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因此在学习中加强对文章的内容的理解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复述能力。本篇文章属于先秦叙事散文范畴,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人物形象突出鲜明,利于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兴趣,提高其自学能力。因此本课时主要介绍一下有关文学常识,采用讲故事的方式,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较深入的理解把握,激发学生进一步地探究文章内容地热情。初中学生就已经学过左传中的曹刿论战,对左传已经有初步得了解,教师不必在课堂开头即作介绍,可在总结课上学生介绍时,适当补充、点拨。 教学目标分析: 本文是左传中的名篇。学习本文要了解烛之武说服秦伯的方法善于利用矛盾,采取分化瓦解的方法,认识烛之武机智善辩的外交才能。学习精彩的人物语言说理透辟,善
2、于辞令,以及起伏跌宕,生动活泼的情节。掌握文章中出现的古汉语常识,注意多义词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和用法。所以设定教学目标为: 1、 掌握左传的体例、别名和先秦散文的特点。 2、 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 学会理解文言文词句的方法 4、 学习烛之武急国家之急、公而忘私和郑伯引咎自责的品质。 教学准备: 1、学生自行阅读课文,对照注解口头翻译,提出字、词、句方面的疑问 2、学生借助资料、网络查阅本文的相关背景 3、教师提供春秋形势图、秦晋围郑形势图 教学过程设计: 一、 激趣导入: 中国古代就有“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误国”之说,还有“一言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之
3、论。口才真的这么重要么?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同学们可以举出这样的实例么? 二、 整体感知 1、文章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大家可以再加上一个字,使它更清楚的表现文章的内容么?“烛之武说退秦师”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相互复述故事 3、在对课文基本熟悉的情况下,请大家从郑国、烛之武的角度出发概括各小节的内容。(此步骤为后面的活动作铺垫) 教师导引:如:第四小节 逼退晋师 如果仅仅概括成晋国退兵则角度不对 如果仅仅概括成郑国解围则不够全面(完全写郑国) 4、文中攻打郑国的,除了秦师,还有晋师,为什么烛之武不去退晋师呢? 请用原文中的话来回答: 5、晋国后来退兵了么?为什么晋会退兵呢? 请用晋文公的话
4、来回答: 你认为是什么原因?请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三、质疑探究(解决文言知识) 在把握文章的整体意思的基础上,我们力求落实文中的文言基础知识,课前对字、词、句的理解有什么疑问,现在解决了哪些?还有哪些疑问提出来,大家共同解决。 示例:“夫晋,何厌之有?”如何理解? 点拨:“厌”根据上下文应该如何理解?根据后面一句“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有“贪得无厌”的意思,那这里的“厌”应该和“贪得无厌”的“厌”一样理解为满足。 “何厌之有?”和陋室铭的哪句话结构类似?“何陋之有?”联系旧知可知这是个用“之”来提宾的疑问句。 示例:“亦去之”中“去”理解为“离开”吗?(以前学过这个义项例如: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5、。去国还乡)。还有什么更准确的依据么?“亦”是“也”的意思这个“也”应该是紧承上文秦人回国而言的,所以“去”理解为“离开”。 总之,引导学生利用两把钥匙:A联系上下文;B联想已知词语、句式。 四、赏读品味(烛之武说辞的艺术性) 1、请大家在小组内朗读第三小节,注意读出语气,并说出为什么这样读。 朗读时不必陷入朗读的技术主义,但应把握一些明显的停顿与变化,如:“郑既知亡矣”欲扬先抑,应该读出下降的、低缓的语势;”“不阙秦,将焉取之?”连续的问句,应读出上升的、急促的语势。读的目的是为了加深对说辞艺术性的品味,应该多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这样读,不能停留于应该怎样读。 附:第三小节 诵读指导: 烛之武
6、“夜缒而出”,只身赴秦,以他的能言善辩说服了秦君。他的义无返顾,他的胸有成竹,他的不卑不亢、侃侃而谈都需要在诵读中表现出来,例如“秦、晋国郑,郑既知亡矣”一句,要读得心平气和,诚恳可信,博得秦君好感。充分表达出烛之武欲扬先抑的论辩技巧。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句,是言亡郑只对晋国有利。但烛之武采用的是以退为攻的论辩技巧,因此要读得平缓而又委婉。但“焉用亡郑以陪邻?”这一反问句,语调要略高一些,反问语气要读出来;然后缓而较轻地读出“邻之厚,君之薄也”。因为这几句话意在动秦伯之心,点明秦晋联盟的虚伪性。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
7、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句,则是烛之武另换角度,从礼仪上引诱秦伯,态度要更加诚恳,用中速读,“若”字要拉长些,注意“共其乏困”中“共”的读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句,则是烛之武在析之以利害,诱之以利益之后更为成功的说服,即职责晋国的背信弃义和贪得无厌,因此读时要有激愤之感,速度较前要快,尤其是“夫晋,何厌之有?”“若不阙秦,将焉取之?”两句的反问语气一定要读出来。接着用平缓、诚恳的语气读出“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句。 2、简要分析烛之武退秦师,为何能够成功。 A、烛之
8、武紧紧抓住了秦穆公的心理:秦、晋围郑,完全与秦无关,秦国所以出兵,一是与晋国有同盟关系,二是秦穆公想借此捞一把以扩张自己的势力。当他知道亡郑只能对晋有利,而对秦不仅毫无好处反而有害的时候,他就会一改以往的所为,反过来帮助郑国。 B、烛之武斗争策略的巧妙:他奉命去游说秦君,完全是为了郑国的利益在说辞里表现的是处处为秦国着想,处处替秦国说话,这就更使秦君易于入耳。一个面临亡国之危的使臣,面对大国的君主,却能够不亢不卑,从容辞令,既不刺激对方,又不失本国尊严,语言的分寸,掌握到好处。 全部说辞只有短短的125个字,却说了五层意思,说得委婉曲折、面面俱到,从亡郑于秦无益,秦、晋历史关系,说到晋国灭郑之
9、后必然进犯秦国,步步深入,层层逼紧,句句打动对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五、总结延伸 左传的文学价值很高,作者善于突出事物的重要环节,善于用简洁的语句写出复杂纷繁的过程。左传中有许多外交辞令也很出色。这些对后代叙事、议论的文学影响甚大。本文中烛之武的话虽说是外交辞令,但说得透彻在理、实事求是、层层深入、简明得体、令人信服。与战国时代纵横家的危言耸听是不一样的。左传的作者能用少量文字把这些复杂曲折的意思记载得清二楚,这种精炼的文笔很值得学习。 启发质疑:本文有不合情理之处么?秦穆公作为春秋五霸之一,似乎糊涂地联晋围郑、又糊涂地与郑人盟,他是怎么考虑这件事的? 六、作业布置 请分别以秦、晋、郑三国史
10、官的身份重新记录这一历史事件(让学生体会写作目的与文章剪裁的关系,让学生体会本文铺垫的巧妙),可适当加以合理推测。 素材推荐: 【背景材料】 1.秦立晋君(公元前651年) 晋献公卒,晋国陷入内乱。晋国大夫里克杀了晋献公的庶子夷齐、卓子。并派人迎接重耳,重耳不就。后又派人迎接夷吾。夷吾厚礼贿赂秦国,并答应割河东之地予秦。于是秦穆公拥立夷吾为君,即晋惠公。这就是课文中所言“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君”即秦穆公,“晋君”即晋惠公,“赐”则指“秦立晋君”之事。 2.重耳过郑(公元前637年) 晋公子重耳在齐国居五年后,离开齐国。经曹、宋路过郑国。郑国大夫叔瞻劝郑文公要以善待重耳,郑文公却以“诸侯亡公子
11、过此者众,安可尽礼!”为由,不听叔瞻劝告,对重耳不礼。这就是课文“以其无礼于晋”一事。 3.郑楚结盟(公元前632年) 是年四月,晋楚争霸中原,战于城濮,楚军大败。晋文公尊周攘夷,成为春秋霸主之一。当时,郑国处四战之地,无险可据,又无礼于重耳,故背晋助楚,因此,郑文公曾到楚国怂恿楚王出兵作战。楚败,郑文公内心恐惧,又派人到晋国请罪求和。五月,晋侯、郑伯盟于衡雍。晋文公受周天子册命与四方诸侯盟于践土,晋文公为盟主,郑参与践土之盟,晋郑间的隔阂并未消除。郑既怂恿楚国出兵攻晋,又盟于晋,这就是文中所言“且贰于楚也”之“贰”。 “烛之武退秦师”这个故事发生在公元前630年。与城濮之战只相隔两年。因此秦
12、、晋围郑实属前战的余波。 【主要人物】 烛之武,考城人,是三朝老臣,但始终得不到升官,在郑国一直担任“圉正”(养马的长官),大概相当于西游记里所说的“弼马温”吧。被举荐使秦时,已年过七十,须发皆白,身子伛偻,步履蹒跚。冯梦龙东周列国演义 春秋五霸之二:晋文公、秦穆公 可选择晋公子重耳出亡中有关片断和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中的有关内容加以介绍。 【作者作品】 1.关于左传的作者 鲁君子左丘明惧弟子人人异端,各安其意,失其真,故因孔子史记具论其语,成左氏春秋。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慝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公冶长 2.关于左传的文学成就 左传
13、文章优美,其记事文对于极复杂之事项如五大战役等,纲领提挈得极严谨而分明,情节叙述得极委曲而简洁,可谓极技术之能事。其记言文渊懿美茂,而生气勃勃,后此亦殆未有其比。又其文虽时代甚古,然无佶屈聱牙之病,颇易诵习。故专以学文为目的,左传亦应在精读之列也。 梁启超中国历史要籍解题及其读法读左传法之二 左氏之传,史之极也。文采若云月,高深若山海。 朱彝尊经文考卷一六九引 寻左氏载诸大夫词令,行人应答,其文典而美,其语博而奥;述远古则委曲如存,徵近代则循环可覆。必料其功用厚薄,指意深浅。谅非经营草创,出自一时;琢磨润色,独成一手。斯盖当时国史,已有成文,丘明但编而次之,配经称传而行也。 刘知几史通申左篇 左氏之叙事也,述行师则簿领盈视,咙聒沸腾;论备火则区分在目,修饰峻整;言胜捷则收获都尽,记奔败则披靡横前,申盟誓则慷慨有余,称谲诈则欺诬可见,谈恩惠则煦如春日,纪严切则凛若秋霜,叙兴邦则滋味无量,陈亡国则凄凉可悯。或腴辞润简牍,或美句人咏歌。跌宕而不群,纵横而自得,若斯才者,殆将工侔造化,思涉鬼神,著述罕闻,古今卓绝。杂说上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2 【设计说明】 主要把握以下三点: 、是从文章中获得背景,训练学生捕捉信息的能力。 、是大胆取舍,打破文章,直接取出文章中最精彩的部分研读,做到重点突出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