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8 ,大小:29.26KB ,
资源ID:12211943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221194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复习资料.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复习资料.docx

1、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复习资料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练习一、小石潭记 柳宗元(唐)解释下列加点字,翻译下列划线句,给划波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音节并翻译(每句至多划两处):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同游者:吴武陵

2、,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文学常识:文章的作者_是_(朝代)文学家、哲学家,_八大家之一。字子厚,河东解(今山西运城解州镇)人,世称_。因做过柳州刺史,故史称柳宗元重视文章的内容,主张文以明道,认为“道”应于国于民有利,切实可行。他注重文学的社会功能,强调文须有益于世。柳宗元一生留下600多篇诗文作品,其诗多抒写抑郁悲愤、思乡怀友之情,幽峭峻郁,自成一路。最为世人称道者,是那些情深意远、疏淡峻洁的山水闲适之作。“记”是一种文体,可以叙事,可以写景、状物、抒情、议论,目的都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思和抱负,或阐述对某些问题的观点理解默写:与朱元思书一文中的“游鱼细石,直视无

3、碍”和小石潭记中的_,_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写出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趣和水的清澈。文中写溪流曲曲折折,一段看得见,一段又看不见的句子是:_,_,_。文中,作者坐在小石潭边突出的感受是:_,_,_,_。文中突出“卷石底以出”的四个短句是:_,_,_,_。文中点明小石潭方位的句子是:_。文中写小石潭位置之隐蔽的语句的有“_,_”和“_,_”等。柳宗元发现小石潭是先闻其声的,那种水声“_”优美动听,使他很高兴,从而欣然前往。文中描写小石潭岸上优美景色的句子是:_,_,_。文中描写游鱼静态的句子是:_。文中描写游鱼动态,勾勒出一幅鱼乐图的句子是:_,_。文中描写这个小石潭源头的神秘莫测,“_,_”其实也

4、寄寓了作者当时被贬的处境。写小石潭源流的溪身和岸势时,文中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句子是:_和_文中写作者凄凉感受的语句是:_,_。课内阅读:1 小石潭记在写小石潭时,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的经过和;第二段写小石潭本身,着重写水的和水中的游鱼;第三段写小石潭的源头,着重显示其;第四段写;一段补叙同游的游伴。(也可以这样问:文中第一段交代作者发现小石潭的经过,第二段描写,第三段探寻水潭的源流,第四段突出了潭上气氛,全文抓住了小石潭的特点。)2 作者在文中的感情前后不同,请概述作者感情的变化及其原因。3 选文第二段“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描绘了一幅美丽的,作者在画面中给我们

5、展示的是什么?4 第2-4段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在表现情感时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 作者通过写小石潭人迹罕至、凄清幽静的环境,意在表现怎样的思想感情?6 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出理由。句子:理由:7 文抓住了小石潭的什么特点?从哪些内容可以看出来?作者的整体感受是什么?8 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开发小石潭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切勿翻译)9.阅读第一段,说说“伐竹取道”对表现人物心理和小石潭特点的作用?10.在文段中,哪些地方能让你感受到小石潭“水尤清冽”的特点?请结合有关语句作简要的说明。(2分)课外阅读:A(甲)郦道远的三峡(乙)柳宗元小石潭记分别从三峡和

6、小石潭记的选文中找出描写洪水或潭水十分清澈的语句:(甲)(乙)B、(甲)柳宗元小石潭记(乙)范仲淹岳阳楼记第三四五段甲乙两文都是写景的名篇,虽同样优美生动,婉转曲折,却是各有千秋,表情达意不同。试比较两文主旨。二、岳阳楼记 范仲淹 (北宋) 这篇文章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作者贬到邓州时。全文通过描写洞庭湖壮美之景色引发感慨,继而托出以天下为己任的志向和抱负,文章层层展开,匠心独运,表现出作者难能可贵的精神境界。文章骈散兼行,铿锵朗炼,精彩纷呈,是难得的名篇。【正文】1.解释下列加点字,翻译下列划线句,给划波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音节并翻译(每句至多划两处):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7、。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余作文以记之。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吼,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

8、心旷神怡,荣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文学常识:本文作者是_代文学家,政治家_。著有_。本文中的“_,_。”成为千古流传的佳句。理解默写:古今中外,凡成就一番事业的人,他们在成功与挫折面前始终保持着“_,_”的心态。范仲淹在文中表达了“_,_”的政治情怀,千百年来,无数仁人志士把它作为座右铭,心系苍生,立志为民造福。文中“_,_”两句体现了范仲淹为官几十年所坚持的政

9、治信念,表现了他以天下为已任的崇高境界。文中描写夜晚洞庭湖波光月影的语句是:_,_。在我国历代文人中,许多人具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情怀。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的“_,_。”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就是这种高尚情操的具体体现。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练习(续)文中的“_,_。”表现了“古仁人”在不同处境中都忧国忧民的思想境界。范仲淹心系天下,笔画江山。岳阳楼记里,洞庭湖波汹涌澎湃,“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_。”渔家傲中,边塞落日雄奇壮美,“_,_。”成功与失败,欢乐和痛苦,是人生的常态。面对生活,我们应拥有“_,_”的胸襟气度。范仲淹在文中赞扬滕子京政绩的句

10、子是:_,_。人生路上,我们不要因一时的成功而洋洋得意,也不要因为一时的挫折而垂头丧气,只有保持一种“_,_”的良好心态,才能勇攀高峰,实现生命的价值。课文内容理解归纳段意首段交待了什么内容?在文中有什么作用?答: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却仍然“重修岳阳楼”这说明了什么?答:第二段中,“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这句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第三四段作者用虚笔设想了一明一暗两个场景,为什么会产生一悲一喜的结果?答:第三、四段与文章主旨有什么关系?(写这两段的目的是什么?)答:7.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是什么?答: 第五段中“或异二者之为”中“二者”指的是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对“二者之为”

11、持什么态度?答:9.作者赞美古仁人的实际目的是什么?答:10.“迁客骚人”“古仁人”的区别在哪里?答:第五段的议论作用是什么?答: 词语欣赏:阴风怒号,浊浪排空。答: 在下面句中用横线画出直接抒发“二者之为”的词语。(2分)文中第四段写微风时月光的句子是,无风时月影的句子是:第三四段运用的写作手法,描写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表现了迁客骚人和的两种心情。第五段中“先天下之忧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怀?距离范仲淹千年的现代人,是否还有必要具备“古仁人之心”?请阐述你的看法。(1)文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成语,譬如,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的:;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快的:(

12、2)试再举出几个成语,并解释其含义:三、醉翁亭记 欧阳修(北宋)1.解释下列加点字,翻译下列划线句,给划波浪线的句子划分朗读音节并翻译(每句至多划两处):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

13、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冽;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中者,太守醉也。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文学常识:本文作者欧阳修是_代的文学家,“_八大家”之一,字_,号_,又号_。是当时的文

14、坛领袖,作品收入理解默写:有的家长寒暑假让孩子出去打工,正如醉翁亭记中所谓“_,_”目的大多不是让他们“挣钱”,而是要他们去体验和感悟生活。醉翁亭记中所表现作者意在彼不在此的语句是:_,_。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朝暮之景”的句子是:_,_。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林之奇,奇在“_,_。”刘禹锡的“陋室”环境之雅“_,_。” 欧阳修所描写的山间朝暮景色多变,变在“_,_。”醉翁亭记中描写秋冬景色的句子是:_,_。苏轼说“求物之妙,如系风捕影,能使物了然于心者。” 醉翁亭记中欧阳修以神来之笔捕捉到四时之景的诗情画意,其中描写春夏之景的两个句子是:_,_。欧阳修的醉翁亭记“_,_。”为全文写景抒情奠定了基调,

15、后成为千古名句。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一文中描写四季景色的句子是:_,_,_,_。醉翁亭记一文中描写花草芬芳的语句是:_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清晨之景的语句是:_醉翁亭记中表现饮酒旨趣并不在酒的是:_,_。欧阳修在最初写醉翁亭记的时候,写到了滁州四面的景色,最后修改的时候,只用了五个字一言以蔽之,总领了滁州的山水自然环境的特点:_醉翁亭记中表现作者将游览之乐融入到宴饮之中的语句的是:_,_。醉翁亭记中描写太守喝醉后的形象的句子是:“_,_”此句与上文中的“_,_。”醉翁亭记中抒发作者被美景所吸引的欢乐心情的语句是:_,_,_,_。醉翁亭记中写山间夕照下全景的句子是:_,_。_,_。17在滁州,在欧阳修所

16、治理的这个州郡,由于一年来政宽民安,风调雨顺,岁物丰成,已经展现出天人合一的动人美景。请你把欧阳修在文中的描述找出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课内阅读理解题:醉翁亭记全文共四段,第一段写琅琊山的笑逐颜开景色、醉翁亭得名并引出作者寄情山水的乐趣,第二段写,第三段写滁人、众宾随太守游琅琊山的盛况,第四段写。一个“”字是贯穿全文的主线,作者写山水,是抒发“得之心”的乐,写游人是人情之乐,写宴饮,是表达“宴酣之乐”,写鸣声婉转,飞荡林间,显示“禽鸟之乐”,更是为表现太守自我陶醉的“游而乐”。全文创造性地运用了二十一个“”字,一贯通篇,毫无重复之感,反而具有一唱三叹的风韵。“醉翁之意不在酒”或“醉翁之意”已经

17、成为一个成语,它就源自于本文,它在原文中的意思是:,用作成语的意思是“水落而石出者”一句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由此深化而来的成语“水落石出”表示什么意思?照应“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的句子是:文章第四段不仅写太守乐,还写了禽鸟乐、游人乐,这是为什么?太守为什么“醉”呢?请用自己的话概括。作者被贬滁州知州,自号“醉翁”。细读文章,说说作者写作本文的真实意图是什么?在欧阳修治理下,滁州社会和谐,人民幸福。请你结合行文第3段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对“滁人游”的景象加以描写。(5080)字,不得翻译原文。)10一二段写出山水之美,请你写出两个含有“山”和“水”的成语:11.

18、请说说本文“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的“乐”,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乐”的相同点,以及这种思想在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对比阅读:A.(甲)醉翁亭记第一段八年级下册语文第六单元练习(续)(乙)山以水为血脉,以草木为毛发,以烟云为神彩。故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水以山为面,以亭榭为眉目,以渔钓为精神。故水得山而媚,得亭榭而明快,得渔钓而旷落。此山水之布置也。(选自欧阳修林泉高致)(译文)山把水当成自己的血脉,把草木当成自己的毛发,把烟云当成自己的神采。所以,山有了水,就鲜活起来,有了草木,就有显得繁盛,有了烟云,就更为秀媚。水把山当

19、成自己的脸面,把山亭水榭当成自己的眉目,用打渔垂钓来彰显自己的精神。所以水有了山而更显妩媚,有了亭榭更显明快,有了渔钓之人才更空旷落寞。这是山水画应有的布局构思。乙文的作者郭熙是宋代著名画家,假如他去游览琅琊山,他会喜欢这座山吗?为什么?B.甲醉翁亭记第二段和第四段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

20、(译文:我来到这里,喜欢这地方僻静,而且政事简单,又喜爱它的风俗安宁闲适。在山谷之间找到这泉水以后,就经常同滁州人在这里抬头望丰山,低头听泉声;春天采摘幽香的山花,大旱天托庇在乔木下乘凉,到了秋冬两季,经过风霜冰雪,山水更加清楚地显露出明净秀美,四季的景色没有什么不可爱的。又庆幸这里的百姓喜欢那年景的丰收,高兴同我一起游玩,于是我根据这里的山水,称道这里的风俗的美好,使百姓知道能够安享这丰收年景的欢乐的原因,是幸运地生活在太平无事的时代啊。宣传皇上的恩德来和百姓共同欢乐,这是州官的事情。因此,我写下这篇文章,来给这座亭子命名。)乙文中,作者为什么要取亭名为“丰乐亭”?(用文中词语回答)甲乙两文

21、旨趣相同,都表现了怎样的政治思想?简要分析甲乙两文在景物描写方法上的异同。C.甲醉翁亭记第一段和第四段乙欧阳修谪滁州,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遂退于颍州,则又更号“六一居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尤卷,集录三代1以来金石2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3乎?”居士曰:“吾固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4吾之乐尔。”(节选自诗人玉屑)根据上面语段,分别写出欧阳修自号“醉翁”和“六一居士”的原因。结合本文的思想感情简要谈谈作者的性格特

22、点。四、满井游记练习题一、原文。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沙走砾。 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 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

23、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此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二、文学常识袁宏道,字 ,号 , 人。 代著名文学家,与兄 、弟 均有才名,袁宏道兄弟诗文风格相近,提倡“独抒性灵,不拘俗套”,反对仿古,追求自然;,时人称之为“ ”,称他们的诗文为“ ”。他与哥哥袁宗道、弟弟袁中道,并称“ ”,为“公安派”的创始者。本文选自 三、字词小结 古今异义1.土膏微润 古义:肥沃 今义:糊状的东西2.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古义:梳掠 今义:夺取3.柔梢披风 古义:在风中散开 今义:一种披在肩上没有袖子的外衣4.恶所无纪 古义:安,哪 今义:厌恶5.局促一室之内 古义:拘束,限制。

24、今义:拘谨,不自然(2)一词多义1.于:于时冰皮始解(介词,在 ) 乍出于匣也(介词,从 )2.然:娟然如拭(的样子 ) 然徒步则汗出浃背(表转折,却 )3.鳞:鳞浪层层(名作状,像鱼鳞一样) 呷浪之鳞(指代鱼 ) 4.之:若脱笼之鹄(表修饰关系,可译“的”) 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表示限定关系,可译为“以”)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舒缓语气,无实义)5. 始:冰皮始解(刚刚 ) 髻鬟之始掠(刚 刚)始知郊田之外(才 ) 未始无春(尝 )6. 作:嘱予作文以记之(写 ) 冻风时作( 起)7. 得:欲出不得(能,能够 ) 悠然自得( 起)得意 8.乍:波色乍明(初、始 )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

25、冷光之乍出于匣也(突然)(3)词类活用1.作则飞沙走砾 (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飞,使跑) 2.鳞浪层层 (名作状,像鱼鳞一样)3.泉而茗者 (名作动:汲泉水,煮 茶) 4.罍而歌者 (名作动,端着酒杯)5.红装而蹇者 (名作动:穿着艳装;骑驴)(4)解释文中成语汗流浃背:汗水湿透了背上的衣服。形容汗出得很多。 局促不安:拘谨不自然。悠然自得:悠闲自在的样子。 飞沙走砾:沙子飞扬,石砾滚动。形容风很大。四、重点句子翻译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

26、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五、理解性背默1、总写满井春天的景色及自己心情的句子: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 2、满井春水之光的句子: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乍出3、满井春山之态的句子:连绵的山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妖冶,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 4、满井的初春植物的句子: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 5、满井的初游春人的句子: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妆而蹇者,亦时时有 6、满井的初春动物(鱼鸟)的句子: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得意,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 7、综括前文写景的句子:始知郊田以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8、点明文章主旨的句子:始知郊田以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9、文中哪些语句写出天稍和这一特点?(摘录原句):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10、文中写作者郊游感悟的一句话是:始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