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道理浮在水面,而我却沉在水里哲理文章道理浮在水面,而我却沉在水里哲理文章奇葩说第五季有个辩题是“能者多劳”,被他们那揉在辩词里的逻辑和才思所折服,而辩论结束就像看完一场好莱坞大片后从影院出来,阳光逼走房间里的幽黑静谧,一时的畅快冲碎了散在那车水马龙、人山人海里。正反双方讲得都是那么有道理,就像两块石头扔到水里,荡起的涟漪彼此冲销,不久那水面重归平静。这平静下是说理的苍白。古有半部论语治天下的故事,你我所读绝不只论语,你我所知亦绝不限于能者该不该多劳,我们学了那么多知识,懂了那么多道理,先不说治天下,就那日常生活为何不能在用这些道理把控呢?道理不管用了么?从获取方式上看,我们的道理是吞的。打小儿
2、我们上学,学的“道理”可多了,大多数人要是劝别人都能说出一套一套的。可什么是道理?字甲骨文里没有,在金文里才出现,它是个象形字,像人用衣服蒙着头走路,人的眼睛在平衡身体上具有重要作用,蒙眼走路那可是要摸索。造字者是智慧的,这个“道”就需自个儿摸索。我们距离金文的时代远了,好些个“道”不需要自己摸索,是已经“理”出来的“道”,而且这“道理”甚至可以批量学过来。淡去摸索的学是要悟性的,金庸笔下的令狐冲只用一个晚上就记下了独孤九剑的口诀,要知道风清扬足足用了三个月方才勉强记下,更难得的是令狐冲记下口诀后能马上运用于实战,这就是悟性。我们不知道吞了多少口诀,那一套一套的道理咽下去,缺的却是悟性,是消化
3、。从得到的结果上看,我们的道理是碎的。赶上地铁到单位,敲几份稿子,跑几张报单,回头喝杯咖啡,歇一歇的时间里一上午就过去了。时不时我们会感叹生活太琐碎,各种窜入和打扰,各种掺杂和耽搁,独立的一段时间完成单独的一件事情的那种成就感越发稀少。生活真的很碎,而对“完整”的渴求是人心的本能,看着那碎花瓶一样的日常,我们总想着找到东西把它黏合,我们要努力,要进步,要化零为整。于是,在等车的时候我们看一篇微信文章三十岁的单身女人都恨嫁下车的路上打开电子书又看了篇谁说三十岁的单身女人都恨嫁?。我们努力地去黏合这被琐事撑破的日常,可谁知我们用来黏合的东西本身更扰乱了我们的价值观。琐碎轻易地制造出宽泛,就像那破成
4、几块的木板在水面各个方向荡去,我们的道理是那样分裂又漂浮,少的是一份完整和体系,是一条贯穿起来的主线。从道理本身看,我们的道理是虚的。如果道理是实实在在的,那书生都应该是万户侯、大富翁。可道理不是,它是虚的,要有一个变现的过程。读书时,听到不少对书呆子的揶揄,其实,没有什么书呆子,只是肚子里虚的道理太多,这个道理往东走,那个道理往西奔,搞得人无所是从,呆呆地立在那里。比如,谈恋爱的时候,那种安安静静听你讲大道理,托腮作崇拜状的女生不多吧,她们要的不是道理,是个趣儿,是一起出游、购物、观影、游戏这样的具体。生活也是一样,我们需要的往往不是道理是具体,是真真站在面前的高高的男生、瘦瘦的女生,而不是是抽象的“高”“矮”“胖”“瘦”这些概念。道理往往是从具体身上剥离出来的,就好像送葬时扎的纸人纸马,那是象征,是没血没肉没温度。活着的人可不是能靠着纸人纸马过活,所以烧给了那边的人。这个世界上谁在兜售道理?成功者和成功学家,成功者的成功不是道理堆出来的,因为道理是他成功后的副产品,成功学家的成功不是在于使人成功了,而是在于借着普通大众对成功的渴望把自己抬上来了。人潮如水,那道理就像木板浮在水里面上,我累了时胳膊搭在那木板上歇会,可我身仍沉在水里。道理是我们的“抚慰”与“工具”,而不应是我们的“迷信”与“教条”,更不是贩卖的商品,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