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7 ,大小:24.74KB ,
资源ID:11397628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397628.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太极拳和古琴吴兆基.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太极拳和古琴吴兆基.docx

1、太极拳和古琴吴兆基太極拳和古琴吳兆基 太極拳是帶有氣功的武藝,古琴屬於文化藝術領域。一個是武、一個是文,似乎有點“風馬牛各不相干”。我操琴六十九年,練太極拳亦已六十一載。在漫長的歲月內,也沒有考慮二者之間,有什麽明顯的聯繫。一位練拳的朋友來我家,看到我一楨操琴的照片說:“你彈琴的姿態有點象練太極拳的功架”,常有懂得氣功的古琴愛好者,評價我的古琴演奏,說是:“有氣有意”,“有獨特的演奏風格”,希望我能總結一下這種風格的形成,我現已年入耄耋,尚能演奏瀟湘水雲、漁歌、胡笳十八拍等大麯、名曲,文藝和武藝的結合可能是主要原因。太極拳氣功任何藝術入門時,都要進行一系列基本功能的訓練,以熟練地掌握這門藝術的

2、各種技巧。但若停留在技巧的運用上,必致用搬弄技巧以嘩衆取寵。必須進入意境,方臻上乘。熟練的技巧,只能爲進入意境準備必要條件,非此則好比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但怎樣才能從技巧進入意境?中華數千年燦爛文化藝術,受儒、道兩家學說影響至深。儒家思想以孔、孟之道爲主,道家思想源遠流長。中華醫學瑰寶皇帝內經,已逐漸爲世界醫學界所承認、接受;易經、道德經、參同契等道家經典著作建立了古典哲學和科學的統一學說,指導著歷代文化的許多領域,包括氣功、武術的創建和發展。這些經典學說,精闢深邃,難窺其奧,僅能就氣功、太極拳方面,談些膚淺看法。中華正宗武藝,不論外家、內家,莫不帶有氣功。太極拳亦然。當然也有專練氣功不練拳術

3、者。各家各派氣功有各自的鍛練方法和口訣,最主要的口訣是“松”和“靜”。先談松。松,就是要做到“毫不用力”,自古以來,人類在勞動中求得生存,勞動就得用力。不論從事什麽工作,都要或多或少地用力,即使自理生活,也要用力。“毫不用力”,可能只有在平臥著不動,或做打座靜功時能做到。既要運動,就須用力,其實毫不用力,只是使全身肌筋儘量放鬆,在意識指導下,作輕微,緩慢運動。每見練了多年太極拳的人,還是松不開。不松,就是緊,就是肌筋的收縮,這樣就會壓迫經絡,阻滯內氣的流走。懂得鬆開,即使不是練太極拳、練氣功,也能減少工作、學習、生活中,由於思維緊張而造成身體局部肌筋收縮的疲勞。再說靜。有人說,靜,就是什麽都不

4、想。這是絕對化地理解靜。實際上越是不想就越會想得多。即使在睡眠中,也很難做到什麽都不想。靜,是集中思維,考慮、解決一個問題,但在思維、考慮、解決工作,學習,生活中的問題時,雖則也需要安靜,但是在消耗腦力。我們需要的是集中思維,想一件不費腦力的事物。佛教中採用“念佛”的方法,“念”就是想,“佛”就是沒有,想沒有而巳。一般可採取數息法或“聽息”法,這樣就能逐漸“入靜”。太極拳、氣功屬動中求靜的導引術,練時存想口訣、姿勢,也是個好方法。打坐屬於靜中求動的吐納法,“入靜”後可進一步要求“入定”。 練太極拳關鍵在於“得氣”,“松”、“靜”是“得氣”的重要手段,這個“氣”,乃是從基本技能進入意境的橋梁。所

5、有各式太極拳,都是和氣功聯繫在一起的。不能“得氣”的太極拳,是不會有多大效益的。我們不主張練丹田,也不主張運用腹式順或逆的呼吸法。因爲這樣做效果可能很明顯,但容易産生流弊。我們主張“我即丹田”,採用“自然呼吸”(自然呼吸,就是人人都會的那種呼吸)。 中華氣功,源遠流長,派別甚多,各有所長,也各有其缺點。練習方法,大同小異、或大異小同。同者,在於任何一家一派氣功,莫不強調以“練血化精,練精化氣,練氣化神”(還有”練神還虛”,筆者未能涉足,不能妄議)。精、氣、神三者統一爲目的。“氣”,是流走於全身經脈的具有明顯的自我感受的一種物質,經脈不是象血管那樣的管道,也不是神經,它既存在又不存在,仿佛空中閃

6、電時,一道電光所顯的電流的空中通道。它是電流按自然規律所選的一條空間阻力最小的通道,既存在又不存在。由於空中氣流、水份、塵埃的分佈狀態,瞬息萬變,即使是在原地第二次閃電,也決不會再現原狀,經脈在全身的分佈不象空間那樣多變,各人大致相同,但也有小異。氣的實質究竟是什麽,如今國內外有關研究機構都在進行實際測試,尚未有統一的最後結論。“神”是在大腦控制下的思維意識(武術中認爲是“心”和“意”的統一)。太極拳集武術與氣功于一身,初學者必須在著重松和靜的基礎上,有正確的身形運動,“以身行氣”發動體內真氣的迴圈流走。氣是否已經發動(稱得氣),會有明顯的自我感覺,最明顯的標誌是雙手雙足會有極舒適的麻,脹感。

7、“練精化氣”的目的,在於“氣遍全身不少滯”,手、足是身體的末梢,手、足有氣感,能充分證明氣巳遍達全身。仿佛管道中的水流和導線上的電流,當管道最後一個龍頭能放水,或線路最後一盞電燈能發光時,管道、線路中的水流、電流無疑是暢通的,或說“水巳遍全管道”,或“電巳遍全線路”。能做到“練精化氣”,才能逐步“練氣化神”。當然,二者也不能截然分割,只是在一定的階段,應有一定的重點。氣功和古琴我國的許多藝術,都和氣、意密切相關,書畫、鐫刻,鼓琴等皆然,當然不能也不必要求學這些藝術的人都要先學氣功(如果能懂點氣功,對藝術境界的昇華,是會有幫助的)。我國的書法,繪畫,莫不講求先做到“以身行氣,以氣運身”,然後進一

8、步做到“以心行氣,以氣運身”,達到精、氣,神三者的統一。書畫家大多長壽,這是因爲他們行書、作畫時,仿佛也在打太極拳。掌握基本操琴技能,經過長期操縵和習武,通過“氣”以進入意境,這就是我幾十年來學習古琴的體會和經驗。和書畫相似,在操琴曲過程中,也要能做到在不同程度上自發地養氣。書畫家在行書作畫時,很講究姿勢,演奏古琴時也必須十分注意姿勢。這些姿勢和做座式氣功、打太極拳的某些架式要求十分相似。它的要求是,端坐凝神,調勻呼吸(自然呼吸),兩足掌平行著地,兩足、兩膝間距離均約齊肩,上身脊樑領直,尾閭中正,頭容正直,不仰不俯,可以左顧右盼(這些和琴學入門上規定的不盡相同;琴學入門上規定兩腿叉開,兩足成外

9、八字式)。全身放鬆,虛靈頂勁,徽微含胸拔背,松肩垂肘,兩臂隱含繃勁,順腕(手掌背和下手臂間,腕關節處的角度,小於150時謂之坐腕,在150180間謂之順腕)。凡學過坐式氣功、太極拳的人,都能知道以上這些要點,是和練坐功,太極拳時的部分要點相一致的。凝神使思維安祥集中;端坐、脊樑領直、尾閭中正,使勁、氣先集中於軀幹腹、腰間,以利於輸送發射;全身放鬆,以利於氣遍全身(肌筋收緊,使經脈通道受阻,氣難以遍全身;虛靈頂勁,使神提起、內斂。勁、氣發自腰脊,宜防三停:一停於肩,二停於肘,三停於腕。含胸拔背有助於勁氣自腰脊貫出,松肩垂肘以克服勁,氣停於肩肘,兩臂微繃則陽脈舒展,以利貫氣,順腕克服勁、氣停於手腕

10、)。有人認爲寫字、作畫、彈琴都要運用腕力、臂力,肩力,這是錯誤的。初學彈琴時有雲:“按欲入木,彈欲斷弦”這是指的運勁而不是用力。不管是發自哪個部位的力,凡使力寫字、作畫、彈琴,都只能使作品生硬,終致停留在機械技巧階段。勁和力的區別何在?力是肌肉的作用,它利於收縮,存在於身體各局部;勁是筋和肌腱的作用,它富有彈性,渾身是一整體,利於發射(一般動物身上都是筋多於肌。以貓爲例,它善彈跳躥躍,但試把它的兩前爪拎起,它的引體向上升能力極弱)。寫字、作畫、彈琴就要懂得勁的整體運用,所謂:“其根於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如取坐的姿勢時,主要是運用腰勁,克服三停,使勁下達足趾,上貫手指;與此同時,由

11、於舒展了經脈,氣也會逐漸發動起來了。以勁、氣運行操縵,使藝術境界逐漸昇華。這就是操琴中的“以身行氣,以氣運身”,也就是“練精化氣”過程。前面已說過,精,氣、神三者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只是在一定的階段有一定的重點。勁、氣的運行,也都是在意識的指導下進行的。太極拳經所說的“毫不用力,完全用意”又應怎樣理解?凡藝術作品,都必須在意識指導下,逐步前進,但表達這些藝術的效果,又必須通過肢體的運行,也就是必須通過肌、筋的作用,和在經脈中流走的“氣”的作用,才能使肢體運行,得出相應的作品。力和勁能“驅動”,毫無疑問,“氣”也能“驅動”,已是難以理解的了。但當前各地對氣功師運用發射外氣以治病的實驗,已證實了這

12、點。“氣”果真能“驅動”,它既能“驅”外界人、物動,豈不能憑內“氣”以“驅”自身動嗎!這,不是目前所傳的“自發動功”,而是練功得氣後,在意識指導下的“自覺動”,即所謂“以心行氣,以氣運身”。但若既不用力,也不靠“氣”,全憑意識而能“驅動”,似乎是不可思議的事了。近幾年來,從國內國外不少大學實驗室及研究所實驗的結果,也巳證明瞭意識真能“驅動”。這在練功中,就是進入“練氣化神”階段了。據我的體會,在操琴過程中,要完全做到“純以神行”,是難以實現的,能做到身、氣、意三者的統一,而以意爲主,是操琴以及研究其他藝術以冀進入高級境界所應追求的。在實際操縵活動中,我有以下體會。強調“松”和“靜”,但松和緊,

13、動和靜都是互爲依存,相輔相成的,失去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就不能存在。練太極拳,操琴都是由靜而動,動中求靜,根據拳式的要求,琴曲的內涵和節奏,以確定以動還是以靜爲主(這裏所說的“靜”是相對於“動”而言,除意識上的深沉安祥外,在肢體動作上,是以“快”和“慢”來區別於“動”和“靜”。宇宙萬物,動是絕對的,靜是相對的。緩慢的運動相對於高速的運動就是“靜”)。這是練拳,操琴的人都懂得的,但所有各派太極拳都只講松不講緊,這是不科學、不符合運動規律的。事實上,太極拳的每式,都有一鬆緊(或稱弛張),只是必須以松(或弛)爲主。在操琴過程中,“含胸拔背”、“兩臂繃勁”是緊(或張),但此時兩手反而取松(或弛);而當正

14、身松背、松肩、松臂時,兩手則取緊(或張),一緊一松、一松一緊、緊中有松、松中有緊,也就是一虛一實、一實一虛、虛中有實、實中有虛,方始能使勁、氣貫於指尖。這和用氣簡打氣的情況相仿。再在意識指導下,做到精、氣、神三者的統一,臻於藝術上的較高境界。操琴時,左手指法中,常有上、下移動的運行。在運行過程中,要根據樂曲所描述的內容,有時快些,有時慢些,或由快而慢,或由慢而快,這樣才有跌宕起伏。快慢一律,節奏呆板,淡而無味。定位彈撥時指掌取緊(張),也就是“實”,實中有虛;指掌運行中取松,也就是“虛”,虛中有實,當運行到指定的徽位時又取緊,也就是“實”,右手彈撥緊密配合左手進行。慮實相間,輕重,緩急有致,均

15、以意行,這樣才能充分表達樂曲的情趣。而且每當虛松運行至某一點而突然實緊時,會産生一個自發的顫動,聽來韻味飄逸盎然十分自然有致。仿佛把一個乒乓球自由落在臺上,彈跳幾下後,突然用球拍在球上一壓,會使球在台與拍間,産生一個自然顫抖一樣。在演奏古琴樂曲(包括其他器樂曲)時,思想必須高度集中,因而“靜”是容易做到的。但“靜”和“松”是密切相關的,常常因不能“松”而導致不能“靜”。例如公開演出或錄音時,常會因過度緊張而出差錯。古琴的許多指法,只有在以鬆開爲主的基礎上才能發揮得更好。右手指法的抹、挑、勾、剔,滾、拂、撥、剌,才能得到剛中有柔,柔中帶剛,實中有虛,虛中有實,剛柔虛實既濟之趣,否則不是失之軟弱無

16、力,就會火氣過度(要避免使用鋼弦時的脆音、刹聲,尤應注意及此)。左手的吟,猱、綽、注、逗,撞亦能得圓、和、細膩之韻味。最後談淡“心”和“意”。古人有雲“總包萬慮謂之心,爲情所意念謂之意”。太極拳口訣中有時用“心”,例如“以心行氣”,“心爲令,氣爲旗”,“先在心,後在身”,有時用”意”,例如”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意氣君來骨肉臣”,“意存丹田”等。也有心意並提的,“勢勢存內揆用意”。心和意的作用都是大腦思維作用,只是在用語習慣上,用“心”字,或“意”字。但太極拳的“內三合”,有“身和氣合,氣和意合,意和心合”之說,要合必先分,有分才有合,這樣,“心”和“意”是看作二個有區別的概念,分則爲二,

17、合則爲一。我們的理解是把思維分爲兩支,意是存想,心是注視(有雲“目爲心之苗”,“目爲心靈的窗口”)。太極拳是在一開一合中運動的,當拳勢開時,兩手分開,一虛一實,意念存想實手,謂之“注意”;拳勢合時,兩手由分而合,虛實暫時統一,目光看手,謂之“注目”,這時是既“注意”又“注目”,這就是“心和意合”。生活中也常有這樣的舉動:眼睛看著某甲,但“心不在焉”注意力卻集中在目光所能及的某乙,注目於甲是假是虛,注意於乙是實是真,這時“心”、“意”暫分,如突然地把視線也從甲移向乙,就是“心和意合”。 在操琴中應怎樣運用心,意的作用呢?按歷代留傳的操琴常規,在掌握了兩手的各種指法後,由於右手指法較簡,且彈撥位置

18、主要在七根弦的嶽山與一徽之間,活動範圍較小,而左手指法較繁,取音有散、泛、按、走之別,活動範圍幾乎遍及七根弦的所有徽位(包括十三徽以外),益以琴身較長,坐的適宜位置在四、五徽之間,使七徽以下的琴面徽位和絃上的對應徽位之間,有一個視差,按准弦上相應徽位有一定困難。爲此,一般規定注意力要集中於左側,也就是說,對左手的活動,既要“注意”,又要“注目”,而對右手則全憑熱練的基本指法,和對琴曲相應指法的記憶進行演奏,這樣是不夠全面的。心和意既構成相輔相成的兩個方面,必然在運動中有分有合。對右側的全然不顧,和對左側的集中注意,都是具有片面性的兩個極端。但由於左、右兩側在指法上確實存在著繁和簡的差異,而“心

19、無二用”、“目有專注”,注意力應有所側重是正確的,但均應採取“意領心,心領指、指、心、意統一”的方法。在右側,對於較簡指法例如抹、挑、勾、剔、擘、托等,只須顧及所彈弦次的左側;對於較繁指法,例如滾、拂、撥、刺、長鎖、歷等,由於運用這些右手指法時,左手常常極少移動,就應暫時把注意力移向右手。先存想,次“注目”於相應的弦,指到弦動,心意合一,能收到音律圓潤、輕靈,避免鋼弦脆刹音之效。在左側,對於定位指法,例如綽、注、吟、猱、撞、逗、掐起、帶起、抓起、罨等,先存想運用該指法的弦次、徽位,次看准,再運行;對於移位指法,例如上、下、進、退,分開、淌、往來等,先存想下一步得音所須指法位移終點的微位,次看准這個位置,再運行。“存想”不僅要想指法、弦次、微位,還要想音準、音律。這樣做,不僅使演奏效果較易進入意境,而且每彈奏一曲的同時,也是對該曲的一次從思維到實踐的全面復習。當然,要做到上述各種要求,必須對於該琴曲的含義有一定的理解,演奏方法已較熟練,方能進行,以免導致“顧此失彼”、“手忙指亂”。但當逐步實施了上述要求,又能加深對曲意的理解和演奏的熟練,起到相輔相成作用。在操縵中“練精化氣”,“練氣化神”,“身”、“氣”、“意”統一下進行,也是良好的養身之道。本文發表於中國音樂一九八五年第四期,現略加刪補、整理。 一九八八年初夏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