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 ,大小:21.20KB ,
资源ID:1332145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332145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道之方法论YinShunFoundationWord文档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0)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道之方法论YinShunFoundationWord文档格式.docx

1、中觀家的正義 4否定生滅的實性假,契入非生非滅的空性中道 43.初章義例同西洋形式邏輯、印度五分三支論法,都是庸俗的淺見 6生是生非滅,滅是滅非生:同一、矛盾律;不許生而可滅,滅而即生:排中律 64.中觀的正義中假義 7如幻生滅:生是生,也是滅;離滅不成其生。滅是滅,也是生,滅由於生 75.初章、中假的差別,就是聖凡、迷悟的差別 76.空有二宗不同(諍)的根源:對於空的論法不同 8(1)空宗 8(2)有宗 8(3)結:若以為中觀的論理方法,處處合於唯識家的因明,那簡直是大外行 9(二)月稱 91.清辨的自立量,沒有理解中觀者與一般人的不同 92.舉例 93.結:中觀與一般認識根本不同(如幻緣起

2、與實有因果),故論理的方法也不同 10三、評 10(一)因明等形式論理,能成立世俗事象,不能通達中觀深義,究竟真理 10(二)不依空相應緣起的論理法,不能論究真理、破邪顯正 10第三節 聞量比量現量 11 本文 第一節 中觀與中論 中略 第二節 因明與中觀 1、 總說 中觀與中論,是觀察中道、論證中道的方法,是體悟中道實相必不可無的方法。所以中觀與中論,是中道真理的方法論;用世間的術語說,即是論理學。 (1) 因明:僅是正理學派方法(常人的方法論)的修正 一般所說的印度論理學,稱為正理,淵源很早。梵語尼夜耶,譯為正理,正理即是真理;後來,即轉用為論究考察真理的方法,成為印度論理學的專稱。這和西

3、洋的邏輯,從邏格思的術語變化而來一樣。印度的正理學派,約成立於西元之初。其後,佛教學者也加以採用,特別是法相唯識學,即發展為著名的因明。正理學派的論理方法,總凡十六句;他的論式,是五分論法。到世親及弟子陳那,把五分論法加以改善,成為三支論法。因明是佛教所用的術語,因為考察事理真相的三支論法,主要是以理由因支來證明宗義,因支特別重要,故名因明。然也沒有忘棄正理一詞,如陳那師資所著的因明正理門論,因明入正理門論等是。(2) 中觀:本源於佛陀的緣起法這是空有二宗的根本不同處 現在說中觀,中論即是中道的方法論、論理學,這不但事實如此,在名稱也是如此的。如正理是真理,在印度早成為論理學的專名,而龍樹的中

4、論等五部論典,即被稱為五正理聚,這可見中論等即是以論理方法探究真理之學。又如菩提道次論,即每稱中道觀察為正理觀察。法相唯識家的因明,與龍樹學系的中觀,雖同為論理方法,而因為中觀本源於佛陀的緣起法,因明卻僅是正理學派方法可說是常人的方法論的修正。所用的方法不同,所以對究竟實相的中道,也不免有所不同。這也是空有二宗的根本不同處,所以要特別的揭示出來。1中國的古三論師,並未使用因明式的方法。2到了唐代的新三論宗,即賢首承日照三藏的學系,也採用了因明(不過,也說他是不究竟的),如十二門論宗致義記所說。1中觀學在印度,龍樹論是沒有承認正理學系的方法論的。2到了清辨,大概是為了爭取唯識學者的同情,完全採用

5、因明的論理法,造般若燈論及掌珍論等。這是沒有確見中觀的深義所在,難怪為月稱所破。2、 詳說為了辨別論理方法的不同,從二方面來說明:(3) 中國古三論師 一、中國古三論師教導學人,有入門的初章義與中假義。初章,譬如讀書的先學字母,就是第一課的意思。要學中觀,1第一步必須明解初章,即破斥外人的立義;2然後進一步修學中觀家的正義中假。常人、外道,有所得小乘,以至有所得大乘,對於諸法都有一根本的錯誤,根源於此種錯誤而影響一切思想學說,無不成為錯誤的。非將這一根本錯誤破除,是不能正確的理解中道,進而體悟中道中觀的。1. 初章義:外人(中觀者以外的一切)根本而共同的錯誤論證實體的生滅初章,為一根本而共同的

6、錯誤的論證法。今舉生滅二名而論:他有生可生,有滅可滅。有生可生,生不由滅;有滅可滅,滅不由生。生不由滅,生非滅生;有滅可滅,滅非生滅。生非滅生,即是自生;滅非生滅,即是自滅。自生即是實生,自滅即是實滅。他,即是中觀者以外的一切。他們認為某一事理的存在,是有它的獨立存在性。如生,即不是由於滅、不離滅而有此生的,所以說他不由滅而生,不是待滅不離滅的生。這樣,即違反緣起的相依相待而有的真理,而成為反緣起的實有了。在三論師說的實生實滅,即是不合佛法的倒見。實體的生滅,即說明他的生滅反真理而不能成立了。2. 中假義:中觀家的正義否定生滅的實性假,契入非生非滅的空性中道反之,中觀的正義,即中假義,論說的方

7、法如此:今無生可生,無滅可滅。無生可生,由滅故生;無滅可滅,由生故滅;由滅故生,生是滅生;由生故滅,滅是生滅。滅生即非生,生滅即非滅。非生非滅為中道,而生而滅為假名。今,即是中觀者。無生可生,無滅可滅,即本著中觀的畢竟空義,否定有生滅的自性,也即是不執有實性的生滅。因此,生是由於滅、待於滅、不離滅的,是依於緣起法的相依相待而成立。即生的滅,即滅的生,即否定生滅的實性,契入非生非滅的空性中道,因而成立生與滅為因緣的假名。初章與中假的要義,在指出外人與中觀者,對於一切的一切,有著根本上的認識不同,而成為方法與結論的不同。如上所說的生滅,中觀宗徹底的確立,緣起法是即生即滅的,這是阿含經的根本論題是生

8、也是滅;相對性與內在的矛盾性,為緣起法的根本性質。然這在中觀以外的學者看來,是難得理解的。3. 初章義例同西洋形式邏輯、印度五分三支論法,都是庸俗的淺見排中律中觀以外的佛學者,以及一般人,他們以為:生是生起,滅是消滅;生既是生,即不是滅;滅既是滅,即不是生。生與滅,簡直是隔別無關的。佛說的即生即滅,是怎樣的困惱他們! 本來,這是世間普通的思想方式,和西洋三段論法的形式邏輯相同。如生是生非滅,滅是滅非生,這近於形式邏輯的同一律與矛盾律;不許生而可滅滅而即生的,即是排中律。這種含有根本錯誤的認識及其方法論,西洋的形式邏輯如此,印度的五分作法以及三支論法都如此,都不過是庸俗的淺見。4. 中觀的正義中

9、假義滅是滅,也是生,滅由於生若依中觀的論理說:生是生,也可以是滅的;離了滅是不成其為生的。滅是滅,也是生,滅是由於生,離了生是不成其為滅的。這從無自性的緣起法,說明如幻的生滅。這種論理方法,近於辯證的邏輯(自然有他根本的不同點)。5. 初章、中假的差別,就是聖凡、迷悟的差別古三論師的初章、中假義,是明顯地劃出二種認識的不同;因認識的不同,所以論理的方式與結論也不能相同。主張有自相的學者,雖也明因果,說緣起,而因他們不能如實的明見緣起與依據緣起法則,故結果不免於反緣起而流於斷常二邊。所以要如實的體達中道,對於這種反緣起反中道的認識與論理法,必先加以破斥,纔能引生如實的中道。這二種認識方法的不同,

10、也即是空宗與有宗的方法論不同,明顯地劃出了兩宗的根本差別。徹底的說,這種差別,就是聖凡、迷悟的差別。破迷啟悟,轉凡成聖的根本關鍵,就在我們認識事物的是否正確。要革新以往含有普遍成見俱生法執的世俗認識,勢非從中觀的方法論著手不可。6. 空有二宗不同(諍)的根源:對於空的論法不同 這可以附帶一說空宗與有宗的不同根源。空宗與有宗所諍的,主要為對於空的論法不同。(1) 空宗空宗說:一切法是本性空的;因為一切法的自性本空,所以一切法是緣起有的。空中無色而色即是空,所以空與有不相礙,一切空而可能建立一切因果、罪福,以及凡聖的流轉和還滅。這點,中觀以外的學者,都難以承認。(2) 有宗他們以為空是空的,即不是

11、有的;有是有的,即不是空的。聽說一切皆空,就以為是毀壞一切的惡見,以為一切因果、罪福,甚麼都不能有了,所以至少非有些不空的纔對。依這種認識而開展的思想,不但外道、小乘,就是大乘的唯識學有宗,也不免如此。因之,對於經中的一切皆空,1不是根本的反對它,2就給以非本義的修正:空是不了義的,這是依某種意義說的,其實某些某些是不空的。總之,他們勢必尋出一些不空的作根基,才能建立他們的宇宙觀與人生觀,建立他們的流轉論與還滅論。(3) 結:若以為中觀的論理方法,處處合於唯識家的因明,那簡直是大外行空有二宗的諍論不已,根本即淵源於此種認識以及論理方式的不同。所以假如說:中觀的論理方法,處處合於唯識家的因明,那

12、簡直是大外行!(4) 月稱7. 清辨的自立量,沒有理解中觀者與一般人的不同 二、由印度傳入西藏的中觀,也有這一分別。這在月稱論師對於清辨批評佛護的反駁上,可以看出中觀者與一般學者是怎樣不同的。月稱曾提出兩個名字: (一)、自續或譯自立量;(二)、應成或譯隨應破。清辨批評佛護:不能專於破他,要以因明的論理方式建立緣起性空的自宗。這如他的掌珍論,曾成立二量: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無為無有實,不起,如空華。這種自立比量的方法,在月稱看來,是根本沒有理解佛護的意思,沒有理解中觀者與一般人的認識方法如何不同。因為因明的三支比量,有一基本原則,立敵間要有共同的認識,即宗支的有法及能別,必須彼此極成。如

13、立聲是無常,那麼所作性故的因,和如瓶的喻,也要彼此有共同了解,這纔能以彼此共同的成立彼此不同的自宗。月稱在明句論裏,對清辨用因明量成立自宗的批評,指出有法與法,以及因喻,中觀者與外小等甚麼都不共,這如何能用自立量呢?這是正確不過的。8. 舉例即如清辨掌珍論的真性有為空,緣生故,如幻。唯識家就可以說:1空不是真性有為的法,真性有為是非空非不空的。2緣生故的因,不但不能成立中觀的空,反而成立唯識的不空。3如幻,唯識家也不承認如幻是空的。這可見月稱批評清辨的自立量,是非常正確的。對於一般非中觀者而自立比量,根本不可能;僅可以他人所承認而立他比量,即揭破他本身所含的矛盾,所謂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所以月

14、稱主張隨應破。9. 結:中觀與一般認識根本不同(如幻緣起與實有因果),故論理的方法也不同這雖在與清辨辨論是否可以自立比量,其實即說明了中觀者與一般人的認識有根本不同處:即中觀學者所信解或悟入的如幻緣起,與常人執著實有的因果法,或者也名為緣起,根本不同。差別的根源,即在於彼此的認識不同,因而論理的方法也不能一致。3、 評(5) 因明等形式論理,能成立世俗事象,不能通達中觀深義,究竟真理 因明等形式論理,是不能用以論證中觀深義的,不能用為通達究極真理的工具。這在唯識家,也未嘗不知真如無同喻。如楞伽等經,都對五支論法有所批評。但這是說它不能把握究極的真理,在相對的世俗真實上,依舊是有其作用的。這如依地球為中心以觀測天象,有它範圍內的正確性,若依之擴大觀察,它的正確性就漸漸消失了,不能不加以修正。用因明等論理來成立世俗的事象,而不能用來探求究竟真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