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 ,大小:19.46KB ,
资源ID:1297368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297368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读《太一生水》札记Word格式.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读《太一生水》札记Word格式.docx

1、湿燥复相辅也,成岁而止。故岁者,湿燥之所生也;湿燥者,寒热之所生也;寒热者,【四时之所生也】;四时者,阴阳之所生【也】;阴阳者,神明之所生也;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天地者,大一之所生也。是故大一藏于水,行于时,周而又始,以己为万物母;一缺一盈,以己为万物经。此天之不能杀,地之所不能埋,阴阳之所不能成。君子知此之谓,不知者谓。2它所表达的宇宙生成思想很有特点,发表以后,引起了中外学者高度重视,对此展开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3“太一与水的关系”是理解太一生水的关键,也是学者讨论关注的焦点之一。太一生水中先讲“太一生水”,又讲“太一藏于水”。二者到底是什么关系,表面上看来似乎很矛盾。4对此许多学者尝试

2、着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解释。李学勤先生觉得应该从数术的角度来理解,他认为,太一生水与太一行九宫有密切关系,指出“太一藏于水”是指太一从五行属水的北方开始,并举春秋元命苞“北者,极也;极者,藏也。言太一之星高居深藏,故名北极”为证。庞朴先生则认为,这里的“生”字乃是化生的意思,进而指出太一和水的关系是辨证统一的,即“水既非外在于太一,太一亦不外在于水,太一就藏在水中,水就是活生生的太一”;李零先生也认为“太一藏于水”,是以“水”为“太一”的实体。5对这一问题的解决,笔者发现的那条材料或许有所助益。现将其抄录如下6(文中着重号为笔者所加):若考其深义,则水生于一。天地未分,万物未成之初,莫不先见于水

3、,故灵枢经曰:“太一者,水之尊号也。先天地之母,后万物之源。”以今验之,草木子实未就,人虫胎胚胎卵皆水也,岂不以为一?7对比二者,我们发现,这条资料不啻为太一生水的一个注解。它们在叙述模式和内容上都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我们认为,对于理解太一生水的宇宙生成模式、厘清其中的一些问题,这则材料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为了便于比较,现列表如下:太一生水三命通会太一生水。水生于一。太一藏于水。太一者,水之尊号。(太一)以己为天地母;以己为万物经。(太一)先天地之母,后万物之源。这则材料里说的“水生于一”,和太一生水中讲的“太一生水”实际上是一回事儿(古代一和太一含义基本相同);另外,二者也都提到“太一为万物母

4、”,太一生水中讲“(太一)以己为天地母;以己为万物经。”这则材料则说“(太一)先天地之母,后万物之源。”二者含义也基本相同;至于太一和水的关系,这则材料要明了得多,直接用“太一者,水之尊号也”这样一个判断句式,说明“水就是太一”。从这则材料提供的线索来看,“太一”与“水”应该就是一体。但这条材料的时代偏晚(详下),我们不能简单地拿它来比附简文。因此,我们还不敢断言太一生水中的“水”就是“太一”。但它却为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的线索。二这条材料见于万民英的三命通会。万民英,明代大宁都司人,明嘉靖庚戌进士,历任河南道监察御史、福建布政司右参议。著有三命通会和星学大成等书。8三命通会乃是一本算

5、命之书,四库全书总目称“自明以来,谈星命者,皆以此本为总汇,几于家有其书”,可见在当时影响甚大。该书共十二卷,旧题育吾山人撰。明史艺文志有万民育三命会通十二卷,与此卷数相合。9唯“通会”作“会通”,稍有差异。据考星学大成一书为万民英所撰,万民英字育吾,与此本所题合,因此,此书可能就是万民英所作。艺文志大概是误以“民英”为“民育”,又“通会”二字传写互倒致误。10“太一者,水之尊号也”这几句话,万民英称出自灵枢经,但实不见于今本灵枢。河北中医学院校释的灵枢经校释11书后附有灵枢经佚文,其中就有这几句话,整理者指出,此见于北宋刘温舒的素问运气论奥之“论五行生成数”。查阅刘温舒的素问运气论奥后,我们

6、发现,万民英的这段话基本上是袭自刘书,刘书中的相关文字如下:“太一者,水尊号。先天12地之母,后万物之源。”以今验之,草木子实未就,人虫胎卵胎胚皆水也,岂不以为一?13我们知道灵枢经一书在历史上成书、流传过程相当复杂,版本众多,已有许多材料亡佚。故而,这可能是已经不见于今本的灵枢经的佚文;第二,古人引书往往仅凭印象,并不核对原文,所以也可能是刘温舒等把其他典籍中的话误为灵枢经之语;还有一种可能,就是刘温舒此说亦有所本,但由于材料所限,我们目前还无法做出准确的推断。如果这几句话果真出自灵枢经,那么,它的时代应该不会晚于魏晋。14退一步讲,即使不是灵枢经的佚文,那么它也应该有比较古老的源头,至少为

7、我们理解太一生水中所描述的宇宙生成模式提供了重要的线索。而且表明在宋、明人的文献当中,还保留在着“水是万物之本原”的思想,这一点也非常重要。众所周知,水在中国早期哲学思想中占有重要地位。儒、道、法诸家非常都重视水,他们都把水作为获取智慧的源泉,从水中体察到种种思想观念。15老子一书中就多处提到水,其第八章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第七十八章云: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

8、正言若反。在老子当中,水不但是“上善”,而且被说成近似于道的东西。庄子、孟子、晏子春秋等书中也均有此尚水思想在。管子水地篇中则明确地讲水是万物的本原:16是故具者何也?水是也。万物莫不以生,唯知其托者能为之正。具者,水是也。故曰: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三国时杨泉的物理论一书中也说:所以立天地者,水也。夫水,地之本也。吐元气,发日月,经星辰,皆由水而兴。如果我们把这些言论和太一生水17及素问运气论奥、三命通会联系在一起,就会发现,“尚水”思想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上曾经有着重要地位,并且也从未中断过。这对时贤所论以为尚水思想在战国以后就已经中落,无疑是一个纠

9、正。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就是管子水地中除了提到“水为万物之本原”外,还讲“地是万物之本原”。水地篇开头就说: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菀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生也。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同时把“水”和“地”都说成是万物的本原,耐人寻味。这意味着水地篇的作者认为万物之本原并不是“唯一”的。要不然,我们便无法解释管子水地篇中的水、地二元说。古人往往是从具体的情况出发进行思考,而不是诉诸纯理论或抽象的推论,这是中国古代的思维特点。18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发现大地是万物生长的场所,于是便直观地认为地是万物的本原;又见到“万物未成之初,莫不先见于水,以今验之,草木子实未就,人虫胎卵胎

10、胚皆水也”,便又把水当作了万物的本原。在他们眼里,水也好、地也好,都是万物生长所必需的,因此,都是万物的本原。可见,在古人的观念当中,并没有固定的宇宙本原论存在,至于所谓的“宇宙本原一元论”,则是哲学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转贴于如果上述推论成立,则我们对于以往对古代宇宙生成论的描述,应该重新加以审视。三太一生水中所提到的宇宙生成模式太重要,以至于大家对它的整体性质有所忽略。我认为,虽然这篇文献中保留了关于古代宇宙生成模式的珍贵材料。但总的看来,它并不是一篇专门讲宇宙论的文章,其核心思想是“人道”,而非天道。19下边我们先看一下其第二和第三个拼联组的释文:天道贵弱,削成者以益生者,伐于强,责于

11、;于弱,于。下,土也,而谓之地。上,气也,而谓之天。道亦其字也,青昏其名。以道从事者必託其名,故事成而身长。圣人之从事也,亦託其名,故功成身不伤。天地名字并立,故讹其方,不思相当:天不足于西北,其下高以强。地不足东南,其上以。不足于上者,有余于下。不足于下者,有余于上。很明显,这一段文字已经开始联系人事政治,“以道从事者必託其名,故事成而身长。圣人之从事也,亦託其名,故功成身不伤”这是在讲人的行事准则,而不再是单纯的道论或宇宙论。从道的性质来推演出政治原则,这种叙述模式在先秦文献极为习见。老子一书中就多有这样的文字。例如第七十七章: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

12、。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其不欲见贤。这一章的内容和思想主题与简文非常接近,都是讲“天尚不全”。只是老子此章的核心是“圣人”的处世原则,这一点更为明显。又第三十七章云:道恒无名,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不欲。不欲以静,天地将自正。第三十二章云: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象这样的文字,老子一书中还有许多,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13、。20在整个宇宙当中,人是其中的一环,人和社会以及整个自然是一和谐的有机统一体,这也是中国古代的思维特点。21所以,人的生活行为也该顺应自然的法则,人道和天道应保持一致。故而,对人事或政治的考量经常会介入对道或宇宙的考虑,以政治哲学的天下讲宇宙论的天地,因此造成宇宙论思想的政治化的倾向。因此,中国鲜有专门谈天论或道论的文章,大多数道论都是和人论或政论搀杂在一起的,这一点也不容忽视。从这个角度理解太一生水的宇宙生成理论,或许更为合理。另外,有些先生认为太一生水所言之宇宙生成模式是对传世本老子第四十二章的解释和发挥22。诚然,与传世本老子相比,太一生水中关于宇宙生成的理论要显得完整许多,但其抽象性

14、却远比不上今本老子中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按照一般的规律,具体事物的出现往往要在抽象事物之前。因此,如果传世本老子和太一生水真有密切关系的话,那么,我认为,不是太一生水发挥和引申了老子第四十二章;相反,老子第四十二章是对太一生水的抽象和概括。2000年4月5日【补记】:一九九八年秋,当时笔者对阴阳五行问题比较关注,曾翻阅过一些相关书籍,一偶然机会,在图书馆一本名为三命会通(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的书中,发现了这条材料。后来笔者曾将这条材料提供给李零先生。上学期,上裘锡圭先生的课,曾就此材料写成一篇作业,得到裘先生的肯定和鼓励,于是笔者又略做扩充,写成本文,今年四月初提交给北京大学人文学部研究生第一届五四学术研讨会,并于五月十三日进行了小组发言。五月十七日,又在考古文博院邢文先生的“简帛学”课上简要宣读了自己的这篇短文。非常凑巧,邢文先生十八日在简帛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