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6 ,大小:31.75KB ,
资源ID:1157229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57229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全册知识点梳理.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全册知识点梳理.docx

1、国家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全册知识点梳理国家教师资格统一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考纲整理国家教师资格统一考试教育知识与能力(中学)考纲整理汇总第一篇 教育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第一章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一. 掌握教育的涵义及构成要素;(一) 教育的词源1、“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说明:我国最早将“教”和“育”连用的是孟子。(1)传统文化中“学”的目的不是获取知识,而是明了事理;(2)学的方法是内省而非外烁(3)学的内容为历史与道德,不含科学技术(4)学的主体包括每一个人,不局限于儿童与成人。二. 教育的定义(一) 教育的定义:1. 广义的教育一切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

2、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的活动。包括: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2. 狭义的教育(专指学校教育)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收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一定社会(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狭义教育的特点: 第一、他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专门培养人的活动 第二、它的对象主要是青少年儿童 第三、它是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社会活动。(二) 教育的定义的理解(1)描述了教育的实践特性。(2)把教育看作是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两个耦合的过程。(3)强调教育的“活力性”,教育在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过程中起“促进”和“加速”的作用。(4)强调教育行为

3、发生需要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背景。三. 教育的构成要素及其关系学校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 (2)受教育者 (3)教育影响1、教育者: (1)教师、教育计划、教材的设计者和编写者; 教育管理人员、参加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 (2)特点目的性 专业性结论:教师是学校教育者的主体和代表,是直接的教育者2、受教育者:即教育对象,各级各类学生。发展性和不成熟性可塑性和可教性能动性和主体性3、教育影响:教育过程中教育者作用于学生的全部信息,既包括信息的内容,也包括信息传递和反馈的形式,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1)内容:教育内容和教育材料(2)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4、教育者、受教

4、育者和教育影响三者关系(1)三者相互独立、相互规定,构成完整的体系。(2)没有教育者,就没有受教育者,也就没有具有特殊发展价值的教育影响;(3)没有受教育者,整个教育工作就失去了对象;(4)没有教育影响,教育工作也就成了无米之炊、无源之水。四. 教育的属性(一)教育的本质属性 培养人的活动 人类社会所特有的有意识的活动 有目的、有意识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以培养人为直接目标 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的矛盾运动(二) 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1)继承性(2)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3)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第二章 教育起源与发展一. 教育的起源1、神话起源说: 代表人物:所有宗

5、教都持这种观点 观点:1、教育由人格化的神所创造; 2、教育的目的是体现神和天的意志。 评价: 1、非科学的 2、反映了认识水平的局限2、生物起源论代表人物:利托尔诺(1831-1902)(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代表作:人类各种人种的教育演化 沛西能(1870-1944)(英国教育家) 代表作:人民的教育主要观点:(1)人类教育是对动物界教育的继承、改善和发展; (2)教育从它的起源来说是一个生物的过程; (3)生物的冲动是教育的主要动力。评 价: (1)标志着教育起源问题开始从神话解释转向科学解释; (2)错误在于未把握人类教育的目的性和社会性。3、心理起源论代表人物:孟禄(美国教育家)教育

6、史 桑代克(美国心理学家)主要观点: (1)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2)应当从心理学的观点解释教育起源问题。4、劳动起源论代表人物: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 米丁斯基 (苏联) 世界教育史 主要观点: (1)教育起源于人类特有的生产劳动 (2)制造、使用工具及生产劳动 经验、技能技巧 生存与发展 传授给下一代(教育)5、生活需要起源说代表人物: 杨贤江、钱亦石主要观点: (1)教育的发生就植根于当时当地的人民实际生活的需要。它是帮助人营谋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 (2)教育只能起源于人于环境互相作用的需要。二. 教育的发展1、原始社会与原始教育(1)特征:教育水平低。没

7、有产生制度化的教育机构,教育内容贫乏,教育方法主要史口耳相传和实践模仿;教育没有阶级性。教育与原始宗教或意识有着紧密的联系。2、古代社会与古代教育(1)奴隶社会及其教育特征:古代学校的出现。最早在埃及,大约在公元前2500年;我国学校产生于公元前1000多年的商代。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结论:学校的产生标志着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的第一次分离。奴隶社会教育的阶级性表现:1 教育目的:培养奴隶主治国所需人才 教育对象:奴隶主贵族子弟教育内容:军事教育和道德教育 教育方法:体罚盛行教师地位:被赋予很大权利,具有很高权威(2)封建社会及其教育特征:教育目的:培养统治阶级所需的官吏

8、和骑士;学校教育具有鲜明阶级性、等级性和宗教性;教育内容:以道德文章和宗教经典为主;教育方法:严格的纪律约束,辅以个人自学和修行形成了比较系统的教育体系,积累了较丰富的教育经验和教学思想。3、现代社会与现代教育(1)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教育特征:教育目的:培养和选拔资产阶级的统治人才,同时给予广大劳动人民一定的文化科学知识;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课程结构、内容得到了不断调整,尊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新教学方法不断出现;师生关系民主化;独立形态的教育学产生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2)社会主义社会及其教育特征: 教育目的:培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公民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人才;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教育科学的

9、研究有了科学方法论的基础。三. 现代教育的特征(一)现代教育的公共性(大众性)现代教育的公共性的含义:现代教育越来越成为公共事业,是面向全体人民,为全体人民服务的。现代教育公平性的含义:现代教育为每一位受教育者提供同样的机会和服务,努力做到受教育机会均等。结论:公共性即大众性,现代教育应该是大众教育。(二)现代教育的生产性含义:现代教育越来越与人类的物质生产相结合,越来越与生产领域发生密切的、多样化的关系,生产的发展也越来越对教育系统提出新的要求。结论:现代教育的生产性的重要标志是职业教育的大力发展。(三)现代教育的科学性含义:一方面,科学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方面;另一方面,现代教育

10、的发展越来越以来教育科学的指导,摆脱教育经验的束缚。(四)现代教育的未来性含义:一方面现代教育的价值去想、目标定位会对未来社会和个体的发展产生非常重大的影响;另一方面,现代教育的发展必须考虑到未来社会的发展趋势对教育提出的要求,教育要面向未来。(五)现代教育的国际性含义:现代教育应该从态度、知识、情感、技能等方面培养受教育者从小就为一个国际化的时代做准备,要面向世界。(六)现代教育的终身性含义:现代教育不局限于学龄阶段,而是贯穿人的一生,现代教育的改革应该着眼于创造一个适合于终身学习的社会,满足不同年龄阶段的受教育者的教育需求。第三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一. 教育与生产力1、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1、 (1)生产力水平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2)生产力水平制约着课程设置与教育内容的选择 (3)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4)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5)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1)教育再生产劳动力(2)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手段舒尔茨:各级教育投资的平均收益为17%教育投资增长的收益占劳动收入增长的比重为70%;教育投资增长的收益占国民收入增长的比重为33%二. 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1、政治经济制度制约教育发展(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领导权(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权 (4)政

12、治经济制度影响部分教育内容2、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2)教育可以促进民主(3)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三. 教育与文化1、文化对教育的制约:(1)文化影响教育的价值取向 (2)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确立(3)文化影响教育内容选择 (4)文化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5)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教育力量教育对文化的促进(1)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2)教育具有传递和交流文化的作用(3)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2、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1)文化是普遍的教育 (2)教育是特殊的文化3、学校文化(1)定义: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决

13、定作用)和行为方式。(2)校园文化: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3)校园文化内涵: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4、学生文化(1)学生文化成因:学生个体的身心特征同伴群体的影响师生的交互作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社会影响第四章 掌握有关教育目的的理论一. 教育目的的概念1、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3、教育目的与学校培养目标二. 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的功能)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标准三. 教育目的分类:教育的社会目的:社会对教育的总体要求;教育的个人目的:教育对人类个体身心

14、发展的促进;两者关系:共同构成教育目的整体;社会教育目的得由教育的个人目的来实现,个人教育目的也需以社会教育目的的实现为前提。(1)神学的教育目的论代表人物:夸美纽斯(捷克)观点:教育目的是为人皈依上帝、获得永生做准备法国:雅克马里坦日本:小原国芳观点: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青年对上帝的虔诚信仰评价:有一定启示,但其唯心主义本质,脱离实际生活。(2)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基本主张: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认为衡量教育好坏的最高标准只能看教育能否为社会稳定和发展服务,能否促进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评价:社会本位论充分注意了社会对个人、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但没有看到个人的生活幸福对社会的重要作用

15、。(3)个人本人的教育目的观点:认为个人的价值远远高于社会价值,应当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评价:合理性:具有强烈人道主义色彩,强调个人的自由发展、尊重人的价值缺陷:认为个人的自由发展必须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结合,使人性发展成为空中楼阁。四. 教育无目的论代表人物:杜威观点:反对教师和学生之外的强加的教育目的;坚信教育尤其是道德教育和政治信仰教育是民主社会实现和发展的重要环节;儿童是教育的出发点,社会是教育的归宿评价:反映了教育活动的主体自觉;教育无目的论并非真正主张教育无目的,而是认为无教育之外的“外在”目的。五. 我国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我国确立教育目的

16、的理论依据1、人的全面发展的含义 人的智力和体力全面发展,也包括人的道德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观点 人的发展与其所处的社会生活条件是相联系的 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机器大工业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社会主义制度是实行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制度条件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途径。第五章 了解新中国成立后颁布的教育方针一. 新中国不同时期的教育目的1957:毛泽东“德、智、体”发展1982:五届人大:品德、智育、体育全面发展1985:教育体制改革决定:“四有新人”1993: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9: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建设者和

17、接班人二. 我国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我国教育目的的特点)强调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服务要求使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素质教育战略主题1、内涵2、基本观点(1) 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2)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3)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重点(4)贯穿于教育的全过程、渗透于教育的各个方面第六章 了解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一. 德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二. 智育: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发展心理品质三. 体育:锻炼体魄、养成习惯、热爱生命四. 美育:审美观、鉴赏美的能力、创造美的能力五. 劳动技术教育热爱劳动、掌

18、握劳动技能、勤俭节约第二篇 中学课程第一章 了解不同课程流派的基本观点一. 学科中心课程论代表人物:瓦根舍因(德):范式方法课程论;赞可夫(苏联):发展主义课程论观点:(1)教学内容以学科为中心;(2)教材以学科逻辑来组织;二. 活动中心课程论代表人物:卢梭(法):爱弥儿杜威(美):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屈(美):教学方法原理观点:儿童中心问题教学法第二章 理解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一. 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1)一定历史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2)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二. 课程开发的模式(1)目标模式,以目标为课程开发的基础

19、和核心 代表人物:拉尔夫.泰勒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 泰勒原理“四段论”: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学习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2)过程模式 斯腾豪斯课程研究与开发导论,关注过程而不是目标(3)情景模式,既包含目标模式又包含过程模式 劳顿(英) 五个步骤: 情景分析-目标表述-制定教学方案-阐明和实施检查、反馈、评价和改进三. 了解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改革目标及其基本的实施状况。(一) 改革理念(1)“以人为本”、“以生为本”是课程改革出发点;(2)开放型的新课程观是建构现代化课程体系的必然选择(3)民主化是建构新型师生关系和课程管理体系的牢固基石(4)强调“知识和技能

20、、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合。(5)树立终生学习观,终生学习将成为未来每个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方式(6)改革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静止观,树立评价促发展的发展观(7)批判与创新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灵魂(8)回归生活是新课程改革的必然归属(二)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1)总目标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邓小平同志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三) 具体目标: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21、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四)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现状1)课程结构调整 存在的问题: 课程类型单一; 科目比重失衡; 改革所作调整: 课程类型更趋合理 科目比重调整(2)新课程主要内容 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内容 高中以分科为主 小学至高中设必修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农村中学课程与技术培训相结合(五) 教育观念改革:(1)教学是创造和开发的过程 (2)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开发的过程;(3)教学重结论更要重过程 (4)教学重心是关注人(5)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6)建立新型师生关系(六) 教师角色与教学行为的

22、转变 (1)学习促进者; (2)课程建设者 (3)活动开发者(七) 改革学习方式(1)主动性学习(2)独立性学习(3)独特性学习(4)体验性学习(5)问题性学习(八) 重建学校教学管理制度(1)建立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制度(2)建立民主科学的教学管理机制(3)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师考评制度第三篇 中学教学第一章 教学的概述一. 教学的概述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活动。也就是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的活动。二. 教学的意义:1、教学是传授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2、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成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3、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以教学为主。第二

23、章 熟悉和运用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一.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特殊性表现在(1)认识的间接性;(2)认识的交往性;(3)认识的教育性;(4)有领导的认识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学习间接经验以直接经验为基础二.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发展市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三. 教育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统一 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建立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四.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 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 思想提高推动积极学习知识; 防止只重思想或只重知识两种极端五. 遵循教学基本规律分析和解决中学教学的实际问

24、题。1、注重发展学生的智慧2、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3、加强适合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指导4、重视学生的情感生活第三章 掌握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要求一.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一)备课1、备教材:钻研课程标准 钻研教科书2、备学生:了解学生的实际3、备目标: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4、备检测(二)上课上课是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学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上好一堂课的标准:目标明确 内容正确 方法得当 表达清晰组织严密 气氛热烈 板书有序 态度从容(三)布置和检查课外作业课外作业的形式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各种口头作业和口头答案各种书面作业各种

25、实践作业(四)课外辅导课外辅导室上课的必要补充(五)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教学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评定的方法1、观察法2、测验法测验主要以笔试进行,是考核测定学生学业成绩的最基本的方法.2、测验法(1)测验的种类论文式测验 客观性测验 问题情境测验标准化测验(2)测验的质量指标:信度 效度、难度、区分度信度:测验结果的稳定性或可靠性。(可信度)效度:测量的正确性(有效度)难度:试题的难易程度区分度:区分不同水平学生的能力3、调查法4、自我评价法第四章 掌握和运用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教学方法一. 教学原则的概念及意义教学原则是根据教育、教学目的,反映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二. 我

26、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体系(1)直观性原则a) 定义:根据教学活动的需要,让学生用自己的感官直接感知学习对象b) 直观的具体手段:实物直观、模象直观、语言直观c)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d) 恰当的选择直观手段;e) 直观是手段不是目的;f) 在直观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2)启发性原则(启发自觉性原则、自觉性原则)a) 定义: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已达到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b) 贯彻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c) 寄发学生的积极思维d)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e) 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3)循序渐进原则(系统性原则)a) 定义:教学活动应当持续、连贯、有系统地进行

27、。b) 贯彻过程中对教师的要求:c) 按照教学大纲的顺序教学;d) 教学必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由简到繁;e) 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4)巩固性原则a) 定义:在教学中要不断地进行专门复习,使学生更加牢固地掌握知识。b) 贯彻中对教师的要求:c) 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d) 保证巩固的科学性;e) 巩固的具体方式应该多样化f) 确保学生的身心健康(5)量力性原则(可接受原则)a) 定义: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地发展水平。b) 贯彻中对教师的要求:c) 重视学生的年龄特征d) 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e) 恰当的把握教学难度(6)思想性与科学性统一的原则a) 定义:教学要在科学地方法论的指导下进行。

28、b) 贯彻中对教师的原则:c) 坚持正确的方向;d) 严格遵守职业道德;e) 实事求是f) 讲究教学艺术。(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a) 定义:教学活动要把理论知识与生活和社会实践结合起来。b) 贯彻中对教师的要求:c) 重视理论知识的教学d) 注重在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能力e) 联系实际应当从多方面入手f) 帮助学生多方面总结收获(8)因材施教原则a) 定义: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b) 贯彻中对教师的要求:c) 充分了解学生;d) 尊重学生的差异;e) 面向每一个学生第五章 了解教学组织形式的内容及要求一. 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的要求

29、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二. 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制 班级授课制 分组教学制设计教学法 道尔顿制班级授课制是我国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第六章 了解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一. 实施素质教育(1)面向结果和面向对象并重(2)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并重(3)教师指导与学会学习并重(4)一般能力培养与创造品质形成并重二. 坚持整体教学改革和实验(1)对教材、教法、学法、考试、教学环境进行整体性、系统化的改革(2)提高整体教学改革的可操作性三. 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1)必修、选修、课外活动相结合(2)提高综合课程、活动课程和问题课程的地位(3)强化隐性课程对显性课程的积极作用。第四篇 中学生学习心理第一章 了解感觉的特性;理解知觉的特性。一. 感觉和知觉1、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认知的起点感觉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感觉是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2、感觉的种类外部感觉: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部事物个别属性。视觉 听觉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