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教材解读和教学建议品味语言 关注表达 教给方法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第一、二单元教材解读和教学建议影响语文教学有效性的因素有很多,但有几个方面是不容忽视的。一是要了解学生,找准学生学习的起点,明确学习目标,使他们在语文学习中有增量。二是解读教材,既要整体把握,又要重视文本的精妙之处,引导学生揣摩文章的表达形式,体会表达效果。三是合理设计适合于学生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使各种方法融会贯通,综合运用。一、学情分析进入小学阶段的最后一个学期,学生的识字量和阅读量不断增加,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也不断提高,而且渐渐具备了在读中分析、概括、归纳的能力。并且初步了解了一些
2、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在第三学段阅读方面的主要任务是能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思想感情,有自己的见解;初步领悟文章详写和略写的表达方法。根据学生的特点,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在引导学生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教给方法,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二、教材解读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人生感悟”,5篇课文从不同角度阐明了人生的哲理。文言文两则在一“学”一“辩”之中,表达了学习应该专心致志和看待事物可以有不同角度的道理。现代散文大家朱自清的匆匆,通过细腻委婉的语言,在不断地追问中,表达了作者对时光飞逝的无奈和惋惜。林清玄的散文桃花心木,借物喻人,
3、说明人的成长应经受生活的考验,学会独立自主。赵丽宏的散文顶碗少年,描写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杂技表演,蕴含着“失败乃成功之母”的哲理。丰子恺先生的散文手指,语言风趣幽默,采用拟人的写法,阐明“团结有力量”的道理,读其文,犹如欣赏他的漫画,情趣盎然。本组课文在编排上采用了“三篇精读课文+两篇略读课文”的方式,其中文言文已是第三次出现。第二单元的主题是“中华民风民俗”,选编的4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了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在编排上采用了“一篇精读课文+三篇略读课文”的方式。精读课文北京的春节描绘的是节日风俗。作者老舍先生用朴素自然、流畅通达的语言,再现了老北京人过春节的隆重与热
4、闹,温馨与美好。三篇略读课文藏戏、各具特色的民居、和田的维吾尔分别从戏曲、建筑和生活习俗等方面介绍了不同民族的特点。认真研读两组教材,不难发现两组文章有以下特点:(一)注重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两组课文从热爱生活和民族团结的角度进行设置,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精神。让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受到启迪和教育。如匆匆一文,抓住生活中的细节,通过洗手、吃饭、睡觉等生活小事,在对自己的一再追问中,表达出要珍惜时间的道理。综观整组文章,可以发现都有这样的特点:就是作者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小事、细节来抒发自己的感悟。在学习中体会文章要表达的道理固然重要,但更值得细细体味的是作者面对生活的敏感观察,有所感悟,有感而
5、发。下棋、洗手、吃饭、谈话、看演出这些事我们每天可能都会经历,但真正作为写作素材的却少之又少。学生通过学习后可能也会明白:生活中并不缺乏素材,而是缺少发现素材的眼睛。第二组文章这方面的特点则更加明显,从不同的地区、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俗等各个角度向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绚丽多姿的民俗风情画。但像这样人文主题较为鲜明的文章,千万不要上成品德与社会课,要抓住语文课的核心价值,把学习的重心从关注内容转到揣摩分析语言与学习表达方式上来。(二)注重前后知识的有机衔接六下年级,既要对小学阶段前面的知识进行巩固,又要为升入中学的学习进行准备,而这两个单元,在前后知识的衔接方面,体现得较为充分。首先是在人文主题方面
6、的继承和发展。如第一组“人生感悟”单元。之前,在五年级上册教材中,曾有主题为“生活启示”的单元;之后,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教材的第一、二两组,都是“感悟人生”的单元。主题相近,但难易不同,衔接有些难度。六年级下册设置了“人生感悟”单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二是在教材呈现方式上的继承和发展。如第二组北京的春节后面,链接了梁实秋的过年片段和斯妤的除夕片段,渗透了对比阅读的理念,在四年级上册“作家笔下的动物”单元中,学生已初步接触了同一作家写的不同文章和不同作家写的同题文章,但是那时的对比是一篇篇课文,而到了六年级下册的对比阅读,是在一篇课文之内进行的,一课的容量更大,对比的角度更多、更细。从形
7、式和作用上来说,这种阅读链接的编排与人教版初中教材衔接得十分紧密。第三是在学习内容方面的继承和发展。如五下和六上教材中已安排文言文(杨氏之子和伯牙绝弦)。而第一单元的文言文两则巩固了文言文的学习方法,为初中学习篇幅更长的文言文奠定了初步的基础。第四是学习方式上的继承和发展。如第二单元中要求学生就自己感兴趣的某个方面,运用以前学到的方法开展调查活动,既是对以前开展综合性学习方法的巩固,又为初中大量运用调查、搜集资料的方法进行了铺垫。所以我们在设计教学活动时,要考虑学生已有的经验积累,对以前已学过的方法,加以复习,并在新学课文时进行巩固。(三)注重学习方法的掌握运用两个单元,从单元导语到课后思考题
8、,从口语交际习作到回顾拓展,各个部分都力求凸显单元的学习重点:前面有布置,中间有铺垫,后面有总结、拓展、交流,形成一个互相联系的整体。导语中对学习方法进行了提示:第一单元“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在把握主要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试着在习作中运用。”第二单元“进一步了解文章的表达方法,开展调查活动,搜集资料,了解身边的民风民俗。”我们在教学设计时,应考虑课型特点,精读课文,重在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揭示规律,然后把学到的方法和规律迁移到略读课文,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两组课文虽然都是以人文主题的方式编排,但在侧重点上还是有所不同。第一组课文以叙述性
9、的语言为主,侧重于表达方法,在学习时要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在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并不断积累语言。第二组课文以介绍性的语言为主,侧重于谋篇布局及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在教学设计时适宜于整体把握,以模块的方式整组设计,推进教学进程。三、目标定位根据学生的特点和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提出的阅读教学目标、教材特点,我们可以把这两组课文的阅读教学目标确定为:1、通过朗读、默读、列表格等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2、能抓住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体会作者表达感悟的不同方法;3、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初步领悟文章详写和略写的表达方法;4、
10、通过对比、积累等方式,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表达的生动,谋篇布局的巧妙;5、初步了解一些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基本方法;6、通过对语言的理解、品味,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感受独具魅力的民俗风情中蕴涵的民族文明和传统美德。其实,我这样的目标设定还是比较笼统的,在教学时,老师心中对“学段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目标课时目标”要有比较清晰的认识,要层层把握,层层分解。四、教学建议基于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们在教学时提出如下建议:(一)品味语言,关注课文的表达方法。叶圣陶先生指出,“凡是学习语言文字如不着眼于形式方面,只在内容上去寻求结果是劳力多而收获少”。光是走“从内容上寻求”这一步,不是完整的语
11、文课,必须“着眼于语文形式方面”,才能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收获。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最主要的区别,就是让学生认识并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是怎样通过语言形式来表达的。因此在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同时,还要让学生揣摩课文的表达形式,体会表达效果。【课例:匆匆】一、谈话导入,引出“时光匆匆”(一) 揭示课题,理解“匆匆”。(二)学生汇报收集资料,教师介绍作家。二、初读课文,感知“时光匆匆”(一)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学习要求:1读准字音。2划出中心句。(二)反馈检查:三、品读感悟,体会“时光匆匆”(一)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哪些地方写了“时光一去不复返”?找出相关的语句深入体会。(二)根据学生
12、汇报,顺学而导,品读“时光一去不复返”内容。重点品读以下内容:1.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罢: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1)引导学生汇报感受。(2)学生个性化朗读。 (3)改成小诗,感受课文语言的美。改成的小诗: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是有人偷了他们吧:那是谁?又藏在何处呢?是他们自己逃走了罢:现在又到了哪里呢? (4)诵读积累语言。【设计意
13、图:新课程标准指出,在阅读教学中,应重视阅读感受和体验。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在阅读中应重点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读”能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积累和发展语言,体会情感。因此我让学生以读的多种方式自主触摸文本,如:师生合作读,学生个性朗读,变序改成小诗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与文本、与作者对话,在读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在读中体会课文语言的优美,在读中培养了语感。】3.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朱自清的“八千多日子”是怎样过去的呢?边读边想,感触深的地方,可以写下自己的感受。(1)学生汇报。相关句子:于是洗手的时候,日子从水盆里过去;吃饭的时候,
14、日子从饭碗里过去;默默时,便从凝然的双眼前过去。我觉察他去的匆匆了,伸出手遮挽时,他又从遮挽着的手边过去,天黑时,我躺在床上,他便伶伶俐俐地从我身上跨过,从我脚边飞去了。等我睁开眼和太阳再见,这算又溜走了一日。我掩着面叹息。但是新来的日子的影儿又开始在叹息里闪过了。 (2)学习表达方法。引导从“伶伶俐俐”、“过去”、“跨过”、“飞去”、“溜走”、 “闪过”等词语中体会时光来去轻悄匆忙,在稍纵即逝间就过去了,速度越来越快。 (3)理解“八千多日子”来去匆匆。引导从“洗手”、“吃饭”、“凝然”、“躺在床上”、“叹息”体会朱自清日子的流逝,来去匆匆。 (4)仿写。引导学生联想时光还会怎么样匆匆流逝,
15、运用课文的表达方法仿写。课件: 的时候,日子从 ; 的时候,日子从 ; 的时候,日子从 。 (5)体会情感,指导朗读。用导读引导学生反复体会,体会情感,提升朗读。【设计意图:这部分教学活动主要围绕指导学生感受“八千多日子”来去匆匆,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以背景介绍帮助学生孕育情感,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运用自主品味,感情朗读,自主发现,发挥想象,读写结合等方法学习和体会。这样通过多种方式让学生走进文本,触摸文本,与文本,与作者对话,而对话的中心是每个学生。在这过程中学生不仅能真切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课文的语言美,领悟作者表达方法,还能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
16、四、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二)立足整体,处理好整体与局部的关系系统论原理告诉我们:有结构的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单元整组教学与传统的逐课串讲教学的根本区别在于:它强调整体功能的发挥,坚持从整体出发,在整体的基础上进行部分的分析,最后回归到整体上来。单元整组教学的基本程式为:“整体部分整体”。以第二组课文的教学为例,本组教学的主题是“中华民风民俗”,这是整组教学的“整体”,所选的四篇课文属于“部分”。在进行每一篇课文的教学时,都必须紧扣主题,在理解了每篇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有重点的突破,提倡“一课一得”,再引导学生通过综合比较回归整体。第二单元大致的教学流程如下:第一部分:整体感知,把握单元学习
17、主题1 教师先一边用富有激情的语言读本组“导语”,一边用多媒体课件逐一出示课文插图,让学生初步感受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2 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同桌互读、小组合作听读)阅读本组课文,提出阅读要求:(1)把四篇课文读正确、读流利;(2)设计表格或用填空的形式来概括每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可以适当出示部分表格的范例),如:北京的春节时间风俗习惯腊月初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藏戏 课文先概括介绍了藏戏的主要特点:( )、( )、( ),再详细写了( )的传奇故事,接着介绍( ),然后介绍了( )。3 提出课外实践活动的要求:结合课文的学习,就自己感兴趣的某个方面,如节日、服饰、饮食、民居,运用
18、以前学到的方法,开展调查活动,搜集资料,了解自己身边的民风民俗。4检测读课文及字词的情况。选自己印象较为深刻的段落读一读。(结合课文的朗读随文教学词语,扫清阅读障碍,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对词语的积累,可采用分组呈现的方式,如:杂拌儿 零七八碎儿 玩意儿(儿化读音)张灯结彩 能歌善舞(构词特点)【设计意图:这一部分的整体阅读,让学生通过整组浏览,了解各具特色的民风民俗,主要解决内容层面“写了什么”的问题。通过表格或填空等形式,为学生把握课文主要内容提供适当阶梯。对词语的教学,以帮助扫清阅读障碍为主,不要作过多的讲解。此外,布置课外实践任务,以调查、搜集资料等活动推进学习效果。】第二部分:部分体
19、验,感受多彩民风民俗这个部分的教学,根据课文类型的组合特点可分为以下两个教学环节。第一环节:学习精读课文北京的春节的内容。一、借助表格,回顾课文主要内容:主要介绍了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开始,直到正月十九才结束。人们在腊八那天要熬腊八粥和泡腊八蒜,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非常热闹,初一的光景却截然不同,到元宵节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直到正月十九,春节结束。二、分清详略,练习朗读1分清详略:文中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些部分写得简略?(1)默读思考: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2)集体交流:明确作者详写的是“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元宵”四个部分。2练习朗读:朗读详写的四个部分,注意读得正确、
20、流利。(1)自由练读。(2)展示朗读:你觉得自己哪部分读得好,就读哪个部分。在朗读、评价、集体练习中达到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的目标。三、深入详写片段,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在老舍先生详写的四天中,你最喜欢的是哪天呢?深入地读一读,勾画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结合自己过年的感受,做一些批注,准备和大家交流交流。整个交流过程要注意读悟结合,在深入了解北京春节的习俗的同时,感受北京春节的热闹氛围,体会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交流重点如:1腊八:熬腊八粥,泡腊八蒜。(1)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与各种干果熬成的。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的通俗和有趣。(2)
21、泡腊八蒜:“到年底,蒜泡得色如翡翠,醋也有了些辣味,色味双美,使人忍不住要多吃几个饺子。”着重突出“色如翡翠”和“色味双美”两个词,体会到老舍先生语言简练,给我们呈现出一幅鲜明的画面,这也是老舍先生语言的魅力。2除夕。抓住总起句“除夕真热闹”来体会。(1)从人们活动的角度来体会。“家家赶做年菜”“男女老少都穿起新衣”“在外边做事的人,除非万不得已,必定赶回家来吃团圆饭”,还有“除了很小的孩子,没有什么人睡觉”,足以看出人们差不多全都在庆祝除夕,当然热闹了。(2)从“味、色、音”的角度来体会。“到处是酒肉的香味”“红红的对联”“各色的年画”“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老舍从香味,到色彩,
22、到声音,进行了全方位描写,充分表现了除夕的“热闹”,足见老舍先生描写的细腻。3正月初一。主要通过人们的活动来体会。(1)与除夕“截然不同”:全城都在休息,多数铺户要到初六才开张。(2)人们的活动:男人们在午前到亲戚家、朋友家拜年。女人们在家中接待客人。小贩们在寺庙外边摆摊,小孩子们则爱逛庙会,还有很多人参加赛马赛骆驼的比赛呢!总之,每个人都没闲着,或者走亲访友,或者逛街、比赛,可谓轻松自在。4元宵。主要通过对灯的描写来体会。(1)勾画出写灯的语句,自由朗读体会。(2)谈谈自己的体会。灯的数量多:从“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家中也有灯”等词句就可以
23、感受到。灯的种类多:从“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家中也有灯”可以感受到。(3)老舍先生着力描写灯的数量多,种类多,目的是什么?为了突出“元宵是春节的又一个高潮”,突出“元宵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这也是写元宵的总起句和总结句,作者采用的是总分总的段落结构。四、回顾全文,体会详写略写的好处引导学生经过讨论懂得:老舍在整体介绍春节习俗的同时,着力突出“腊八、除夕、正月初一和元宵”这四天,让春节的风俗习惯给我们留下更深刻的印象!这也是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五、学习“阅读链接”引导学生体会到老舍爷爷在北京的春节里写“做年饭”和“吃团圆饭”都只写了一句话。但梁实秋和斯妤却写得很详细。同时懂得,同样
24、写除夕,可以有不同的写法。在以后的习作中,我们也要善于灵活运用不同的写法,写出个性,写出特色。第二环节:学习略读课文的内容。可以从课文前的连接语中,确定课文的学习重点,力争“一课一得”。如藏戏:用自己的话说说藏戏的形成过程和特色。各具特色的民居:课文运用了哪些方法来说明客家民居和傣家竹楼的特点。比较两篇短文在表达方法上有何异同。和田的维吾尔:画出感兴趣的内容,说说原因。(重点体会作者语言的生动形象,领悟表达方法。)【设计意图:第二部分的分课文体验,主要解决表达方式上“怎么写”的问题。要明确精读课文和略读课文在整个单元中的地位。精读课文重在通过重点段的学习,掌握方法。略读课文是精读课文的有机延伸
25、,在学习时不要过于精细、求全,适当粗放,抓住一点,一课一得。但在设计时应根据课文的特点加以把握,如对本单元三篇课文,分别采用了问题式、比较式、迁移式三种设计。】第三部分:回归整体,习得运用表达方法。这一部分的教学,既是对四篇课文内容理解与体验基础上的整体回归,也是单元主题教学的升华,同时也是由文本走向生活的新的语文学习生长点。因此,这一部分的教学大致可分为以下两个环节。第一环节:回顾交流,整体感悟。1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最使你印象深刻的民风民俗是什么?为什么?2 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介绍民风民俗的方法?掌握了哪些新的学习本领?第二环节:引导实践,拓展延伸。1根据搜集到的资料,选择
26、一个方面向大家简要介绍,并加以整理,写成一篇习作。2将全班习作集中在一起,编成一本民俗作品集。【设计意图:第三部分的回归整体,主要解决表达方法运用迁移方面“如何写”的问题。通过回顾,对习得的表达方法加以巩固,并把自己搜集的资料与口语交际、习作相结合,运用学习到的方法进行有条理地介绍,避免资料搜集与课文学习脱节,在语文实践中运用方法。】 三、教给方法,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关于阅读教学的方法问题,王崧舟老师有一个非常朴实的见解:“让学生学,永远是最好的方法。”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不自学不开讲,学生自己能读懂、学会的少讲或者不讲。关键是激活、调动、维持、激励,让学生自己学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
27、性得到发挥。文言文两则是小学阶段第三次出现的古文,湖南的周奇老师执教的学弈,充分体现了“趣为先,读为主,放为旨”的教学方法,或许能带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课例:学弈】一、激趣导入1、谈话交流,导入新课。2、简介作者,认识孟子。3、板书课题,理解课题。二、试读质疑1、初读课文。交流对课文的印象。2、再读课文。指导学生借助课后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故事大意,并就不懂的地方自由质疑。三、研读交流(一)探究疑难,深入研读“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1、引导学生对照注释,说说句子的意思,同时借助课件,帮助学生初步掌握理解文言文词句的基本方法。2、相机指导学生理解“者”、“也”的含义。3、通过反复诵读,初步感
28、受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使弈秋诲二人弈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1、自由朗读,交流对这两句话的理解,明白几个“之”的不同意思。2、学习生字,指导识记书写。3、运用成语分别概括两人不同的学习态度,了解白话文与文言文的联系,感受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4、指导朗读。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的语言美。“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1、理解交流句意,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把句子的意思说明白,说顺畅。2、指导朗读,体会文言文朗读的语气。(二)串联全文,整体把握师生问答,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相应的语句回答老师的提问,从而帮助学生疏通全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四、吟诵体味1、教师配乐朗
29、诵。2、学生自由练读。3、尝试背诵古文。4、学生配乐诵读。五、拓展延伸1、出示“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孟子告子原文中未选入本课的一句话),组织理解交流,加深对课文思想内涵的感悟。2、将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文言小故事发到网上,鼓励学生课后阅读,并通过网络与老师交流。 教学建议: 1.学习小学文言文阅读的基本方法反复朗读。怎样才能把生涩的古文读通、读顺、读懂,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周老师先后穿插了20多次的读。试读课文,让学生有了一个囫囵吞枣的大概印象;教师的带读,使学生对文言文的朗读有了一些初步的感觉;在随后的研读交流中,有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男女生读,自由读,合作读,
30、师生问答读等,这是把读通读懂与读出韵味有机结合的重要方式;在吟诵体味环节中,创设情境,自由吟诵,配上音乐,尽情展现,附以动画,文言配音,学生从一头雾水到读得有滋有味,正是得益于有效的朗读训练。2.学习理解文言文阅读的重要方法利用注释。此外,周老师充分利用课文中的注释,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学生通过静思默想,互动交流,初步懂得:学习文言文可以通过反复朗读、参考注释、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这是今后学习文言文的重要方法。如果这一教学移植到我们人教版教材中,在学习课文之前还可再加入一个环节:回顾以前学习文言文的方法。3.学习高年级课文阅读的一种方法以写促读。当然,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同样要注意对写的方法的迁移
31、运用。如手指一课的教学,可按照“初读课文,了解大意细读课文,感悟写法品读课文,迁移运用”的步骤进行。五根手指的特点,学生容易把握,讨论的重点可放在表达方法的体会上,还可实践运用,进行小练笔。在感悟作者的写法时,可抓住最能反映五根手指特点的句段,进行重点体会。如:描写“大拇指在五指中,形状实在算不上美”一段话,先指导学生理解大拇指的形状(姿态)特点不美。具体表现为:身体矮而胖、头大而肥,构造简单。从体形、头形、构造三方面进行描写,大拇指鲜明的形象跃然纸上。然后用关联词“但”一转,写他在五指中,却是最能吃苦的。具体描写了拉胡琴、水喷出来、血要流出来时他“相帮扶住”“死力抵住”“拼命按住”“用劲扳住”的表现,突出了大拇指吃苦耐劳、默默奉献的特点。在领会写法的基础上,可安排相应的小练笔进行迁移运用。如可以采用如下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