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47 ,大小:52.64MB ,
资源ID:1310691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310691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古代器皿Word下载.doc)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古代器皿Word下载.doc

1、钅和,盦,灶,俎,盆托,擎盘,灯,炉,笄,镜,香囊,车,禁。鼎,古代烹煮和盛贮肉类食物的食器具,也是宗庙祭祀用的一种礼器,多用作烹饪肉食,水在鼎里翻滚称为“鼎沸”。一般有三足圆鼎和四足方鼎两类,又分有盖的和无盖。最早为黏土烧制,后来用青铜铸造。说文解字:“三足两耳,和五味之宝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铸鼎荆山之下,入山林川泽,螭魅蝄蜽,莫能逢之,以协承天休。”因为禹铸九鼎的传说,鼎逐渐发展为传国重器,国灭则鼎迁:商灭夏,九鼎迁于亳京;周灭商,九鼎又迁于镐京。历商至周,都把定都或建立王朝称为“定鼎”。因鼎很大、很重,故后世被赋予 “ 尊贵”、“盛大”等引申意义。 司母戊鼎,又称商后母戊鼎、司母戊大方

2、鼎, 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是迄今发现最大、最重的青铜器,被称为“镇国之宝”,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司母辛方鼎,商代晚期殷墟妇好墓出土,现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祖丁鼎,商晚期至西周早期,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带盖龙纹鼎,西周早期,现藏于宝鸡青铜博物院。 西周晋侯温鼎,1992年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出土,山西博物院藏。 西周刖人守门方鼎,陕西省周原博物馆藏。 大克鼎,西周晚期一名叫克的膳夫(掌管宫廷膳食的官员)为祭祀祖父而铸造的青铜器, 1890年出土于陕西扶风县法门寺,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秦公鼎,西周晚期,上海博物馆藏。 毛公鼎,西周晚期,因作器者毛公而得名,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3、 王子午鼎(附匕),春秋时楚国令伊王子午的器物,河南博物院藏。 鸟纽铜盖鼎,春秋时期,小口鼓腹鼎是楚国特有的造型,安徽博物院藏。 三十五年虒令鼎,战国时期,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鬲(l),古代的一种炊具,通常用来烧水或煮粥。陶鬲出现于新石器时代晚期,形状多为侈口、圆腹、三个袋状足,有的颈部有双耳,另还有专为死者制作的彩绘陶鬲。青铜鬲流行于商周时期,造型为侈口沿外倾,有三足,跟鼎相似,区别是足部中空,和腹相通。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古鼎中有三足皆空,中可容物者,所谓鬲也。”从外面看,就像有大胖腿一样,能增加食物的受热面积,从而加快米熟的速度。商代前期的鬲多无耳,商代后期口沿上一般两个直耳。西周前期多为

4、高领短足,常有附耳。西周后期至春秋大多数为折沿折足、弧裆、无耳,有的在腹部饰以觚棱,有的还有盖。西周时还有方鬲,体为长方形,下部有门可以开合,以放入木炭。鬲从春秋中期衰落,战国时已很少,到秦汉几乎绝迹。 龙山文化黑陶鬲, 新石器时代晚期。 夏家店文化黑陶鬲,新石器时代晚期。 商代亚徽铜鬲,甘肃泾川县出土,现藏平凉市博物馆。 饕餮纹四足鬲,商代中期,陕西历史博物馆所藏。 三羊纹鬲,商代青铜器,湖南省博物馆藏。 师趛鬲,西周中期,是目前发现鬲最大的一件,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牛头纹带盖伯矩鬲,西周青铜器,首都博物馆藏。 刖人守门方鬲,西周晚期,故宫博物院藏。 左使車尼鬲,战国中山王厝墓出土,北京恭

5、王府博物馆藏。甗(yn),原为烹饪用的厨具,亦作为随葬礼器。在公元前两千多年的龙山文化中就已出现陶器甗,商代早期开始出现青铜甗,并流行于商周至汉代。造型分上下两部分,上部是甑(zng),用以盛放食物;下部是鬲,用以煮水产生蒸气将食物煮熟,底部高足间可烧火加热。甑与鬲之间有一铜片,称为箄(bi),上有供水蒸汽通过的小孔。商代甗多为圆形、直耳、侈口、束腰、袋状腹,腹下设锥足或柱形足,器体厚重。西周时出现了附耳,有的上下部可分开。西周中期又有了方甗,至此甗均为连体式,即甑、鬲连铸。春秋早期,还出现了分体式甗。 陶甗 母葵甗,西周早期青铜器,上海博物馆藏。 四蛇方甗,春秋时期,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商代

6、兽面纹鹿耳四足青铜甗,是目前所见青铜甗体量最大的一件,出土于江西新干县大洋洲,被称为“甗王”,现藏于江西省博物馆。 妇好三联甗,商后期(商王武丁时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甑(zng),中国古代蒸食用具,为甗的上半部分,通常与鬲或釜等炊具合用,用来放置食物。底部有许多透蒸气的孔格,放在鬲上以蒸食物,利用鬲中的蒸汽将甑中的食物煮熟,如同现代的蒸锅。一般与鬲一同使用,单独的甑很少见,多为圆形,有耳或无耳。新石器时代出现了陶甑,商周时期发展为铜甑,后又变为铁制。如今传统蒸米饭用的木桶甑子,有屉子而无底,与甑的功能原理略似。 甑底部有供蒸气透过的网格 商代汽柱甑形器,1976年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

7、战国铜甑,台北故宫博物馆藏。 战国时期蜀国地区青铜釜甑,上半部分为甑,下半部分为釜。鬶(gu),中国古代陶制炊事用具,将鬲的上部加长并做出流,一侧再安装上把手。下半部整体形状类似于鬲,有三个空心的足,所不同的是口部有槽型的流,也称作喙。说文鬲部:“鬶,三足釜也,有柄喙。”主要用于炖煮羹汤或温酒,做好后作为餐具直接端上筵席,主要流行于新石器时代。 龙山文化红陶鬶,新石器时代晚期,故宫博物院藏。 大汶口文化狗形鬶,新石器时代,中国国家博物馆藏。镬,古代煮牲肉用的大锅,最初指无足的鼎。古代常以鼎镬并称,有足曰鼎,无足曰镬。据周礼,镬鼎依形制大小分为牛镬、羊镬和豕镬。镬圆形大腹,无足,形如大盆,两耳用

8、铉(铜钩)和扃(jing,横杠)抬举,底部架空燃火。由于鼎受火过猛的时候容易烧坏,所以用镬煮肉更为常用。将肉用镬煮熟之后,放在鼎里,然后用匕取出放在案板上,称“亨镬、升鼎、载俎”。镬在古代亦常用作刑具,其刑也称“烹”,佛教十八层地狱中第七层就叫镬汤地狱。 附耳凤螭纹蹄足镬鼎,山西博物院藏,口径102厘米,高93厘米, 1988年山西太原金胜村赵卿墓出土,赵卿为春秋时晋国六卿之一,乃战国时赵国之祖。 中山内府铜镬,满城陵山中山靖王墓出土,西汉中期,河北省博物馆藏。釜,古代炊事用具,被视为现代锅的前身。由甗发展而来,最初用来承甑。釜在新石器时代已是主要炊器,仰韶文化中便出现了与陶灶配合使用的陶釜。

9、釜形制近似于罐,敛口束颈,口大而圆、有唇缘,鼓腹圆底,肩部有耳(战国时多设一耳,秦汉为两耳,往往一大一小),无足,须置于炉灶上或是以其他物体支撑。西汉以后,随着陶砖制造的进步,促成了炉灶的普及,釜可直接置于炉上烹煮食品,比三足器火力更为集中,可节省时间和燃料。铜釜甑流行于西汉中晚期, 东汉以后,因冶铁的发展,铁制釜的耐火、导热性能更好,而完全取代鼎、鬲成为蒸食常用的炊器。釜与镬没有严格的区别。釜因使用普遍而熟为人知,如成语“釜底抽薪”“破釜沉舟”,曹植七步诗“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多角沿敛口陶釜,河姆渡文化一期,河姆渡博物馆藏。 饰虎铜釜,战国末至西汉前,贵州省博物馆藏。 青铜釜,战国时

10、期。 西汉铜釜,武隆县白马乡汉墓出土,四川博物院藏。 银质提梁茶釜,唐代。 三足铜釜,唐代。鍪(mu),古代的一种炊具,作用相当于锅,也可用于盛水。陶、青铜或铁制,流行于战国、秦,沿用至西汉早期。颜师古注急就篇:“鍪,似釜而反唇。一曰鍪小釜类,即今所谓锅也。”敞口束颈,腹鼓底圆,口有唇缘,肩部有环形纽耳。鍪耳为单环或对称的双环,或一大一小的双环。鍪顶部有盖,盖中部有纽衔环耳,陶鍪亦有无耳者。古代士兵所戴的盔胄与鍪形状相似,因此又称“兜鍪”。如宋代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年少万兜鍪。 带盖双耳青铜鍪,战国,1955年成都羊子山出土,现藏于四川博物院。 杨子赣铭文铜鍪,西汉时期,长沙杨家山

11、发现,出土时器内贮有粟米。 两耳一大一小的青铜鍪。鍑(f),古代的一种炊器,最初为青铜制,起源于春秋时期,形似大口锅,有时以釜鍑通称,与釜不同处在于底部略尖,有的有圈足或三底足,耳有圆形和方形两种。南北朝后因饮茶的普及,出现了专门用于煮茶的茶鍑。唐代盛行煮茶,茶鍑是重要的茶器之一,将碾好的茶末放入茶鍑中煎煮。唐代陆羽茶经:“鍑,以生铁为之,洪州以瓷为之,莱州以石为之。瓷与石皆雅器也,性非坚实,难可持久。用银为之至洁。”茶鍑多与风炉浑然一体,宋朝以后逐渐消失。 唐代(一说为五代)邢窑白瓷茶具模型,由风炉、茶鍑、茶瓶(注子)、茶臼、渣斗和一件人形瓷塑组成,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垂鳞纹鍑,春秋时期,上

12、海博物馆藏。 兽耳环鍑,汉代。 铜鍑,北魏时期,山西大同智家堡墓地出土。 唐代,三彩鍑。铫(dio),中国古代煮开水或熬东西用的便携式金属小锅。敞口束颈,口大而圆,鼓腹圆底,无足,一侧有流(倾嘴),有的侧面有双耳或柄,或上方带有提梁。根据用途,有茶铫(用于煮茶)、药铫(用于煎药)等。 唐邛崃窑黄釉茶铫,中国茶叶博物馆藏。 陕西蓝田吕氏家族墓出土石铫,北宋。 银铫,四川德阳孝泉镇出土。尊,今作樽,是商周时的一种大中型盛酒器。与彝一样,原是成组礼器的共称,宋朝之后开始专指一类器物。商代至西周时期青铜尊盛行,至春秋后期已很少见,基本形制为侈口、长颈,圆腹或方腹,高圈足。商早中期主要为圆体尊,商晚期至

13、西周早期有方形尊和觚形尊,尊器表多饰有凸起的靡棱,雕铸着繁绳厚重的蕉叶纹、云雷纹和兽面纹。西周时,出现垂腹的圆尊,形状为大口,长颈,鼓腹下垂,圈足低矮。除上述各式外,商周至战国期间还有牺尊,即将尊铸成鸟兽形象。商代有原始青瓷尊,宋以后瓷尊盛行,用于盛酒或做宫廷陈设用器。 四羊方尊,商朝晚期的青铜礼器,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 ,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何尊,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所作的祭器,尊底铭文有最早的 “中国”一词。现为宝鸡青铜器博物院镇馆之宝之一。 酗亚方尊,又名亚醜方尊、亚丑方尊,商晚期青铜器,为清宫旧物,原物共一对,一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一藏于台北

14、故宫博物院。 牺首兽面纹铜尊,商代晚期, 1966年华容东山出土,岳阳市博物馆镇馆之宝。 商代三羊尊,河南安阳殷墟出土,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井季史尊,西周中期,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嵌错龙凤云纹铜樽,战国中晚期,长沙市砚瓦池出土,襄阳市博物馆藏。 西汉鎏金铜樽,2003年出土于西安大唐芙蓉园工地,西安博物院藏。 北朝青釉仰覆莲花尊,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北宋钧窑月白釉出戟尊,上海博物馆收藏。 妇好鸮(xio)尊,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原器为一对两只,一件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另一件收藏于河南博物院。 西周晋侯鸟尊,2000年曲沃县北赵村出土,山西博物院镇馆之宝。 豕尊,商代晚期, 1981年湘潭九华船形山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 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