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 ,大小:21.36KB ,
资源ID:1205941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205941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论文 围绕特色农业.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论文 围绕特色农业.docx

1、论文 围绕特色农业围绕特色农业,发展“一村一品”榆林市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发展成效与经验一、发展成效1、典型初步形成。全市已建成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470个,一乡一业示范乡镇30个,一县一业示范县1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1个,省级休闲农家明星村1个,申报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1个,今年在以前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了200个一村一品示范村、12个一乡一业示范乡镇、1个一县一业示范县,农民人均纯收入持续大幅增长。2010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113元,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008元,其中收入上万元的村达到705个,较2009年232个,增加473个。一村一品示范村农民人均纯收入7151元较全市平

2、均收入水平高2044元。以一县一业示范县清涧县为例,该县建设了1万公顷无公害红枣生产基地,0.2万公顷有机红枣基地,创建精品示范园三处,面积达到200公顷;创建农场精品科技示范园233公顷。对红枣加工规模小、零散、产品档次不高的80多个品牌重点提高产品质量,扩大生产能力,创造了一批全省全国名牌产品,如巨鹰公司的红玛瑙福枣、人和仙公司的狗头枣、滩枣等品牌,并在北京、天津、西安、榆林、延安、清涧等地建立了清涧红枣销售市场,有力促进了产业的发展,提高了产业的知名度。2、知名品牌不断涌现。全市已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4万公顷,有机农产品产地1.1万公顷,申报绿色食品3个、获得6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整县环

3、评3个县。全市已注册一村一品农产品品牌有米脂“高渠红葱”、“马家铺鲜桃”、“米脂香米”、“米脂红枣”,子洲“黄芪”, 定边“一定牌辣椒”,靖边“杨虎台蒜”,横山“大明绿豆”、“双城羊肉”,榆阳 “寺伙沟蔬菜”、“麻生圐圙生猪”,神木“丰禾五谷”、“四妹子”,府谷“武庄黄豆”、 清涧“清涧红枣”、“巨鹰食品”,吴堡“千年空心手工挂面”等一批特色农产品和知名品牌。随着农业内部结构调整优化,优势特色产业迅速发展,基地规模不断壮大,以辣椒、洋葱为主的外向型大漠蔬菜远销广州、长沙、武汉等十多个南方大中城市,以横山大明绿豆为主的近十个杂粮品种出口日本、韩国等国际市场,出口量占到全国总量的10%左右,年创汇

4、2000多万美元,2006年我市2万多公顷绿豆、红小豆等杂豆获得了欧盟(BCS)、日本(JAS)、美国(OCLA)等国际组织认证,横山县大明绿豆已在国内和日本分别注册“HS”商标。3、产业化经营逐步壮大。全市现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1600多个,其中省级重点龙头企业19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94家,并对其中第二批41家企业进行了运行监测。目前,共培植市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达到113家,拉动特色农业生产基地超过6.7万公顷,约25万户农户与龙头企业建立了稳定联系。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0个,建立市级示范型农民专业合作社12个,全市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到760个,带动农户10.8万

5、户,会员人均增收400元以上。横山大明绿豆、榆林红枣、玉米制种、外向型蔬菜等产品的商品率达90%以上,农产品附加值明显提高,使农民在农产品加工、流通环节的收益不断加大,增收步伐明显加快。4、农业特色产业优势明显。2011年,建成以定边、靖边、横山等县为主的优质马铃薯生产基地25万公顷,脱毒种薯推广面积达到15万公顷,建立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1.5万公顷;建成以定边、靖边、榆阳等县区为主的玉米生产基地11.3万公顷,其中,杂交玉米制种的面积和产量占到全省的80%以上;建成以横山、米脂、子洲等县为主的优质小杂粮生产基地18.7万公顷;建成以定边、靖边等县为主的蔬菜生产基地2万公顷;建成以靖边、定边为

6、主的油料生产基地4.8万公顷;建成以绥德、米脂、子洲等县为主的杂果生产基地1.3万公顷;在吴堡、清涧两县建成蚕桑基地1.5万公顷,改造低产园0.3万公顷,全市桑园面积达到4万公顷。玉米、马铃薯、小杂粮、蔬菜4大主导产业基地总面积达到50万公顷,占农作物总播面积的85%。榆林已成为全国马铃薯生产第三大市、优质小杂粮和红枣生产基地,全省大漠蔬菜和油料生产基地。综上所述,榆林初步形成了“四区一带”产业格局,即以佳县、吴堡、清涧为主的东部黄河沿岸优质红枣产业区;以子洲、绥德、横山为主的南部丘陵沟壑旱地小杂粮产业区; 以定边、靖边、横山、为主的西部白于山区优质马铃薯、大漠蔬菜产业区;以榆阳、神木为主的北

7、部风沙滩地种养结合及名优种子繁育区;以210国道沿线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运输产业带。5、休闲农业快速发展。随着我市现代农业的快速发展,休闲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拓展发展速度加快、势头强劲,各县区正在按照休闲农业四种发展模式,根据各地自然特色,充分挖掘乡土文化,注重文化创意,发展休闲农业。目前,除去年被省农业厅任命的米脂县高西沟村为全省休闲农家明星村外,今年又大力发展了榆阳区常乐堡山庄、荷塘月色渡假村、凌帆号休闲港湾、开心园山庄、聚景湾度假区、转龙湾明珠生态园、金地山庄,神木陕北民俗文化大观园、神龙山庄,米脂县柳家洼村等一批休闲农庄、休闲农家、休闲农业产业示范园等。据调查统计,2011年上半年,仅榆

8、阳区有规模(投资在1000万元以上的企业)的休闲农庄就达7个,资产总额9000万元,从业人数490人,其中仅农民就业达468人。带动农户4800户,目前接待游客近40万人次,营业收入2500万元,其中农副产品销售收入150万元,利润额达100万元。二、主要经验(一)制定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按照“稳粮、兴牧、优果、增菜、强种”的思路,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科技、人才、信息为支撑,以培育名牌产品和主导产业为重点,以龙头企业建设和市场营销为突破口,坚持产业富村、科技兴村、生态建村、人才强村、企业带村的

9、方针,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完善发展机制,提高发展质量,拓展发展空间,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为建设新农村奠定坚实的产业基础。基本原则有:1、依托优势资源发展原则。我市地域面积广阔,区域差异大,光热资源充足,生物种类多,“一村一品”建设必须依托当地自然资源优势、实行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打优势牌,走特色路,推进产业向优势区集中。2、市场导向原则。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立足国内市场,积极开拓国际市场,重点发展商品率高、经济效益好的产品。3、科技创新原则。科技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关键,我市涉农相关单位和部门不断加强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的推广应用,坚持实施科技进村入户,大力发

10、展职业教育,普及实用技术,推进科技创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高科技贡献率。4、农民自愿的原则。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尊重农民选择,充分体现农民自主创业的主体地位,不强迫命令,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注重实效。(二)、建立健全七大保障体系1、健全科技服务体系,为“一村一品”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以全市区域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开发为重点,建立“一村一品”发展的科技服务支撑体系。一是围绕“一村一品”产业开发,由市农业局牵头组建粮食、蔬菜、畜牧、果业、特色种植和特色产业六个专家组,每个专家组由79名具有中高级职称专业人员组成,协助示范村和推进村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指导农林有害生物预警、预报

11、与防治、畜禽疫病防治、测土配方施肥以及在生产中出现的技术难题;对农副产品的加工、包装、保鲜、储运等环节进行技术指导。二是县、乡有关部门,把示范村、推进村的技术服务与科技进村入户紧密结合,围绕主导产品,制定生产技术规程,进行作物病虫害防治、畜禽防疫、指导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协助农民做好产品销售等。三是市、县、乡建立了驻村指导员制度,每个示范村和推进村至少有一名驻村指导员,进村到户进行技术指导服务。2、建立试验示范体系,增强“一村一品”发展后劲。为了充分利用土地、技术优势,高标准、高效益地搞好科技服务,将市原种场组建为榆林市农业科技试验示范中心,重点开展农业种质资源的保护、开发利用;主要农作物新品

12、种的引进、示范;设施农业、立体栽培、标准化生产技术的试验示范,地方名优小杂果丰产技术改造;农产品品质检测、加工包装等高新技术的研究;农民实用新技术培训;指导县区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市、县农业教学、研究实习基地;通过2-3年的努力,把该中心建设成为全市科学化、商品化、集约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展示中心。各县区也建立了33.3公顷以上的农业综合试验、示范园,引进农业新品种,示范推广新技术。改革农业耕作制度和种植方式,重点示范旱作农业、节水灌溉、配方施肥、免耕栽培、农作物精量、半精量播种、健康养殖、科学养畜等实用技术,使其成为展示新品种、新技术的窗口,培训新型农民、农村创业带头人的基地,增强“

13、一村一品”发展后劲。3、完善信息服务体系,打造地方特色优势品牌。一是加快“一村一品”一体化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及延伸工作,在示范村和推进村配备电脑、电视、电话等设备,建设电子农务、农信通、农家乐信息服务点,选配专职信息员,及时为农户收集、发布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及农产品供求信息等。二是按照生产技术规程,加快实行标准化生产。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三是充分利用各种展销会、旅游文化节以及马铃薯、荞麦等专业论坛,大力宣传我市农产品,扩大品牌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率,使全市“榆薯牌马铃薯”、“横山大明绿豆”、“一定牌辣椒”等规模大、市场广的

14、品牌,向名牌和产品的系列化、深度化发展。四是加强区域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推进特色商标的申报注册保护工作。鼓励具有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的产品申报名牌产品,使我市在省内外有较强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有较大突破。积极申报“陕北白绒山羊”、“定边芡莲”、“三边荞麦”、“米脂红葱”、“龙洲葱”、“杨虎台蒜”、“府谷海红果”、“横山羊肉”等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与商标注册,提高我市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能力。 4、健全农村人才培训体系,造就建设现代农业人才队伍。 充分利用榆林农业学校、 农业干部学校、 市、县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培训中心,培养本土农业人才,造就一批发展“一村一品”工程的新型农民。组织实施“农业科技进村

15、入户示范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开展技术培训。培训主要面向示范村(推进村)农民、主导产业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龙头企业法人、驻村指导员和乡(镇)及村干部。有关部门组织相关专家,编写有关支农惠农、种养业、产业化经营等方面的“一村一品”培训教材,做到示范村、推进村人手一册。市级重点培训100个示范村村长、信息员及驻村指导员,县区重点培训推进村干部及种养大户。在培训方式上,重点采用集中培训和现场指导,市、县每年组织安排12次种养业大户、龙头企业法人、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和乡村主要干部到先进地区考查学习,提高他们的认识水平和决策能力。5、培育发展新型农民专业合作

16、组织体系,为农村产业化发展提供有效的组织载体。按照“一村一品”规划布局,突出优势特色产业,使其向区域化、产业化、规模化、效益化发展,为“一村一品”和农村产业的发展提供有效的组织载体。一是积极培育和壮大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及经纪人队伍,每个示范村都要成立专业合作社,开展市场营销、信息服务、技术培训、农产品加工储藏和农用物资采购经营。切实增强农民在市场营销中的组织性及影响市场的能力,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标准化、包装规格化。二是着力搞好龙头企业与示范村的利益连接机制。对已认定的省、市级龙头企业,要积极参与“一村一品”建设活动,以示范村为生产基地。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连接,按照市场需求与农民签订产销合同

17、,发展订单农业,形成“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连接紧密的一体化经营模式,有效解决老百姓卖难问题,保障农民的实际收益。6、建立健全市场营销体系,促进农村经济多元化发展。结合本区域的特点,组织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推动建立以区域批发市场为骨干、以中小型遍及城乡的农产品市场为基础的农产品市场体系,充分发展其载体、纽带和渠道作用。在示范村和推进村集中的地域,建立以粮、果、菜、畜为重点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30个,配备监测检验、信息服务等设施,强化服务功能,拓宽经营领域,扩大辐射范围。积极发展连锁配送、专卖、超市等现代流通业态,支持龙头企业、合作社直接领办连锁超市或经营点,开展农产品集中配送,加快推进

18、农产品进超市,畅通“绿色通道”,通过各种方式把大超市和基地对接起来,在流通营销环节取得新的突破。市农业局组建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配备设备、人员,为全市农产品开展市场准入创造条件。7、加强完善投入保障体系,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建立以农民为主、政府支持、社会参与的多元投入体系,加大宣传和招商引资活动,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参与农村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开发。2009年,陕西省委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决定,按照省、市12的比例每年筹资至少3亿元,用于支持我市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建设全省现代农业示范区,全市全年累计完成农业投资1.7亿元,其中市本级投资首次突破亿元,农业总体投资有了大幅增加。主要用于:1、项目

19、的调研、规划、宣传;2、示范村和推进村的农民适用技术培训;3、农村信息网络建设;4、良种补贴;5、引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试验示范;6、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基地认定、认证、商标注册、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与商标注册;7、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8、有害生物及畜禽疫病防治;9、建立专业批发市场;10、建立市农业科技示范中心;11、“一村一品”专家组的科研、考察、培训;12、驻村指导员补贴。按照省委组织部、省农业厅、省人事厅联合下发的“陕农业发2006316号”文件精神,在驻村期间原单位待遇不变,每人每年发放1000元的交通费、2000元的生活补贴。成绩突出者要给予奖励,并在提拔使用,技术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倾斜照顾。13、测土配方施肥等方面的支持。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