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3 ,大小:93.72KB ,
资源ID:1253836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253836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生物化学讲义第十三章水和无机盐的代谢.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生物化学讲义第十三章水和无机盐的代谢.docx

1、生物化学讲义第十三章水和无机盐的代谢第十三章 水和无机盐的代谢 【目的和要求】 1掌握正常人体体液分布及电解质 2组成掌握正常人体体液含量 3掌握Ca,P代谢及调节 4了解各微量元素的代谢 【本章重难点】 1水,电解质代谢调节 2 骨Ca,P代谢的调节学习内容第一节 正常人体的体液 第二节 水和无机盐的功能第三节 水和钠,钾,氯的代谢第四节 钙磷代谢第五节 微量元素 【教学内容】体液:机体中的水和溶于水中的物质统称为体液。体液中的无机盐、一些有机物和蛋白质常以离子状态存在,故又称为电解质。水和无机物代谢主要表现为保持体液的容量、分布和电解质含量的动态平衡,故又称为水与电解质平衡。它是维持正常生

2、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第一节 正常人体的体液体液的分布与含量 细胞内液(占体重的40)体液体液(占体重的60) 血浆(占体重的5)细胞外液(占体重的20)组织间液(占体重的15)体液中电解质组成1.细胞内外液中的电解质含量(见书)细胞内外液电解质分布与含量的特点:体液各部分的阴阳离子平衡,呈电中性。细胞内外液的离子分布差异细胞外液的阳离子以Na+为主,阴离子以Cl-、HCO3-为主; 细胞内液的阳离子以K+、Mg2+为主,阴离子以HPO42-、蛋白质阴离子为主。这一差异的存在是保证生命活动必不可少的条件。组织间液与血浆的差异,仅仅是后者的蛋白质含量高。细胞内外渗透压相等。体液的交换1.血浆与组织间液

3、的交换毛细血管具有半透膜的特性,水和小分子物质(葡萄糖、氨基酸、尿素及电解质等)可自由通过,而大分子蛋白质不能通过。引起交流的因素:把水压出血管的力F=血压 + 组织间液胶体渗透压把水吸回血管的力F=血浆胶体渗透压 + 组织间液静水压毛细血管近端,FF,水流出血管;毛细血管远端,FF,水返回血管。异常:血浆蛋白含量下降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水潴留于组织间液水肿2.组织间液与细胞内液的交换细胞膜具有高度选择性,大多数物质均不能自由通过。引起交流的因素:主要是晶体渗透压。决定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因素是Na+的浓度,而细胞内则主要由K+维持。K+、Na+的浓度差主要由膜上的钠钾泵维持。水可自由透过细胞膜

4、,细胞内外出现压力差主要依靠水的转运来维持。异常: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可使细胞萎缩;反之,则使细胞肿胀。第二节 水和无机盐的功用水的生理功用维持组织细胞形态与功能。在物质代谢中作为良好的溶剂,或者为生化反应创造良好的环境,或直接参加反应。调节体温。有润滑作用。无机盐的生理功用维持体液的渗透压与酸碱平衡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由Na+、Cl-维持,而细胞内液则由K+、HPO4维持。电解质可形成缓冲对,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维持神经肌肉的应激性Na+ K+ 神经细胞的应激性Ca+ Mg+ 神经肌肉细胞的应激性Na+ Ca+ OH 心肌细胞应激性K+ Mg+ H+ 心肌细胞应激性维持细胞正常的新陈代谢作为酶

5、的辅酶或激活剂来影响酶的活性。参与或影响物质代谢。细胞合成糖原或蛋白质时,K+进入细胞;糖原或蛋白质分解时,K+返回血浆;Na+参与小肠对葡萄糖的吸收以及Hb对CO的运输;在以ATP为底物的反应中,真正的底物是Mg+-ATP,故所有的蛋白质、核酸、脂类、糖类的合成都需要Mg+;含磷酸基的AMP和Ca+是激素的第二信使。构成骨骼、牙齿及其它组织。第三节 水、钠、钾、氯的代谢水平衡水的来源:饮水、食物、代谢水。水的去路:呼吸蒸发、皮肤蒸发、粪便排出、由肾排出。每日需水量20002500ml,每日最低给水量12001500ml(尿量500 ml、皮肤蒸发500ml、肺呼出350ml、粪便排出150m

6、l、除去代谢水300ml)。异常:进出,引起脱水;进出,造成水过多或稀释性低钠血症。钠的代谢含量 正常成人体内钠含量约为4044mmol/kg体重,血清钠含量为135145mmol /L。分布 45%分布于细胞外液,10%分布于细胞内液,45%存在于骨骼中。需要量 一般成人需要量约为4.59.0mg/d。吸收与排泄 在正常情况下,食入的NaCl几乎全部被胃肠道吸收,主要经肾随尿排出,小部分随汗排出。肾对钠的排出有很强的调节作用,其排放原则是:多吃多排,少吃少排,不吃不排。钾的代谢含量 正常成人体内钾含量约为4954mmol/kg体重,血清钾含量为3.55.5mmol /L。分布 98%分布于细

7、胞内液,2%分布于细胞外液。70%体钾存在于肌肉中。需要量 正常成人需要量约为24g/d。一般食物供给的钾足够生理需要。吸收与排泄 食物中约90%的钾被消化道吸收,主要经肾随尿排出,少量随粪便及汗液排出。肾排钾可随钾的摄入量而增减,但其保留钾的能力比保留钠的能力差,即使在不进食钾的情况下,每天仍从尿中排出钾。因此临床上有“见尿补钾”之说。氯的代谢含量与分布 正常成人体内氯含量约为33mmol/kg体重,血清氯含量为98106mmol /L。氯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吸收与排泄 氯以NaCl的形式摄入,经胃肠道吸收,主要经肾随尿排出。 水与电解质平衡的调节神经系统的调节细胞外液减少口渴中枢产生生理反

8、应口渴思饮调节细胞外液容量和渗透压肾的调节肾近曲小管:重吸收大部分NaCL和HO(85%),远曲小管吸收5%。肾重吸收时:H+-Na+交换,K+-Na+交换。抗利尿激素(ADH)和醛固酮的调节ADH作用:促进肾远曲小管对水的重吸收,以调节血浆渗透压。 醛固酮作用:促进肾远曲小管上皮细胞分泌H+、K+;回收Na+,同时增加Cl-和水的重吸收;调节血容量及细胞外液容量。第四节 钙磷代谢钙、磷在体内的分布、含量和生理功用含量与分布 正常成人体内含钙约为7001400g,磷的总量约为400800g,其中大约99%的钙、磷分布在骨骼和牙齿,其余的分布在体液及软组织中。 血钙和血磷血钙定义:血浆中的钙称为

9、血钙。成人正常值:2.22.7mmol/L存在形式: 非扩散Ca+:与清蛋白结合 (45%)游离Ca+ 50%可扩散Ca+(55%) 小分子结合Ca+ 5% (与HCO、柠檬酸结合)pH对Ca+的影响 血磷定义:血浆中的无机磷酸盐中所含的磷称为血磷。成人正常值:1.2mmol/L存在形式: HPO4占8085% HPO4占1520%钙磷乘积:指每100毫升血浆中钙的毫克数与无机磷的毫克数的乘积。正常值为3540意义: Ca+ P 40时,有利于骨盐沉积; Ca+ P 35时,影响钙化,甚至使骨盐溶解,引起佝偻病(或软骨病)。生理作用钙:骨化作用。第二信使作用。启动骨骼肌和心肌细胞的收缩。降低神

10、经肌肉兴奋性。参与突触传递、血液凝固、细胞粘附以及调节细胞膜离子通透性等。磷:参与成骨作用。是核酸、磷脂、高能磷酸化合物的重要成分。通过共价修饰调节酶活性。无机磷酸盐参与构成体内缓冲体系。钙磷的吸收与排泄钙的吸收与排泄吸收:正常成人需钙量为0.51.0g/d,孕妇和儿童约为1.01.5g/d。吸收部位主要在小肠,特别是十二指肠和空肠。影响吸收的因素:年龄:婴儿可吸收50%以上,儿童吸收40%,成人吸收2.0%;pH:酸性食物促进吸收;VitD促进钙、磷的吸收;高磷食物抑制钙的吸收;高浓度Na+,K+抑制Ca+的吸收。排泄途径:约80%由粪便排出,20%随尿排出。磷的吸收与排泄吸收:正常成人需要

11、量为1.01.5g/d。吸收部位主要在空肠。影响因素:与钙类似。排泄途径:2040%由粪便排出,6080%随尿排出。钙磷与骨的代谢骨盐和骨基质骨盐 指骨中的无机盐,主要是CaHPO4和羟磷灰石结晶。骨基质 95%为胶原蛋白,少量为蛋白多糖。成骨作用与溶骨作用成骨作用 骨基质形成与骨盐沉积的过程称为成骨作用。溶骨作用 骨基质水解与骨盐溶解的过程称为溶骨作用。骨盐的溶解过程称为脱钙;旧的骨溶解而消失的过程称为骨的吸收。钙磷代谢的调节主要激素:甲状旁腺素、降钙素、1,25-(OH)-D。主要器官:骨、肠、肾。甲状旁腺素(PTH)化学本质:由甲状旁腺分泌的多肽类激素(84肽)。生理作用:促进溶骨作用,

12、抑制成骨作用;促进肾小管对钙的重吸收,抑制磷的重吸收;通过VitD间接促进钙的吸收。降钙素(CT)化学本质:由甲状腺的滤泡旁细胞(C细胞)分泌的多肽类激素(32肽)生理作用:促进成骨,抑制溶骨;抑制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通过VitD间接抑制钙的吸收。 对血钙、血磷的影响:使血钙、血磷。1,25-(OH)-D化学本质:类固醇激素生理作用:促进小肠对钙、磷的吸收;促进旧骨的溶解和新骨的骨盐沉积;促进肾小管对钙、磷的重吸收; 对血钙、血磷的影响:使血钙、血磷。钙磷代谢紊乱低血钙引起手足搐弱。维生素D缺乏引起钙磷代谢紊乱,骨失去正常钙化能力,儿童导致佝偻病,成年人导致软骨病。老年人和更年期后的妇女,

13、小肠钙吸收减少,导致骨质疏松。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及维生素D中毒引起高血钙,导致肌张力下降和出现精神症状等,还可以引起钙盐异位沉积,如尿路结石等。代谢性酸中毒导致磷从尿中丢失过多,引起低磷酸盐血症。 第五节 微量元素铁的代谢含量、需要量及分布 成年男子平均含铁量约50mg /kg体重,女性略低。成年男人及绝经后的妇女每日约需铁1mg,妊娠期妇女每日需要量约为3.6 mg。功能性铁:Hb占65%,肌红蛋白10%。储存铁:铁蛋白及高铁血黄素25%。吸收与排泄吸收部位 十二指肠及空肠上段,以Fe+的形式吸收。影响因素 有利吸收因素:酸;还原性物质;蛋白质。不利吸收因素:高磷酸膳食;植酸与草酸;口服碱性药

14、。排泄途径粪便0.20.5mg/天;肾0.5mg/天。皮肤、出汗和脱屑也丢失少量。运输与贮存在血中与运铁蛋白结合运输以铁蛋白和高铁血黄素形式贮存于肝、脾、骨髓等。锌的代谢含量、分布、需要量 成人含锌约23g,成人每日需锌1520mg。锌分布于全身所有组织,以视网膜、胰腺、前列腺、头发等含量较高。吸收与排泄 在小肠吸收,经粪、尿、汗、乳汁等排出。运输与贮存 与金属蛋白载体结合后运输。2530%在皮肤和骨骼内贮存。 功能 参与酶的组成;对激素、大脑的作用;与味觉、嗅觉有关。铜的代谢含量、分布、需要量 成人含量约为100150mg。分布于全身各组织细胞中,肌肉中约占50%,10%存在于肝。成人约需0

15、.52.0mg/kg/d,婴儿和儿童0.51.0mg/kg/d。吸收与排泄 主要在十二指肠吸收,受血浆铜蓝蛋白的调控。80%随胆汗排出,其次则通过小肠粘膜,随尿排出的量极少。 运输与贮存 大部分与超氧化歧化酶结合入体内,血浆中与球蛋白结合成铜蓝蛋白运输。以铜蛋白形式贮存于肝脏。 功能 参与能量代谢;参与铁代谢;构成胺氧化酶、抗坏血酸氧化酶;参与SOD的作用参与毛发、皮肤的色素代谢。硒的代谢含量、需要量 成人约1421mg。我国学者认为成人每日需30-50ug。吸收排泄 十二指肠吸收,主要随尿排出。 运输 入血后与、球蛋白结合运至全身各组织。功能 抗氧化作用;参与体内多种代谢活动;有拮抗和降低多

16、种重金属的毒性作用;维持健全的视觉功能。锰的代谢含量、需要量 正常人体内含锰约1220mg。成人每日需2.57.0mg,儿童0.3ug/kg/d计算。吸收与排泄 锰主要从小肠吸收,由胆汁排出。 运输与贮存 锰吸收入血后与运锰蛋白结合而运输,或入红细胞。主要贮存于肝。功能 某些酶的组成成分或激活剂;参与骨骼的生成发育和造血过程;维持正常的生殖功能。碘的代谢含量、分布、需要量 正常成人体内含碘2050mg。大部分集中在甲状腺内,供合成甲状腺素。成人每日需碘100-300ug,儿童则1ug/kg/d计算。吸收与排泄 主要在小肠被吸收,随尿液、汗液排出体外。功能 主要是参与甲状腺素的组成。【复习思考题

17、】1.简述体液的分布与含量。2.简述水的生理功用。3.简述无机盐的生理功用。4.简述维生素D对钙磷代谢的调节。5.试述体液中电解质组成的特点。7.试从毛细血管内外液交换的知识,解释常见水肿发生的机理。8.试述人体水的来源和去路及维持其平衡的重要性。9.试述微量元素的概念、种类并举例说明其生理功用。10.试述铁的分布与含量,吸收与排泄及运输与贮存。【教学思考】在本章的学习中,我们要结合学生所具有的生理知识进行共性结合,有利于知识点的融会贯通和理解的透彻性。同时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要有目的性的讲解一系列临床相关知识,使学生明了本节基础知识点对于将来从事临床的重要性。第十一章 肝脏生物化学 【目的和要求

18、】 1肝脏在全身物质代谢中的主要作用 2胆汁酸盐的合成原料和代谢产物 3胆色素的代谢,黄疸产生的生化基础 4生物转化的类型及意义 【本章重难点】 1生物转化的概念、特点及类型 2胆色素的来源及代谢过程 3比较直接胆红素和间接胆红素 4黄疸的概念、分型及临床生学习内容第一节 肝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第二节 胆色素的代谢与黄疸第三节 某些肝病的生化机制 【教学内容】 第一节 肝在物质代谢中的作用一、概述二、在营养物质代谢中的作用(一)肝主要通过糖原的合成与分解、糖异生作用来维持血糖浓度的恒定,确保全身各组织,特别是大脑与红细胞的能量供应。饱食后,大量的葡萄糖被合成肝糖原而储存起来;在空腹状态下,肝糖原

19、分解,释放出葡萄糖以补充血糖的不足;饥饿状态下,肝糖原几乎被耗尽,糖异生作用便成为肝供应葡萄糖的主要途径。(二)肝在脂类的消化、吸收、分解、合成和运输等代谢过程中均起重要作用。1消化、吸收:肝分泌胆汁。胆汁中含有的胆汁酸盐可乳化脂类,促进脂类的消化;还可与脂肪酸结合,促进脂肪酸的吸收。2分解:脂肪酸的氧化。3合成:酮体:肝是生成酮体的唯一器官,酮体可供肝外组织氧化分解供能。胆固醇:肝是人体内合成胆固醇最旺盛的器官。磷脂、甘油三酯。4运输:肝内合成的甘油三酯、胆固醇以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的形式分泌入血,供其他组织器官摄取、利用。另外,肝还是合成高密度脂蛋白(HDL)的主要器官。(三)肝在蛋

20、白质合成与分解代谢中起重要作用:1分解代谢:氨基酸在肝内进行转氨基作用、脱氨基作用和脱羧基作用。体内氨基酸代谢脱下的氨基转变为氨,肝的一个重要功能是将氨通过鸟氨酸循环合成尿素,防止氨中毒。肝还是芳香族氨基酸和芳香胺类的清除器官。2合成代谢:肝除合成自身所需蛋白质外,还合成多种分泌蛋白质,如清蛋白、凝血酶原、纤维蛋白原、1抗胰蛋白酶等。胎肝可合成一种与清蛋白的分子量和结构相似的甲胎蛋白,胎儿出生后其合成受到抑制。肝癌时,癌细胞中甲胎蛋白基因失去阻遏,血浆中可再次检出此种蛋白质,这对肝癌的诊断有一定的意义。(四)肝在维生素的吸收、运输、代谢及贮存中起重要作用。1吸收:肝所分泌的胆汁酸盐可协助脂溶性

21、维生素的吸收。2运输:肝合成维生素D结合球蛋白与视黄醇结合蛋白,通过血液循环运输维生素D和维生素A。3代谢:多种维生素在肝内转变为辅酶的组成成分,如泛酸转变为辅酶A的组成成分。肝细胞可将胡萝卜素转变为维生素A,使维生素D3羟化为25羟维生素D3。维生素K是肝合成凝血因子、不可缺少的物质。4贮存:人体内维生素A、K、B12以肝为主要贮存场所。(五)肝在激素代谢中的作用:多种激素如雌激素、醛固酮、抗利尿激素、甲状腺素、胰岛素等在发挥其调节作用后,主要在肝内被灭活。三、肝脏在非营养物质代谢中的作用(一)非营养物质 1概念:体内存在的一些即不是构成组织细胞的成分,又不是氧化供能的一类物质称之。2来源:

22、内源性的:体内代谢产生的(如:氨基酸代谢产生的氨、胺,体内合成的激素、胆色素),肠道吸收的腐败产物(如:胺、酚、吲哚、硫化氢等);外源性的:外界进入体内的(如:药物、毒物、有机农药、一些食品添加剂等)。(二)生物转化1概念:非营养物质在肝脏内,经过氧化、还原、水解和结合反应,使脂溶性较强的物质获得极性基团,增加水溶性,而易于随胆汁或尿液排出体外,这一过程称为肝脏的生物转化作用(注意与生物氧化概念区别)。2实质:通过一定的代谢过程,增加非营养物质的水溶性(或极性),以排出体外。(三)生物转化的反应类型1、第一相反应:包括氧化、还原、水解。非营养物质通过第一相反应后:增加水溶性,以利排出;生成第二

23、相反应的功能基团。(1)氧化反应,催化此反应的酶有三类:加单氧酶系:由NADPH、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细胞色素P450等组成。其特点是可诱导生成,生理意义是参与药物和毒物的转化。a部位:此酶系在肝和肾上腺的微粒体中含量最多。b底物:多种脂溶性物质。如:药物、毒物、类固醇等。类固醇、维生素D、白三烯、前列腺素等合成所必需。c反应式:RH+O2+NADPH+HROH+NADP+H2O反应中O2的去向:一个氧加到RH上生成ROH(故称为加单氧酶)。一个氧原子使NADPH氧化生成H2O。一个氧分子发挥两种功能,故加单氧酶又称混合功能氧化酶。单胺氧化酶系a部位:肠粘膜及肝细胞的线粒体中。

24、b底物:腐败产物如组胺、酪胺、尸胺、腐胺、儿茶酚胺、5-羟色胺等。脱氢酶系(包括醇脱氢酶和醛脱氢酶)a部位:胞液及微粒体中。b底物:醇类、醛类。乙醇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中代谢。乙醇在醇脱氢酶催化下,氧化生成乙醛。乙醛再经醛脱氢酶催化,生成乙酸。乙醛对人体有毒性,所以长时间、大量摄入乙醇,会损伤肝脏。(2)还原反应:有肝微粒体中的硝基还原酶和偶氮还原酶催化,体内只有少数物质可在肝内被还原而转化。底物分别是硝基化合物,和偶氮化合物,产物是胺类。(3)水解反应:催化水解反应的酶类主要包括酯酶、酰胺酶、糖苷酶等。分布于胞液中。2第二相反应 结合反应结合反应是体内重要的生物转化方式。凡含有羟基、羧基或氨

25、基的药物、毒物或激素均可与葡萄糖醛酸、硫酸等发生结合反应,或进行甲基化、乙酰化等反应。其中,尤以葡萄糖醛酸结合反应最为普遍。非营养物质发生结合反应后:极性增强;生物活性降低;一般情况下毒性降低。(1)葡萄糖醛酸结合酶:葡萄糖醛基转移酶(肝细胞微粒体中)。底物:含-OH、-COOH、-NH2的非营养物质。葡萄糖醛酸供体:UDPGA(2)硫酸结合酶:硫酸转移酶(存在肝、肠粘膜和肾的胞液)。底物:醇、酚、芳香胺类、固醇类物质。硫酸供体:PAPS(3)谷胱甘肽结合酶:谷胱苷肽-S-转移酶(肝、脾、肾、肺等的胞液中)。底物:卤代化合物、环氧化合物等。(4)乙酰基结合酶:乙酰基转移酶(肝、乳腺及胃肠道的胞

26、液)。底物:芳香胺、胺、磺胺、氨基酸等。乙酰基供体:乙酰辅酶A(5)氨基酸结合酶:酰基转移酶原理:外源毒物、药物或内源性代谢的羧基被激活为酰基辅酶A后与甘氨酸结合。(6)甲基结合酶:甲基转移酶(存肝等细胞的可溶性部分或微粒体中)。底物:儿茶酚胺、尼克酰胺、组胺等。 甲基供体:S-腺苷蛋氨酸(SAM)3几种非营养物质的代谢(1)黄曲霉毒素的代谢:是真菌的代谢产物,在食用霉变的粮食、花生时进入体内。有10多种,致癌最强的是黄曲霉素B1(AFB1)。经过第一、二相反应后,随胆汁排出或造成基因结构和表达异常。(2)非那西丁的代谢其代谢产物随尿排出;与肝蛋白共价结合引起肝细胞坏死;另有产物诱发高铁Hb血

27、症。故扑热息痛过量(成人1015g)急性中毒可致肝坏死。非那西丁过量则产生高铁Hb血症,出现紫绀及其它缺氧症状,还可引起溶血性贫血。(3)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代谢 其产物随肾脏排出。4、非营养物质代谢的若干特点(1)代谢过程的连续性。(2)代谢通路和产物的多样性。(3)活化与失活两重性(或称解毒与致毒两重性)。 第二节 胆色素的代谢与黄疸(一)概念 胆色素是铁卟啉化合物在体内分解的各种代谢产物的总称,是体内的代谢废物,包括胆红素、胆绿素、胆素原和胆素。正常时主要随胆汁排泄,胆色素异常时可导致高胆红素血症(黄疸)。(二)胆红素的生成与转运 体内含铁卟啉的化合物主要有血红蛋白、肌红蛋白、细胞色

28、素、过氧化物酶、过氧化氢酶等。人体内的胆红素来自血红蛋白的分解。(三)胆红素在肝细胞中的代谢(四)胆红色素在肠中的变化(五)胆红素与黄疸正常血清胆红素含量:1mg/dl(10mg/L)黄疸:高胆红素血症引起皮肤巩膜和粘膜等组织黄染的现象(2mg/dl)。隐性黄疸:血清中胆红素1mg/dl,肉眼难观察,称之。显性黄疸:血清胆红素2mg/dl,称之。原因:胆红素来源增多(如大量RBC破坏)。排泄不畅(如胆道阻塞)。肝脏疾病(如肝炎、肝硬化等)。分类:溶血性黄疸;阻塞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间接胆红素与直接胆红素的区别 间接胆红素 直接胆红素是否与葡萄糖醛酸结合 未结合 结合和重氮试剂起反应的速度 慢

29、、间接反应 快、直接反应在水中的溶解度 小 大进入脑组织产生毒性 大 无通过肾随尿排出 不能 能第三节 某些肝病的生化机制(一)乙醇性肝损伤进入体内的乙醇9098%被肝脏吸收。造成:NADH/NAD比例上升,乳酸利用,丙酮酸还原成乳酸,出现酸中毒。乙酸引起肝细胞线粒体功能障碍。影响糖代谢、氨基酸代谢、水电解质平衡等。(二)胆石症1胆固醇系结石的原因:胆汁中胆固醇含量增高;胆汁中胆汁酸盐减少;胆汁中胆汁酸组成成份改变; 胆汁中磷脂降低;电位降低。2胆红素系结石的原因:蛔虫胆道造成感染,使结合胆红素水解为游离胆红素易于沉淀;-葡萄糖二酸-1,4-内酯含量减少;电位降低。(三)肝硬化的生化机制1糖原减少、肝细胞线粒体代谢降碍、乳酸、丙酮酸、-KG。2胆固醇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