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29.20KB ,
资源ID:1278687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278687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居家学佛之道陈兵教授资料.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居家学佛之道陈兵教授资料.docx

1、居家学佛之道陈兵教授资料居家学佛之道四川大学宗教学所研究员、博导,兼河北禅学研究所副所长陈兵教授在出家、在家二众佛弟子中,在家众总是占绝大多数,他们在护持和弘扬佛法上,地位和作用十分重要,乃出家僧伽的基础和外护,为在社会生活中实践佛法的主体。优婆塞戒经卷二称在家众为“道庄严”,谓“三乘出家修道,持戒诵经坐禅,皆由在家而为庄严”。在家众、出家众虽然皆循三学、六度之道而趋解脱,但因所承担的社会义务和生活、修持条件的不同,在家众在学佛的次第、内容、重点和方式上,都与出家众有所区别,这是不难从释尊对在家众所说法中去发现的重要原则。一条与出家学佛之道有别的在家学佛之道,在佛经中指示得相当分明。然而,由于

2、种种社会、历史原因,中国传统佛教界对在家学佛之道的弘扬,未给予应有的重视,从而产生了一些副作用,造成社会人士对佛教的误解。晚近太虚、印顺等大师,深刻反省了传统佛教的这一致命弊病,强调建设在家佛教的重要性,可谓慧眼如炬者。本文拟遵循教典,联系现状,对佛陀所示的在家学佛之道,作一概括勾提。多障难亦多殊胜在家人浸泡于五浊、五毒具足的世间家宅,内有父母妻儿之累,外有声色财利的诱惑、各种社会力量的挟迫,心思精力,大部分都用来维持生存,满足匮乏性的需要,可谓重重系缚,道道障碍,难得安闲自在以专精修习戒定慧。其进道、解脱之难,自多倍于出家人。对此,经教中多所慨叹,喻为牢狱之囚、火宅之客。然而,多诸系缚障碍,

3、只是说修行条件较差,并非说不能修行,也并非说虽修行而不可得解脱。经论中一般说,居家学佛,可能证入小乘的初、二、三果和大乘佛位以下的菩萨,阿含经记载有在家证得阿罗汉果如童女迦叶等三例,惟日杂难经明言居家可证阿罗汉果,甚至有居家亦可成佛的说法,有天王佛以在家相成佛的典型。在佛世,在家佛教徒中证得道果者甚多,如称优婆塞中最为第一的商客居士,即证得第三不还果。长阿含游行经载佛入寂前路过那陀村时,预言此村中有伽伽罗等十二居士命终得不还果,五十人得二果,五百人得初果,一个小村庄就有这么多在家佛教徒即生证得道果,是相当可观了。大乘经中描述的郁伽长者、贤护长者、善财童子、维摩居士、胜鬘夫人、一切世间喜见离车童

4、子等,皆为果位菩萨,智慧猛利,超过出家声闻圣人,亦多有徒众。郁伽罗越问菩萨行经载佛赞美居家菩萨郁伽长者说:是伽长者虽住居家地,常有等心,于是贤劫,所度人民甚多,胜余出家菩萨百千人教授。所以者何?阿难,虽有出家菩萨百千人,其德之智,不及郁伽长者。大宝积经卷八二佛说“百千出家菩萨所有功德,不如是郁伽长者所有功德”。胜鬘夫人之说法,善财童子之参学,都受到佛菩萨的赞叹。辩才无敌、神通广大的维摩诘居士,尤称在家菩萨的典型。大乘菩萨道,甚至可以说主要是在家人所修之道,近代学术界一般认为大乘出现于约公元1世纪主要由在家佛教徒所掀起的大乘运动。华严经入法界品善财童子遵文殊菩萨之命,参访五十三位善知识,一般认为

5、标志菩萨道五十三阶位,其中出家比丘、比丘尼只有六位,占九分之一,优婆塞、优婆夷达二十六人,其他十二名神、一名天女、两名婆罗门,也皆在家人。优婆塞、优婆夷中,有长者居士、国王、童女、童子、商人、船师、教师、学生等各种身份,都在家庭中、社会上修持菩萨道,成就各种解脱法门。这充分说明:大乘,的确主要是在家人所修之道。佛涅槃后,在家众中所出的法门龙象,亦不在少数,如印度的罗阅氏居士、胜军论师,中国的傅大土、李长者、庞蕴居士、雍正皇帝等等,或妙悟超群、胜辩无碍,或解脱自在、游戏神通。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在开悟得法时也是位在家众,得法后隐于猎人队中修行十六年。西藏迦举派初、二祖玛尔巴、米拉日巴,迦当派奠基者

6、仲敦巴,萨迦派开创者卓弥译师等,皆卓有成就的在家居士,米拉日巴尤称释迦佛灭度后即身成佛的唯一典范。近世以来,居士在弘扬佛法中的地位日显重要,出了不少愿力深宏、福智兼备、击大法鼓的法将,如杨仁山居士创办祗洹精舍、支那内学院、金陵刻经处培养人才、流通经典,被称为“近代中国佛教复兴之父”。与杨仁山发愿复兴中国佛教同时,达摩波多(18641933)、安培多格尔(1893-1958)努力复兴印度佛教,安培多格尔带动数百万贱民改信佛教,贡献巨大,被印度佛教徒尊为“牟尼”。日本铃木大拙、池田大作弘法于欧美,影响巨大。至于精勤修持、往生净土者,更不胜枚举。在家学佛的障难虽多,但也有出家学佛所不及的殊胜之处:不

7、依靠他人供养为生,而从事生产,创造财富,可奉养亲眷,供养僧众,广兴布施,服务社会,利益人群。优婆塞戒经卷四说:出家之人唯能具足五波罗蜜,不能具足檀波罗蜜,在家之人则能具足。不离家庭、社团,从事各项为社会服务的工作,较出家人更便于修深入世间而出世间的大乘道,达到世间、出世间两全,福德智慧双圆。身处人群民众之中,与大众同事,活动自由,接触面广,较出家人更便于用四摄法摄取、度化众生。大乘本生心地观经谓“在家菩萨为欲化导,淫室屠肆,皆得亲近,出家菩萨则不如是”。优婆塞戒经卷二云:在家菩萨能多度人,出家菩萨则不如是。依大乘般若深义,菩提觉智,不离世间,佛性种子,发于五蕴,烦恼尘劳,即是菩提,火中生莲,最

8、为奇特。在家的种种系缚、烦恼、魔难,只要能以般若正智融归自性,都能转化为修道的殊胜助缘,成为培育菩提觉花的优质肥料。从烦恼尘劳中磨练出来的道,最为真实坚固,大慧宗杲禅师说得好:俗人在火宅中与贪瞋痴为伴,作为见闻,无非恶业,然于中打得彻,其力胜出家儿千倍所以入得世间,出世无余。就此而言,居家学佛,的确较出家学佛更近于大乘精神。晚近不少学者认为大乘运动发源于在家众,起码说对了一半。从经教看,释尊开示以大乘道者,主要有两类人:一类是上根在家众,一类是回小向大的上根声闻众,如大宝积经郁伽长者会、维摩经、胜鬘经、观无量寿佛经、优婆塞戒经、般舟三昧经等大乘要典,皆为在家人所说,说明在家人可直入大乘,非如出

9、家众之宜从小向大。还有学者认为,佛教,应该说是以在家道为本,以出家道为应机的方便,佛的报身、大菩萨众,皆天冠披发、天衣璎珞的天相(在家相)而非比丘相,密乘法中的佛菩萨更公开与明妃相伴相抱,现比丘相的大菩萨只有地藏菩萨一位(在密法曼荼罗中也非比丘相)。佛菩萨所现在家相,当然与凡夫俗子的在家相有实质性的区别,为一种否定了凡夫在家相后的超越相。但这起码表明,佛法的究极处,与其说超越在家相,无宁说更超越出家相。佛菩萨的在家相启示在家人:从在家学佛的基地上直趋向上,完全有可能达到究竟成佛。因此,就绝大多数人来讲,居家学佛,最为合宜。惠能大师说过: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尤其在当今,出家众农禅结合,

10、亦难脱俗务,其修学条件虽然比一般在家人仍然好一些,但也难得专精修习定慧,弄不好很容易破戒堕落。当然,对于有志于现出家相住持弘扬正法,及根器非宜在家,出家后更易进道证果弘法的人来说,出家修行弘法,应鼓励赞叹。在家学佛,也和出家众一样,先须由信而入,受持归戒,听闻、研读教典,树立正见。三学、八正道、六度四摄等,皆属应修,尤须以清净戒行为定慧之基。然在家众在持戒、修学方面,全凭自愿,按其接受程度和修学条件,可仅受三归依,也可受五戒乃至五戒中的一、二、三、四戒,有条件者还可受持专为在家众所设的短期出家戒八关斋戒,和在家出家皆可受持的菩萨戒、密乘戒;可以仅修人天乘道,也可进修解脱道、大乘道,而不像出家众

11、那样要求严格,必须受沙弥、具足戒,必须修解脱道。在家五戒、菩萨戒,皆以戒杀为首,于淫仅戒邪淫,不作禁绝。太虚大师居士学佛之程序说得好:夫居士学佛与出家僧众异:出家僧众乃少数人之住持佛教,专务内修外宏者也;而居士学佛,则期以普及乎全人类,风俗因以淳良,社会由之清宁者也;由遵行人伦道德,养成人格而渐修十善菩萨行者也。人天乘善法为基释尊所说的在家学佛之道,大略由人天道、解脱道、大乘道三级构成。其修习的重点和次第与出家众之以一禅二诵三劝化为正业不同,可谓以“一正命二布施三劝化”为正业,以人天乘善法为基址,这在大小乘佛典中,说法基本上是一致的。1正命正命,即如法地、正确地生活,狭义的正命专指谋生,为八正

12、道之一。广义的正命,可包括物质生活、伦理生活、社会生活、文化生活、精神生活、宗教生活等。此即如何正确地过好现实生活、好生做人的问题。与出家众受人信施为生不同,在家众应做的事,首先是掌握知识技术,从事正当的职业,养活身家性命、亲眷儿女,服务社会,尽到人类社会中一分子的义务。佛陀关于这方面的教诫,颇为笃实详切。如杂阿含卷四第91经中,佛为婆罗门青年郁阇迦说在家人须先有四种具足:一方便具足,谓“于彼工巧业处精勤修行”,努力学习知识技艺,从事农,商、工、政等职业。二守护具足,谓善于保护财产。三善知识具足,谓亲近、交接有正见、有德行的良师益友,远离恶友。四正命具足,谓善于理财,收支平衡,不奢侈浪费。具有

13、这四种具足,才能获得“现法安乐”,过好生活。长阿含和中阿含中的善生经,载佛为居士子善生(尸迦罗越)详说营生、习技艺、理财等法。说求财物应远离耽湎于酒、好博戏(赌博)、放荡、迷于伎乐、恶友相得、懒惰六种非道,学习、做事应不计寒暑,“朝夕勤修务”,则事业无不成。收入应分为四分:一分自食用,二分营生业,余一分藏密,以拟于贫乏。或曰分作六分,一分饮食,一分营生,一份储蓄,一分借贷,一分准备婚事,一分造作屋宅。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四则说:一分财宝,以充随日,供给所需;一分财宝,惠施孤独,以修当福;一分财宝,拯济宗亲、往来宾旅。大乘优婆塞戒经谓受优婆塞戒,“先学世事,既学通达,如法求财”,所得财物四分为用,

14、同善生经说,此经还说有十二或十五种恶律仪,是正信归戒的佛弟子所不应作的:畜养鸡羊猪、钓鱼、网鱼、杀牛、狱卒、养猎狗、作张弪(捕猎工具)、作猎师、咒龙、杀人、作贼、两舌、以苦刑加人。凡毁犯五戒,有害于众生的职业,如打猎、捕鱼、屠宰、造作贩卖烟酒毒品、卖淫、违法经商、宣扬邪见等,皆不应为,以此谋生,叫做“邪命自活”。在家人还应敦伦尽分,孝养父母,和睦夫妻,教育子女,尊敬师长,关怀亲戚,交接良友,处理好家庭、社会的各种人际关系,过好伦理生活。善生经佛告善生,与婆罗门教礼拜六方天神不同,佛法中以父子、师徒、夫妇、主仆、亲族、沙门梵志(外道出家修道持梵行者)为六方,应如法善尽供养的责任。六方皆以对等的互

15、尽义务为基本原则:子女应以增益财物、备办众事、所欲则奉、自恣不违、尽奉私物五事“奉敬供养父母”,父母应以爱念、供给无乏、令子不负债、婚嫁称可、可意财物尽付五事“善念”子女。弟子应以恭顺、承事、速起、所作业善、奉教五事“恭敬供养于师长”,师长应以教技术、速教、尽教所知、安处善方、付嘱善知识五事“善念弟子”。丈夫应以怜念、不轻慢、为作璎珞严具、付以家政、念妻亲亲五事“爱敬供给妻子”,妻子应以重爱敬、重供养、善念、和言、善摄眷属等“敬顺其夫”。主人应以随力作业、随时饭食、及时休息、病给汤药五事“愍念给恤”僮仆,僮仆应以随业、专心所作等九事“善奉其主”。应以爱敬、不轻慢、不欺诳、施与珍宝、极念五事“爱

16、敬供养”亲族,亲族应以知财物尽己付给、见放逸教呵、爱念、急时为归依五事善念其亲族。玉耶女经记述佛陀教诫婆罗门少妇玉耶女如何做好媳妇,应做母妇、妹妇、知识妇、妇妇、婢妇,而不做怨家妇、夺命妇。优婆塞戒经等大乘经所说在家应修的伦理之道,基本如上。这些伦理法则,尤其其互尽义务的基本原则,较儒家伦理更为切实、少封建色彩,在现代社会也还是基本适用的。在家人还应进一步勤修人天善法,挣得后世的安乐,杂阿含卷四第91经佛告青年郁阇迦:获得后世安后乐,须有四种具足;一信具足,谓正信三宝,行三归依;二戒具足,谓持优婆塞五戒,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三施具足,谓布施慈济;四慧具足,谓如实知四圣谛等正法。经中最后

17、以偈总结说:方便建诸业,积集能守护,知识善男子,正命以自活;净信戒具足,惠施离悭垢,净除于违道,得后世安乐。若处于居家,成就于八法,审谛尊所说,等正觉所知,现法得安隐,现法喜乐住,后世喜乐住。2布施这是获得今生后世福报之道,天乘法的重要内容。在家人有余财富,应行惠施,惠施的对象有敬、悲二田,敬田指应恭敬供养的佛、僧二宝,悲田指应悲愍同情救济的贫穷孤弱疾病残废等人。杂阿含卷三二第912经,佛为聚落主说三等求财受用者,以如法求财不滥取、乐自供并供给父母眷属,布施沙门、婆罗门为上。毗耶婆所问经说应行时施(及时)、施行人、施病人及看望病人、施法器、施远行人五种布施。增一阿含经卷二七谓不得以刀、毒、野牛

18、、淫女施人,不得造作神祠。善生经教诫以敷设床座、施设净美丰饶饮食等尊敬供养沙门及梵志。杂阿含卷三七第1031经描述了一个优婆塞须达长者,他“家有钱财,悉与佛弟子,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共”,以家财为教友的公共财富,受到佛的称赞。佛教还特别提倡积极从事社会公益事业,植树种花果、修桥筑路、便利行旅、招待远行人等。增一阿含经卷十偈教人“园果施清凉,桥梁度人民,近道作圊厕,人民得休息”。杂阿含卷二第36经佛偈云:种植园果树,林树荫清凉,桥船以济度,造作福德舍,穿井供渴乏,客舍给行旅,如此之功德,日夜常增长,如法戒具足,缘是得生天。大乘经中,亦多处教诫在家佛弟子从事此类善举。如优婆塞戒经教导在家菩

19、萨应学习药方,设诊所布施医药;修治道路,除去刺石粪秽不净,险难处设梯板椽索,旷路凿井种树修治泉水,无树木处树立畜柱,休息之处造作基埵,及修客舍、设津渡、架桥梁,热情招待远行之客、为行路者示以正道等。3、劝化即自觉担负起社会教化的责任,以善法、佛法教诫,感化、劝导周围的人,行法布施,度化众生。这在阿含中便多处倡导。如善生经教诫说,亲友间有了过错,要及时帮助,“屏相谅呵(私下体谅批评)”,令其改正,要以惠施、爱语、利行、同事(等利)四种方法摄引众人,像御车人一样,率领大众共同修善修法,趋向佛道。大乘更以此四摄法为菩萨必修的摄引众生的方便。杂阿含卷三三第929经佛告堂弟摩诃男,优婆塞应成就十六法,以

20、“自安安他”,十六法为:具足正信,教他正信;自持净戒,教他净戒;自行布施,教人布施;自诣塔寺亲近沙门,亦教他人亲近;自专听法,亦教人听;自受持法,教人受持;自观察义(佛法义理),教人观察;自知深义,如法修持,亦教人解了深义,如法修持。总之,不但自己正信,持戒修行,而且教导别人建立正信正见,持戒修行。经称优婆塞若能成就这十六法,在群众中便会具有强大吸聚力,大众会悉诣其所听受正法,正法的光辉会从他身上放射,照亮众生的心目,有如日轮光明显照,他在众生中将会“威德显曜”。大乘经中,也将随其所住教化众生列为在家菩萨修行的重要内容,要求在家菩萨随所度众生根机,教以人天善法乃至大乘佛法。如大宝积经郁伽长者会

21、说:在家菩萨,若在村落、城邑、郡县人众中住,随所住处,为众说法:不信众生劝导令信;不孝众生,不识父母、沙门、婆罗门,不识长幼,不顺教诲,无所畏避,劝令孝顺;若少闻者,劝令多闻;悭者劝施,毁禁劝戒,嗔者劝忍,懈怠劝进,乱念劝定,无慧劝慧;贫者给财,病者给药,无护作护,无归作归,无依作依。经谓菩萨若不如此教化众生,致令众生因恣意行恶而堕恶道,是为失职,为诸佛所呵责。劝化众生,须先从自己的家庭成员做起。优婆塞戒经教诫在家菩萨以正法调伏妻子眷属,关心和教导僮仆,为其治病,解决婚姻问题,先教以世事,然后教以佛法,令归信三宝。大宝积经郁伽长者会云:自得解脱,解脱眷属;自得调伏,调伏眷属;自得寂定,寂定眷属

22、;自得度脱,度脱眷属。若连自己的妻子儿女都教化不了,很难想象能教化别人。这里实际上提倡教化众生应从把家庭佛化做起,晚近太虚、印顺等大师据此提倡建设佛化家庭。对于担任国主、长官的佛弟子来说,以正法治世,奖善惩恶,率导民众行善修福,是其职责,大小乘佛经中对此有多处开示。华严经入法界品描述了一个以正法治国行政的无厌足王的形象。大乘还以惩治暴君、贪官污吏为在家菩萨应尽的职责。据此,则关心政治,以天下事为己任,应该是在家菩萨的义务。想要劝化众生,当然须先教化自己,精勤修持,完善人格,具足福德智慧。“己不被训,焉能训彼?”(法句经)教化,最有效的方法是自作表率,以德行和人格力量去感化。此外,还须以平等慈悲

23、的态度,去关怀被劝化者,掌握运用四摄法的技术。教导劝化在家人,应以正命、布施等人天善法为首要内容。优婆塞戒经卷三谓出家、在家菩萨在教化在家弟子时,须先教以“不放逸法”,其内容包括:教其供养父母、师长、和上、耆旧有德及兄弟妻子亲友眷属,供养远行之人、远来之客,及一切出家修道之士;“若求财物,商贾农作,奉事王者,常当至心如法而行,既得财已如法守护,乐为福德”;守戒不犯,不亲恶友,不骄慢,不恶口,节食除贪,少欲知足,“受寄不抵,见惠能忍”,尊敬国主长官,遵守国法,等等。并谓对教化的弟子应关心爱护,若有疾病,当瞻视照顾,施以医药。总之,立足于家庭,社会,以正法为导过好人的生活,尽到伦理责任,勤作奉献,

24、力行布施,担负起劝导众人向善向道的责任,质言之,以好生做人、发达人生为本,可谓释尊所示在家学佛之道的根本立场。人间佛教的思想,在居家学佛之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解脱道与大乘道仅修正命、持戒、布施、劝化,尚只能得自他今生后世的人天福报,不足以令人永远解脱生死之苦。佛教的正旨,终在度尽众生出离生死苦海,抵达永恒安乐的涅槃彼岸。真发信心的在家佛弟子,还应在人天善法的基础上,修解脱道。解脱道以出离心为本,在家人发起出离心,应观察三界六道生死流转之过患尤须先观察家庭、五欲的过患,除贪爱执着,做到居尘不染,身在家而心出家。法蕴足论云:身虽在俗,受用妻子,心常清净,不耽欲乐,是名身在家而心出家。长者子耶舍经佛

25、偈云:虽复处居家,服宝严身具,善摄诸情根,厌离于五欲,若能如此者,是为真出家。大乘教典中,亦多处教诫在家菩萨须观察家宅过患而生出离心,不贪着于妻子儿女、世俗欲乐。大宝积经郁伽长者会谓“在家修道,当观女人,生厌离想、非长久想、不净洁想、臭秽恶想、罗刹恶鬼恒啖人想、贪色难饱无止足想、恶知识妨净行想”,于子女“生怨家想,恶知识想”。华严经净行品云: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妻子集会,当愿众生,冤亲平等,永离贪着。若不观察家庭、妻儿、五欲的无常、苦、空,做到身在家而心出家,而以世俗爱着心居家,纵修善法,亦难免滋长烦恼,增益无明,令自己与眷属俱堕于生死海中,不得出离。将人天道与解脱道结合为

26、一体,并予以扩充升华者,为大乘道。大乘道以一如实般若智,一统人天善道与出世间解脱道,以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本,方便为究竟,立足世间生活而修出世间行,以离我法二执的出世间心修自利利他的善行,虽勤修诸善而不染不着,一方面在六度行中净除我法二执,圆满智慧,一方面以智慧为导而修集福德,利乐众生,庄严国土。在家菩萨修大乘道,虽亦以一正命二布施三劝化为正业,然由有殊胜般若为首脑故,其精神境界与行为超然于人天乘、小乘行者。在家菩萨虽从事治生产业,经营俗利,乃至财宝无量,而未曾不与实相相应,“未曾暂舍一切智心”(华严经),如维摩经所述维摩居士,“一切治生谐偶,虽获俗利,不以喜悦”,不被得失成败所系缚,其真心恒超

27、然于物外。在家菩萨虽然精勤学习知识,钻研科学,掌握技术,创造发明,“以少功力多集珍财”(瑜伽师地论),但只把它作为利益众的一种方便,并不贪着世间的物质文明,优婆塞戒经卷二云:菩萨虽知世间之乐虚妄非真,而亦能造世乐因缘,何以故?为欲利益诸众生故。在家菩萨虽尽着父慈子孝、夫妻恩爱的伦理责任,却身在家而心出家,如维摩居士,“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并能摄化眷属,同趋解脱之域。华严经卷二十四教诫说:菩萨摩诃萨在家宅中,与妻子俱,未尝暂舍菩捉之心,正念思惟萨婆若境,1自度度彼,令得究竟;以善方便化己眷属,令人菩萨智,令成熟解脱。虽与同止,心无所着。以本大悲,处于居家

28、,以慈心故,随顺妻子。总之,应以家庭为道场,以妻儿为法眷。在家菩萨尽管过着世俗的,乃至高等的物质、文化生活,却不贪不着,不改内心超越世俗的真常解脱之乐,如维摩居士“虽服宝饰,而以相好严身,虽复饱食,而以禅悦为味”。在家菩萨虽广行布施,然不住于相,不图人天福报,不计还报,如优婆塞戒经卷四所云:智人行施不为报恩,不为求事,不为护惜悭食之人,不为生天人中受乐,不为善名流布于外,不为畏怖三恶道苦,不为他求,不为胜他,不为失财,不以多有,不为不用,不为家法,不为亲近。智人行施为怜愍故,为欲令他得安乐故,为令他人生施心故,为诸圣人本行道故,为欲破坏诸烦恼故,为入涅槃断于有故。以如是离相的出世间心、慈悲心布

29、施时,不但富有人能施,贫困者亦能施,不但施财物、施力、施法、施无畏,而且必要时能以身命骨血布施;不但行大布施,而且不舍小布施,随时随地,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在家菩萨以更广大的愿力,深彻的智慧劝化众生,“荷负重担,发大精进,教化众生而无疲倦。”虽广行劝化,而心无所着故,待人平等,态度谦虚,能“自舍己乐,为众生故,利、衰、毁、誉、称、讥、苦、乐,而不倾动”(大宝积经)。在菩萨行六度中,在家菩萨修学的首要,应在布施度。按大乘精神,在今天,布施度的修行,应从自己的本职工作做起,以无私奉献的精神全身心投入为民众谋利乐的工作,为两个文明的建设作贡献,虽成绩卓著,贡献突出,而不求名,不计报酬,任劳任怨,甘作

30、无名英雄,便是行布施波罗蜜。六度行中的其余五度,尤般若度,当然都必须修,但皆应不离世事,在动用中修。禅定一度,虽然为发智慧的必由之途,但在家人不断淫欲,俗务繁忙,应随宜而修,不宜列为重点,尤不宜刻意追求入四禅八定,发神通异能,宜修不离动用、从观心入手的定慧一体之禅,如天台宗随自意三昧、禅宗观心法门等,优婆塞戒经禅波罗蜜品谓在家菩萨修禅那度,当在持戒修善的基础上,断除放逸,自观其心:了知自身,观心数法,2若有喜相、愁相、嗔相、软相、坚相,知已能除,犹如金师善知冷热,不令失所,乐甘露味,虽处世法,身心不动,犹如须弥不为四风之所倾动。在生活、工作、待人接物中,随时观察自心,把握自心,不为烦恼所动,形

31、成习惯,功夫若到,则自然明心见性,入自性大定。在家菩萨虽然发心修行,然多数人毕竟道力未充,处于名利堆里,烦恼丛中,日受习染,彻底超脱,是为甚难。欲求即生永出生死,快速成佛度生,则有依佛陀果地功德建立的净土法门,最为稳妥可靠,发深信愿,在修集净业三福、做好人的基础上,随时勤修念佛禅,则生死问题可生了结,世出世间功果双圆。这一法门对在家人来说,最为契机,昔日摩竭陀国频娑婆罗王被其子阿阇世囚禁,佛即专门为他和王后说了观想念佛以生西方极乐净土之法。总之,无论依大乘还是小乘,在家学佛,按释尊的慈训,皆须以过好人的生活、做好人为本,以人天善法为基,以正命、布施、劝化为必修的重点。其发达人生的态度是至为积极

32、的。混同了在家道与出家道,在家人学佛亦样样学僧,必然要产生诸多既不利于世间、又不利于出世间,既不利于修行者与众生,又不利于佛教弘传的弊端:或则一学佛便消极,不但对声色名利消极,对必须要尽的义务也消极,懒营生计,甘于贫穷落后,不学知识技术,不管家务世事,不问政治,只求自己了生死,结果生死未必能了,这种“在家山僧”,其实弄得非僧非俗,并非经教中所树立的在家佛弟子应有的形象;或则一学佛便希图得即生成就,得大自在大神通,书不读,工作不干,又不想出家,连自身都养活不了,却东跑西颠,拜求无上密法、成就上师,想不费气力便立地成佛,结果佛未成得,精神先出了毛病,弄得世出世间两败俱伤;或则注重事相,以学那些专门为出家人编的念诵仪轨为究竟,以是否像出家人一样早晚课诵、严格吃素为合格居士的标准,而忽视尽好义务,从人伦关系、世俗事务中去修心,以伏断烦恼,完善人格,结果弄得家庭关系紧张,对人处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