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1 ,大小:163.61KB ,
资源ID:13077439      下载积分:15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307743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实施细则Word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云南省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实施细则Word格式.docx

1、2.2 石漠化程度42.3 石漠化演变评价52.4 土地利用类型52.5 环境调查因子82.6 其它指标123 监测方法143.1 技术路线143.2 准备工作153.3 基础地理信息与遥感影像数据处理173.4 图斑区划183.5 地面调查核实213.6 主要监测因子及调查方法213.7 石漠化程度评定233.8 面积求算、统计与制图233.9 相关资料收集254 检查验收办法274.1 质量检查组织形式274.2 抽查方法274.3 监测质量检查验收制度274.4 检查验收方法274.5 检查内容及合格标准284.6 质量评定284.7 检查报告285 监测成果305.1 省级监测成果30

2、5.2 县级监测成果305.3 监测成果要求316 附 则32附件一 石漠化监测因子调查表33附件二 数据库结构说明34附件三 代码表35附件四 其它统计或调查表38附件五 石漠化图斑 GPS 特征点45附件六 石漠化监测结果统计表47附件七 行政区划代码表571 总则1.1 编制依据与监测目的编制依据:根据国家林业局国家林业局关于开展岩溶地区第二次石漠化监测工作的通知(林沙发201156 号)、岩溶地区石漠化监测技术规定(2011 年修订)和岩溶地区第二次石漠化监测工作方案,结合云南实际,编制本实施细则。监测目的:定期掌握岩溶地区石漠化现状、动态变化信息,为国家和云南省制定石漠化防治政策和措

3、施,加快石漠化土地综合治理,改善区域生态环境,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基础数据资料。1.2 监测范围岩溶主要指水流对碳酸盐岩等可溶性岩石以化学作用为主,机械作用为辅的地质作用过程及其所产生现象的总称。本实施细则所指岩溶土地特指成土母岩为碳酸盐岩所发育的土地。本次监测范围与前期保持一致。云南省仍为前期监测的 65 个县(市、区)的岩溶土地。云南省岩溶分布区域广阔,涉及到 115 个县,总面积 11.09 万 km2;占全省国土面积的 28.9%,是西南地区岩溶较为集中分布的地区,岩溶面积占国土面积 30%以上的县有 63 个县(市、区)。第一次监测范围的确定是依据云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

4、开展云南省岩溶石山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规划确定的 65 个县(市、区)。1.3 监测内容 石漠化的分布、程度、面积及土壤侵蚀状况; 石漠化的动态变化及演变情况; 与石漠化变化有关的自然地理、生态环境及社会经济因素。1.4 组织管理按国家林业局的统一安排,云南省林业厅负责组织实施,向国家林业局提交监测成果;云南省林业调查规划院(云南省石漠化监测研究中心)作为技术支撑单位(负责实施细则的编制、技术培训、技术指导、影像数据处理、全省数据统计汇总、省级成果制作等);各监测县具体承担室内图斑区划、外业调查核实图斑、相关资料收集、编写县级监测报告等工作。331.5 监测方法采用“3S”技术与地面调查核实相结

5、合,以地面调查核实为主的技术方法。以前期石漠化监测图斑的地理信息数据为基础,采用遥感(RS)技术、全球定位系统(GPS) 进行图斑区划,通过地面调查核实进行因子监测与修正,采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进行图斑与数据信息管理,获取石漠化现状及动态变化信息。2 技术标准2.1 岩溶土地石漠化状况分类根据岩溶土地按是否石漠化分为石漠化土地、潜在石漠化土地和非石漠化土地三大类。石漠化土地岩溶地区土地类型 潜在石漠化土地非石漠化土地2.1.1 石漠化土地石漠化指在热带、亚热带湿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条件和岩溶极其发育的自然背景下,受人为活动干扰,使地表植被遭受破坏,造成土壤严重侵蚀,基岩大面积裸露, 砾石堆

6、积的土地退化现象,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石漠化土地指具有上述石漠化特征的退化土地,其具体评价标准为:基岩裸露度(或石砾含量)30%,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石漠化土地。 植被综合盖度50%的有林地、灌木林地;植被综合盖度70%的草地; 未成林造林地、疏林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未利用地; 非梯土化旱地。2.1.2 潜在石漠化土地基岩裸露度(或石砾含量)30%,且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潜在石漠化。 植被综合盖度50%的有林地、灌木林地; 植被综合盖度70%的草地;梯土化旱地。2.1.3 非石漠化土地在前期确定的监测乡范围内,符合下列条件之一者为非石漠化土地。基岩裸露度(或石砾含量)30%的有

7、林地、灌木林地、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旱地、牧草地、未利用地;苗圃地、水田、建设用地、水域、林业辅助生产用地。2.2 石漠化程度2.2.1 石漠化程度划分石漠化程度分为轻度石漠化()、中度石漠化()、重度石漠化()和极重度石漠化() 四级。2.2.2 石漠化程度评定因子及指标石漠化程度评定因子有基岩裸露度、植被类型、植被综合盖度和土层厚度。各因子及评分标准详见表 2-1表 2-4。表 2-1基岩裸露度评分标准岩基裸露度(或石砾含量)程度3039%4049%5059%6069%70%评分值2026323844表 2-2植被类型评分标准植被类型类型乔木型灌木型草丛型旱地作物型无

8、植被型581216表 2-3植被综合盖度评分标准植被综合盖度盖度5069%3049%2029%1019%10%14旱地农作物植被综合盖度按 3049%计。表 2-4土层厚度评分标准土层厚度厚度级40cm级 2039cm级 1019cm级10cm136102.2.3 石漠化程度分级评价标准根据四项评定指标评分值之和确定石漠化程度,具体标准如下: 轻度石漠化():各指标评分值之和45; 中度石漠化():各指标评分值之和为 46-60; 重度石漠化():各指标评分值之和为 61-75; 极重度石漠化():各指标评分值之和75。2.3 石漠化演变评价2.3.1 石漠化演变类型针对石漠化与潜在石漠化的发

9、生发展趋势情况,石漠化演变类型分为明显改善、轻微改善、稳定、退化加剧和退化严重加剧五个类型。可概括为顺向演变类(明显改善型、轻微改善型)、稳定类(稳定型)和逆向演变类(退化加剧型、退化严重加剧型) 三大类。2.3.2 评价指标分级 石漠化状况分三类(指石漠化、潜在石漠化和非石漠化); 石漠化程度分四级(分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2.3.3 演变类型评价标准 明显改善型影像特征变化明显,现地调查植被状况明显改善,石漠化状况顺向演变或者石漠化程度顺向演变两级或者两级以上。 轻微改善型影像特征变化小,现地调查植被状况轻微改善,石漠化程度顺向演变一级。 稳定型影像特征没有变化,现地调查植被状况基本

10、维持稳定,石漠化状况与石漠化程度均没有发生变化。 退化加剧型影像特征变化小,现地调查植被有轻微退化,石漠化程度逆向演变一级。 退化严重加剧型影像特征变化明显,现地调查植被退化明显,石漠化状况逆向演变或者石漠化程度逆向演变两级或者两级以上。2.4 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分林地、耕地、草地、建设用地、水域、未利用地。林地包括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林业辅助生产用地;耕地分为水田和旱地;草地分为天然草地、改良草地、人工草地;未利用地分为荒草地、河滩和干沟、裸岩、其它未利用地。有 林 地 疏 林 地 灌木林地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林业辅助生

11、产用地水田耕地土地利用类型旱地天然草地草地改良草地人工草地建设用地水域荒草地沙滩和干沟未利用地裸岩其它未利用地2.4.1 林地林地指以培育森林、发展林业为目的的土地,包括有林地、疏林地、灌木林地、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无立木林地、宜林地和林业辅助生产用地。有林地:生长有森林植被、连续面积大于 0.067hm2、郁闭度 0.20 以上(含0.20,下同)的林地,包括乔木林和竹林。乔木林:由乔木(含人工培育后矮化的)树种组成,面积和郁闭度符合有林地标准的片林或林带,包括符合造林保存株数要求的乔木型经济林。竹林:指竹胸径2cm、面积和郁闭度符合有林地标准的竹类构成的林地。达到合理造竹株数以上且生长稳定的造林地,地类应定为竹林。疏林地:生长有乔木树种,连续面积大于 0.067hm2、郁闭度 0.100.19 之间的林地。 灌木林地:生长有灌木树种或因生境恶劣矮化成灌木型的乔木树种以及胸径小于 2cm 的小杂竹丛,以经营灌木林为目的或起防护作用,连续面积大于 0.067hm2、覆盖度在 30%以上的林地。其中,灌木林带行数应在 2 行以上且行距2m,当林带的缺损长度超过林带宽度 3 倍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