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8 ,大小:30.26KB ,
资源ID:1363429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363429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从上博简《诗论》看文王受命及孔子的天道观一Word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0)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从上博简《诗论》看文王受命及孔子的天道观一Word文档格式.docx

1、简文“之”字,代表文王之篇。然而,关于诗文王之篇前人虽然有过不少说法,但仍有一些关键问题没有完全解决。如果不加辨析,我们就很难知道简文所载孔子所说“吾美之”的深刻含意。这是我们首先应当解决的问题。关于周文王其人,历来就有他“受命”之说,周原甲骨中有与此相关的记载。辨明这些说法,对于我们深入理解文王主旨和孔子的天命观有较为密切的关系。此即本文所要研讨的第二个问题。孔子之所以力赞周文王,这与他的“天命观”有直接关系。换言之,可以说相关简文是孔子“天命观”的一种表达。那么,孔子的“天命观”如何呢?论语述而篇说“子不语怪力乱神”3(P146)。阳货记载,孔子还说过“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3(P

2、379)的话,这些能够代表孔子的天命观吗?孔子对于文王之篇及文王其人的赞美,可以使我们比较清楚地看到孔子天命观的一些核心内容。此为本文所要研讨的第三个问题。对于以上三点,今不揣翦陋,敬陈拙见如下,谨供专家参考。二、诗文王篇辨惑文王是诗大雅首篇。全篇七章,章八句。此诗主旨,依诗序的说法是写“文王受命作周”之事的。从诗的内容上看,此说不错。诗的大概意思是:首章写文王接受天命;次章写文王子孙众多,“本支百世”,这是“受命作周”的主力;三章写文王子孙之外,周还拥有许多杰出人才;四、五两章写灭商之后,殷商子孙遵天命而臣服于周;六、七两章写对于殷商子孙和天下诸侯的告诫,要以文王为榜样服从上帝之命。关于全诗

3、主旨的关键所在,我们将在本文最后说明。这里先来探讨一下两个历来有较大争议的问题。其一,对于“文王在上”的理解问题。此诗首句言“文王在上”,可见其地位之非凡。并且我们从简文可以看出,孔子特意拈出“文王在上”之句进行赞美,所以辨明其意也就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所谓“在上”,古人有“在民上”和“在天上”两种不同的理解。毛传:“在上,在民上也。言文王升接天,下接人也。”4(P503504)孔疏据诗的下句“于昭于天”,发挥毛传谓:“此言于昭于天,是说文王治民有功,而明见上天,故知在上,在于民上也。”4(P504)朱熹诗集传卷十六不同意毛传之说,指出“在上”之意是“文王既没,而其神在上,昭明于天”5(P1

4、75)。清儒陈启源批语朱熹此说,说朱氏“舍人而征鬼,义短矣”6(P415)。而清儒阮元却力辨在上即在天上,“非言初为西伯在民上时也”7(卷一)。陈沣东塾读书记则肯定“此诗毛、郑之说实非,朱子之说实是。若拘守毛、郑而不论其是非,则汉学之病也。”8(P118)总之,所谓“在上”是在民上抑或是在天上,自汉到清,学界一直颇有争议。平实而论,朱熹之说较优。这是因为从周人用语来看,所谓“在上”皆指祖先神灵在天上,“严在上”的用法习见于彝铭就是明证。另外,周武王时器天亡簋铭文可以为此释的直接证据。此铭谓:“不(丕)显考文王,事喜(糦)上帝,文王监才(在)上。”9(下册,P1)这是周武王祭礼上的话,意谓文王神

5、灵事奉着上帝,他在天上还监视和眷顾着我们。再从文王诗本身内容来看,其首章明谓“文王在上,于昭于天”,“文王陟降,在帝左右”4(P503504),理解为文王神灵在天上,乃文从字顺,不必绕个弯子说话。如果说指的是在民上,那他怎么能够陟降于上下,并且“在帝左右”呢?殷周时人认为人死以后身体虽然在地上,但人的精神灵魂已经升到天上,因而礼记礼运篇说人死之后,应当有叫魂的仪式:升屋而号,告曰:皋某复!然后饭腥而苴孰,故天望而地藏也。体魄则降,知(智)气在上2(P1415)。这里所谓“在上”的“智气”,即指在天上的人的精神灵魂。墨子明鬼下篇亦明指“文王在上”之事:今执无鬼者之言曰:“先王之书,慎无一尺之帛,

6、一篇之书,语数鬼神之有,重有重之,亦何书之有哉?”子墨子曰:“周书大雅有之。大雅曰:文王在上,于昭于天。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有周不显,帝命不时。文王陟降,在帝左右。穆穆文王,令问不已。若鬼神无有,则文王既死,彼岂能在帝之左右哉?此吾所以知周书之鬼也10(P238239)。墨子论证的逻辑就是文王能够在上帝左右,这就表明他的灵魂在天上,可以说对于“在上”之意,墨子的理解是十分明确无疑的。“在上”一语,在春秋战国时期,多有用若“明君在上”、“圣王在上”之意者,此表示明君(或圣王)之在民上,但那并不能代表殷周时人的观念。在可信的殷周文献中,“在上”均指灵魂(或生命、命运)在天上,如尚书盘庚中篇载:“今

7、其有今罔后,汝何生在上?”11(P170)尚书酒诰:“庶群自酒,腥闻在上,故天降丧于殷。”11(P207)尚书吕刑:“穆穆在上,明明在下,灼于四方,罔不惟德之勤。”11(P248)尚书西伯戡黎:“王曰:呜呼!我生不有命在天?祖伊反曰:呜呼,乃罪多参在上。乃能责命于天?”11(P177)此篇所说“在上”犹其上文所云的“在天”。虽然西伯戡黎篇成书时代稍晚,但其渊源有自,亦可代表殷周时人的观念。殷周时人鬼神观念浓厚,卜、筮盛行,是为明证。直到墨子的时候,他还专门有明鬼篇“证明”鬼神的存在是不可怀疑的。陈启源批评“朱熹”说“在上”是在天上,乃“舍人而征鬼”。其实,“舍人而征鬼”正是殷商社会观念中居于主

8、导地位的思想潮流。朱熹之说,合乎历史实际,而陈氏之论可谓“舍是而求非”了。总之,文王之篇据吕氏春秋古乐篇说相传为周公旦所作,是为周初之诗,其首句的“在上”之意应当同于那个时代的社会观念,可以肯定其意谓文王之神灵在天上。然而,进一步的问题,即,究竟是文王活着之时其神灵就“在上”,还是其死后灵魂“在上”,对此我们留待下面再来探讨。其二,文王是否称“王”的问题。毛传没有明言文王改元称王之事,至郑笺才有特别明确的说法。郑笺释“文王受命”句谓:“受命,受天命而王天下制立周邦。”孔颖达疏遍引谶纬之书以证郑笺之说,认为“此述文王为天子故为受天命也”4(P502)。关于文王是否在殷末已经称“王”的问题,汉以后

9、的学者颇有争议。唐儒刘知几史通外篇疑古以“天无二日,地惟一人,有殷犹存,而王号遽立,此即春秋楚及吴、越僭号而陵天子也”12(P5961)为理由反对“称王”之说,认为周文王若有盛德,必不会称王。宋儒欧阳修举四证进行详论,坚决反对“称王”之说。南宋时,朱熹不坚持欧阳修此说,而是闪烁其词,以“自家心如何测度得圣人心”,来搪塞学生的疑问。清儒也有反对称王之说的,如姚际恒诗经通论卷十三即断言文王曾经称王之说“皆诬文王也”13(P262)。然而,在褫夺明祚的时代背景下,清儒则多反对欧阳修关于文王没有称王的说法。陈启源质问道:“诗书言文王受命,皆言受天命也。天命之岂仅命为诸侯乎?”他认为“虽不显言称王,而其

10、实已不可掩也”6(p414)。胡承珙毛诗后笺卷二十三也反对欧阳修的说法,说欧阳修“真眯目而道黑白者矣”14(下册,P1216)。清儒解释春秋“春王”之意,多谓这里的“王”即指周文王,如庄存与说:“受命必归文王,是谓天道”,“大雅云上天之载,无声无臭,仪刑文王,万邦作孚,圣人之志也”15(卷一,P781),就是一个典型的说法。解决这个争议颇大的问题,最有说服力的依据在于史实。在可靠的文献记载和彝铭中,周文王当殷末之世即已称王,这样的记载是确凿无疑的。其一,酒诰“惟天降命,肇我民,惟元祀。”11(P206)王国维指出:“降命之命,即谓天命。自人言之,谓之受命,自天言之,谓之降命。惟天降命者,犹康诰

11、曰:天乃大命文王、毛公鼎云惟天庸集乃命矣。”16(别集卷一周开国年表,P1141)其二是作为周族史诗之一的诗绵篇历述公亶父兴周之举,诗的末章谓“虞芮质厥成,文王蹶厥生”4(P512),朱熹诗集传卷十六谓此意指解决虞芮之讼使得“诸侯归服者众,而文王由此动其兴起之势”5(P181)。司马迁在史记周本纪中指出:“诗人道西伯,盖受命之年称王而断虞、芮之讼。后十年而崩,谥为文王。”17(P119)司马迁已经从诗中看出作诗之人肯定文王受命之年即已“称王”。此说十分明确而毫不游移。既然文献有如此明确的记载,那么后儒为何还不承认呢?原因应当在于后儒的思想背景。可以举儒生在汉景帝前的一场争论来进行说明。史记儒林

12、列传载: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弑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弑而何也?“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遂罢。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17(P3123)。后儒所以不承认文王“

13、受命”称王,是因为要恪守君臣大义。这正是黄生所谓的“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君、臣名分是不应当变易的。然而在改朝换代、新君确立之时,此君臣名分则又不可过于拘泥,否则,新君主的“合法”性又从何而来呢?清儒对此问题侃侃而谈,底气十足,原因就在乎此。说到这里,就会出现一个逻辑推理的问题有待解决,即,持周文王只称“西伯”而决无称“王”的说法,一个重要的依据在于孔子说过“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这样的话,如果周文王当殷末之世即已称“王”,怎么还能算是“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了呢?对此问题,王国维曾经有过辨析,他指出:“世疑文王受命称王,不知古诸侯于境内称王,与称君、称公无异。盖古时天泽之分未严,诸侯在其国,自有称王之俗。即徐楚吴楚之称王者,亦沿周初旧习,不得尽以僭窃目之。苟知此,则无怪乎文王受命称王而仍服事殷矣。”16(别集卷一古诸侯称王说,P11521153)可以说,此说解决了周文王的“至德”与他“称王”之举是否矛盾的问题,当时“诸侯在其国自有称王之俗”,所以周文王称“王”也就无足为怪了。我们前面探讨了这样两个方面,一是可靠的文献里确有文王当殷末已称王的记载。二是从逻辑上讲文王称王与其“至德”并不矛盾。然而,尽管如此,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因为即便如此,也还是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即称王之载都是后人追记,怎样能够最终说明他“当时”就已经称王了呢?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