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1 ,大小:207.88KB ,
资源ID:1250635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250635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川教版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docx)为本站会员(b****0)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川教版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docx

1、川教版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复习提纲川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复习资料第1课震惊世界的考古发现课标: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证据。北京人的发现:1929年12月2日(20世纪20年代),一批中外学者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掘出一个完整的古人类头盖骨化石。周口店龙骨山出土的古人类头盖骨化石和其他相关材料表明:70万年20万年前,周口店一带已有人类生活;这种原始人类被定名为北京直立人,俗称北京人。北京人发现的意义:北京人的发现是20世纪世界重大考古发现之一,是人类起源研究史上划时代的大事。这一发现,证明几十万年前华夏大地上有人类生活,中国是人类早期生活和繁衍的地区之一;

2、为我们破解人类起源之谜、研究人类演进过程提供了丰富的实证。周口店遗址是世界著名的考古遗址和我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科学教育基地。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课标: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原始农业的兴起:早期人类靠采集和渔猎获取食物。男子的任务主要是渔猎,采集一般由妇女承担。考古资料证明,中国是世界上原始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之一。一万多年前,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一些原始居民已经分别种植水稻和粟。一些居民开始饲养狗、猪、鸡等家禽家畜。原始种植业和原始畜牧业的出现表明原始农业兴起。原始农业的兴起改变了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标志着我国历史开始迈入农

3、耕文明时代。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生活: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时代距今约7000年距今约6000多年地点浙江余姚河姆渡(长江流域)陕西西安半坡(黄河流域)生产工具使用磨制石器(新石器)、骨器使用磨制石器(新石器)原始种植业种植水稻采集和渔猎仍占有重要地位种植粟、麻、蔬菜;将粟加工成小米原始畜牧业饲养水牛、猪和狗等家畜饲养猪、狗、牛、羊和鸡等原始手工业能烧制陶器;能造简陋的小船能制作彩陶;用麻纺织麻布居住的房屋住木头建造的房子(干栏式房子)地处南方,夏天炎热多雨潮湿通风防潮住半地穴式的房子地处北方,冬季寒冷保暖防寒认识: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原始农业的产生和发展,为人类的定居生活创造了

4、必要的前提条件;自然条件(地域差异)是造成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生产生活状况差异的决定性因素;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与生产,是我国早期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后来发展成为以黄河流域为主的华北旱地农业区和以长江流域为主的华中水田农业区。第3课远古祖先的传说课标: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 炎帝与黄帝的发明:传说炎帝姓姜,生活在黄河流域姜水一带。他发明耒耜li s,教民耕种被尊称为炎帝神农;发明陶器和医药“神农尝百草”。传说黄帝姓姬,生活于黄河流域姬水一带,名叫轩辕。他发明了车船、弓箭、加工谷物和蒸煮食物的用具;创制历法。炎帝和黄帝的历史地位:炎帝和黄帝被后世尊称为中华民

5、族的“人文始祖”。黄炎联盟的形成与发展:形成:炎帝部落和黄帝部落在发展过程中发生了矛盾和冲突。黄帝在斗争中取得胜利, 炎帝接受黄帝的领导,形成黄炎联盟。黄炎联盟在战胜蚩尤部落后进一步壮大。发展:黄炎联盟在黄河流域生活、繁衍,并与邻近的部落交往、交流和交融,构成后来华夏族的主干。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第4课国家的产生和早期的发展课标: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夏朝的建立与国家的产生:王位世袭制的开始:禹死后,启继位称王,从此,父子或兄弟相传,“天下为家”的王位世袭制开始从此王位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夏朝的建立:约公元

6、前21世纪,启建立了我国的第一个王朝夏朝,它的主要统治地区在今河南西部,山西南部一带。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商朝的建立与迁都:建立:约公元前16世纪,成汤在鸣条大败夏桀,夏朝灭亡,成汤灭夏后建立商朝。迁都:约公元前14世纪,盘庚把都城迁到殷(今河南安阳),因此商朝也称为殷或殷商。盘庚迁殷的意义:使商朝的统治趋于稳定;有利于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为商朝的强盛打下了基础。西周的建立: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姬发领导了灭亡商朝的战争,在推翻商纣王的统治后,建立了周朝,周朝前期以镐京为都城,历史上称为西周。分封制 分封制的实质是西周贵族内部财产和权力的再分配分封的背景和目的:西周建立后,为了加强对被

7、征服地区的控制和巩固周的统治。分封的对象:周王的子弟、亲属、功臣和臣服的旧邦首领。分封的地区:被征服的地区。主要封国:鲁、齐、燕、晋、宋等。分封制的积极作用:分封制有利于捍卫周王朝的安宁,加强对地方的管理,扩大周的统治区域;有利于开发所辖地区;有利于周文化的传播。西周的结束:西周末期,各种社会矛盾尖锐,周幽王的统治昏庸。公元前771年,犬戎族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死,西周至此结束。夏、商、西周三代的更替朝代建立时间建立者结束时间最后一位王启示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启约公元前16世纪夏桀治者要勤于政事,爱护百姓;荒淫无道和暴虐成性的国君必将为人民所抛弃;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成由勤俭败由奢

8、。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成汤约公元前11世纪纣王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姬发)公元前771年周幽王第5课青铜冶炼技术和甲骨文课标: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高超的青铜冶炼技术:青铜是以铜为基本成分的合金。4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已经掌握了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青铜时代:指夏、商、西周时期,因为青铜在生活、军事和生产中地位十分重要。青铜工艺的成就:青铜器的典型代表:商朝后期铸造的后母戊大方鼎,工艺精湛、制作考究,充分体现了青铜冶铸技术达到了很高超的水平;青铜器物种类繁多;不少青铜器物制作精美,是难得的艺术珍品。甲骨文:甲骨文是我国已知最早的汉字。它是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

9、字,它大量使用于商朝,西周甲骨文不如商朝普遍。商朝的甲骨文比较成熟和完备用象形、指事、会意等方式造字;已知单字约4500个;甲骨卜辞真实地记录了商王的重要活动,反映了商朝多方面的情况,为研究商朝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可靠的文字材料。我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第6课春秋争霸课标: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1 东周开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洛阳)。我国历史由此进入东周时期。东周分为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年)和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年)。“春秋五霸”: 春秋政局特点: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春秋争霸的历史背景:春秋时期,王权日益衰落,分封制开始瓦解

10、,周天子逐渐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一些诸侯国强大起来。争霸目的:夺取别国的土地、财产和人口;左右天下、支配别国。“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争霸战争:齐桓公首霸:春秋初期,齐桓公第一个成为霸主。晋楚争霸: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打败楚军后称霸中原退避三舍。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在邲大败晋军后成为中原的又一霸主问鼎中原、一鸣惊人。吴越争霸:春秋末期,争霸战争主要在南方的吴国和楚国之间进行。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先后成为霸主。越王勾践是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卧薪尝胆。第7课战国七雄课标: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战国七雄:春秋之后,我国进入战国

11、时期(前475前221年),这一时期,周王室已无足轻重,诸侯国数量更少,独立性更强了,统一的趋势日益明显。战国七雄:是指齐、楚、秦、燕、赵、魏、韩 位置:东齐西秦、北燕南楚、中赵魏韩。战国时期的战争:战国时期战争的特点:铁兵器出现,青铜兵器得到改进;步兵和骑兵取代车兵,成为主要兵种;攻防技术提高;参战兵力多,战争规模扩大,争夺激烈。著名战役:“围魏救赵”、即墨之战、长平之战等。战国时期战争的性质:战国时期七雄间的战争具有兼并战争的性质,破坏性很强,但战国后期的战争已具有统一战争的性质。第8课商鞅变法与秦国的崛起课标: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

12、和创造力。 商鞅变法:历史背景: 战国时期,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各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变法的根本原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秦孝公深感秦国丧失土地、被他国鄙视是莫大的耻辱,决心改革内政,变法图强。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作用(影响):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改革。通过这次变法,旧制度废除,新制度建立;国家富裕;军力增强;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成功的原因:秦孝公的支持;变法内容适宜、措施正确;广大人民的支持;变法符合时代发展趋势,因而获得巨大成功判断改革是否成功的标准是:改革的目的是否实现,改革是否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都江堰的修建:修建基础:

13、商鞅变法后秦国富强起来,不仅收复了被魏国占领的土地,还越过秦岭,灭掉了蜀国和巴国,并设置蜀郡和巴郡。修建:战国时期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特点:都江堰工程选址合理,设计科学,无坝引水,自流灌溉,工省效宏,堪称生态水利工程。影响: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秦国实力进一步增强;都江堰至今仍发挥着巨大作用。都江堰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主要原因:都江堰水利工程历史悠久,规模宏大,规划科学,布局合理,运行科学,与环境和谐结合;在历史和科学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堪称中国乃至世界水利科学宝库中的瑰宝,在世界水利科学技术上独树一帜,为已消逝的古代水利文明提供了独特见证。秦

14、国的强大:秦国强大的原因:商鞅变法,使国一跃成为诸候国中最强大的国家;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兴建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秦国强大的表现:幅员广大,人多粮足,政局稳定,官吏办事效率高,军队庞大且训练有素,长平之战表明,秦军已具备统一全国的实力。第9课春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课标:知道老子和孔子。老子: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春秋晚期楚国人。老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创立了以“道”为核心的学说体系的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他著的道德经(又称老子)是其思想的结晶。老子的思想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事物的对立统一性和转化性。他认为一切事物是由彼此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构成的,而且它们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老

15、子的思想比较消极,主张“无为而治”,主张社会退回到“小国寡民”状态。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他提出“仁”的学说“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仁”的基本内容,“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重视“礼”。孔子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主张以德治国孔子思想的主要内容:“仁”、“礼”、“德”。孔子是伟大的教育家。他在教育方面的主要贡献有:创办私学,扩大了教育对象,打破了“官学”对教育的垄断;编订多种教材,丰富了教学内容,保存了古代文化;讲究教学方法,善于进行启发诱导,坚持因材施教。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整理编订的诗、书和春秋等,以及记录他言行的论

16、语,是儒家学派的主要经典。儒家思想影响深远,在我国古代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孙子:姓孙名武,春秋末期齐国人。他著的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在最早的一部兵书,也是世界著名兵书。它阐述了“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避实击虚”等军事观点。后世尊称孙武为“兵圣”。第10课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课标: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的原因:战国时期,社会发生着深刻而广泛的变化根本原因;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立场对当时的社会的变化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著书立说,聚众讲学,阐述自己的主张,传播自己的观点,并产生争论。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学派代表人物国别主要思想补充墨家墨子(翟)鲁国“兼爱”、

17、“非攻” 弃儒创墨;宣扬博爱,反对不义战争;墨家学派创始人儒家孟子(轲)邹国施行“仁政”,以德服人;“民贵君轻”;“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做人要注意道德修养,树立浩然正气;与孔子合称“孔孟”荀子(况)赵国提倡“隆礼生法”;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唯物论学者;天有其运行的规律;面对自然,人可以有自己的作为。道家庄子(周)宋国主张君主要“无欲”;“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庄子哲学思想的核心理念) 后人把他和老子合称“老庄”法家韩非韩国主张建立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全面加强君权;实行严厉的“法治”韩非是法家学说的集大成者百家争鸣的影响:百家争鸣使战国时期成为我国古代学术思想发展的黄金时代,带来了我国

18、当时思想文化领域的百花齐放,使思想文化获得了大发展。百家争鸣推动了当时的社会进步和文化发展;百家争鸣丰富了中华民族和人类世界的精神宝库,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一些理念至今仍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正确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批判继承”。 第11课秦朝的统一课标: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秦的统一原因:战国时期经济文化发展,统一成为历史发展趋势;人民群众渴望统一、要求统一;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秦已具有统一全国的实力;秦王嬴政决策正确、实施得力。统一:公元前230年,秦国发动大规模统一战争,先后灭亡韩、赵、

19、魏、楚、燕、齐六国。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全国大业,建立秦朝,都城在咸阳。意义: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分裂割据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王朝,促进了我国历史的发展。从此,统一成为我国历史发展的主流。第12课陈胜、吴广起义课标: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朝的灭亡。秦的暴政的表现:秦的暴政是陈胜、吴广起义的根本原因“焚书坑儒”;(目的是加强文化思想的统治,但它却钳制了人们的思想,摧残了古代文化)残酷的剥削;(赋税沉重,兵役、徭役繁重)严酷的刑罚;秦二世的统治更加残暴。大泽乡起义:公元前209年,陈胜(陈涉)、吴广在大泽乡发动起义。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从此开

20、始。不久,起义军攻占陈县,陈胜自立为王,建立张楚政权。后来,吴广和陈胜相继被杀。秦朝的灭亡:陈胜、吴广牺牲后,项羽、刘邦领导农民军继续反秦。项羽在巨鹿之战(破釜沉舟)中消灭秦的主力。 加速了秦朝的灭亡公元前207年,刘邦率兵逼近咸阳,子婴出城投降,秦朝灭亡。 直接结束了秦的统治第13课汉武帝的文治武功课标:知道西汉的建立。了解“文景之治”,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西汉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以长安为都城,建立汉朝,史称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文景之治”:汉初统治者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汉文帝与汉景帝尤其突出。文帝与景帝与民休息的具体措施:重视农业景帝:“农业是天下根本”;进一步减轻

21、农民负担文帝:多次减免赋税;景帝实行三十税一;文帝废除了一些摧残身体的酷刑;文帝提倡节俭。“文景之治”:由于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文帝和景帝在位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政治清明,人给家足,国家富裕的繁荣景象,史称 “文景之治”。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的措施:政治上:颁布“推恩令”等一系列削弱王国的法令,彻底解决王国问题,中央集权得到加强。建立监察区把全国分为13个监察区,称为13州部。州部设刺史,代表中央监督地方高级官员和豪强等。文化上: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从而确立了儒学在思想文化领域和政治生活中的特殊(主导)地位;推行儒学教育,兴办太学在长安。军事上:汉武帝控制军权,扩建军队

22、,增强国防力量任用卫青、霍去病为将;打败匈奴,开疆拓地 ,新增设郡县。在河西走廊、海南岛、“西南夷”等地区新设立一批郡县,加强了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和管辖。汉武帝刘彻在位前期,西汉进入鼎盛时期。第14课丝绸之路课标: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张骞通西域:西域的地理概念:狭义:西汉时,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的广大地区被称为西域。广义:指玉门关和阳关以西的广大地区。西域的特产:胡萝卜、胡瓜、胡葱、葡萄、核桃等。张骞出使西域:第一次出使西域第二次出使西域背景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决定反击匈奴西汉对匈奴的战争已经取得重大胜利目的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联络乌孙夹击匈奴时间公元前

23、138年,从长安出发公元前119年出发概况前后历时13年,历尽艰辛,去时100多人,仅二人回。张骞带着大批随员和礼物到达乌孙,乌孙内乱,无法与汉合作。张骞让随行人员分头访问西域各国,广泛联络,受到西域各国的接待。成效熟悉了西域的地理环境和风土人情,了解到西域各族希望同汉朝往来的愿望,为后来汉朝经营西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乌孙派使者随同张骞来到长安,向西汉政府表示敬意;汉与匈奴互派使节,交往日趋频繁。影响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绸之路;使内地与西域的联系日益密切,促进了内地与西域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西域的开发;间接促成西汉政府设置机构,管理西域 。“丝绸之路”的开辟:开辟:张骞出使西域后,中原与西

24、域的联系日益密切,汉朝和外界的陆上贸易往来有很大的发展。张骞出使西域是丝绸之路开通的关键和标志。路线:以长安为起点,经过河西走廊和天山南北,翻越葱岭,通向西亚和欧洲。作用:丝绸之路是联系中外的纽带,沟通东方和西方的桥梁,它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西域都护的设置:背景:丝绸之路开辟后,内地与西域的联系日益密切。内地与西域人员往来增多。内地的丝绸和铁器等产品和先进的铁器制作和凿井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玉石、骏马、瓜果、蔬菜、音乐、舞蹈和魔术传入内地。时间: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西域都护。职责:管理西域的军事、政治,保护往来商旅。意义: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今新疆天山南北地区)正式归属中央

25、政权管辖。第15课东汉的兴衰课标: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光武中兴”:王莽改新:公元9年,王莽废掉西汉皇帝,改国号为“新”,历史上称为新朝。十多年后,绿林、赤眉起义将新朝埋葬。东汉的建立:公元25年,刘秀称帝,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刘秀就是光武帝。汉光武帝振兴国家的主要措施:减轻农民负担;释放部分奴婢;精兵简政;整顿吏治。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外戚、宦官专权:从东汉中期起,外戚和宦官交替专权,使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激烈,造成了政治的混乱和黑暗,社会动荡不安,给人民带来了灾难,引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爆发,最终导致东汉政权的灭亡。第16课秦汉时期的

26、文化课标: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知道司马迁和史记;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发明:西汉时,我国人民开始用麻造纸,在世界上最早发明了造纸术。改进:东汉时,蔡伦改进造纸术,使纸的产量大大增加,成本大大降低,逐渐取代竹简和木牍,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意义: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为文化的交流和保存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条件,是我国古代人民对人类文化的一个重大贡献。司马迁与史记: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司马迁所著,它记述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包括本纪、世家、列传等,共130篇,50多万字。是我国古代最优秀的史学

27、著作,也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张仲景和华佗:张仲景和华佗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擅长内科,治疗寒热病有独到之处。他所著的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张仲景被后世尊称为“医圣”。华佗是位民间医生,擅长外科手术。他是世界上最早采用全身麻醉手术法的医生。佛教的传入与道教的产生:佛教的传入: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东汉初年(公元前后)经西域传入我国内地,并逐渐流行起来。道教的产生:东汉时期,道教产生。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佛教和道教对我国社会的影响:佛教和道教是中国古代流传很广的两大宗教,对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和社会习俗,乃至政治、经济都有重要影响。第17课三国鼎立课标: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

28、立局面的形成北方走向统一:军阀割据局面形成:东汉末年,中央政权名存实亡,众多军阀各据一方,连年混战。其中著名的有袁绍、曹操等。官渡之战:200年。袁绍与曹操在官渡对垒。曹操率兵偷袭乌巢,迫使袁绍撤退。最终曹操以少胜多,大败袁绍。官渡之战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官渡之战后几年,曹操基本上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原因:曹操企图一举占领南方,统一全国。概况:208年,孙权与刘备组成联军在赤壁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曹操。影响:赤壁之战奠定了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基础。赤壁之战后,曹操、孙权和刘备三分天下的局面实际形成。三国鼎立的形成:220年,曹操病逝,曹丕胁迫汉献帝退位,自己登基称帝,改国号为魏,定都洛阳(东

29、汉灭亡)。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或蜀;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今南京),至此,三国鼎立局面正式形成。第18课从西晋统一到南北对峙课标:知道两晋的更替。西晋的短期统一:263年,魏国进攻蜀国,刘禅投降,蜀国灭亡。265年,司马炎(晋武帝)夺取曹魏政权,建立晋朝,仍以洛阳为都城,史称西晋。280年,西晋灭掉吴国,三国鼎立局面最终结束,中国又一次从分裂走向统一。316年,西晋灭亡,中国又走向分裂。北方人口大迁移:民族分布格局:汉族主要居住在中原地区,少数民族散居边地。五胡内迁:从东汉末年起,住在我国北部和西北边境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族纷纷内迁,其中鲜卑族拓

30、跋部影响最大。西晋时,内迁的少数民族中,匈奴的力量最强。北民南迁:从西晋后期起,为躲避战乱、灾荒和饥馑,中原人口纷纷南迁。后来成为开发南方的重要力量。十六国与东晋:十六国:西晋结束以后,黄河流域的各族统治者互相混战。从304年匈奴单于刘渊建汉,到439年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的130多年里,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国家。历史上把北方的15个主要国家,连同西南地区的成国,总称为十六国。东晋:317年,司马睿以建康为都城,在相对安宁的江南建立晋朝,史称东晋。第19课南方经济的发展与北方民族的交融课标: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南朝与北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