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3 ,大小:468.34KB ,
资源ID:1192483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92483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的制海权是怎样一步步丧失的.docx)为本站会员(b****4)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的制海权是怎样一步步丧失的.docx

1、中国的制海权是怎样一步步丧失的中国的制海权是怎样一步步丧失的古代中国,海上势力兴旺而发达。尤其在宋元时期,海外贸易达到极盛。但是,从15世纪以来就开始每况愈下。郑和七下西洋、郑成功收复台湾、北洋海军创建是三个越来越低的波峰,而每个波峰之后,则是庸碌并充满屈辱的波谷。当世界大航海时代开始,制海权却从中国的手里滑落-中国东南的万里海疆,从此动荡不宁缺乏贸易支撑的海洋控制权终归要失落撰文萧春雷?供图陈悦制海权,就是一个国家控制大海的能力。一个面对大海,有着漫长海岸线的国家,如果不能控制海洋,不能在海上自由地活动,那么,海洋给它带来的更多是遗憾和痛苦,而不是财富和幸福。公元15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最重

2、要的一个世纪。世纪之初,郑和七下西洋,远达非洲东海岸,中国海上势力达到极盛,接着突然从海上完全撤退。世纪之末,达伽马绕过好望角来到了印度,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大航海时代开始。这一进一退之间,一出跌宕起伏的历史悲剧已经分派好了角色,只是当时无人知晓而已。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航海文明的回光返照,一次华丽谢幕。若干年后,有人劝明宪宗仿明成祖故事,重新启动下西洋的计划。时任车驾郎中的刘大夏认为这是祸国殃民之举,竟将郑和出使西洋的海图资料藏匿起来,理直气壮地对兵部尚书项忠说:三保下西洋,费钱粮数十万,军民死且万计,纵得奇宝而回,于国家何益?此特一弊政,大臣所当切谏者也。旧案虽有,亦当毁之。计划搁浅。这些

3、资料后来再也没有出现,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被刘大夏销毁了。刘大夏耿介忠直,是被时人称道的名臣,他的观点很有代表性。海图被毁十分遗憾,但是假如明朝再多来几次下西洋壮举,也未必会发现世界,更不会成为海洋强国,最直接的后果是大明财政被拖垮,早早亡国。据黄仁宇先生推测,永乐期间,郑和下西洋所费白银约600万两,相当于当时国库年支出的两倍,而这还不包括造船等各地支出的费用。每次郑和下西洋,反对之声不绝。航运一向是最赚钱的买卖,起码都是十倍百倍,达伽马从印度首航回国,仅一船香料就超过他所有远征花费的60倍。郑和干出赔本赚吆喝的怪事来,无怪乎难以为继。中国古代是偏重内陆的国家。宋代,因为西北陆上丝绸之路被西夏

4、阻断,转而在东南大力经营海上丝绸之路。正如宋高宗所说: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元朝继续鼓励海外贸易,朝廷积极招商,是因为贸易利润丰厚,又不加重百姓负担。14世纪的阿拉伯大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在游记中写道:当时所有印度、中国之间的交通,皆操于中国人之手。证明中国人的海上势力,宋元时代已经远及印度洋。奇怪的是,明朝一反宋元的开海政策,自开国起就实施从海洋退缩的国策自宋元以来,中国的海外贸易有两种,一种是民间的市舶贸易,以盈利为目的;一种是官方的朝贡贸易,政治利益优先。明代海禁,所有市舶贸易被宣布为非法,只有亏本的官方朝贡贸易仍在维持。明人王圻说:贡舶为王法所许,司于市

5、舶,贸易之公也。海商为王法所不许,不司于市舶,贸易之私也。明初的海面上,唯有合法的国营海船在跑,跑了几十年,亏空太多,只好停止。尽管明初中国人保持着从南中国海到印度洋的海权优势,但是,海权必须以维护海洋经济为目的,并需要依靠发达的海洋经济来维持。15世纪上半叶,海禁政策下的明朝拥有一个空荡荡的贫穷的海洋。中国在南中国海和印度洋的制海权,既没必要存在,也缺乏存在的经济基础-郑和舰队消耗的是内陆农业的产值。海权论的提出者-美国海军上校马汉写下的这段话,大可移用于批评明成祖:如果不重振商业航运,会有这样一支海军吗?这是值得怀疑的。历史已经证明:一位独裁君王可以组建起一支纯军事性的海上力量,正如路易十

6、四所作所为那样。然而,尽管表面上看,这样一支海军威风凛凛,不可一世,经验显示,他的海军就如同没有根系的植物一样,不久就会枯萎。后人多为中国人突然放弃印度洋的海权惋惜。但是对于当时一个重农轻商,没有丝毫海洋经济的国家来说,代价高昂的海权既是累赘,也注定无法维持。由陆军剿灭的海寇-大明水师的衰落撰文萧春雷?供图陈悦明代最让人困惑的一个矛盾是,一方面航海成就震古烁今,空前绝后,另一方面却被一些小小的海寇骚扰得狼狈不堪。从明初直到明末,断断续续,东南沿海倭患持续两百多年。倭乱并非心腹大患,只能算癣疥之疾,但是缠身日久,也让一个大帝国颜面尽失。我们则可以从中窥测明朝海禁政策带来的后果。明初便有倭患。明太

7、祖曾遣使日本,要求对方前来朝贡,并约束倭兵越海来中国骚扰,日本方面毫不理会。太祖威胁说:今吾与日本止隔沧溟,顺风扬帆止五日夜而耳。也许朱元璋想起元朝远征日本的败绩,最后还是忍下这口气,宁愿耗费巨万,在漫长的海岸线上多建卫所,严防死守。明以前的史料里没有海防一词,古代中国的威胁始终在北方,为了防御倭寇,明人开始谈论海防。所谓倭患,也是笔糊涂账,从前我们说倭寇是日本武装侵略集团对中国沿海的破坏和掠夺,但是,当时的筹海图编叙寇源部分就指出:今之海寇,动辄数万,皆托言倭奴,而其实出于日本者不下数千,其余皆中国之赤子无赖入而附之耳。大略福建漳郡居其大半,而宁绍往往亦有之,夫岂尽倭也。有人估计日本海盗顶多

8、占三成,倭寇中的领袖和主要成员都是中国人,假倭为寇而已。即使真正的倭寇,也没有官方背景,而是来自九州的贫困边民,缺钱少船,只能算中国海盗的雇佣军。海盗的对手是水师。说起大明水师,那可是曾经随同郑和下西洋的水军,世界上第一支远洋舰队,装备有当时最先进的福船(一种诞生于福建沿海的优良海船船型,底尖上阔,首尾翘起)。15世纪中期,倭患暂歇,蒙古部落俘获了明朝皇帝并直逼京城,北方边塞吃紧,海防废弛。嘉靖年间倭患复起,愈演愈烈,赋闲已久的明朝水师束手无策,还要招募渔船来巡防。明史描述说:迨承平久,船敝伍虚。及遇警,乃募渔船以资哨守。兵非素练,船非专业,见寇舶至,辄望风逃匿,而上又无统率御之。以故贼帆所指

9、,无不残破。三十二年(1553年)三月,汪直(即王直)勾诸倭大举入寇,连舰数百,蔽海而至。浙东、西,江南、北,滨海数千里,同时告警倭寇不过一些啸聚岛屿的海盗团伙,乌合之众,但动辄连舰数百,攻城略地,可见明朝廷已无海上控制权。当务之急,显然是造船铸炮,恢复水师的光荣,与倭寇外海决战,以免战火殃及内地。抗倭名将俞大猷正是这样建议的:贼由海来,当以海舟破之,若我专备于陆,贼舟舍此击彼,我不胜其备,贼不胜其击,逸在彼而劳在我,非计也。杨博也认为平倭长策,最好是邀击于海中,他批评海岸防守是弃门户而守堂室。但是反对的声音也不小,更有人抨击将官力主海战是因为易于躲闪,好推诿责任。最后,固海岸、严城守的海岸防

10、守派占了上风,到处修城筑寨,准备歼敌于陆地。读靖倭史料,有一点大出我的意外。那些海盗其实最怕水战,官兵则惧怕陆战。王直死后,倭患愈烈,才有戚继光练新军之事。戚家军虽然也有水师,但最终平息倭乱,主要还是依赖陆军在粤闽浙地区来回奔波。1562年冬,倭寇攻陷兴化府城,天下震动。福建巡抚谭纶等向朝廷建议局部开放海禁,他引一句民谚说:弊源如鼠穴,也须留一个;若还都塞了,好处俱穿破。1567年,朝廷开放漳州月港,准许商民前往东西二洋贸易(日本除外)。默默无闻的月港,一变而成为明末海外交通贸易的中心,商舶百货丛集。自从有了月港这个老鼠洞,海寇纷纷变成合法的海商,倭患便逐渐平息。戚继光捡了个现成便宜,宣称荡平

11、倭乱都是戚家军的功劳。一个曾经拥有全球最强大舰队的帝国,却被层出不穷的小海盗骚扰了两百多年,最后由陆军收拾残局,实在是一种嘲讽。归根结底,这是海禁的恶果。海禁使得维持一支强大的水师十分奢侈;同时,海禁迫使众多走投无路的沿海居民铤而走险,从事走私贸易,造出一批批新海寇。海禁没有使海洋更安全,反而因为逼良为盗,变得更加凶险。图说:冷城古堡:坐落在幽美的太姥山下,闽东山村冷城一如它的名字般寂静安详,犹如与世无争的世外桃源。追寻起这座村寨的由来,有明一代困扰中国海防的倭患竟然也波及此地,村外用乱石垒成的城墙便是当年防范倭寇的屏障。摄影崔建楠郑成功与欧洲列强争胜-明末清初海商集团崛起撰文萧春雷?供图陈悦

12、月港是明朝廷因倭患而被迫开放的唯一港口,朝廷允许海商通贩东西二洋,东洋指菲律宾,当时由西班牙人占领;西洋指东南亚其他地区,当时是葡萄牙人的势力范围。月港商人扬帆出海,加入到一个刚刚建立的全球贸易体系之中。明初中国船队退出印度洋之后,阿拉伯人填补了海上权力真空。西班牙人来到中国附近比较迟。1522年,麦哲伦船队环航地球成功。1571年,横渡太平洋而来的西班牙人征服了菲律宾群岛,以马尼拉为据点。菲律宾是月港的主要贸易对象,月港商人运送丝绸和瓷器到菲律宾,西班牙人把美洲白银运来与中国人交换。从菲律宾回来的中国商船,满船舱都是白花花的银子和大米。月港原来有7个码头,现在只剩一个容川码头比较完整。我去漳

13、州月港采访的时候,80岁的蔡钟炎先生说。他是原海澄中学的历史老师,关心乡土历史。他领我们去看了那个孑遗的容川码头。大榕树下,很窄的一段石板路,斜斜伸入九龙江浑浊的河水里。这里是九龙江入海口,河面开阔,也有涨潮与退潮。我站在榕树下,难以想象这样一个简陋的小码头,会是名闻中外的月港遗址之一。即使7个码头都在,也相差甚远。我在海澄的街巷里转来转去,为它们的简陋与平凡而震惊。两百年的繁华,半个世纪的鼎盛,数不清有多少财富经过月港,结果什么也没留下,甚至没留下一幢豪宅、一条通衢大道。九龙江每时每刻把大量泥沙搬运到海口,晏海楼是在原址上重建的,当年濒临江海,今天它与九龙江已经隔了数百米的旷野,成了屋舍、菜

14、地和田亩。倘若当年的双桅大船从菲律宾星夜返航,只怕要搁浅在陆地上。倭乱使日本人形象大坏,明王朝禁止与他们做生意。愈禁止利润愈高。许多商船出月港后先西行,到了外海再东折赴日本,进行走私贸易。天下郡国利病书称:其去也,以一倍而博百倍之息;其来也,又以一倍而博百倍之息。因为巨大的利益和风险,日本航线崛起许多武装走私集团,其中最著名的是郑芝龙。郑芝龙是福建南安人,年轻时去澳门投奔舅父黄程,学会了葡萄牙语,又随海商李旦的船队前往日本贸易,娶日本女子田川氏,1624年生子郑森(后改名郑成功)。李旦死后,郑芝龙接管了他的产业,迅速扩张,不久接受明朝招安,荡平群雄,确立了东南海上霸主的地位。史籍称:当是时,海

15、舶不得郑氏令旗不能往来。每一舶例入三千金,岁入千万计,芝龙以此富堪敌国。明清鼎革,郑芝龙转而投靠清朝,但这回被人耍了,送了身家性命。他的儿子郑成功以金门、厦门为根据地抗清,建立起一支更强大的海上武装。海上纪略说:成功以海外弹丸之地,养兵十余万,甲胄戈矢罔不坚利,战舰数以千计,又交通内地,收买人心,而财用不匮者,以有海洋之利也。郑成功建议隆武帝(即南明绍宗朱聿键)通洋裕国,将发展海外贸易作为反清复明的基本国策。我觉得,郑成功是第一个具有近代海洋意识的人,他彻底抛弃了农本商末的观念,坚信商业也能立国。他的海上优势是建立在海洋之利的基础上,并且为捍卫海洋之利而存在,故能持久。起步较晚的两个海洋大国荷

16、兰与英国绝望地发现,世界已经被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分割完毕,除了做海盗,发动战争,没有别的办法。英国人从葡萄牙人手中夺走印度;荷兰人则进入南中国海,占领爪哇岛,1604年占澎湖,1624年又占台湾,袭击月港至菲律宾的航线。当17世纪中期,南中国海上存在着四股势力: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兰人和郑成功。比较起来,郑成功的处境最为艰难,一方面要同欧洲列强竞争,另一方面要同清军作战,腹背受敌。1661年,郑成功驱逐荷兰人,收复了台湾。这是锐不可挡的西方新兴殖民势力在全球范围内遭遇到的一次重挫,中国人因此在东亚获得了局部海权优势,建立起台湾通贩世界各地的贸易航道。可惜郑成功英年早逝,如果天假其年,以他的雄

17、才大略,也许最后会从菲律宾群岛上赶走西班牙人。在清朝意欲攻台前,郑氏集团的将领们拟向外发展,向郑经(郑成功之子)建议愿领兵船征吕宋,以广地方。但这个时候,即使实施该方案,一伙残兵剩将也未必有把握了。在清廷眼中,台湾并不重要。此后两百年里,东亚海域的控制权落在欧洲人手里,后患无穷。图说鼓浪屿郑成功:这是屹立在厦门鼓浪屿东端的郑成功雕像,他仿佛还在检阅他庞大的海上船队。公元1661年,郑成功率领水师横渡海峡收复台湾,中国传统海上力量与西方舰队进行首次大规模对决,谱写了中国海权史上一曲雄壮的史诗。摄影/朱庆福弃大洋,守内河-鸦片战争时期的海防撰文萧春雷?供图陈悦满清统治者出身于游牧民族,一度畏惧和不

18、能理解海洋。清初,为了切断郑成功与大陆的联系,曾经使用过明朝最严厉的海禁政策,包括无许片帆入海和迁沿海三十里于界内。管制一旦开始,就会成为习惯。平定台湾后开放海禁,仿佛小脚放大,终比天足小上几码,处处可见禁锢。例如规定沿海渔船只许用单桅,梁头不得超过一丈,舵工水手不超过20人。后来允许用双桅船了,但关于梁头、载重的规格仍有限制,连每位船员出海携带的粮食都严格限量。康熙晚年,突然变得像明太祖一样多疑,严禁商民赴南洋贸易。他说:海外有吕宋、噶喇吧等处,常留汉人,自明代以来有之,此即海贼之薮。明清两代的统治者,都把海外华侨华人当成背弃祖国和祖宗的盗贼,严加打击,例如郑和在三佛齐就毫不容情剿灭了陈祖义

19、为首的5000名华人。南洋禁航令施行后,沿海经济凋敝,地方官纷纷陈情开禁,雍正皇帝不得已重开南洋贸易,但以保甲之法管理。雍正皇帝从心底鄙视外贸商人,认为他们不务正业,都是奸巧之徒,踪迹莫可端倪,倘有与外夷勾连,奸诡阴谋,不可不思预防耳。专制君王对一切无法掌控的事物都心存恐惧。清初的外贸口岸原有四处,广州、厦门、宁波和江苏的白云山(后改为上海)。为了将海外影响减少到最低,1757年规定洋商均往广州贸易,通商体制由多口变成一口。洋商在广州也不自由,只能与十三行行商做生意。乾隆皇帝批准了一个防范外夷规条,对广州外商实施全面管理,例如外国人只能住在夷馆,不得在广州过冬,外国妇女不得上岸,中国人不得与外

20、商私下接触等等。防商甚于防盗。1792年,马嘎尔尼率领英国使团以祝寿为名前来中国寻求通商,乾隆皇帝回答说: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在历代清帝眼里,中国并不需要海外贸易,之所以开放广州一口,完全是为笼络海外夷狄而实施的羁縻和怀柔手段,是开恩和施舍,不要得寸进尺。与见过大风大浪的明朝水师相比,清朝水师寒碜极了清初至清中期的中国东南海域并不太平,西班牙、荷兰和英国的舰队四处游弋,虎视眈眈,无奈中国实在太大,一时不知如何下手。大清帝国反正放弃了海洋,熟视无睹,只要你不叩关登陆,就绝不理会。外国人来中国无非要做生意,清廷并非完全锁国,在广州开了一道窄窄的门缝。谁知道英国人竟嫌门缝

21、太小,发动了鸦片战争。钦差大臣林则徐检点一下大清水师的力量,完全放弃海上防御,绝望地提出一个弃大洋,守内河,以守为战,以逸待劳,诱敌登岸,聚而歼之的作战方针。战争之初,英国远征军仅7000人,战争结束时增加到2万人。他们攻击的这个帝国,共有常备军80万人。绝对的制海权使英军得以在漫长的海岸线上自由移动,选择攻击的目标,最终打得这个疲惫的巨人跪地求饶。林则徐被这场奇异的战争打醒了。革职查办后,他在给友人的书信中反省:大家都说不可攻敌所长,不与敌水战,专于陆守。前两年说这话犹可,如今岸兵之溃,更甚于水战,怎么叫攻其所短?他指出:船炮水军断非可已之事,即使逆夷逃归海外,此事亦不可不亟为筹划,以为海疆

22、久远之谋。这时的林则徐已是待罪之臣,惊弓之鸟,私下交换想法还不忘叮嘱保密:惟祈密之,切勿为外人道也。但明眼人都看出了问题,连道光皇帝都说:中国战船不能远涉外洋与之交战,是以肆行无忌。魏源因此主张学习西洋行船演炮之法,使中国水师可以驶楼船于海外,可以战洋夷于海中。假如林则徐、魏源的想法得以实现,清廷从鸦片战争之后就开始创建近代海军,争夺近海控制权,历史就大不一样了。道光皇帝是节俭人,战事一过,又心疼起钱财来,诏令毋庸雇觅夷匠制造,亦毋庸购买新式舰船。鸦片战争泛起的涟漪,很快就消失了。北洋海军最终输在陆战撰文萧春雷?供图陈悦威海位于胶东半岛尖端,与辽东半岛的旅顺遥相呼应,扼守渤海入口。在李鸿章的努

23、力下,实为清政府国家海军的北洋海军于1888年成立,拥有2艘排水量7430吨铁甲舰、7艘巡洋舰、6艘炮艇、6艘鱼雷艇,其实力被军事专家评为世界第六、亚洲第一。李鸿章特地安排淮系亲信丁汝昌为海军提督。他太爱惜这支舰队了,不忍它们在茫茫大海里独自遇险,确立了无事时扬威海上,有警时仍可收进海口,以守为战的指导方针。实际上,这支舰队的目的并非外海作战,争夺制海权,而是与炮台配合进行海口防御,守疆卫国。1891年李鸿章校阅海军,颇为自信:就渤海门户而论,已有深固不摇之势。话音刚落。1894年中日黄海海战,北洋海军败走麦城,接着日军先后攻陷旅顺和威海,北洋海军力竭而投降。大清帝国寄予无限希望的近代海军舰队

24、全军覆没。在威海,我问海军史专家陈悦:你认为黄海海战是注定要输的,还是偶然输的?注定要输!他很肯定地说。为什么?北洋海军的实力不是亚洲第一吗?那是1888年的第一,到了1894年就是日本海军第一了。从1891年开始户部严禁海军进口军火,恰恰就在之后的这几年,日本海军迅速扩张,超过了北洋海军。甲午海战时,北洋海军的总排水量4万多吨,日本海军6万吨。更重要的是,那是海战技术突飞猛进的几年,北洋舰队在装备上落后了一代。例如北洋海军多为大口径火炮,十分钟发射一发,日军装备的是速射炮,一分钟发射四五发;北洋海军炮弹里装的是黑火药,类似做鞭炮的那种,破坏力极弱,击中了许多发,敌人的战舰就是不沉;日军用的是

25、烈性炸药炮弹,弹头里装的是威力巨大的黄色炸药,一击中就爆炸起火,还不容易灭1894年9月17日的黄海大东沟海战,历时5个多小时,北洋海军以战沉4艘军舰的代价,重创敌舰4艘。英国远东舰队司令海军中将斐利曼特曾评论说:是役也,无论吨位、员兵、舰速,或速射炮、新式舰,实以日本舰队为优。可见这样的结果并不意外。海战之后,两军实力相差更加悬殊,李鸿章担心舰队的安全,每次出巡,均告诫惟须相机进退,能保全坚船为妥。并指示回避与日本海军再次决战:惟不必定与拼击,但令游弋渤海内外,作猛虎在山之势,倭尚畏我铁舰,不敢轻与争锋。话说得虽漂亮,他的心思其实还是保船,避免遭到聚歼。一支海军,一旦到了为保船而放弃制海权的

26、地步,船舰就成了累赘。日本学者川崎三郎在日清战史中分析说:海军政略之要,在于占有制海权。而占有制海权,则在于能否采取攻势运动。清国舰队在作战伊始,就未能采取攻势运动,而采取绝对守势运动,此乃清国之失算。为彻底夺过渤海制海权,日军已经制定了聚歼北洋海军的计划。10月23日-27日,24094名日军登陆花园口包抄旅顺,清军的防御兵力不足15000人。11月21日,旅顺港陷落,北洋舰队失去了维修基地。1895年1月20日-25日,34600名日军从山东荣成湾登陆,驻防威海的清朝陆军约7000人,另外还有山东巡抚李秉衡派出的1500名挑河民工组成的军队。2月2日,威海和南北帮炮台全部失陷。被围困在刘公

27、岛边的北洋舰队受到海陆夹击,损失惨重。2月11日,弹尽援绝的海军提督丁汝昌自杀殉国,14日,威海降约签署,北洋海军覆灭。奇怪的是,北洋海军最后灭亡并不是因为海战,而是输在陆战。在中国本土陆战,清军连数量都不如日军,又没有援军,还有什么话可说。当时,海岸炮台的防守并不属于海军职责,日军登陆地荣成县更属于山东巡抚李秉衡管辖,丁汝昌只能干着急。而最后,威海失陷的责任全落在海军头上,说他们畏敌、腐败、玩忽职守陈悦说:北洋海军是清朝军队里素质最高的一支,高级军官大都是留学欧洲回来的,高学历,高薪水,连水兵都经过严格的西式训练,使用英语操练,他们很另类。大清国的所有人都想看他们的笑话。花了国家那么多钱,却

28、打败仗,正好让人骂得一无是处。在北洋海军的12位管带以上的主要将领里,4位战死,4位自杀。与大清的其他军队相比,死亡的比例很高。他们输掉了一场必输的战争,但没有人谅解他们,自杀也无法换来起码的尊重。图说:1886年,北洋舰队第一次抵达日本。在长崎港,德国建造的亚洲第一巨舰定远、镇远的雄姿,让日本人又怕又恨又羡,这些复杂的情绪过去后,随之而来的是超越中国海军的决心。上图为1895年出现在长崎港的镇远舰,而此时它的身份成了屈辱的战俘。胸怀20艘航母的海军总司令-民国海军的梦想撰文萧春雷?供图陈悦甲午战败,清廷花费20年时间建立起的制海权化为乌有,割地赔款,并且是向中国历来瞧不起的小日本割地赔款,堪

29、称奇耻大辱。人人痛诋海军误国。失望之余,清廷立即将总理海军衙门撤销,海军内外学堂尽行停办。接着,又以舰艇全失为理由,将北洋海军武职全部裁撤,关防印信钤记一律缴销,等于从建制上取消了北洋海军的各级职位。我原先以为海军顿挫,清廷志气全消,将一蹶不振。然而刘公岛硝烟未散,两江总督兼南洋大臣张之洞就提出重建海军的主张:今日御敌大端,唯以海军为第一要务,故无论如何艰难,总宜复设海军。戊戌变法期间,重建海军也是君臣维新的一个共识,光绪皇帝拨出经费向英、德订购军舰。美国海军上校马汉1890年提出的海权论,在海外留学生中影响很大。清末报刊掀起了一个讨论海权的高潮。梁启超1903年在新民丛报上发表论太平洋海权及

30、中国前途一文呼吁欲伸国力于世界,必以争海权为第一意。值得注意的是,当时的海权意识已经超越单纯的海防,涉及海洋经济和侨民,视野相当开阔。萧举规海军论把海上权力分为五个内容:一曰商业地位之保全;二曰交通线之保全;三曰航业之保全;四曰侨民之保全;五曰海产物之保全。笛帆海上主管权之争夺说:海军强大,能主管海上权力者,必能主管海上之贸易;能主管海上贸易者,即能主管世界之富源。在海权意识高涨的背景下,至1909年,风雨飘摇的清朝组建起一支包括13艘战舰、总排水量1.8万吨的巡洋舰队,其中,海圻号巡洋舰是当时最先进的战舰之一。1911年4月,舰队司令程璧光率领海圻号远涉重洋访问欧美,途经4大洲,进出8国14

31、港,总航程3万多海里,开中国军舰走向世界海洋的先河。海圻号于清末出发,中华民国成立后回国,跨越了两个朝代。真是一次漫长的远航。中华民国全盘接受了清朝海军的遗产。孙中山说中国应该兴船政以扩海军,使民国海军与列强齐驱并驾,在世界称为一等强国。自然,这是一个梦想。1928年,蒋介石雄心勃勃地宣称我们预定15年后有60万吨的海军,依然是一个梦想。1937年,中国海军总吨位6万吨,此时,日本海军总吨位已达120万吨,相差20倍。抗战爆发后,这支已经失去出海作战能力的海军舰队撤回长江,蒋介石下令沉船封锁江阴航道。1937年8月12日晚,海军部长陈绍宽亲临江阴,指挥28艘商船和海军舰只沉入江底,堵塞航道。这

32、是中国海军再一次悲壮自沉。接着,剩余的舰只不是自毁,就是被日军炸沉。失去舰队的海军总司令陈绍宽只好指挥海军开展布雷游击战,炸沉了许多深入内河的日军小型船舰。抗战胜利时,中国海军的全部家当仅剩重庆几艘总吨位不足2000吨的浅水炮艇,为海军自清末建军以来最低水平。陈绍宽出生于福州的一个海军世家,父亲和叔叔曾任职于清朝海军。1908年,他以最优异的成绩毕业于江南水师学堂,后赴国外考察各国海军。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他奉命参加英国海军潜艇部队对德作战,荣立战功,他是最早意识到航空母舰对于现代海战重要性的中国人。他说:现代海军在海战时,欲取攻击手段,必有赖于舰上所载的飞机。1928年,他向蒋介石提出花2000万元造一艘航空母舰的计划。1943年11月,陈绍宽再次提出一个庞大的海军建设规划:全国沿海共需要20艘航母,每艘造价18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