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7 ,大小:79.24KB ,
资源ID:1184687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84687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古代文学部分.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古代文学部分.docx

1、中国古代文学部分中国古代文学绪论一.中国文学的分期古代文学:先秦至“五四”运动(广义) 先秦至鸦片战争(狭义) (说明:鸦片战争至“五四” 为近代文学)现代文学:“五四”运动解放当代文学:解放后教学要求 从整体上把握中国古代文学发展演变历程;认识各时代文学的基本特征、熟悉各时期重要的文学现象与文学流派;认识各种文体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演变规律;熟悉各时期重要作家代表作品和创作风格。要求学生具有翻译古文的能力、微观细致地解析作品意涵和技巧的能力、宏观把握作品总体风格的能力、感受文体特征的能力、洞察作家心灵世界的能力;要求课堂积极思考问题、热情参与讨论,课外精读主要作品,尽可能多背诵,并广泛浏览其他

2、相关篇目。多读 1.读史 2.关注社会思潮 3.读原著 要学好文学史首先是要认真读作品,这是第一位的。要弄懂弄熟,要背诵一些最精彩的诗文。除了读教材以外,还要读一些好的选本(例如人民文学出版社的文学读本丛书,其中有余冠英先生编选的诗经选、乐府诗选等等),翻阅一些成本的原著(用近人整理本,例如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注意看有关的刊物,例如文史知识(中华书局)、古典文学知识(江苏古籍出版社)、文学遗产(中国社会科学院)等等 二.文学史的分期 上古期:先秦两汉中古期: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中叶近古期:明中叶清 1.上古期萌芽期 包括先秦、秦汉。 中国文学的各种体裁几乎都孕育于此阶段。 中国文学

3、的思想基础也形成于此阶段。先秦文学 文学的创作主体经历了由群体到个体的演变。 文史哲不分,诗乐舞结合的混沌状态。秦汉文学 创作主体处境的变化。 汉代格式化、凝重板滞的风格。 五七言体的汉乐府民歌。2.中古期成熟期 开始了中国文学的自觉时代。 文学语言转向浅近。 诗、词、曲的鼎盛期。 文言小说的成熟。3.近古期转型期 文学作品内容、题材、趣味的变化。 张扬个性。 通俗文学的兴盛。三.先秦历史沿革先秦秦朝以前至古代文献记载所及的时期。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汉书景十三王传,颜师古注,先秦,犹言秦先,谓未焚书以前。) 第一编 先秦文学第一章 先秦文学总论一.先秦文学的时间断限和主要样式 先秦文

4、学是指从远古时代到秦代建立之前的文学。这个漫长的历史时期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期三个发展阶段,文学的样式有神话、诗歌和散文。 上古歌谣神话保存下来的不多,这一则因为儒家“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往往将神话历史化,或加删节;二则原始思维长期存在,新出之神甚多,混为一谈,暗淡无光了。 由于文字日趋进步,文章也就逐渐成熟。从甲骨文、金文、周易繇辞以至于尚书,可以看到书面语言由句而章,由章而篇的发展。尚书中已有完整的文章,如盘庚多纪言,顾命多叙事。这些乃是中国散文的萌芽。 诗经中比较早的作品乃是反映周民族发展的史诗,如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等等,带有神话色彩。国风中的豳风为西周民

5、歌,名篇如七月、东山、鸱枭等均脍炙人口;还有反映民间情绪的著名篇章伐檀、硕鼠。诗经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第一块里程碑,现实主义的奠基之作。先秦文学的发展过程 原始社会时期的文学有歌谣和神话,它们都是集体的口头创作。 奴隶社会的主要文学作品是散文和诗。 封建社会初期的文学。这时散文更加繁荣,诗歌出现了更多的优秀作品,最重要的是出现了伟大的诗人屈原。 二.先秦文学演进的轨迹 1.史学、哲学散文的文学性增强。由巫觋创作向史官创作向士人创作的演进;由誓命训诰向对话语录向据题抒论的演进;由朴野无华向语言自觉的演进。 2.由宗教颂赞祷祝诗演进到政治叙事诗,再演进到言志抒情诗。由群歌互答向抒写个人情怀的演进。

6、中国文学的发展规律:由集体到个人,由口头到书面,由韵文到散文,由不自觉到自觉。三.先秦文学概论1.神话2.诗歌 诗经、楚辞3.诸子散文论语、墨子、老子、孟子、庄子、韩非子、荀子4.历史散文尚书、春秋、左传、国语、战国策四.对先秦文学的评价 先秦文学是中国文学的开端和基石,风骚这两大类诗歌决定了中国诗歌发展的方向,先秦散文的影响首先在于思想方面,其多种文体和风格影响也极其深远,正如刘勰所说的那样:“故论说辞序,则易统其授首;诏策章奏,则书发其源;赋颂歌赞,则诗立其本;铭诔箴祝,则礼总其端,纪传盟檄,则春秋为根。并穷高以树表,极远以启疆,所以百家腾跃,终入环内者也”(文心雕龙宗经)。 五.新石器时

7、代 新石器时代也就是传说中的三皇五帝的时代。所谓三皇有不同的说法,或谓天皇、地皇、人皇(太平御览卷78引春秋纬,又王嘉拾遗记),或谓燧人、伏羲、神农(清陈寿祺辑尚书大传),或谓伏羲、神农、女娲(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或谓伏羲、神农、黄帝(晋皇甫谧帝王世纪)。女娲或有或无,表明这一传说大约起于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时期。伏羲出现的频率很高,表明那时流行太阳崇拜,因为伏羲乃是日神。 五帝的说法也很纷纭,依楚辞的提法,是东方太昊、南方炎帝、西方少昊、北方颛顼、中央黄帝。所谓“炎黄子孙”的提法即由此而来。五帝以后就是尧舜禹的时代了。这些都是传说,没有考古材料能够证明,“古史辨派”完全否定这些传说,

8、但也没有什么确证。六.夏朝的文学 尚书中的夏书是后人根据传说整理而成的。夏朝的诗歌有早期的歌谣候人歌和夏桀时的民谣。七.商朝1.商代-商代的社会结构1)兄终弟及中国政治制度与文化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自成汤至于帝辛三十帝中,以弟继兄者十四帝,其以子继父者,亦非兄之子而多为弟之子。是未有嫡庶之别也。(王国维殷周制度论)(2)母系社会残余据殷虚书契的研究,商人尊崇先妣,常常专为先妣特祭。(自周以后妣不特祭,须附于祖)商代尚未十分脱离母系中心社会。(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3)巫史根据殷墟卜辞,负去责占卜的人贞人也就是将卜辞刻到甲骨上的人。因此,巫与史在上古时代是合一的。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后世的史官也掌

9、管解释灾异和天象。这一情况对史国古代文人的品格有极其深远的影响。根据甲骨卜辞,人们整理出了将近八十位贞人的名字。饶宗颐有殷代贞卜人物通考一书。2.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商朝的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是早期的文字记载。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甲骨卜辞 商代已形成“五行”思想体系。 卜辞通纂第三七五片 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南来雨,其自北来雨? 卜辞通纂第七三五片(手写)铜器铭文 小臣邑斚铭:癸巳,王易小臣邑贝十朋,用作母癸彝。惟王六祀,彡日,在三月。 商代的散文还有尚书中的商书以及周易中的卦辞和爻辞。卦爻辞 羝羊触藩,不能退,不能遂。(大壮上六) 睽孤,见豕负涂,载鬼一车,先张之

10、弧,后说之弧,匪寇,婚媾。(睽上九) 枯杨生稊,老夫得其女妻,无不利。(大过九二) 井渫不食,为我心恻,可用汲。王明,并受其福。(井九三)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中孚九二) 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艮卦辞)八.周代1.(1).封建制所谓封建,意思是分封建国。()嫡子继承大子死,有母弟则立之,无则立长;年均择贤,义均则卜。杜预注,义均谓贤等。左传襄公三十一年3)春秋战国时的礼崩乐坏局面A.分期 春秋战国的区分,主要有两个标志性事件,一为孔子去世(前479年), 一为三家分晋(前476年)。B.春秋战国社会状况的不同 春秋时犹尊礼重信,而七国则不言礼与信矣。春秋

11、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严祭祀,重聘享,而七国则无其事矣。春秋时犹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2.周朝的文学 历史散文空前地发展起来。尚书中的周书在记言记事方面都有了突出的进展,显示了古代散文在日益成熟。周书之外,诸侯国也各有国史。保留至今的诗经是周代乐官搜集和编定的乐歌,诗经成为我国诗歌史上辉煌的第一页。九.先秦思想文化1.所谓周代礼乐古人认为周公制礼作乐,好像汉民族文明是由周公开启的,又认为周代礼乐制度十分完美,和周礼里记载的一样,后世的学术都出于周代的王官。其实不然。但周代更重

12、人事,文化上比商代进步。 “郁郁乎文哉”是论语中孔子称赞周代礼乐文化的一句话,他说,周代借鉴了夏、商两代的礼乐而形成了非常繁荣的文化(“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2.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的兴起士之源头有人以为是农夫(杨树达),有人讲是武士(顾颉刚)。到春秋时,士是低等的贵族。礼记王制,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左传桓公二年杜预注,士卑,自以其子弟为仆隶也。春秋战国时期,原先社会秩序解体,士阶层日益取得社会的中心地位。3.百家争鸣论语孟子荀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关尹子公孙龙子墨子列子鹖冠子孙子管子商君书吕氏春秋 尉缭子十.战国的文学 在百家争鸣中出现了诸子散文。历史散文的成就

13、也非常引人注目。左传和国语的基本内容虽然是战国以前的史料,但它们的成书都在战国时期,而战国策的出现,更是把历史散文推向了新的高峰。在南方的楚地,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楚辞。 战国文学是先秦文学的一个高潮。十一.先秦文学的基本特征 1、应用性与现实性 在原始社会只有口头文学,那时还没有文字,只好口耳相传,在民间流传。 先秦文学尚处在文学的初起阶段,这一时期,文学还没有同学术及其它艺术形式完全分离,形成独立的艺术门类,而是带有很强的应用性。先秦文学具有很强的现实性,作品的内容都与现实生活有关,其中总是大胆地表现对现实社会与人生的种种看法与感受,从来不回避现实问题。2、独创性与典范性 先秦文学带有

14、初创期的特点,这一时期,文学创作没有什么现成的模式可循,因此也就没有什么束缚创作的框框,不同的作者都力图在作品中自由地表现自己,作品带有鲜明的个性和独创性。不同的体式和风格互相争奇斗妍,各放异采。正是由于先秦文学的独创性,它成了后代文学的典范被人们所称道和取法。3、鲜明的地域特征 诗经和儒家、墨家、法家的散文,产生于北方,表现了北方人民重实际而轻冥想的特点。屈原和宋玉的作品,想象丰富,文辞华丽,则是南方楚文化的产物。庄子的奇思遐想,除了受楚文化的影响,又与齐地有关海洋的传说有关。同是北方的文学,也由于地理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差异而面貌不同,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就表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的差别。第二章 中

15、国神话神话是在未进入文明社会之前的人群中流行的一种文化现象,是古代先民以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社会生活的原始理解为基础集体创造的部落故事。它是古人知识系统的一部分,常与宗教仪式相联系。一.上古神话材料山海经天问淮南子列子山海经相传为禹、益所作,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它的作者非一人,成书也非一时,大约是战国初年到西汉初年之间楚或巴蜀地方人所作。内容复杂,鲁迅认为是一部巫书。全书凡18卷(山经5卷,海外经4卷,海内经5卷,大荒经4卷),3万余字,所载神话极多,且比较原始,其中有不少可以在楚辞中得到引证。今人袁珂有山海经校注、山海经校译,可以参看。楚辞是楚文化的产物,其中涉及许多上古神话。尤其是天问篇。

16、山海经相传为禹、益所作,现代学者一般认为它的作者非一人,成书也非一时,大约是战国初年到西汉初年之间楚或巴蜀地方人所作。内容复杂,鲁迅认为是一部巫书。全书凡18卷(山经5卷,海外经4卷,海内经5卷,大荒经4卷),3万余字,所载神话极多,且比较原始,其中有不少可以在楚辞中得到引证。今人袁珂有山海经校注、山海经校译,可以参看。 楚辞是楚文化的产物,其中涉及许多上古神话。尤其是天问篇。 淮南子为次汉初年杂家的著作,本名鸿烈,由淮南王刘安主持、门客集体编撰,原有内书21卷、又有外书、中篇若干,现仅存内书,称为淮南子。其中保存了不少重要的神话,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大禹治水等等。此书旧有高诱注,

17、今存,许慎注,有辑本。清人庄逵吉有校本,近人刘文典有淮南鸿烈集解。 列子,战国列御寇作,或认为是伪书,今本列子八篇一般认为已非汉书艺文志著录的原书,而是魏晋间人所作。其中多有神话、民间故事、寓言,如愚公移山、歧路亡羊、杞人忧天、纪昌学射等等。今人杨伯峻列子集释可用。 20世纪,一批学者对零散的神话资料作了系统的搜集、整理。其中袁珂先生古神话选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版)、中国神话资料萃编(四川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版)、中国神话通论(巴蜀书社1993年版)及刘城淮先生中国上古神话通论(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等,用功较勤。 淮南子地形训所记的海外三十六国: 凡海外三十六国。自西北至

18、西南方,有修股民、天民、肃慎民、白民、沃民、女子民、丈夫民、奇股民、一臂民、三身民。 自西南至东南方,结胸民、羽民、讙头国民、裸国民、三苗民、交股民、不死民、穿胸民、反舌民、豕喙民、凿齿民、三头民、修臂民。自东南至东北方,有大人国、君子国、黑齿民、玄股民、毛民、劳民。自东北至西北方,有跂踵民、句婴民、深目民、无肠民、柔利民、一目民、无继民。二.神话对后代文学的影响1、神话的主要创作方法是幻想、拟人和夸张。带给后世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手法。 在神话中,古代人民驰骋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许多奇异的形象和荒幻的故事,展现了超现实的神奇世界。 2、神话集中体现了古代人民的美好理想和英雄气概。 中国

19、神话中的正面形象,大都具有不畏艰险,坚毅顽强,勇于斗争的特点,是牺牲自我,为民造福的英雄。这些形象,带有崇高的美学风格,给人以鼓舞和力量。夸父逐日3、神话是最早的叙事文学 在神话中,具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有各具特色的主人公形象,如果把散见于各书中的有关片断集中起来,可以看到,有些故事是相当曲折和生动的。古代神话中的形象、故事情节及叙事技巧对后代文学尤其是寓言和小说有重要影响。第三章 诗经一.原始时代歌谣 名称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录了西周至春秋中叶或稍后大约五、六百年间的三百零五篇诗歌。在先秦,它被称作诗或诗三百。战国时代被称为经。汉代以后,它作为儒家经典的权威地位被确定下来,于是又有

20、诗经之称。 诗经中的作品,比较早的时候就称为“诗”,如左传、国语引用时称“诗曰”、“诗云”;亦称“诗三百”,如孔子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为政)。从荀子开始尊为“经”,荀子劝学说为学“始乎诵经”,其中包括诗,但他尚未直接用诗经这一提法;二字正式采用见于史记儒林列传。汉武帝独尊儒术,于建元五年置五经博士,五经包括诗、书、易、礼、春秋。不过汉代仍然有称之为诗三百者,见汉书昌邑王传。 诗经的年代 大致作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至前6世纪)约五百年间。诗经中最晚的作品,是讽刺陈灵公(前613-前599)与夏姬淫乱(左传宣公九年、十年记载此事)的陈风株林。写作年代 周颂、大雅比较早

21、,生民、公刘等周民族的史诗很可能作于伐纣之前;另有一部分作于西周后期,如桑柔。小雅和国风的小部分产生于西周初年,例如豳风中的东山、破斧二首,作于周公东征之时;大部分产生于其末年或春秋时代。商颂是东周宋国的作品,史记宋微子世家云:“襄公之时,修行仁义,欲为盟主,其大夫正考父美之,故追道契、汤、高宗,殷所以兴,作商颂”。宋人是商的后裔。也有人说商颂是商代晚期的作品。毛诗小序说是正考父从周的太师(乐官)那里得到商颂12篇,没有明确指出是何人所作。内容 诗经按风、雅、颂分类编排。风即“十五国风”,共160篇。雅分小雅、大雅,小雅74篇,大雅31篇,共105篇。颂包括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4

22、0篇。目前绝大多数学者认为,风、雅、颂的区分与音乐有关。诗经中的作品都是可以配乐歌唱的,风、雅、颂分别代表了不同的音乐。 风,有15国风,凡160篇。为各地民歌,亦有少数士人之作。国,即域字。其分布如下: 周南:北起汝水即今洛阳以南,到江汉合流处即今武汉一带。 召南:在上述诸地以西的长江流域。 邶风:河南淇县以北至汤阴一带。后来是卫的一部分。 鄘风:河南汲县。后来是卫的一部分。 卫风:以朝歌为中心的河南北部、河北南部。 王风:洛阳地区。 郑风:河南中部新郑一带。 齐风:山东东北部、中部,即临淄一带。 魏风:山西西南部,芮城县东北。 唐风:山西中部翼城县南。 秦风:陕西中部以及甘肃部分地方。 陈

23、风:河南东南部、安徽北部。 郐风:河南中部密县东北一带。 曹风:山东西部定陶、高密一带。 豳风:陕西旬邑、邠并县一带。风 大雅崧高篇说:“吉甫作诵,其诗孔硕,其风肆好。”“风”即是指乐调。左传成公九年说:“钟仪操南音。范文子曰:乐操土风”。“土风”就是指钟仪演奏的地方乐调。“十五国风”,就是用十五个地区的地方乐调演奏的乐歌。这些乐歌既代表了各国的音乐面貌,在内容上又一定程度地反映了该国的风土和风俗。雅 雅,有小雅74篇、大雅31篇,共105篇;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即首都(今陕西一带)的乐曲。也有少数产生于东都洛阳一带。当地的语言称为“雅言”,诗则为正声雅乐。其中士人之作居多,也有民歌。“雅”正

24、 “雅”又与“夏”古字相通。“小雅”、“大雅”就是“小夏”、“大夏”。墨子天志下引诗经“大雅”即作“大夏”。作为夏、商二朝统治的中心地区“夏”,当然就是正统,所产生的音乐就是正声。因此,“雅”就是代表王朝正统的西周京畿地区的乐歌。 颂 颂,其中分周颂(产生于陕西中部)31篇、鲁颂(产生于山东东南部)4篇、商颂(产生于河南东部今尚丘一带)5篇,共40篇。乃是祭祀神灵、祖先时的歌舞曲,节奏相对比较慢一点。诗经中的全部作品当时都可以与音乐舞蹈相配合,礼和国语中都曾说过诗可以用籲管、萧等乐器来演奏;墨子公孟云:“诵诗三百,歌诗三百,弦诗三百,舞诗三百”;颂作为舞曲大约更为突出,非与舞配合不可。 “颂”

25、“容” 汉书儒林传:“鲁徐生善为颂。”苏林注:“颂貌威仪。”颜师古注:“颂读与容同。”颂貌即容貌。又唐韵容字转声借之“羕”字,即现在的“样”字。清人阮元说:“所谓商颂、周颂、鲁颂者。若曰商之样子,周之样子,鲁之样子而已。如三颂各章,皆是舞容,故称之为颂。”(揅经室一集释颂)也有人认为“颂”是“诵”的假字,就是宗教诵辞。是庙堂之音,用于祭祀典礼。 “颂”就是用于宗庙祭祀的舞曲。诗经的结集 诗经的结集,先秦典籍中无明确记载。传统有三说: A.“采诗说”。B.“献诗说”。C.“删诗说”。 采诗说 汉代学者有采诗的说法。班固说:“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艺文志)又说:“

26、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汉书食货志) 何休也说:“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解诂)献诗说 国语晋语六记载了晋国范文子的话:“吾闻古之王者,政德既成,又听于民,于是乎使工诵谏于朝,在列者献诗使勿兜,风听胪言于市,辨妖祥于谣,考百事于朝,问谤誉于路,在邪而正之,尽戒之术也。”删诗说 “删诗说”主要是讲孔子删诗。墨子公孟中曾云诗经不止是三百余篇:“颂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中更是明确地讲:“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三

27、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尽管讲得明确,后世学者对司马迁的说法还是持怀疑态度。 孔子对业已形成的文本进一步做了若干工作,即所谓“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论语子罕)。 诗经的作者 只有少数作品(可查询到的作者有六位)留下了作者的名字。在那些不知名的作者中,绝大多数都是各级贵族以及朝廷乐官。即便有少量民谣,也经过朝廷乐官的润饰改编而失去其本来面目了。 颂用于庙堂祭祀,主要是颂赞之作。雅出自各级贵族之手,内容主要是颂赞和怨刺。大雅的作者地位较高,诗的内容多与重大历史事件有关,有些作品属于周朝的史诗。小雅的作者多为下层贵族,他们通过咏叹自己的生活,表达对王朝政治的看法。国风来自各个不同的地区

28、,广泛地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作者的生活和感情。诗经的社会作用 诗经在周代作为礼乐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地应用于祭祀、朝聘、婚礼、宾宴等各种典礼仪式,又是贵族学校中的一项教学内容。春秋时盛行赋诗言志,诗是重要的交际工具。孔子创立私人教育,仍然把诗作为主要传习对象。 孔子对弟子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兴”、“观”、“群”、“怨”,比较全面地概括了诗的社会作用,是儒家对诗的基本要求。崇尚周代礼乐文化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 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 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 人

29、而无礼,胡不遄死? (鄘风相鼠) 用于先秦外交活动 诗经中的作品当时用于典礼、讽谏,更多的则用于外交场合,所谓“赋诗言志”,可以断章取义,为我所用。诗经的流传 秦朝建立之后,实行文化专制政策,民间保存的诗经绝大部分被烧毁。西汉传诗的共有四家,其中鲁人申培所传的鲁诗、齐人辕固所传的齐诗和燕人韩婴所传的韩诗,是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成,称为“今文诗 另外一家毛诗,相传创始于鲁人毛亨,毛亨作毛诗故训传三十卷,授给赵人毛苌,其传本经文是用先秦古文字写成,称作“古文诗”。后来鲁、齐、韩三家诗逐渐亡佚(今仅存韩诗外传),只有毛诗流传至今。宋刻本毛诗 三家诗西汉时立于学官,后渐衰亡。毛诗东汉立于学官。毛诗有序,涉及全部毛诗的称为大序,汉人卫宏作;各篇的解题则称为小序。东汉末年经学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其说兼用三家,与毛传不尽同。在毛传郑笺之后,历代都有学者研究解释毛诗,唐人孔颖达领衔编撰的毛诗正义七十卷,总结唐以前的研究成果,影响比较深远。 吕思勉经子解题:“秦火之后,西汉之初,学问皆以口耳相传,其后乃用当时通行文字,著之竹帛,此后人所称为今文学者也。末造乃有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