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23.90KB ,
资源ID:1151494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51494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新旧唐书比较.docx)为本站会员(b****5)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新旧唐书比较.docx

1、新旧唐书比较淺析新舊唐書忠義傳的異同學院:文史學院專業:12級歷史學學號:20124334姓名:李順萍 摘要:新舊唐書忠義傳可謂是古今的經典文獻,收集了唐代的部分忠臣義士,但由於作者所生活的社會環境以及出書的時代背景的差異導致了兩書的忠義傳有所差異。本文主要是我在粗略流覽了新舊唐書忠義傳的內容後,講其中的一些異同找出來和大家一起共用。至於糾錯和討論由於本人資歷尚淺,所以只找出了其中部分異同而並未做深入研究。關鍵字:新唐書 舊唐書 忠義傳緒言引言的異同舊唐書忠義傳引言語曰:“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孟軻曰:“生亦我所欲,義亦我所欲,舍生而取義可也。”古之德行君子,動必由禮,守之以仁,造次顛

2、沛,不愆於素。有若仲由之結纓,鉏麑之觸樹,紀信之蹈火,豫讓之斬衣,此所謂殺身成仁,臨難不苟者也!然受刑一代,顧瞻七族。不犯難者,有終身之利;隨市道者,獲當世之榮。苟非氣義不群,貞剛絕俗,安能碎所重之支體,徇他人之義哉!則由、麑、信、讓之徒,君人者常宜血祀,況自有其臣乎!即如安金藏剖腹以明皇嗣,段秀實挺笏而擊元兇,張巡、姚摐之守城,杲卿、真卿之罵賊,又愈於金藏。秀實等各見本傳。今采夏侯端、李忄妻已下,附於此篇。 新唐書忠義傳引言夫有生所甚重者,身也;得輕用者,忠與義也。後身先義,仁也;身可殺,名不可死,志也。大凡捐生以趣義者,寧豫期垂名不朽而為之?雖一世成敗,亦未必濟也;要為重所與,終始一操,雖

3、頹嵩、岱,不吾壓也。夷、齊排周存商,商不害亡,而周以興。兩人至餓死不肯屈,卒之武王蒙慚德,而夷、齊為得仁,仲尼變色言之,不敢少損焉。故忠義者,真天下之大閑歟!奸鈇逆鼎,搏人而肆其毒,然殺一義士,則四方解情,故亂臣賊子赩然疑沮而不得逞。何哉?欲所以為彼者,而為我也。義在與在,義亡與亡,故王者常推而褒之,所以砥礪生民而窒不軌也。雖然,非烈丈夫,曷克為之?彼委靡軟熟,偷生自私者,真畏人也哉!故次敘夏侯端以來凡三十三人於左方。1.新舊唐書忠義傳出現人物的異同 列傳是紀傳體史書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分為單傳、合傳、附傳、四裔傳和類傳。所謂類傳,就是將具有某一共同特徵的一般歷史人物合編為一傳。這種傳記不是以

4、人名作為傳名,而是用最能體現這個傳中人物特徵的名詞作為傳名。由此可知,忠義傳就是類傳。傳中記述的人物多是忠君報國之人。在二十四史中,不是全部的史書都有忠義傳。但值得注意的事,同為記載唐代歷史的新唐書和舊唐書中都有忠義傳。舊唐書忠義傳分為上下卷,有主傳人物44位,附傳人物12位,共有人物56個。新唐書忠義傳分上中下三卷,有主傳人物36個,附傳人物23個,共計人物59個。(詳見附表:新舊唐書忠義傳人物比較表),從總人數來看,新唐書忠義傳比舊唐書忠義傳多3個人物;從主傳人數上看,新唐書忠義傳比舊唐書忠義傳少8個人物;從附傳人數來看,新唐書忠義傳比舊唐書忠義傳多11個人物。但是,詳細對比以後發現,似乎

5、沒那麼簡單。因此分為三類進行簡單的分類匯總,即:新舊唐書忠義傳共有的人物;舊唐書忠義傳有而新唐書忠義傳無的人物以及舊唐書忠義傳無而新唐書忠義傳有的人物。1.新舊唐書 忠義傳都有的人物新舊唐書 忠義傳都有的人物有38位,可以分為以下3類:(1.)新舊唐書 忠義傳中都為主傳人物這類人物有22位,分別是:夏侯端 劉感 常達 羅士信 呂子臧 張道源 敬君弘 高睿王同皎安金藏 李憕張介然 盧奕 顏杲卿張巡許遠 程千裏 石演芬張伾 高沐 賈直言 辛讜。先後次序有所不同,比如舊唐書高睿排在前面,而新唐書卻排在了後面。不同的順序實際上體現了不同排列規則。舊唐書人物的排序基本是按照其經理的歷史事件來的;新唐書人

6、物在唐高祖時期按照出身排列,在唐太宗時期以後就是按照其經歷的歷史事件來排的。在唐高祖時期,那些從唐朝敵人裏投降過來的人物,都排在了唐朝自己人物後面。羅士信排在了呂子臧後面,就是因為羅士信是從王世充那裏投降過來的,而呂子臧則是唐朝自己人。(2.)新舊唐書 忠義傳中都是附傳的人物這類人一共有6個,分別是:張楚金、高仲舒、周憬 、李源、李彭和姚掞。他們分別在新舊唐書忠義傳中都是附傳人物。張楚金在新舊唐書中都附傳於張道源之後,高仲舒在新舊唐書 忠義傳中都附傳於高睿之後,周憬在新舊唐書忠義傳中都附傳於王同皎之後,李源和李彭在新舊唐書 忠義傳中都附傳於李憕之後,姚掞在新舊唐書 忠義傳中都附於張巡之後。除此

7、之外,除了周憬、姚掞分別與主傳人物王同皎、張巡一起遇難外,其餘四個人都與主傳人物有血緣關係。張楚金是張道源的族子,高仲舒是高睿的兒子,李源與李彭是李憕的兒子。 (3.)舊唐書 忠義傳為主傳人物,而新唐書 忠義傳改為附傳的人物這類人物有8個,分別是:李公逸、張善相、李玄通、謝叔方和崔無诐、薛願、袁光庭(新唐書 忠義傳中說袁光廷)和符璘。在新唐書 忠義傳中,李公逸與張善相附於李育德之後,李玄通附於王行敏之後,謝叔方附於敬君弘之後,崔無诐附於張介然之後,薛願附於龐堅之後,袁光庭附於程千裏之後,符璘附於符令奇之後。這些附傳人物與主傳人物一般都是經歷同一歷史事件。李公逸、張善相與李育德都死於王世充之手。

8、李玄通與王新敏同死於劉黑之亂。崔與張介然一起駐守陳留,兵敗被安祿山所殺。薛願與龐堅一起駐守潁川,城破而亡。 (4.)舊唐書忠義傳為附傳人物而新唐書 忠義傳為主傳人物這類人只有兩個,即張名振與龐堅。在舊唐書 忠義傳中張名振附於石演芬之後,而在新唐書 忠義傳中將張名振改為主傳人物。他們二人本是唐德宗時期叛臣李懷光的部將,但先後阻止李懷光勾結朱發動叛亂,又都被李懷光殺害。新唐書 忠義傳將張名振列為主傳人物,更能突出其忠義氣節。在舊唐書 忠義傳中龐堅附與薛願之後,而在新唐書 忠義傳中將龐堅作為主要人物,薛願附於其後。舊唐書是依照官職來排序,薛願當時擔任潁川太守兼防禦使,龐堅當時擔任潁川郡長史兼防禦副使

9、。因此,將下級附於上級之後,也是合理的。新唐書則是從出身來安排的,龐堅是唐高祖武德功臣龐玉的後代,並且在新唐書中還花費了一番筆墨敘述龐堅父親的事蹟。薛願雖然與唐玄宗太子李英是姻親,但被廢,薛願受到牽連,一度被貶官,算是人生的一度不完美。因此,將功臣之後列為主傳人物,還是說得通的。2.舊唐書忠義傳有而新唐書忠義傳沒有的人物這類人物共有18位,分別是以下兩種情況:(1.)舊唐書忠義傳傳主在新唐書忠義傳中改為其他列傳傳主王義方新唐書忠義傳改入列傳第三十七,作為傳主與員半千、韓思彥、蘇安恒、薛登、王求禮、柳澤、馮元常同傳。蘇安恒新唐書忠義傳入列傳第三十七,作為傳主與前文王義方同傳。王求禮新唐書忠義傳入

10、列傳第三十七,作為傳主與前文王義方、蘇安恒同傳。除此之外,還有蔣清、劉墩儒、崔琳、李景讓等都為舊唐書忠義傳有而在新唐書忠義傳無的人物。(1.)舊唐書忠義傳傳主在新唐書忠義傳中不是傳主但仍有記載馮立他的事蹟見於新唐書忠義傳。“其車騎將軍馮立者,有才武.在職不三年又惠愛,卒於官。”成三郎(新唐書作成三朗)、尹元貞、俞文俊的事蹟均見於新唐書後妃傳。燕欽融他的事蹟仍見於新傳。“許州司戶參軍燕欽融再上書斥韋後擅權.後怒,勸中宗召至廷,撲殺之。”顏泉明、邵真、趙曄等均為舊唐書忠義傳傳主在新唐書忠義傳中不是傳主但仍有記載的人物。3.舊唐書忠義傳無而新唐書忠義傳有的人物這類人物主要有21個,分別是以下三類:

11、(1.)新唐書忠義傳傳主在舊唐書忠義傳中是其他列傳的傳主盧元輔他見於舊唐書忠義傳列傳八十五盧杞傳,是作為父親盧杞的附傳人物出現的。由於盧杞是唐德宗時期有名的奸臣,因此新唐書專門設奸臣傳將其收入其中,與許敬宗、李義府、李林甫等同傳。盧元輔“端靜介正,能紹其祖”,在新唐書中就不適合列入奸臣傳,附於盧杞之後,故只能付於忠義傳中其祖父盧奕之後。賈隱林他見於舊唐書忠義傳列傳第九十四,作為傳主與尚可狐、李觀、張敬等人同傳。在新傳中,他是附於從父賈循之後。劉遒他見於舊傳第一百三,作為傳主與姚南仲、袁高、段平仲等人同傳。這些人都是唐代宗、唐德宗及唐憲宗時期的諫臣。舊傳合編為一傳,殉國,是合理的。但劉遒在得知唐

12、德宗逃奔梁州之後絕食殉國,“遒聞車駕如梁州,.不食卒,年六十”。吳漵他見於舊傳列傳一百八十三外戚傳。由於吳漵是唐代宗生母吳太后的弟弟,被編入外戚傳是合理的。但是,在晉源兵變的時候,主動請求去,結果被叛軍殺害,“帝悲梗甚,贈太子太保,諡曰忠”。鑒於此,新唐書收入忠義傳是毋庸置疑的。(1.)新傳傳主在舊唐書中不是傳主仍有記載馬元規他在舊唐書列傳一百八十七忠義傳中仍有記載,主要是奉唐高祖之命,勸呂子臧投降,後來與呂子臧一起討伐朱璨。他不聽呂子臧建議,執意退保南陽,結果城破二人被殺。新唐書將其名於呂子臧之後是可以的。王行敏他見於舊唐書列傳第五劉黑閥傳。“武德四年七月,設壇於漳南,祭建德,告以舉兵之意,

13、自稱大將軍。淮安王神通、王行敏前後討之,皆為所敗”。王潛他在舊唐書中的記載主要是見於憲宗紀穆宗紀及文宗紀中。這些記載也只是記錄了他的官職變遷情況以及去世時間。新唐書則將其事蹟補充完整,附於其父王同皎之後,符合附傳體例。賈循、南齊雲、蔡廷玉、符令奇、周曾等都是新唐書傳主在舊唐書中不是傳主仍有記載的人物。(2.)新唐書傳主在舊唐書中不是傳主沒有記載有李育德、盧士睿、吳保安、顏春卿、雷萬春、張興、孟華、黃碣等人。2新舊唐書忠義傳對應傳文之異同新舊唐書雖然都是記載唐代歷史,但是成書時代不同。舊唐書是由後晉史臣集體纂修的。書成之後,按照慣例,由當時的監修宰相劉煦領銜上奏,故署名“劉煦等撰”。新唐書則是宋

14、代史臣集體編纂的,並且分工更為精確,歐陽修負責本紀部分,宋祁負責列傳部分,劉羲叟、宋敏求以及呂夏卿等人負責表志部分。書成提名的時候,不能將這些人都列入,就只能題名當時官位最高的人歐陽修。但是宋祁“修唐書十餘年,自守毫州,出入內外常以稿自隨,為列傳百五十卷”,對新唐書用功最深,故而並題“歐陽修、宋祁”。所謂“一代自有一代之文體”,因此,兩唐書在記載同樣的歷史人物會有很多明顯的差異。筆者將新舊唐書進行粗略流覽以後,找出了其中部分異同。1.兩書在體例方面的差異關於人物籍貫,舊書多用郡望,新書多用出生地今人學者嚴耕望認為:“舊唐書所書籍貫,皆就祖先郡望而言,極小例外;新唐書往往揚棄郡望,僅可能改用實際

15、籍居出生地;如不可知,則雲:其先某郡縣人,即郡望也。”在舊唐書忠義傳中張巡,作“蒲州河東人”,新唐書作“鄧州南陽人”。關於紀日方式,舊唐書兼用兩種紀日法,新唐書只用干支紀日法在史書中,時間表示法,一般會用年號、干支與數字三種方式。年號只用作紀年,干支可以紀年和紀日,數字可以紀月和紀日。自春秋成書以後,不管編年體史書還是紀傳體史書,基本都沿用干支紀日,但看了舊唐書發現中仍有很多數字紀日。今人學者武秀成曾做過統計:“總計全書,剔除敘事中引用前代文獻提及的紀日資料,列傳中以及某日者亦有二百餘條.其紀日方法則干支、數字並用,而以數字為主。”在舊唐書中見於顏杲卿傳:“十二月十二日,陷東都.是月二十二日夜

16、,欽湊至,舍之於傳舍.其月八日,城陷,杲卿、履謙為賊所執,送於東都。”而新唐書顏杲卿傳並沒有明確的時間記載。而舊唐書中三個時間點,都是有重要意義的。“十二月十二日”,這是安祿山攻陷東都洛陽的時間;“是月二十二日夜”,這是叛將李欽湊被顏杲卿設計擒殺的時間;“其月八日”,這是顏杲卿與袁履謙被害的時間。舊唐書用數字紀日記錄這三個時間點,可以表達對安史之亂的貶斥態度。2.兩書在行文方面的差異宋代曾公亮進唐書表中寫道:“其事增於前,其文則省於舊”。一增意味著取材增加,一省意味著刪減舊文。此外,新唐書文字過於簡雅,以至晦澀難懂。這幾點在新舊唐書忠義傳中有很明顯的表現。新唐書比舊唐書取材增加清代趙翼曾做過粗

17、略的統計,認為“新唐書列傳內所增事蹟較舊唐書多二千餘條”。並且他還指出,新唐書能增加取材的原因在於:“五代紛亂之時,唐之遺聞往事,既無人記述,殘編故籍,亦無人收藏,雖懸詔購求,而所得無幾,故舊唐書援據較少。至宋仁宗時,則太平已久,文事正興,人間舊時記載多出於世,故新唐書採取轉多”。在新唐書忠義傳中,取材增加主要體現在張巡傳和許遠傳中。本人將新舊兩傳對比之後,發現新傳增加事蹟共有18處之多,張巡傳增加15處,許遠傳增加三處。3新舊唐書忠義傳在史實方面的差異 常達傳舊唐書忠義傳作“複拜隴州刺史,卒。”新唐書忠義傳作“終隴西刺史。”這兩處記載的矛盾之處在於,常達複任是隴州刺史還是隴西刺史。據有關學者

18、考證正確的應為“隴州刺史”。羅士信傳舊唐書忠義傳作“遂遇害,年二十。”新唐書作“不屈而死,年二十八。”兩處記載的矛盾之處在於,羅士信遇害的年齡是二十還是二十八。張楚金傳舊唐書作“(筆者注:張道源)族子楚金。”新唐書作“(筆者注:張道源)族孫楚金。”兩處的矛盾在於,張楚金是張道源的族子還是族孫。王同皎傳舊唐書作“同皎,長安中尚皇太子女定安郡主。”新唐書作“長安中,尚太子女安定郡主,拜典膳郎。”兩處記載的矛盾在於,王同皎娶的郡主叫安定郡主還是定安郡主。顏杲卿傳舊唐書作“時祿山遣蔣欽湊,高邈率眾五千守土門。”新唐書作“令與假子李欽湊以兵七千屯土門。”兩處記載的矛盾之處在於,是蔣欽湊還是裏欽湊。姚訚傳

19、舊唐書作“開元初曆處州刺史。”新唐書作“開元初曆楚州刺史。”兩處記載的矛盾在於,姚訚擔任的是處州刺史還是楚州刺史。程千裏傳舊唐書作“十二載十一月,千裏兵至責西,以書諭葛祿,令其相應。”新唐書作“千裏諭葛邏祿,陰令椅角。獻忠果以窮歸葛邏祿,縛之,並妻子帳下數千人送千裏所,乃獻俘勤政樓,詔斬以徇。”這兩處的矛盾之處是,程千裏諭令葛祿還是葛邏祿。辛讜傳舊唐書作“淮南都將王公弁謂厚本曰:賊眾我寡,無宜輕舉,當俟課行。”新唐書作“厚本許出兵,大將袁公異等曰:賊眾我寡,不可往。”兩處的矛盾在於,王公弁還是袁公阻止出兵。結語“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這表明歷史借鑒的思想在我國由來已久,這一思想也為歷代統治者

20、所重視,如:漢高祖劉邦在西漢建立之初,命令路賈“試為我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及古成敗之國”;唐太宗李世民提出了“三鏡之說”,即“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鏡,以防已過”;宋神宗將司馬光修的編年體史書“名之曰資治通鑒,自製序授之,蔽日進讀”。而歷史借鑒的思想更多的是體現在歷代修撰史書中。如唐初令狐德上奏修前史就說:“竊見近代以來,多無正史,.如文史不存,何以貽鑒古今?如臣愚見,並請修之。”忠義傳的設立正是這一思想的產物。魏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迭頻繁,後一代的君主往往是前一代的權臣,這就導致他們只能過分強調孝道,而愧於標榜忠義,到了唐代,唐太宗李

21、世民吸取前代教訓,維護統治,便強調忠孝一體,認為“子不肖則家亡,臣不忠則國亂;國亂不可以安也,家亡不可以全也。”因此,在晉書中最早設立忠義傳,以此來表彰那些忠君報國之士。唐代以後曆朝官修正史中幾乎都有忠義傳。這樣歷代統治者以這種方式標榜前朝的忠義之士,以鼓勵本朝臣民忠於自己。錢大昕說:“學問乃千秋事,訂訛規過,非以譽毀前人,實以嘉惠後學。.所慮者古人本不誤,而吾從而誤駁之,此則無損於古人,適以成吾之妄也。”本文通過對新舊唐書忠義傳的對比分析,確實發現有些許問題,但是這並不影響兩書的歷史地位。它們依然是前人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依然是我們探討研究唐代歷史的重要史料。參考文獻1(後晉)劉煦等:舊唐書

22、,中華書局1975年版。2(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中華書局1975年版。附表:新舊唐書忠義傳人名表 書名 序號舊唐書新唐書主傳人物附傳人物主傳人物附傳人物1夏侯端張楚金夏侯端謝叔方2劉感高仲舒劉感馬元規3常達崔琳常達盧士睿4羅士信周憬敬君弘李玄通5呂子臧郎岌呂子臧張楚金6張道源李源王行敏李公逸7李公逸李彭羅士信張善相8張善相李景讓張道源高仲舒9李玄通顏泉明李育德王潛10敬君弘龐堅高睿周浦憬11馮立姚訚安金藏李源12謝叔方張名振王同皎李彭13王義方吳保安盧元輔14成三郎李憕崔無诐15尹元貞盧弈顏春卿16高睿張介然賈隱林17王同皎顏杲卿南霽雲18蘇安恒賈循雷萬春19俞文俊張巡姚訚20王求禮許遠袁光廷21燕欽融程千裏薛願22安金藏龐堅符璘23李憕張興孫揆24張介然蔡廷玉25崔無诐符令奇26盧奕劉遒27蔣清孟華28顏杲卿張伾29薛願周曾30張巡張名振31許遠石演芬32程千裏吳漵33袁光庭高沐34邵真賈直言35符璘辛讜36趙曄黃碣37石演芬38張伾39甄濟40劉墩儒41高沐42賈直言43庾敬休44辛讜小計44123623總計5659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