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全集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全集1、窃读记教学反思窃读记是台湾女作家林海音的作品。品读课文,我们会随着这个胆怯 地藏身于大人中间、匆忙而贪婪地阅读着的小女孩,体会到读书时腿酸腰麻、 饥肠辘辘的劳苦,经历担忧、恐慌和惧怕的痛苦,体验惊喜、快乐与满足的幸 福。这种精神上和身体上的复杂感受,正是窃读的百般滋味。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让学生自读自悟,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并请学生 说一说,读了课文窃读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引导他们结合有关语句可概 括出窃读那种苦乐交织的复杂感受,其中“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 滋味予以重点体会,然后,应着重引导学生围绕“从课文那些地方看出
2、我的快 乐与惧怕?”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另外,本文语言朴实而又生动感人,所以引 导学生入情入境的读出作者与书相逢的惊喜、匆忙窃读的快乐与惧怕,雨天读 书的开心,与书相别的留念与满足,是本文教学的另一重点。最后,弓I导学生在读懂课文后,结合生活实际,仔细揣摩“你们是吃饭 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这句话的深刻含义,并受到启发。课后,还应组织 学生开展了“我与书”交朋友的读书活动。2、小苗与大树的对话一课教学反思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全面发展学生呢? 在教完小苗与大树的对话后,我对此有了很多首先,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辩证唯物 主义观点等,提高
3、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其次,在语文教学中,要培养学生语文素质塑造学生的心灵,因为没有思想就没有语言,没有正确的观念为指导, 就表达不出思想感情真实、健康的好文章。叶圣陶先生说:“作文之形式为文 字,其内容突不出思想情感两端,以言思想,则积理必富而为文始清,若但读 物得宜,便会仿其词句,握管撰作,则收效犹薄。”教学的源头活水就是塑造 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兴趣,把写作作为学生的需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知 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陶行知先生亦认为:“学生有了兴味, 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学生一旦与写作产生了浓厚兴趣, 就会主动钻研,乐此不疲,渐入佳境。教学中要
4、注意低起点,多鼓励,命题切 合学生实际,写作形式多种多样,力争将写作变为学生的需要。引导学生在实 践中感受到写作“会使自己的头脑更清醒,更无知,更坚强,更轻松,会使自 己和别人相处得更和谐”。写作一旦成为一种需要,常常能达到欲罢不能的程 度。“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小学生阅历浅,生活范围窄,家庭学校“两点 一线”,由于缺乏生活的体验和素材的积累,作文时常常搜肠刮肚,无病呻吟,甚至空想,胡编滥造。本人认为,应该把学生从课堂上解脱出来,让他们在火 热的社会生活中去寻找素材,激发灵感,学会写。再其次,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审美素质教育要教会学生去发现美。要以语文课为基础,引导学生去发现文学作品 中的美。文
5、学作品具有以情动人、以形象感人的特点。它包含着自然与生活, 同时融进了作家情感的再创造因素,所以文学作品是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 的高度统一体。通过语文课,唤起学生发现生活中处处存在人性美的渴望。要引导学生去认识美。中学生对于美的追求特别强烈。对于他们爱美, 追求美的愿望,应该给予肯定。由于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定型,对于美 丑的分辨能力还不太强,他们认为追求时髦、穿奇装异服,是一种时尚美,对 美有自己偏见。所以语文教育要引导学生去提高认识美、欣赏美的能力,即识 别美丑的能力。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分析中外名著中典型人物形象,比较他们 不同的审美意义。要激励学生去创造美。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发展迅
6、速,与人类爱美的 天性分不开。因此,我们要激励学生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表达美,即创造美。 我们要告诉学生“美就是生活”,让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从身边的小事中寻找 美、感受美、欣赏美,并在提高这些方面能力同时,“趁热打铁”,触发学生 表达美的冲动和创造美的激情。3、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反思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上较浅显,没有过多深奥的词句,要求学生“粗知文章大意”只抓重点、难点,方法上让老师放手教学,鼓励学生自己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方法把课文读懂。课上,我没有对文章进行琐碎的分析,而是对教材进行了合理裁剪,大胆地进行取舍,而不是面面俱到,抛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交流。如“这篇课文和
7、其他课文比较,有什么不同?” “说出你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地方,自读课文后全班交流”;“季羡林和苗苗算不算书虫?两个书虫有什么不同?在文中找出你的理由”等等,这些内容简约,重点突出,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课作为访谈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文体,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这一老一小两个书虫说话的语气,把握住人物对话的基调,要读得自然,不做作才好。4、我的“长生果”教学反思我的“长生果”一课, 是一篇拓展阅读课文,应该让学生自读自悟,以读为本,读中思考,读中领悟,在文本中读出想象来。不能讲得太多,词语 不用我去解释,要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自己去理解,板书也应该少而精。因此, 我先让学生
8、自读自悟,以读为本,读中思考,读中领悟,在文本中读出想象来。 教学中使学生懂得了读书与作文的关系,引导学生结合重点段体会作者对书的 情感,对阅读的热爱,把酷爱读书这种情感贯穿始终。通过重点段的阅读,让 学生明白:作文,要构思新颖,别出心裁;作文,要写真情实感,在模仿借鉴 后要进行呕心力血的创造,才能够打动人心,获得成功。本节课,我没有讲得太多,词语没用我去解释,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自己去理 解,板书也少而精。注意引导学生结合重点段体会作者对书的情感,对阅读的 热爱,把酷爱读书这种情感贯穿始终。正是作者在书里如饥似渴地汲取营养, 才不断地成长起来,所以在作者回首少年时光时才感到那样的愉悦。学生是学习
9、的主人,在他们的课堂上,热烈讨论,充分表达自己的 见解,只有学生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时,他们主动的学习,自觉地学习, 才不甘落后,学生做了学习的主人,学习就成了他们的需要,成了他们体验成 功的活动,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发现在后来的习作练习中,学生能学以至用,习作时 能够把握住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能写真实的事情,而不象以前那样自己去编 故事,同时还能在打好底稿后进行认真的修改。现在,班里爱看书的同学增加 了,读书以形成了风气,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我感到很欣慰。由此我认识到 一篇好的课文,一节好的课,对学生来说是很重要的,每一位老师必须认真上 好每一节课。5、
10、泊船瓜洲教学反思教学这首学生耳熟能详的诗歌,我试图从新课标所提出的三个维度一一 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进行操作。我确立的教学目标是: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2、 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3、 运用所学的方法感受补充作品的情感。主要的教学流程是:1、抓字眼,明诗意;2、入诗境,悟诗情;3、归纳 学法,拓展学习。为切合本次活动的主题,我侧重解与读的方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收获是有的,而不足也是显而易见的。试梳理 如下,作今后教学之鉴。一以课为例,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语文课程标准5、6年级诗歌学习的目标是:“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 歌描述的情境,体会
11、诗人的情感。”在指导学生理解诗意的环节中,其中一部 分我是这样设计的:1. 初读诗歌,感知内容a. 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诗,读准字音,并想想这首诗的意思。b. 指名读,正音:间、重、还c. 说说诗歌大致的意思。2. 指导阅读一一抓字眼,明诗意,读中感悟a. “间”什么意思?表示“隔开”的意思还可以组什么词?隔开了什么? (看示意图)瓜洲在长江的北岸,京口在哪儿呢?两地相距远吗?何以见得?读一读,读出距离短b. 瓜洲、京口隔江相望,而钟山又在哪里呢?“数重山”表示山多还是少?(“数人”、“数日”何意?“数”何意?) 还从哪里知道山很少?(抠住“只”。通过示意图直观了解京口于瓜洲的位置 关系。)读一读
12、,读出路程近。c. 齐读前两句,指名说诗意。让学生先通过自读自解,整体把握诗意。诗歌中凝练、古今差异较大的词 语一直是困扰学生阅读诗歌的障碍,如果单单让学生死记硬背,只能是“授之 以鱼”;通过古今词语的类比来解决,“授之以渔”,从课内的学习中培养学 生课外阅读诗歌的能力。二引入情境,利于感悟诗情情感总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情感体验同样对认识过程起着很大作用。 在本课教学中,我通过图画示意、音乐与图片的渲染、教师的语言描绘,创设 多种场景,让学生感受诗人创作的情境,从而更深刻地领悟作品所表达的情感:诗人此时可能站在哪里?他看到了哪些景物?耳边会听到哪些声音?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是什么样的呢?我
13、们就住在钟山附近,又正值春天, 把我们所见到的春景告诉想家的诗人吧!春风又绿江南岸,江南多美呀!花红柳绿,莺歌燕舞,一派生机勃勃、春 意盎然的景象。(次第出示江南春景图片,教师描述)是啊! 一个“绿”字不 仅使我看到了满眼的绿色,成行的碧树,荡漾的春水,还让我看到了烂漫的桃 花,各色的野花,江南的小桥流水人家。在学生体悟到诗歌蕴含的情感后,再次指导个体、集体品读:(指名说)你有过思家的感受吗?(本班在五年级时开展过为期四天的农村实践活动)你想家时心里是什么滋味?诗人和你是同样的感受,他会怎样吟诵这首诗?如此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促使学生想象,让他们的情绪在情境中与诗人 产生共鸣,更能体悟作品蕴含
14、的情感。三运用所学,适时拓展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第7条强调,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 重情感体验,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完成泊船瓜洲的学 习任务后,及时归纳学法,让学生自学补充作品。在拓展学习上,我选择了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这篇作品与泊船 瓜洲在体裁、情感以及作者与南京的关系都是相近的,容易帮助学生体悟生 活经历中尚难理解的去国离家的情感;但不同的是,一是古体诗,一是现代诗, 拓宽了阅读的时间跨度;一是思家,一是思家更思国,实现了情感升华,深化 了学生情感内涵。“读中求解,读中求悟”,顾名思义,读是解与悟的方
15、法和前提。为迎合 这次活动的主题,在教学设计上,我安排了很多的读,但仍然无法实现读中求 解、求悟,只能从解悟入手促读。貌似指导学生“如何读”以促解悟,而细想, 确实有些牵强。这也是我在古诗教学中存在的困惑:短短数十字,学生在不解 的情况下如何读?这样的读又如何促解促悟?能为大家展示一节课,并得到很多中肯的评价,于我来说,这是不可多得 的良机。而从授课过程来看,反映出对新课标理解的不透彻,从而造成这样或 那样的缺憾,确实值得反思了。5、秋思教学反思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一一寄家书 时的思想活动和动作,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作客他乡的诗人,对家乡亲人的 深切怀念。教完全诗
16、,应课后要求,要这首诗改成一个小故事。因此,上课学这首诗 时,我就特意引导学生观察课文中的插图;交流“诗人在写家书时,他会想些什么?以及如何拆开家 书,再看一遍自己写的诗?”就这样,在教完诗后,我自以为学生这下应该会 写了。可是,学生写完后,一看上交的作业,竟然会像课堂上学生自己口述的 文章很少,可以说是几乎没有呀。上课说的,作者的心理活动,作者拆开信时 的动作,这两方面可以说是等于在课堂上,白白地走过场呀!课间,我把这事与同一个年级段的其他几位语文老师交流了一番。才明白, 让学生面面俱到是不可能,应该允许他们在诗意的基础上去扩充,或是让一些 学困生抄抄诗意也行。【反思】作业中的“练笔”,在我
17、们教学时,应该因材而写。结合学生实际,让学 生进行写作练习。同时,也要注意因人而异。我想,面对这样比较难操作的内 容,可事先与同年级段的老师交流,这样集思广益,也能相互之间有成长。不 过,绝对不能走过场;批改时也应该把握尺度,这也是个关键。5、长相思教学反思今天,我在二小多媒体教室教了一节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二组课文中的长 相思。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是理解词的内容,体会词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无限情思,有感情地朗读词, 读出词的韵味,让学生走进词境,进入词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鼓励学生以各种不同的方 式与文本进行对话,是对话的基点。在教学中我挥动着情感的指挥棒,指引学 生通过自主阅读感知文本、理解文本,通过朗读与想象解读文本,体验词人的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