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 , 页数:18 ,大小:53KB ,
资源ID:1201035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201035.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儿童四种典型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特点1_精品文档.doc)为本站会员(b****2)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儿童四种典型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特点1_精品文档.doc

1、2006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 1期文章编号 :100124918 (2006) 01201172121中图分类号 :B84411文献标识码 :A儿童四种典型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特点 3赵章留 1寇2 (11衡水师范学院教育教研室 ,河北 053000 ; 21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北京 100875)摘要 :帮助、合作、分享、安慰是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主要类型。四种亲社会行为在儿童身上的发展表现出以下特四种亲社会行为随儿童年龄增长表现出不同的变化也受情境因素的影响。点 :儿童对这四种亲社会行为的分化发生在 1824个月 ;趋势 ;四种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既受个人因素的影响 ,关键词 :帮助行为 ;合

2、作行为 ;分享行为 ;安慰行为 亲社会行为泛指一切符合社会期望而对他人、群体或社年早期开始又有所增加 4 ;相应的 ,紧急情境下的助人行为会有益的行为。大量的亲社会行为研究始于上个世纪六、。纵观以往的研究,研究者多采用假设情境问卷或七十年代 1直接观察儿童的方法进行研究 ,帮助行为、分享行为、合作行为、安慰行为被作为儿童亲社会行为的主要形式 2 。本文试对儿童有关这四种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特点做简要述评。 1儿童期四种亲社会行为的发展特点 111帮助行为研究者通常研究非紧急情境下和紧急情境下的帮助行为。非紧急情境下的助人行为一般发生在日常生活中 ,不需要救助者付出太多的时间、物质和精力 ,如公共汽

3、车上让座 ,主动打扫公共卫生 ,为邻居临时照看小孩等。紧急情境下的助人行为则有一定的危险性和急迫性 ,如抢救失足落水者、关键时刻见义勇为等 ,其结果可能使救助者财产受到损失、生命受到威胁 ,甚至还要较长时间承担责任。儿童很早就表现出非紧急情境下的助人行为 ,研究者曾观察三组婴幼儿 (年龄为 18 ,24 ,30个月 )在家里帮助父母做家务 (如整理散乱的杂志、叠衣服、扫地和整理床铺 )的情况 ,发现 65 %的 18个月的婴儿和所有的 30个月的幼儿能够 ,也愿意帮助成人做这些家务。研究者认为助人行为起源于婴幼儿时期 3。婴幼儿通过上述活动可以得到成人的认可 ,可以与成人打交道并练习自己的活动

4、技能。可见 ,助人行为是儿童期望参加社会互动的结果。助人行为随着年龄的变化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 ,从幼儿到小学中期 ,儿童的助人行为呈增长趋势并且逐渐达到最高峰 ,到了青少年早期 ,则呈下降趋势 ,到成则在个体身上发生得较晚 ,这也许与紧急情况下需要个体有较高的助人技能 ,或者与个人的责任感、人格特点、情绪唤起水平、被救助者的特点 ,以及助人代价等因素有关。总之 ,无论是紧急情境下还是非紧急情境下的助人行为 ,都明显受到个体年龄的影响 ,同时也受情境因素、个人因素等制约。 112合作行为合作指两个以上的个体为了共同的目标 ,相互协调 ,共同完成某一任务的行为 5 。个体通过相互之间的协调活动

5、,共同实现某一目标 ,共同获得的奖赏或利益。儿童在出生后第二年 ,交往的同伴开始能够围绕共同的主题进行角色转换和角色轮流 ,绝大多数 1824个月的儿童可进行合作游戏。同时 ,他们也表现出更多的与成人合作的倾向。随着年龄的增长 ,交往经验的增多 ,儿童间合作的目的性、稳定性逐渐增强 ,他们能够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努力。另外 ,他们的合作范围不断扩大 ,逐渐由两人间的合作发展到三、四人之间乃至更多的人之间的合作 5。合作行为及合作解决问题的策略随年龄不断提高 ,并且日趋多样性、复杂性和有效性 ,小学五年级是合作策略发生转折的关键期 6 ,7。这些研究结果无疑使许多研究者相信 ,合作行为随年龄的增长而

6、增加 7 ;但是 ,也有研究者发现 ,儿童进入学龄期后 ,随着交往经验的增多 ,竞争意识逐渐发展起来 ,使合作行为随年龄的增长出现了下降趋势 2 ,因而学龄期以后的儿童的合作倾向随年龄增长逐渐减弱 ;但从初二开始一直到高一 ,儿童的合作倾向却又出现了转折 ,这时个体同伴交往的需求高涨 ,为了被同伴接纳 ,个体就必须减弱自利意图 ,增强利他意图8 ,因而又出现了合作的高峰。概括地说 ,儿童期的合作行为发展是分阶段的 ,逐渐从低水平的意向性合作阶段发展 3基金项目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 “十五”重点项目 (DBB010520) ;北京市教育科学 “十五”规划重点课题 (ABA03009) ;全国教育

7、科学规划 “十五”规划课题 (FBB030753) .通讯作者 :寇 ,女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副教授 ;E2mail : xiaojie bnu. edu. cn.117 2006年心理发展与教育第 1期到较高水平的组织化协作阶段9 。而且,儿童期合作的基本动机是达到被同伴接纳的目的,使自己与他人或社会和谐相处。113分享行为分享指个人拿出自己拥有的物品让他人共享从而使他人受益的行为10 。分享的特点是使交往双方共享物品拥有者的资源并使双方受益。婴儿12个月时就已表现出指向动作的分享行为,例如他们会把物体放在人们的手上或大腿上,然后继续操纵这个物体,这是分享行为的萌芽11 。研究者认为,儿

8、童通过分享真实物品来保持与他人的积极交往,当他们能够以其他方式与他人交往时,分享行为就不突出了12 ,所以,1224个月婴儿的分享行为随年龄增加很快,2436个月婴儿的分享行为则随年龄增长而下降。还有研究发现,学龄儿童由于自我意识增长的需要,越来越关注教师和他人的评价,因此,分享行为又开始增多,710岁儿童中有77 %愿意和人分享,1116岁的儿童100 %愿意和人分享13 。还有研究发现,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物品分享和游戏分享最重要,学习分享次之,心理分享最少;到了高年级,物品分享和游戏分享逐渐让位于学习分享和心理分享14 。儿童分享行为的发生和发展与其分享观念密切相关。有研究发现,416岁儿童

9、分享观念的发展中,“吝啬”倾向在46岁达到高峰,之后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弱;“慷慨”倾向在56岁时出现飞跃并逐年增加至78岁;“公平分享”倾向缓缓渐进,至1112岁达到高峰,8岁以后这一倾向占主导地位4 。此外,儿童的分享行为也与其对物品私有权的意识和重新拥有物品支配权的自我效能感有关,儿童对物品私有权的意识越强烈,分享行为就越少,儿童对重新拥有物品支配权的自我效能感越高,分享行为就越多15 。114安慰行为安慰行为指个体觉察到他人的消极情绪状态,如烦恼、哭泣等,并试图通过语言或行动使他人消除消极情绪状态,变得高兴起来的亲社会行为16 。知觉到他人的消极情绪并通过一定的技巧使他人的消极情绪得到改

10、善是安慰行为的两个要素。研究发现,在儿童出生的第二年初,当别人表现出明显的难过时,儿童不仅能够以相似的情绪做出哭泣的反应,而且还会为对方提供如拥抱或轻轻拍打的行为。在第二年中期,儿童的这种行为不仅在频率上增加了,而且在表达方式上也更丰富了,如给哭闹的婴儿一个奶瓶或寻找看护人等。随着年龄的增长,安慰行为变得越来越复杂,如果他人的痛苦和悲伤是个体自己造成的,那么安慰行为就较少,反之,安慰行为就多16 。有研究者认为,儿童随着年龄的增长,安慰行为的质量和数量都有增加的趋势,而且女孩比男孩的安慰行为更明显,这也许与个体所认同的性别角色期望有关4 。分析以上结果,我们不难看出,儿童的安慰行为之所以随年龄

11、增长而增多,主要与他们对他人情绪状态的感知理解力有关,如果说个体天生的怜弱本能可以解释儿童最早表现出的与他人相似的情绪反应的话17 ,那么这种本能随后得以发展成个体有意识的行为,与其对他人心理状态的了解是分不开的,当个体能充分理解当时的情境特征和他人的需要时,才能产生与他人类似的替代性情感反应,这种强烈的与他人类似的情感促使个体设身处地地理解他人,为他人提供情感支持4 。因此,个体的安慰行为在一般情况下都是随着个体的理解力水平的发展而发展的。尽管如此,也有研究者发现,安慰行为随年龄的增长呈下降趋势,甚至与年龄无关4 。这项结果似乎与上述分析不一致,但仔细来看,就不难发现,个体做出一种行为不仅受

12、到情境中他人需要的影响,还会受到自己对行为后果的知觉的影响。儿童正是由于心理水平的增长,才能更强地意识到自己行为的后果和自己的责任,并对自己与周围的他人的关系也有了更复杂的理解,如果安慰的自我效能感不强,就不会实施安慰行为;如果认为自己不需要对他人的困境负责,就不会轻易做出盲目的安慰行为4 。8112儿童四种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综合影响儿童上述四种典型亲社会行为的因素 ,可以大致分为个体方面的因素和环境方面的因素。 211个体方面的因素观点采择能力和移情亲社会行为的发生需要特定的认知技能 ,其中最重要的是观点采择能力。具有观点采择能力的儿童 ,才能充分理解他人的需要 ,并做出助人行为。然而

13、观点采择能力也并不必然导致儿童的助人行为 ,因为观点采择只是一种信息收集的过程18 ,它只能为儿童更好的理解情境和他人的需要及情感提供认知前提 ,个体是否用已获得的信息去助人还依赖于他自己的道德判断、价值观念和其他个人特点4 ,19。移情是个体觉察到他人的情绪反应时所产生的与他人相同的情绪体验。艾森伯格等人认为 ,移情是产生同情他人的动机的基础 ,通过“移情 同情 亲社会行为”这一模式 ,实现对助人行为的影响18 。大量的研究表明 ,移情与各种形式的亲社会行为都呈正相关 ,移情能力越高 ,个体做出亲社会行为的可能性越大 4,11,20 ,同时移情也能降低侵犯等反社会行为的发生率11 ,21。心

14、境个体的心境与其亲社会行为密切相关。一般情况下 ,愉快的心境有利于亲社会行为发生 ,而挫折感、焦虑、烦躁等消极心境则容易诱发攻击行为。这是因为愉快的心情具有扩散作用 ,而且亲社会行为又能延长这种好心情。当人们心情不好时 ,会将注意局限于自身 ,一方面降低助人的愿望 ,另一方面又渴望改变不良心境 ,因而也会做出亲社会行为 ,这是因为亲社会行为具有自我奖励的意义。可见不良心境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是复杂的。总之 ,心境对个体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可能是通过某种中间变量实现的 22。性格儿童良好的个性特征能够有效促进亲社会行为。爱社交、容易对周围事物表现出关心的幼儿 ,其助人行为多 赵章留寇:儿童四种典型亲社会行为发展的特点于害羞的幼儿23 ;具有爱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