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6 ,大小:23.08KB ,
资源ID:12772357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2772357.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学校的产生与西周的教育.docx)为本站会员(b****1)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学校的产生与西周的教育.docx

1、学校的产生与西周的教育 学校的产生与西周的教育 第一章学校的产生与西周的教育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世界上自从有了人, 教育也随之产生了。 人类历史的最初, 是漫长的原始社会。 在原始社会, 教育主要是向下一代传授生产和生活经验。 其特点是: 详见教材 P10 一是无阶级性。 部落里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 贯穿着一种博爱精神。 二是原始性。 既没有专门的教育结构, 教育也没有分化为专门的活动。 教育的手段是口耳相传和实际模仿。 教育的内容是生产和生活的经验, 是名副其实的生活教育 。 (如狩猎的技能, 宗教崇拜的各种规矩) 之所以有这样的特点, 是由原始人群的生活方式所决定的。 原始社

2、会生产能力极端底下, 一个部落要在野兽和部落竞争中生存, 就必须使每个成员都有群体生活的技能, 这就保持了一种平等性。 再加上当时并没有多少剩余产品, 不可能专门供养一些人不从事生产而专门从事教育, 所以教育也就无法从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活动。 公元前 21 世纪, 我国进入了奴隶社会, 以夏朝的建立为开端, 直到公元前475 年春秋战国之交, 才进入封建社会, 历经夏、 商、 周、 春秋, 长达一千六、七百年。 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阶级社会, 进入阶级生活后, 教育便和生产劳动相脱离, 逐渐成为专门的活动, 也出现了 专门的场所学校。 教育开始由统治阶级垄断, 不再是所有社

3、会成员平等享受的权利。 在这一千六、 七百年中, 夏、商是我国奴隶社会学校建立的时期, 西周是奴隶社会学校鼎盛的时期。 春秋则是奴隶社会官学衰废、 私学兴起的时期, 也是学校教育由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转变的时期。 奴隶社会教育的第一件大事是学校这种专门的教育机构的产生。 一 学校的产生 学校是奴隶社会经济、 政治、 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 1 经济上, 生产力的发展, 体脑分工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 可能性。 在生产力水平极端低下的原始社会, 人们的劳动所得仅仅只能维持生存而已, 根本不可能专门养一批人从事脑力劳动。 进入奴隶社会后, 随着两次社会大分工(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 手工业从农业中分

4、离出来) , 生产力发展了 ,劳动产品也有了 富余。 这样, 少数人便可以脱离劳动, 依靠别人的劳动来养活自己, 贵族中的一部分人专门从事脑力劳动, 于是就形成了体脑分工。 比如教材P13 提到的专职神职人员 巫 就是专门 从事脑力劳动的最早的文化人 体脑分工是一种历史的进步, 只有体脑分工, 才有可能产生专门的教育机构。 而体脑分工又必须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 所以归根结底, 经济的发展是学校产生的重要前提。 2 政治上, 国家的形成, 提出了进行贵族教育的必要性。 有了国家, 就有了 庞大的国家机器, 随之要配备大量的文武官员。 奴隶主凭着贵族身 份世代为官, 为了让自己及其子孙世代为

5、官, 管理好国家, 就必须设立专门的教育培养机构。 所以, 学校最初都办于皇宫中, 学习的内容也是作为一个官吏必备的品德和才能。 3 文化上。 文化的发展, 尤其是文字的形成, 为学校的产生创造了 有利条件。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奴隶社会在数学、 天文、 历法等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特别是文字的日趋成熟, 对教育的发展尤为重要。 原始社会,人们还处于结绳记事的阶段, 至多只能用一些刻划符号来表达意思。 比如: 在距今六七年的西安半坡村遗址出土的陶器上有一些刻划符号( 详见教材 P8) ,这些符号与现代汉字的横、 斜差不多 。 到了奴隶社会, 已经有比较象样的文字。 夏朝的文字已

6、经有了一定的发展。 详见教材 P12 第一段 出土的商朝的甲骨文已经有关于学校方面的记载。 学校是传授文化的场所, 而文字是传授文化知识的工具。 有了文字, 就可以表达抽象的意思, 而不用口耳相传, 手把手地示范了 。 还可以积累经验, 突破时空的限制把知识传给下。 因此, 文化的发展, 特别是文字的形成, 为学校产生创造了 条件。 上面我们分析了 奴隶社会学校产生的经济、 政治、 文化等方面的条件。 接下来我们再从第一手史料甲骨文来看看当时办学的实际情况。 二 从甲骨卜辞来看商代的学校。 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 据古代文献记载, 学校在夏朝已经产生了。 见教材 P12 但是夏朝出土的文

7、物极少, 至今尚未发现充足的证据证明夏朝确实有学校。 而商朝有大量的出土文物, 特别是在河南安阳市小屯村发现的殷墟中出土的大量甲骨文卜辞, 为我们研究商朝的学校提供了 第一手史料。 所谓殷墟, 是指商代国都的殷的遗址, 商代本来国号是商 , 第二十代商王盘庚把国都迁到殷这个地方, 改为殷朝, 商朝灭亡之后, 国都废弃, 成为一堆废墟, 所以成为殷墟 。 所谓甲骨卜辞, 甲 是乌龟的背壳, 骨 是牛的肩胛骨。 卜辞 是占卜的记录, 商朝人天命 观念很强, 逢事必卜, 占卜的东西就是甲骨。 甲骨在使用前要经过加工整治锯开, 打磨, 钻孔。 占卜时先用火在背面的钻孔上烧, 骨头经火一烧, 在正面出现

8、裂纹, 这就是卜兆, 根据卜兆来判断吉凶, 然后把占卜的结果刻在甲骨上, 所以甲骨卜辞实际上是当时社会生活的简单记录。 凡是完整的卜辞, 基本上都是这样一种格式: 某某日 卜, 某人问要做某事, 是吉? 是不吉? 通过甲骨卜辞, 我们可以了解到商朝的许多情况, 包括有关教育的情况。 可以得出以下的几个结论。 1. 商朝已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 学校 这个名称, 直到近代才开始使用, 古代的学校通称学。 在甲骨卜辞中, 有很多种学 的写法。 比如: 爻 表示占卜 时蓍草交互的形状, 蓍草就是当 时占卜 用 的一种植物, 当 时学校里传授占卜 之术及其它方面的宗教知识时, 都要用 到蓍草。 表示两只

9、手,在爻的两边加上两只手, 表示教师手把手地对学生进行传授, 说明当时已经把教和学结合起来了 。 表示房屋, 就是学习 要有一定的场所, 因此最后的 是把 合并起来, 意思是把教学活动安排在一定的场所, 这就是学校。 2. 商朝的学校已有一定的规模。 商朝不仅有学校, 而且学校也有了一定的规模。 比如: 教材 P14 有一片 甲骨卜 辞上记载丁酉卜 , 其呼以多 方小子小臣其教戒。 丁酉 是干支纪年中的日 期, 丁酉卜 就是丁酉这一天占卜 , 召 集多 个国家的子弟到殷都来学习戒 。 据考证, 这里的戒 有两种含义: 一是持戈而警戒, 一是持戈而舞蹈 。 以戒 为教育教养内 容, 正包含习 武

10、和习 乐的两个方面。 3. 商朝奴隶主贵族对学校教育很重视。 当时, 修建学校以及奴隶主贵族子弟去上学, 也被看作是件大事, 都要占卜问吉凶如何? 比如: 教材 P14 一片 卜 辞上写有壬子卜 , 弗, 酒小求学? 。 意思是壬子这一天举行占卜 , 弗求问上天, 为了 王子入学, 要设酒祭祖, 这样办是否可行? 这表明奴隶主贵族把教育下一代当大事看待, 入学要占卜, 设酒祭祖。 当时去上学, 还要占卜问天气情况。 比如: 教材 P14 有一卜 辞上写道: 丙子卜 , 贞 , 多 子其徙学, 版不篝大雨? 意思是, 丙子日 举行占卜 , 贞 求问上帝,子弟们去上学, 返回时会不会遇上大雨? 担

11、心气候变化, 大雨影响子弟们返家。 总之, 甲骨卜辞反映了商代学校教育的状况, 为学校产生于奴隶社会这个理论提供了 事实依据。 奴隶社会发展到西周后, 进入了鼎盛时期, 奴隶社会的学校教育也进入了发展成熟的时期, 接下来, 我们来重点学习 三 西周的学校 1 西周的学校设置 西周的学校分国学和乡 学两种。 教材 P20 国学是设在国都丰镐。 乡 学是设在国都郊外六乡 行政区中的地方学校。 乡 学的基本教学内容和要求与国学是一致的, 并实行定期的考察和推荐, 把优秀人才送到国学读书, 所以乡 学和国学等级有别, 但存在一定的联系。 西周学校最突出的特点是分小学和大学, 按年龄分级入学。 比如:

12、教材 P19礼记. 王制 记载, 小学在公宫南之左, 大学在郊, 天子曰辟雍, 诸侯曰泮宫。 这条史料不仅告诉我们小学和大学所设之地, 而且告诉我们大学有两种,天子办的叫辟雍 诸侯办的叫泮宫 。 至于入学年龄, 不同身 份的青少年有不同的规定。 详见教材 P19 古代文献中关于西周学校的记载很多, 那么当时的情况是否真的如此呢? 我们可以从现代出土的周朝的青铜器中找到第一手的证据。 从商朝末年开始, 贵族们已经开始在青铜器上铸造文字, 这种文字又称金文 或青铜铭文 , 但字数不多, 最多只有十来个字。 而西周的青铜器上就有长篇大论的铭文出现了。 比如铸造于西周初期的大孟鼎 有 291 字, 西

13、周晚期的毛公鼎 有 499 字, 这些文字记载了 当时社会的政治、 法律、 军事、 文化等事件, 是我们研究西周历史的宝贵史料。 在金文中, 就提到了小学。 比如: 教材 19 有大盂鼎 记载: 女妹辰又大服, 余隹即朕小学, 女勿克余乃辟一人。 大盂鼎铸于公元前 1056 年( 康王 23 年) , 大孟是人名, 大孟年纪很轻时父亲就死了 , 他继承了 父亲的官职。 康王就对他说: 你年纪这么轻就做官, 我要你进我的小学。 又如: 师嫠 记载: 在昔先王小学, 女敏可事, 既命女 乃祖考 小辅 。 这段话是周王对嫠讲的, 说他过去在先王所办的小学读书时, 聪明能干, 命他做少辅。 这两段金文

14、, 可以证明西周确实有供贵族儿童读书的小学, 与文献中记载的说法吻合。 至于大学, 在金文中也有提到。 比如: 麦尊 中说周王在镐京, 才辟雍, 王乘于舟 王射大鸿 。 意思说, 周王在辟雍, 坐在船上, 射大雁。 静簋 中说, 六月 初吉, 王才藁京。 丁卯, 王命静司 射学宫, 小子众服众小臣 仆学射 。 周宣王名静, 这段铭文记载了 周宣王还是太子的时候, 在丁卯这一天, 周王命他在学宫率领其他小臣, 侍众学习 射箭的事。 从这两段铭文可见, 当时的大学可称为辟雍, 也可称为学宫, 设在国都镐京,而学习射箭是一门主课。 2 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 详见教材 22 25 当时学校的教育内容,

15、 概括起来说是六艺 礼, 乐, 射, 御, 书, 数。 (六艺教育的形式, 在商代已经具备了西周正是在商代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达到了奴隶主贵族教育的繁荣阶段) 书、 数。 书是指识字、 写字, 数是指计算。 当时人们在生产, 生活实践中已经发明了九九乘法表, 其次序与现在的相反, 从九九八十一 开始, 到二二如四 止 。 几何学也有一定的发展, 西汉的数学著作周脾算经 中就提到,西汉初年的商高发现了 勾股定理。 书, 数培养的是学生最基本的读, 写, 算能力,安排在小学学习。 射、 御。 是指射箭和驾车的本领。 战车是古代作战的重兵器, 一驾战车上配备三名甲士, 左持弓, 右持矛, 中驾

16、车, 车后有步兵 72 人, 车上的甲士由贵族担任, 步兵由平民和奴隶担任, 要当好甲士, 就必须学好射、 御这两种作战技能。 当时学射, 学御都有一定的技术标准。 比如: 射箭有参连 井仪 等射法。 御车有鸣和鸾 , 过君表 , 舞交衢 等讲究。 射, 御培养的是学生的作战能力。 礼、 乐。 礼是指礼仪, 包括各种社会政治伦理道德。 周礼 春序 中归纳出五种礼仪: 吉, 凶, 宾, 军, 嘉。 吉礼, 用于祭神和祭祀祖先; 凶礼用于悼念死者或驱除灾祸; 宾礼用于朝见会盟; 军礼用于打猎和作战; 嘉礼用于宴会婚姻。 这些礼仪在进行时, 都常有音乐伴奏比如诗经 中说: 我有佳宾, 鼓瑟吹笙 ,

17、还要唱歌, 跳舞, 这就是乐 。 西周很重视礼乐, 因为礼和乐, 实际上是一套严格区分君臣, 上下, 尊卑, 贵贱的制度, 对于巩固统治非常有用。 比如: 执行祭祀时的舞蹈, 天子用 八佾( 8 个队列, 每列 8 人) , 诸侯用 六佾, 大夫是四佾, 如果诸侯, 大夫敢多 用 , 就是僭礼, 会召 至杀身之祸。 。 从内容上讲, 礼乐的内容可对贵族子弟进行道德教育。 比如: 大武舞 是歌颂武王的武功的。 见教材 P23。 这个舞蹈以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反映了 西周开国 的历史,对贵族来说, 也是一种爱国主义教育 。 由此可见, 统治阶级重视礼乐, 是因为礼乐作为学校的一门课程, 包括了奴隶社

18、会的典章制度, 道德规范以及政治,历史方面的知识。 从道德教育而论, 礼和乐互为表里, 起着形于外而成于内的作用, 礼重在灌输道德知识, 训练行为习惯, 乐重在陶冶道德情感。 3、 西周的六艺教育, 有以下几个特点: A 是一种文武兼备的教育。 这是由当时政治经济发展的条件所决定的。 据说苑 君道 记载, 周成王曾经告诫负责治理鲁地的伯禽说: 夫有文无武,无以威天下; 有武无文, 民畏不亲; 文武俱行, 威德乃成。 这正是西周文武兼备的国策, 反映在教育内容上, 侧是书、 数、 礼、 乐等文事与射、 御等武功相结合。 B 是一种求知兼求能的教育。 六艺中的艺 是艺能的意思, 把礼、 乐、 射、

19、御、 书、 数称为六种艺能, 说明当时不仅重视知识传授, 更重视技能。 比如: 学习 礼 , 不仅要学生懂得君臣之义, 长幼之序 的道理, 还要让学生演礼 , 把礼仪的传授和礼仪的训练相结合。 C 在前期和后期教育的侧重点不同。 前期重射、 御, 后期重礼、 乐。 这是由于前期政权未稳, 要求把贵族子弟训练成执干戈以卫社稷 的武士, 后期重视精神统治, 所以礼乐教育上升为主导地位。 最后, 我们来总结一下奴隶制社会, 教育的特点。 四 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特点。 当时学校教育的特点, 可以概括为四个字学在官府 。 1、 特点: 学在官府。 所谓学在官府 包含有三层意思。 第一, 学术和学校都由官

20、府掌握。 第二,教师都由国家的官吏担任。 第三, 学生也是有身份的官吏及其子弟。 学在官府 这种教育现象的出现, 有着客观的历史原因。 2、 历史原因见教材 P17 18 (1) 唯官有书而民无书。 当时的书很少, 而且一本书的加工成本非常高。 用刀, 漆作笔, 竹条, 木板当纸。 首先将竹木等原料加工, 去除水分, 汗青 。 用刀在竹木上刻字, 刻好后用漆上色, 然后将竹片, 木板用丝线或牛皮条, 串起来。 可见当时做一本书不仅程序复杂, 而且十分昂贵, 只有官府才具有制作书本的财力和人力。 这些书册,仅有孤本, 没有复制副本刊布民间, 民间仅知书名而未见其书, 所以学术都在官府, 有职官专

21、守。 士人如果要学习, 要知道历代典章制度, 只有到官府去求学。 (2) 唯官有器而民无器。 六艺中的礼、 乐、 射、 御都是重要的学科, 学习这些知识技能, 不仅要有教师的讲解, 还要有器物设备。 这些器物, 不是一人一家所能拥有的, 即使是官府,也不是各级都能齐备的。 比如: 周礼 地官司 徒 中记载: 闾共祭器, 旅共表器, 党共射器, 州共宾器, 乡 共吉凶礼乐之器 , 可见礼乐之器, 乡 官始能备齐, 不入乡 校根本无法学礼 。 所以要习六艺, 只有在官府的人才有条件。 (3) 唯官有学而民无学。 在宗法制条件下, 父死子继, 子承父业, 形成了家有世业, 家业世世代代相传, 称为畴人, 父子相继世世为官, 称为畴官。 如司 马迁-史官世家, 张衡-历官世家 。 由于学术官守, 为官之人, 学有专守, 不传他人, 只教儿子, 造成了专门的学术只在官府中极小的圈子里传授。 虽然对学术起了保存作用, 但限制了学术的发展, 只有为官的人掌握学术, 以官府为传授基地, 只有官学, 没有私学, 只有贵族子弟享受教育的权利, 而庶人和平民则没有受教育的权利。 奴隶社会的官学在西周是最兴盛的时候, 到了春秋时期, 随着奴隶制的崩溃,官学也逐渐衰废, 而为私学所代替。 在官学衰废, 私学兴起的过程中, 孔子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这就是下一讲所要学习的内容。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