是 A毛泽东思想 B“文化大革命”理论 C邓小平理论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1520世纪50到60年代中期,学术界研究资本主义萌芽的文章有200篇,此后10余年没有相关论文发表,80年代有200篇,90年代研究的方向改为理论反思。学术界对资本主义萌芽的研究 A从经济领域向政治领域转变 B充分体现出学术要为政治服务 C反映出社会主义文化地位的变化 D基本吻合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16从媒体公布的国家领导人李克强总理的简历中了解到,他从合肥八中毕业后,参加了“文化大革命”后第一次
8、高考,并被北京大学法律系录取。其时代背景是 A邓小平复出后力抓教育工作 B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基本完成 C党的工作重心已经发生转移 D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确立17据日本每日新闻援引美国方面的解密资料称,1967年8月,日美防卫高层在东京举行秘密会谈,达成协议。协议明确表示:美国若与中国发生核战争,将把核武器带入日本小笠原,使核武器基地化,日本方面对此将给予配合。日美这一会谈的背景是A美苏争霸加剧,中苏友好结盟 B中国动乱,美国趁机对华封锁C中国现代科技发展震惊了美国 D中国援助朝鲜抗击美国武装干涉18荀子王制记载:“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
9、,故最为天下贵也。”下列人文主义主张与其最为契合的是 A人应该理性思考、科学判断 B人能够随心所欲地改造自己 C人是万物存在与否的尺度 D. 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19罗素在评价世界历史上一事件时指出,“在里,内心的纯洁才是最本质的东西,并且至少是在无知的人和有学问的人之间同样地可以找得到的东西。”这反映出 A基督教禁欲主义思想束缚 B苏格拉底对美德的追求C新兴资产阶级的价值追求 D启蒙思想家的理想诉求20下面是两幅不同时期的圣母画像,从图1到图2的变化反映出 图1 图2 A. 资产阶级借助宗教题材以反对迷信思想B. 人文主义复兴和人性解放影响宗教绘画 C. 艺术风格由现实主义转向浪漫主义
10、D. 广大民众要求创立新式教会的强烈愿望211921年,诺贝尔委员会决定授予爱因斯坦诺贝尔物理学奖,但评委会在通知他获奖的信中写道:“这次给你授奖没有考虑到你在相对论(即狭义相对论)和引力论(即广义相对论)方面所做出的贡献。”这说明相对论 A彻底否定了时空观念 B引发时空观等根本性变革 C主要提出者另有他人 D理论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221857年,斯宾塞出版进步:其规律及原因一书,他写道:“无论是在社会的发展中还是在政治、制造业、商业、语言、文学、科学及艺术的发展中,这种由简单经过连续的变异而进入复杂的同样的进化始终保持着。”作者的这一观点 A与达尔文进化论相同 B受物种起源出版的影响 C蕴含
11、进化变迁的思想 D彻底推翻了上帝创造万物说2318世纪后期至19世纪初,“大部分科学进步不是像在17世纪那样来自牛津、剑桥和伦敦,而是来自利兹、格拉斯哥、爱丁堡、曼彻斯特,尤其是伯明翰”。这一现象表明 A工业革命受科学进步的影响较大 B工业革命促进了科学进步 C科学与生产技术实现了紧密结合 D科学进步的速度明显加快24“请把我枯死的思想向世界吹落,让它像枯叶一样促成新的生命!让预言的喇叭通过我的嘴唇把昏睡的大地吹醒吧!”这反映出当时 A工业革命进行之中 B社会黑暗,精神危机 C正面揭露丑恶现象 D反思冷战,嘲讽社会25有这么一类艺术家:普遍厌倦高标准化的工业文明,主张返回自然,认为埃及的金字
12、塔、史前的巨石建筑、美洲的古墓、禅宗石寺塔才是人类文明的精华,才具有人与自然 亲密无间的联系。这类艺术家 A主张回归古代,消极避世 B崇尚自然,表达浪漫情怀C否认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 D采用现代主义的风格创作 第卷(非选择题)二、非选择题(共4小题,第26题13分、第27题13分、第28题12分、第29题12分,共50分)26(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国文化往往是进进出出,一会儿进入儒家,一会儿进入佛家,一会儿进入道家。宋明理学可以代表历代文化的特点,基本上是多元并举,这是中国文化非常好的开放互融的态势。理学的根本精神可以用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
13、平”的不朽格言为代表,强调人的历史使命感。但是,由于理学成为古代社会的官方意识形态维护了专制主义的等级秩序,以一整套规范压制和扼杀人的本性,给中国社会和中国人民带来了灾难。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 在笛卡尔眼里,世界的本质是理性的,自然的本质也是理性的,而理性的特质,可以通过数学的类比加以理解。人作为万物之灵,其本质也是理性。理性乃自然之光,是人人都具有的天赋能力。正因为如此,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人能够单纯凭借“我”而为知识提供确定性的最后根据,并在此基础上认识上帝,认识自然,把握自然的规律。个人理性的权威几乎达到至高无上的地步。理性是独立自主的,个人有权利自由地运用理性,
14、而不依靠任何外在的权威,不服从任何外在命令,只服从理性本身。摘编自尚新建启蒙与人性(1)根据材料一,概括理学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3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理学和理性在对待人性的态度上的不同。(4分)从文化思想科技角度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同?(6分)27(13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天文和历法一直受到高度重视,天文学家和君主有着密切的关系,他们是官方政府机构不可或缺的人员。至公元1851年,历代政权颁行了100余部历法,夏小正是中国最古老的历书,形成于公元前5世纪左右,包含了许多关于气候、星象及物候方面的叙述,按一年十二个月的顺序排列。古代的历法,现在名为“农历”或“阴历”,仍决定人们欢度“春节”以及“中秋”“端午”等节日的具体日期。天象观测有助于制定更为准确的历法。古代史书中有着连续的有关日食、月食与星象变化的记录,并从政治角度解释这些现象。史书明确记录了公元前186年吕后当政时发生了一次日食,但现代天文学研究表明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