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 ,大小:22.03KB ,
资源ID:1215286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215286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文化多元化的三个动力维度.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文化多元化的三个动力维度.docx

1、文化多元化的三个动力维度文化多元化的三个动力维度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文化,路径探究是关键。在我看来,和谐 文化必然要从现时代的多元文化情境中生发出来。 因为同质文化 之间构不成和谐,即便我们给以和谐之名,那也是一种假和谐。 因此,对现时代的文化多元化情景进行阐释, 便成了建构和谐文 化的基本路径。而对多元文化的成因阐释正是上述路径的起点。 本文把多元化的成因归结为以下三个动力维度现代性、 全球 化、意识形态维度一一之间的共谋。一、现代性维度倘若我们将现代性视为一整套文化、 制度和生产模式, 那么, 我国的现代性事业应始于 20世纪 70 年代末期的改革开放。 现代 性事业是我们考察时代文化多元化之

2、成因的基本维度。前现代性向现代性的嬗变是一个过程, 它必将产生一个转型 时期。所谓转型时期,乃是这样一个时期,即旧的衰败与新的形 成和确立之间的间隔, 构成了一个转变的时期, 它必定总是一个 不确定、混乱、错误的时期, 也是一个野性和极为狂热的时期。 转型时期的这种特点在文化上的表征就是思想迷途和文化歧出。 例如,上个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的西化论、儒学复兴论之崛起; 本世纪初的“保守主义儒化论” (一种以康晓光、 陈明和蒋庆为 代表,企图将心性化的新儒学政治化和宗教化, 以取代马克思主 义文化的思潮) 和“自由主义西化论”之重新登场; 基于碎裂 的感性经验的“躯体美学”之大行其道等等, 均是

3、明证。 上述浅 薄的躯体美学、 极端的西化论和儒化论之所以闻时而出, 固然反 映了它们的盲视, 即看不到“现在的任务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 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这一时代精神, 但它们的出现却是 时代转型所必然伴随的文化后果。现代性解构了前现代社会所持守的价值系统而代之以新的 价值系统, 并由此带来一个不同于前现代的生活世界。 在前现代 社会里,各种“魅”一一神(自然神、超自然神)、有着准神意 味的各种先验本体(天道、天理、理念)、人造的社会神一一构 成生活世界的终极价值源, 由此源头开出的价值准则伦理高 于美学、 精神旨趣高于物质追求、 集体高于个体既有崇高和 神圣的意蕴, 又有联结和统一的

4、功效, 从而使人的世界成为总体 性的、有序的充盈着意义的家园, 而个体也因此获得了先在的生 命之意义。 但现代性的本质, 按照马克思 ?韦伯的看法, 就是“祛 魅”,即现代性以新的价值诉求一一理性、科学、市场经济、民 主自由、 个人主义、 世俗意识解构了各种“魅”以及由它而 来的价值准则的合法性, 现代世界因此褪去了总体性的、 有序的 充盈着意义的形象。由此而来,现代人也就成了孤独的有限的 “被抛入世”的存在物。 这种“祛魅”, 对生活世界的价值域的 构造和形变产生了以下二个层面的深刻影响:第一,“去中心化”和“脱序化”。 由于“魅”的消失, “一 切都四散了; 再也保不住中心”。 个体自身由

5、此成为了终极价 值源,他必须自行从自我的王国中构造出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这 种“自行构造”的本体论基础, 按照雅斯贝斯的观念, 是个人的 存在遭际。他认为:“人的存在主要是由他在经济的、社会的和 政治的状况中的生存所构成。 其他一切事物均依赖于这些状况的 现实性。”这就是说,人是什么,取决于他的存在遭际。但由 于现代性的分工与竞争 (市场经济的引入) 和转型时期所必然存 有的制度和体制的失范, 使得人们的存在遭际趋向分化, 进而形 成了多样的生活方式,而文化不过是人的生活样态,因此,现代 人自行构造的生命之意义和价值就必然因人的存在遭际的分化 而有了多元化的趋向。 而且这种趋向若推至极端, 就

6、会生发“原 子式”个人主义的自由主义,从而走向相对主义甚至是虚无主 义。第二,“崇高的弱化”。文化的崇高性,是指它应该引领人 超越他的生物需要和实际利益对他的限定 (卡西尔语) 或远离他 自然而然地栖息于其中的充斥着景物、 声音、味道等纯粹的娱乐 价值的现象世界而抵达超越性的理念世界(汉娜 ?阿伦特语), 人因此而获得自身的崇高性。 但在现代性的“祛魅”作用下, 人 被还原为有限的带着不可避免的错误的有着各种现实性追求的 存在物,再加上现实与理念所许诺的完美之间的巨大反差给个体 思想所带来的持续性影响, 便决定了现代人不再对理念世界的完 美抱有天真的诉求,也不再祈求各种形式的超越。但是,另一方

7、 面,生活世界中的崇高也不会因此而完全成为幻影, 因为若一个社会不想在平庸甚至庸俗中“挨过”,就必须有作为全社会代表 的某一阶级或阶层对崇高的追求、 诠释和信守,并试图将之作为 全社会的共有精神家园来建构。不过,对现实的个体来说,崇高 的优先权之丧失这一点已然无可挽回。 与崇高的优先权之丧失恰成对照的是,下列两种序列的思想倾向得以流行开来。 其一是既不崇高也不堕落的小市民思想倾向一一囿于“咀嚼个人身边的 小悲观,并以小悲观为大世界”(鲁迅语)之局限的旨趣、独善 其身而不达济天下的取向获得了正当性。其二是由语言贫 乏、想象力和反思判断力之缺失所导致的病态的思想倾向一一对 真理和信仰的肆意曲解和戏

8、谑, 对腐朽和丑恶的东西的迁就、 迎 合和纵容,对以纯粹的简单性、娱乐性甚至肉欲感为价值取向、 以逐利为本质的大众文化的漫无边际的信奉 (这种信奉把伴随着现代复制技术的持续进步而不断扩展的大众文化当成了对人 的自由和解放的文化范式)也获得了合法性。综上所论,现代性对前现代性的解构所带来的对人们思想的 影响是巨大的,并由此决定了时代文化多元趋向的必然性。二、全球化维度全球化是我们考察时代文化多元化之成因的又一个重要维 度。英国社会学家吉登斯认为,全球化的本质是流动的现代性, 即物质、人口、符号、信息的跨时空的运动。在这种运动中,各 要素之间的互动必然造成一个开放的休戚相关的世界生态。 这一生态催

9、生了这样一种世界文化观: “我们必须使自己的直觉、 想象力甚至灵魂向与我们自己的视野、信仰和价值观不同的视野、 信仰和价值观开放。我们必须使学术界将世界问题作为一个整体 来思考,从与整体的关系的角度看待区域性问题。 ”这种考量固然揭示了全球化对世界文化之影响的重要向度, 即全球文化的形成必须以多元文化之共存互补作为基础。 但是,若我们将论域固守于这一向度,那就会遮蔽全球化对我们自身文化格局所产生 的影响这一更为重要的向度。 事实上,全球化对我们时代的文化 产生了无可避免的分化与解组的作用,从而解构了我们所谓的“文化同一性”,使我们时代的文化趋向多元化。第一,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之所以始终与我

10、们的现代性 进程如影相随、相伴而生,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毕竟是西方首先 孕育了现代性的文化方案,而这种文化方案也确实构成了整个世 界不同社会发展进程的重要出发点和持续参照点: 其普适性的方面为我们所吸纳,其不好的方面为我们提供教训。因此,西方 文化不是与我们当面而立的文化样式(所谓的“中体西用”或“西体中用”此类话语已失去了意义) ,而是我们时代文化中的一极,而且其中的多种因子已然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第二,尽管全球化不等于西化,但先行发展起来的西方凭借其强大的物质财富、先进的技术装备和成熟的制度模式在全 球化过程中所取得的主导地位,是不争的事实,因此,全球化显 然不是对称的。这种不对称孕育了西

11、方的下述文化殖民活动: 以“民主协助”之名直接向非西方国家输出美国式的新自由主义和政治上的迪斯尼式的后现代主义 (一种即时性的和享乐性的价 值观。按照法尔克的洞见,这种价值观的本质在于,认为无需变 迁的阵痛就能获得最终的拯救。 这对消磨非西方国家的人民对 自己的民族和国家的复兴所应该具有的忠诚、 意志与雄心, 具有 极强的杀伤力) ,企图将全世界转型中的国家都转变成受西方支 配的国家。与此同时, 属于所谓儒家文化圈的东亚工业的兴起唤 起了我们对早已成为“游魂”(余英时语)的儒学的新热情,使 儒学“复兴”获得了契机。 而西方现代性模式自身所带来的一些 负效应正如威利斯 ?哈曼所说的:“我们时代严

12、重的全球性 问题从核武器的威胁到有毒化学物质到饥饿、 贫困和环境恶 化,到对地球赖以生存的体系的破坏 凡此种种都是几个世纪 以前才开始统治世界的西方工业思想体系所产生的直接后 果。” 也已昭然若揭。这样,全球化必然会引发民族文化和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安全问题以及对西方和我国现代性模式的 反思问题,这就使民族文化的“灵根自植”(唐君毅语)和“灵 根再植”(杜维明语)和马克思主义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如 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建设和谐文化”之构想就是明证) 和对意识 形态力量的关切 (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 成为必然之举。第三,在现代性的配合下, 伴随着全球化而引入的西方物质 主义甚或美国物质主义取

13、向和大众文化模式(影视演出、服装、 音乐、饮食)等,加速和拓展了感性文化的流行。如基于碎化的 感性经验的“躯体美学”将具有深厚人文意蕴的文学、 历史和艺 术简化为纯粹的娱乐和逗笑形式之举,已然成为时尚。因此,全 球化是使我们时代文化走向多元化的重要维度。三、意识形态维度 文化的流变不仅仅取决于客观动因, 它也与意识形态息息相 关。从某种程度上讲,意识形态的取向(及其现实运作)往往决 定了时代文化的格局。 如史上有“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结果, 儒学中兴;上个世纪的 70 年代有导源于“斗争哲学意识形态” 的“评法批儒”和“批林批孔”,结果,儒学遭劫。因此,现时 代的文化多元化趋向必然与意识

14、形态的某种取向有着密切的联 系。我将这种取向称之为对多元趋向的认同。众所周知,早在我国现代性事业全面启动之前的 50 年代, 毛泽东就在意识形态领域提出了“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双 百”方针。 这一方针的内容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 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一一显然包含着对异质 的学派或思潮的认同, 否则, 就谈不上“百花”“百家”以及自 由争论。 应该说, 这一方针内含着对文化的多元趋向之认同的逻 辑。但由于后来的“斗争哲学”之盛行, 这一方针的多元趋向被 窒息了。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在承继“双百方针”的基础上, 提出了“二为方针”, 即文艺要为社会主义服务, 文艺要为人

15、民 服务(文艺的政治功能无可避免)。但文艺从属于政治的口号被 废止,对文艺的行政命令、衙门作风和横加干涉的做法被祛除, 文艺开始回归自身。 这种回归使文化的自主性和自足性获得了合 法性,从而为文化的多元发展创造了宽松的氛围。 从某种程度上 来说,这种回归所造成的氛围,至少是上个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 文化上的“论争”得以呈现的原因之一。这种论争虽然历时短 暂,但根本原因却是“西化论”的极端化, 已经威胁到社会主义 之根基, 儒学复兴论则悬隔了社会主义这一刚性语境, 而并非是 政治力量(它只是上述原因的结果)对多元取向的压抑之结果。进入 90 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市场经济的 施行,

16、时代的社会经济成分、就业、生存方式、利益关系以及利 益主体已经呈现出明显的多元化趋向, 对此, 江泽民提出了“弘 扬主旋律、 提倡多样化”的文艺方针。 强调“主旋律”的主导地 位,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 这一点无需讨论。 但对“多 样化”的肯定却值得深思。 多样化当然不同于多元化, 但它也决 不是同质化,可以说,它暗含着异质化的逻辑。这一点可从后来 的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定位统领地位中看出端 倪。所谓“统领地位”,意指在一个文化系统中,马克思主义处 于规范和引导其他文化的地位。 显然, 如果其他文化与马克思主 义是同质的或者其他文化被剥夺了合法性, 那么, 所谓的规范和 引导就失去

17、了意义。所以,这一方针给出的真正信息是:只要异 质文化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统领地位,接受其规范和引导,那么, 它们的合法地位就会被认可。这一信息为我国意识形态在 21 世纪不断出现的新气象奠定了基础。我国进入 21 世纪以后,决策层相继提出了“和谐社 会”“和谐世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谐文化”“共 有精神家园”的文化理念。 这些文化理念蕴含了丰富而深刻的意 蕴:第一,它们淡化了生硬的表述,褪去了生硬的斗争意味,承 认和维护了文化的多样性, 坚持各种文化样式的兼容并蓄, 因此 具有了鲜明的包容性和开放性的品格, 表现出了强烈的文化亲和 性。这对吸纳各文化样式的合理因子,综合创新和谐文化,产生

18、 了巨大的牵引力。第二,它们展现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即用 相互性、相关性和协同性去观审异质文化,祛除了绝对性、独白 性、融摄性的陈旧的思维方式。因此,异质性开始以合法的身份 进入人们的文化视野(当然有其边界)。这表明了执政党的文化 自觉和高度的文化反思力。第三,更为重要的是,它们向我们昭 示了:意识形态并非是时代文化发展的障碍,恰恰相反,意识形 态不仅是引导和规范着时代文化的主体, 而且是文化发展的积极 建构力量。这表现了执政党强烈的文化进取精神。总之,现代性、 全球化和意识形态维度之间的共谋业已造就 了时代文化的多元格局, 这种格局既使我们的时代因各种文化的 交汇和相互激荡而极富活力, 又

19、可能因各种文化的众声喧哗而使 我们的时代陷入相对主义的泥潭。 因此,一种既可祛除融摄性的 判教精神,又可免除相对主义幽灵的新文化系统和谐文 化一一在我们的时代被提出,就再自然不过了。注释:1戴维?哈维:后现代的状况 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第 119 页,阎 嘉译,商务印书馆 2003年版。2方克立:“甲申之年的文化反思一一评大陆新儒学浮出 水面和保守主义儒化论”,载中山大学学报 2005 年 第 6 期。3张岱年:张岱年文集(第一卷)第 489页,清华大学 出版社 1989 年版。4转摘于马 ?布雷德伯里、詹 ?麦克法兰编: 现代主义第 11 页,胡家峦等译,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2年版。5雅斯贝斯:时代的精神状况第 18页,王德峰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5 年版。6陈学明、吴 松等编:社会水泥一一阿多诺、马尔库塞、 本杰明论大众文化第 2页,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7转摘于斯图亚特 ?西姆:德里达与历史的终结 第 26 页, 王 昆译,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8S.N.艾森斯塔特:反思现代性第 22页,旷新年、王 爱松译,生活 ?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6 年版。9王治河主编: 全球化与后现代性第 275 页,广西师范 大学出版社 2003 年版。10大卫?格里芬编:后现代科学第 154页,马季方译, 中央编译出版社 1995 年版。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