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25.13KB ,
资源ID:1148527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48527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阿含解脱道次第 18 空海.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阿含解脱道次第 18 空海.docx

1、阿含解脱道次第 18 空海 阿含解脱道次第 18 空海 身方面就列出一个“色”,心方面分解成受、想、行、识。“六入处”方面,它是从我们身体的功能方面解析,从功能、功用,也就是从器官、从身体器官方面来解析,于是分成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但是,它是已经组合一个生命体出来了,有一个生命体的存在,才能够进一步解析它的功能。生命体是由什么组合而成呢?所以,我们要更进一步往前去探讨,生命体就是由地、水、火、风、空所组合而成。我们的生命,所有一切的物质,所有一切的生命,无论是动物、植物,都是由地、水、火、风,加上“空”,然后产生“ 识”,所组合而成。如果是矿物,一般来讲算是地界,地、水、火、风,

2、然后加“空”,这样的因缘组合,地、水、火、风跟“空”组合而成,就会产生“识”,因此地、水、火、风、空、识,总合起来就称做“六界 ”。但是,“空”与“识”是很玄的,一般比较容易看到、容易解析的,就是地、水、火、风。我们生命的组成元素是哪些?明了生命是由这些元素组合而成,然后作用展现出来,综合而言就叫做身、心。有机生命体诞生之后,才会有生理与心理的作用,然后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解剖它的功能器官来看,又分为眼、耳、鼻、舌、身、意。所以,不管界、蕴、处,从哪一个角度,记得一个重要原则,佛陀就是不管从界、蕴、处,哪一个角度都要去解析,就是“无我”之前的“无常 ”,不管从任何角度,你都要去透彻了悟,它都是

3、“无常”与“无我”两个法印。五蕴、五阴就是在讲解身、心,就是色、受、想、行、识的“无常”与“无我”;“六入处”是在解析眼、耳、鼻、舌、身、意,还有外面的“六尘”色、声、香、味、触、法的“无常”与 “无我”。“六界”就是更进一步去解析地、水、火、风、空、识的“无常”与 “无我”。事实上,都是从不同角度诠释“无常”与“无我”的真理实相,“五蕴”是著重在一个人的身、心上面解析。为什么说“五蕴”很重要,但是又不容易体证到真正的“无我”呢?我先透露一点,大家慢慢再去体会、再去求证,如果你光从“五蕴”方面解析“无常”、“无我 ”,还是以“我”在解析“无我”,还是以“我”在说 “无我”,用“我”在理解“无我

4、”,习染、习性方面还是很粗层的。 “以慢断慢”,“以慢止慢”的修法,就是用“我”去断种种慢,用 “我”去断种种我见、身见,但是最后那个“慢”,最后那个“自我”,一定要从这里下工夫,最后那个“自我”,一定要深刻去体会这些。我们今天先从这个角度来看,因为从色、受、想、行、识这方面,会比较抽象一点,我们现在先从这些了解之后,以后再看这些就会很具体,就会很容易去了解到 “五阴”,还有“六入处”的无常与无我,以后到后面又会“水涨船高”,可以断除深层的自我。深层的“我慢”,一定要靠这些来断除,一定要靠体悟这些来断除。“尔时,世尊告诸比丘:众生常与界俱,与界和合。云何众生常与界俱?谓众生行不善心时与不善界俱

5、,善心时与善界俱,胜心时与胜界俱,鄙心时与鄙界俱”总括一句话,就是物与类聚,喜欢游荡的人、逞强的人,慢慢就会跟黑社会的帮派,渐渐的会合、渐渐的结合。如果你喜欢行慈善、慈悲的人,渐渐就会跟那些喜欢行慈善的人会合。喜欢修行的人,喜欢出世间法解脱道的人,就会跟力行解脱法、行解脱道的人结合,以此类推,你喜欢赌博的人,就会去找那些喜欢赌博的人,就是物以类聚,众生常与界俱。“复有尊者大迦叶与众多比丘于近处经行,一切皆是少欲知足,头陀苦行”佛陀属下有很多僧团、很多行人,大家一群一群,佛陀就讲:喜欢跟大迦叶在一起的人,都是那些少欲知足、头陀苦行的人,因为大迦叶是属于头陀行第一,“头陀行”就是重视苦行的人。跟舍

6、利佛在一起经行,接受舍利佛指导禅修的人,大部分都是大智辩才,因为舍利佛他是智慧第一。跟大目楗连在一起的,都是神通大力;跟阿那律陀在一起的人,就是天眼明彻;二十亿耳这一位是勇猛精进的人,代表勇猛精进、专勤修行者;迦旃延能分别诸经,善说法相;跟阿难在一起的修行者,一切皆是多闻总持。【法义分享】:“物以类聚”你内心要的是什么,你就会找较能与你内心需求相共鸣的朋友或善知识。你可以推荐介绍,但不要强迫别人接受自己所喜好的口味。学习包容异己,学习尊重不同宗派、不同宗教信仰的众生。钟鼎山林,各有天性。森罗万象许峥嵘。千差万别的世界,正显示出法界的玄妙与庄严。我们一般众生容易常犯的毛病,就是把异己跟自己的观念

7、、理念不同的人,跟自己所喜欢的宗教、派系不同的人,就会排斥、贬低,称别人是异端邪说、外道,或是别人这样不如法。不只修行方面常常这样,这是一般众生很常犯的毛病,“法”上面的见诤是如此,持戒律方面的见诤也是如此,与自己理念不同的,就认为是外道或是不如法,都是拿著自己的一些框框、标准,内心里面设定某种框框、某种架构、某种标准,在衡量、在看。所以,今天就是要去看到、反观到,原来是我内心里面有那个框框、那个架构,有种种我是、我能的身见,当你能够看到,就真的能够尊重别人、包容异己,你可以推荐介绍,但是不会去强迫别人接受你所喜欢的这些。有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家都可以认为满正常,但是又有一句话就是

8、“己所欲,施于人”,就像说我喜欢一个法门,或是说我喜欢某种戒律观念,或是我喜欢哪一种形式、模式,然后就会急著赶快向别人推荐、介绍。如果你是单纯无条件、无所求的推荐介绍,很好!不错!但是当我们向别人推荐介绍时,背后会有什么心态?一个“有所求 ”的心态,我们想要别人加入、认同,如果别人不加入、不认同,就认为跟我们是道不同、不相为谋,或是认为这么好的法要给你,为什么你不要?于是很多宗教方面的摩擦,都是这样产生的。宗教的热诚、宗教的情操,会让你己所欲、施于人,然后慢慢把对方引导入我们的框框、我们的组织、我们的架构里面。所以,是否只把你所听到的法喜、法味,无条件、无所求与众生分享,但是背后我们没有主宰欲

9、,没有想去掌控他、希望一定要怎么样,以及如果不符合我们内心的欲望就失望、挫折 ,能否把这些心态调整一下?我们无条件、无所求与众生分享,背后只是尊重众生,只是法的一种分享,无条件、无所求,背后没有得失心态。否则在修行路上,一般众生是“欲”诤不断,修行人是见诤不断。有的人喜欢头陀行,认为一定要怎么样,才是代表真正的修行,才是真正为法做见证,才是真正法的代表,如果没有这样做,就认为你是次等的,以此类推。如果你喜欢一个框框,就会去排斥它;如果你落入种种界、框框,界线、框框架构就会出来。界线是战争的导火线,当你执著在某一种界里面,就会排斥界外的,而且希望别人纳入你的界线里面,这是我们一般人很容易犯的毛病

10、,里面背后都有“我”、我所、我的、我是、我能,微细的阴影都在里面,我们要慢慢去看到。 所谓“物以类聚”,不要以为这样就不会改变,因为一切都是不断的在变化,都是缘生、缘灭。就像过去你曾经很喜欢赌博,但是当有一天你觉悟到之后,就会放下过去那些。所以,年轻时候所找的赌博朋友,你后来就会放下;当你现在想修行了,就会去找那些修行的人。虽然说“物以类聚”,但是一样会随著时空、因缘情况不同而转变。(第三节)“世尊!云何知、云何见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得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著使?”“我此识身 ”就是我的身、心,罗睺罗问佛陀:我怎么样才能够真正体证到“我此识身”与外面境界一切相?亦即我的身、心与外面的境界,

11、所有这些万事万物,“一切相”就是万事万物,我怎么样去体证到没有“我”、没有“我所”?怎么样去破除深层的“我慢”呢?佛陀就告诉罗睺罗:“谛听!善思!当为汝说。罗睺罗!若比丘于所有地界”包括所有的地界,“若过去、未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好、若丑,若远、若近,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实知,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亦复如是”这里的文字很简短,但是言简意赅、含意很深,以后在实修实证方面,包括从现在开始,都是要不断去体会、不断去求证,是真的吗?是这样吗?都要去求真求证。地、水、火、风、空、识,佛陀举出“地界”,所有的地界、有形物质、硬的东西,不管是过去、未来或是现在,不管在你身体内、

12、身体外面的一切,不管多么粗、多么大,或是多么细、极微、极小,不管你认为好或是多美的,或是多丑陋的,不管近在眼前,或是远在天边的一切,“ 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实知”。前面十一种称做“十一形相”,其实真理、无常法印是超越任何时空的,这十一点已经具体诠释出来。过去、现在、未来,都一定是无常生灭变化、超越空间,不管远近、大小、好坏,它一定都是符合“无常法印”,你要从中慢慢去体会 “非我”,“非我”就是“无我”,“不异我”就是 “非我所”。众生是在“我”、“我所”的觉受里面,有时候我们要修行,要慢慢去体会“无我”、“无我所”,有时候“无我”会翻译做“非我 ”。“非我所”,有时候就翻译做“不异我”

13、,“异我”与 “我所”是相同的名词。为什么“异我”就是“我所”?“我”是一个核心、是一个主体,核心、主体的外面所抓取的这些,都是“我的”、“我的”、“我所”,我的车子、我的太太、我的孩子、我的父母亲、我的亲戚、我的朋友、我的什么、我的什么,一个主体他周遭所附属、所抓取的,称做“ 我所”,另外一个翻译叫做“异我”,亦即除了“我”这个主体外面的这些,跟“ 我”不同的外面这些,都是属于“异我”,也就是“我所”。如果你能够慢慢去体会 “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何谓“不相在”?要先从“相在”,再进一步了解“不相在”,举例这是一个鱼缸,里面有两条鱼,以世间的名词来讲,我们可以说鱼在鱼缸里面,从另一个

14、角度看就是这个鱼缸可以包容这些鱼,所以鱼在“我”里面。“我”有这个鱼缸,这个鱼缸就像是我、我慢、我是、我能,我有这个鱼缸可以包容这些鱼,因此这些鱼在“我 ”里面。然而,这是错误的推论,因为你有这样的觉受出来,这个“我慢”就会出来,你认为你能够包容别人,你有一个 “我慢”出来,你认为你很厉害,这个“我”很厉害,可以包容这些鱼,但是你有没有看到这个鱼缸的存在,你要靠什么支撑?鱼缸的存在,一方面还要靠那个架子,如果你说不用架子,我把它放在地上,你还是要靠大地的支撑。你本来认为我这个鱼缸能够包容别人、能够涵容别人,你在“我”里面,所以“我”比你伟大,那个 “我慢”就出来。我们要仔细再去看,你的存在是很

15、多因缘的支撑著,不是你单独能够存在的,当你体会到这些,就不会有一个 “我”。虽然鱼在这个鱼缸里面,但是你不会有一个“我”可以去包容别人,然后认为别人在“ 我”里面,不会有那一种“我慢”。这里的文字都很简要,但是里面的含意都很深。一般众生也常常会触犯这种毛病,亦即当你是一条鱼,你觉得“我”在这个鱼缸里面,认为这个鱼缸是我们的“上帝 ”,因此我们要感恩这个鱼缸,你认为你在它里面,你看到你这是在它里面,你要感恩这个,然后认为你是它的附属品,这样会产生“卑慢”,前面则是“我慢”,后面这个是会产生“卑慢”,你认为你是在别人里面,这种心态都是不正常、不正确。我们以后要慢慢去体会到“不相在”,因为这个鱼的存

16、在,也是很多因缘的聚合而成,这个鱼缸的存在,也是很多因缘的聚合而成,慢慢要去体会“缘起甚深”。“彼一切非我、不异我、不相在”如果你真正深度去体会、如实知,包括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你也是这样如实去体悟,就可以真正体证到无我、无我所,另外“我慢”会断除。因为这个含意很深,现在先跟大家讲述闻思方面的理解,以后实修实证方面,就是要慢慢真正去体悟、体证。所谓的“开悟”就是要实际去求证、去体悟,当你能够体会到“不相在”的真理,不但“我慢 ”会消失,“卑慢”也会消失。“非我、不异我,非我所、不相在”这些要慢慢地从地、水、火、风、空,从一切动、植物,从一切众生里面慢慢去体会,然后就可以断除种种这些我

17、、我是、我能、我慢、我所、还有卑慢。“比丘如是知、如是见,于我此识身及外境界一切相,无有我、我所见、我慢系著使”你真的能够这样去透视,则种种的“ 身见”,种种那些“慢”就会断除,“是名断爱缚诸结、断诸爱、止慢无间等、究竟苦边” “无间”就是没有间断,也就是“慢”已经被断除,不会再生出来,没有再生起那些慢。【法义分享】:本经佛陀从身、心的组合元素“,地、水、火、风、空、识”六界来解析,让众生了解这个身心是自然界各种元素因缘聚合而成。这个能起作用的身心不是本来就存在、不是本来就有。从中去体悟无我、无我所,进而断除我慢、我是、我能。在杂阿含里面,对“界”方面的经文比较少,于是有的人就认为“界”方面好

18、像不是很重要,因此修行一直著重在五蕴、五阴方面,因为“五蕴”所占的篇幅最多。但是我实际这样走过来,觉得这一经、这一章非常非常重要,大家以后要多下点工夫,要多深入去体会,因为这一节跟后面第七节是连带的,等一下在后面第七节再一起讲述。(第四节)“尔时,世尊告诸比丘:缘界种种故生种种触,缘种种触生种种想,缘种种想生种种欲,缘种种欲生种种觉,缘种种觉生种种热,缘种种热生种种求”,“觉”有时候翻译做“受”。什么叫做“缘种种界”?后面有一个解释“云何种种界?谓十八界,眼界乃至法界”,“十八界” 就是六根、六尘、六识,加起来就是十八,是更微细的一种解析。举例“眼界”,你的眼睛去看到、触到一辆名车,名车是你的

19、眼睛要去触到,才会有这后面一层一层出来,当你眼睛去触到当立法委员、行政院长,或是当总统的那一种拉风,然后就会生起总总的联想,就会想“哇!我应该也能够,如果我像他这么拉风,多好啊!”于是你就会产生总总的欲望,怎么样逐步先去选县长、再选立法委员,然后再表现突出一点,这样将来就有机会可以选总统。你内心的总总欲望,就不断在蕴酿。因为你的内心里面,感觉当总统到哪里人家都会保护,到哪里都是乘坐最豪华的车辆,觉得很舒服,以及那种虚荣心能够满足内心的荣誉感,让你感觉到热,内心才会想进一步酝酿,然后越来越澎湃汹涌起来了,再来就会付诸实际的行动,再来就会热衷于政治运动。事实上,就是把我们的“心行 ”,整个解析出来

20、,我们内心里面的运转,就这样由单纯的触,然后一直慢慢的酝酿、慢慢的酝酿。我们修行就是要越来越深度,回去看到越深的,在你内心里面开始已经在酝酿、在萌芽的最初开始,也要清楚看到,本来一般众生不知道这些,就一直求啊!求啊!然后到后来真的有一天,他当总统了,但是当总统、有名之后,他还要有什么?当他有名之后,还要再求利。像前一段期间,菲律宾的前任总统被赶下台,像以前韩国的全斗焕也是这样,一个人有名之后,他不会因此而满足的,他会继续他的追求。结果,你当了总统之后,到底是对你好处?还是害了你呢?就看你能不能去体会到,因为凡事都是有利、有弊的。(第五节)“尊者阿难告瞿师罗长者:有三界”阿难听闻佛陀讲过,就代替

21、回答一些简单的问题。佛陀在世时,阿难尚未证到阿罗汉果,顶多只证到初果,很多问题的回答就像录音机重新播放一遍,对阿难来讲,因为他常常听闻,但是他所讲的这些,还是像“鹦鹉学话 ”,人家问什么问题,听闻到佛陀以前这样回答,于是他会把类似的问题,只要能够代佛陀回答,就帮佛陀回答一些问题,但是他的回答大部分都是属于录音方面的转播,不是他所亲证过来的,除非后来当他亲证阿罗汉之后,又不一样了。“有三界。云何为三界?谓欲界、色界、无色界”“晓了于欲界,色界亦复然,舍一切有余,得无余寂灭。于身和合界,永尽无余证,三耶三佛说,无忧离垢句”何谓“三界”?后面第六节是讲出“三界”,所以这两经要合并一起看。“尊者阿难答

22、瞿师罗长者:谓三种出界”怎么样才能够出三界呢?从“欲界”出到“色界”,再来从“色界”出到“无色界 ”,再来要超越“无色界”。“一切诸行一切思想灭界,是名三出界 ”也就是“出三界”。“知从欲界出,超逾于色界,一切行寂灭,勤修正方便,断除一切爱,一切行灭尽,知一切有余,不复转还有”一般众生、一般没有修行的人,当然讲说“有修行”,不一定要挂上佛教徒才是,一般还没有体会到修行重要的人,他就是在名利堆之中打滚,就是在“欲界”里面。 要放下“欲界”,才能够进入“色界”,如果你一直在名利堆里面打滚,没办法进入“色界 ”,“色界”与“无色界”是属于修行人的世界,但是一般讲说修行人,很多的宗教徒、修行人,他还是

23、在欲界里面。如果说出了家之后,然后还是一直忙著诵经、办法会,则只是换个服装而已,跟一般众生在赚钱,没有什么两样,这样还是在名利堆之中,还是在“欲界”。“色界”就是他进入修行、实修,是从初禅到四禅的世界,然后进入五定到八定,属于 “无色界”。从“欲界”出到“色界”,要离开“欲界”才能够禅修有成。 “从欲界出”,即如果满脑筋里面还在想著股票,想著年底要怎么选立法委员,怎么样去争得一席之地,满脑子还在名利方面,纵然有一段时间参加禅修,你的身体是来到禅堂,但是你的心却是在外面,或者越坐,心不断在打妄想、妄念纷飞,没办法进入初禅。所以,你没有放下“欲界 ”,你没办法进入“色界”,你要进入初禅、二禅,你要

24、放下名利、放下万缘才能够进入。因为初禅到四禅是“色界”,因为它是依地、水、火、风,依一些有色有形的而入定,所以叫做“色界”。再来,“五定到八定”不是无依,它是依空、依识,属于“空”跟“识”,这是 “无色界”,进入深定的人,称作进入“无色界定”、“无色界”。不是说修行就可以出三界,如果没有体会到解脱道的“出世间法”,就是在这三界里面绕,包括初果到三果、证到三果的人,都还在三界里面。证到三果的人,“色界”、“无色界”两个部份,就是属于“五上分结 ”,因为证到三果的人,他还没有看到“色界”与“无色界”的味跟患,所以还没办法出离,因为这是很微细,以后我们在实修的时候,再看因缘来讲。【法义分享】:“三界

25、”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三界是指整个宇宙存在的实相世界,是中性的。佛经里面有讲到“三界”,但是很多人却把“三界”错解了,如果没有区分出广义与狭义,什么叫做真正要出离的“三界 ”,你拼命的错误出离,就没办法出离“三界”。广义的“三界”是指整个宇宙存在的实相世界,这是中性的。“狭义的三界”是指“自我”所想像、抓取、构筑而成的梦幻三界是无边的苦海。佛教所要出离的三界,是指由“自我”所构筑而成的梦幻世界。一般人都不知道佛教所要出离的,是指狭义的个人的梦幻世界,个人欲望所抓取出来的三界,结果偏偏一直在用你的禅定、你的修行,然后要去离开广义的世界、广义的三界。所以,有的人会把这个世界认为说是五浊恶世,我

26、们要赶快离开这个世界,到他方世界去找一个清清净净、永恒不变的地方,那都是向心外去求法,向心外去求一个涅槃寂静的世界。“三界”为什么是属于“自我”所构筑的梦幻世界呢?如果一个人喜欢禅定、色界禅方面,在这种情况往生,他是生到与初禅、禅定的“色界天”相应的那些天,还是属于天人。如果他喜欢在“无色界 ”,然后在“无色界定”方面往生,就跟“无色界天”的这些天人相应,还是在三界里面、六道里面的天道而已。为什么狭义的三界是由“自我”所构成的梦幻世界?因为当你进入初禅到四禅,或是五定到八定,甚至再更深入,就是进入到 “灭尽定”。修行人就算能够放下“欲界”,如果还一直迷执在“色界”与 “无色界”方面,不要以为进

27、入这些就是修行很高,反而很容易增长“我慢”,这些都属于三界,这三界还是无边的苦海,因为你都是用“自我”,还是透过“有为法”,你“入色界定”或是 “无色界定”,都是透过你的努力用功修行,透过你的“有为法”而契入的,也就是都还有“自我”,还在“自我”所构筑的梦幻三界里面。先了解这样的观念,以后大家在实修实证时,要逐步的深入。我们现在把整个从初果到阿罗汉果的次第讲解出来,这样大家才不会得少为足,或是中途被一些禅相、禅定,把你吸住了、迷惑了。“四禅”还是在色界里面,阿罗汉是四果,四禅跟四果不一样,禅定跟证果不一样,如果没有法义闻思基础,这些都算是在“世间定”。所以,为什么闻思法义、闻思证法,非常重要!

28、因为你不知道什么叫做“出世间法 ”,不知道怎么样“出三界”,你再用功,也都是在“自我”的三界里面绕,都是在 “世间定”里面绕,一样都是在梦幻世界里面。只要有证初果之后,事实上它那种串习力就会出来了。当一个人证初果之后,他再怎么样他都一定会寻寻觅觅,一直往解脱路上迈进。只是说你如果不是很积极、得少为足,有可能要七世之久,如果你能够好好用功、努力继续,不以得少为足,你很可能现世就能够到达阿罗汉。以后我们把蕴、界、处这些慢慢看过,你就可以知道,因为只要有“自我”,虽然佛陀一直在解析无我、无我,但是当他因缘形成之后,有这个色身、身心,但是你那个“自我”的幻相会形成,会一直紧抓著不放,然后在往生的刹那,

29、还会抓住一个、形成一个种子出来,就像水果长到最后会生出果实,果实里面又有种子,种子遇缘又会再成长,也可以讲是一种“业识”,只要这一生这一世,还没有证到四果阿罗汉,你那生命核心的抓取,还会存在著,会抓取那个我、我所,他会抓著、所以不放,于是就会在他的意识田里面,形成一个种子出来。但是,这个种子不是一般所能理解的,一般认为是一个永恒不变的灵魂、一个识,不是这样。我们连这个“识”,都要看到它的无常、缘起,这个种子也是地、水、火、风、空、识的组合而成,这个“识”不是单独存在的东西,不是一个单独存在的元素,它是由地、水、火、风跟空组合而成的。所以,不管它是欲界、色界,或是无色界的这些,都是由地、水、火、

30、风,空、识所组合而成,只是它的比例成分不同而已,包括色界天人、无色界天人方面,也还是一样有这些元素,就像有些比重比较重的,就像是那些鱼,在海里面游;组合比较轻的就像鸟,在空中这样飞。海里面的鱼与空中飞的鸟,组成元素都是相同,都是地、水、火、风、空、识,但是比例不同而已。【法义分享】:众生是在“自我”所构筑的梦幻世界中打滚。凡夫是在欲界、欲求的欲界中打滚。大部分修行人仍是在欲界中追逐。这里我们只能点到为止讲,大家慢慢去看。少部分修行人能够离开欲界,但是仍然在色界(四禅),就是初禅到四禅,跟无色界(八定)中浮沉。证到三果的阿那含仍未断色界、无色界贪,因为他的五上分结还没有断。要断十个结才能“出三界”。“出三界”就是 “我慢断尽”,从梦幻世界中醒来,体证涅槃、无为、空,成为无学的阿罗汉。“知从欲界出,超逾于色界,一切行寂灭”你光从文字上面,你没办法体会到它的深义,你都是会做一些负面的取角。“断除一切爱,一切行灭尽”这一样从文字上面,你没办法了解它的意思。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