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1 ,大小:25.61KB ,
资源ID:11396181      下载积分:10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39618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小学六年级数学应用题分类答案及详解.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小学六年级数学应用题分类答案及详解.docx

1、小学六年级数学应用题分类答案及详解小学六年级数学应用题分类(答案及详解)公约公倍问题需要用公约数、公倍数来解答的应用题叫做公约数、公倍数问题。【数量关系】绝大多数要用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来解答。【解题思路和方法】先确定题目中要用最大公约数或者最小公倍数,再求出答案。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求法,最常用的是“短除法”。例1、一硬纸板长60厘米,宽56厘米,现在需要把它剪成若干个大小相同的最大的正方形,不许有剩余。问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解:硬纸板的长和宽的最大公约数就是所求的边长。60和56的最大公约数是4。答:正方形的边长是4厘米。例2、甲、乙、丙三辆汽车在环形马路上同向行驶,甲车行一周要36

2、分钟,乙车行一周要30分钟,丙车行一周要48分钟,三辆汽车同时从同一个起点出发,问至少要多少时间这三辆汽车才能同时又在起点相遇?解:要求多少时间才能在同一起点相遇,这个时间必定同时是36、30、48的倍数。因为问至少要多少时间,所以应是36、30、48的最小公倍数。36、30、48的最小公倍数是720。答:至少要720分钟(即12小时)这三辆汽车才能同时又在起点相遇。例3、一个四边形广场,边长分别为60米,72米,96米,84米,现要在四角和四边植树,若四边上每两棵树间距相等,至少要植多少棵树?解:相邻两树的间距应是60、72、96、84的公约数,要使植树的棵数尽量少,须使相邻两树的间距尽量大

3、,那么这个相等的间距应是60、72、96、84这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12。所以,至少应植树(60+72+96+84)12=26(棵)答:至少要植26棵树。例4、一盒围棋子,4个4个地数多1个,5个5个地数多1个,6个6个地数还多1个。又知棋子总数在150到200之间,求棋子总数。解:如果从总数中取出1个,余下的总数便是4、5、6的公倍数。因为4、5、6的最小公倍数是60,又知棋子总数在150到200之间,所以这个总数为603+1=181(个)答:棋子的总数是181个。行船问题行船问题也就是与航行有关的问题。解答这类问题要弄清船速与水速,船速是船只本身航行的速度,也就是船只在静水中航行的速度;水速

4、是水流的速度,船只顺水航行的速度是船速与水速之和;船只逆水航行的速度是船速与水速之差。【数量关系】(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船速(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水速顺水速=船速2-逆水速=逆水速+水速2逆水速=船速2-顺水速=顺水速-水速2【解题思路和方法】大多数情况可以直接利用数量关系的公式。例1、一只船顺水行320千米需用8小时,水流速度为每小时15千米,这只船逆水行这段路程需用几小时?解:由条件知,顺水速=船速+水速=3208,而水速为每小时15千米,所以,船速为每小时3208-15=25(千米)船的逆水速为25-15=10(千米)船逆水行这段路程的时间为32010=32(小时)答:这只船逆水

5、行这段路程需用32小时。例2、甲船逆水行360千米需18小时,返回原地需10小时;乙船逆水行同样一段距离需15小时,返回原地需多少时间?解:由题意得甲船速+水速=36010=36甲船速-水速=36018=20可见(36-20)相当于水速的2倍,所以,水速为每小时(36-20)2=8(千米)又因为,乙船速-水速=36015,所以,乙船速为36015+8=32(千米)乙船顺水速为32+8=40(千米)所以,乙船顺水航行360千米需要36040=9(小时)答:乙船返回原地需要9小时。例3、一架飞机飞行在两个城市之间,飞机的速度是每小时576千米,风速为每小时24千米,飞机逆风飞行3小时到达,顺风飞回

6、需要几小时?解:这道题可以按照流水问题来解答。(1)两城相距多少千米?(576-24)3=1656(千米)(2)顺风飞回需要多少小时?1656(576+24)=2。76(小时)列成综合算式(576-24)3(576+24)=2.76(小时)答:飞机顺风飞回需要2.76小时。工程问题工程问题主要研究工作量、工作效率和工作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这类问题在已知条件中,常常不给出工作量的具体数量,只提出“一项工程”、“一块土地”、“一条水渠”、“一件工作”等,在解题时,常常用单位“1”表示工作总量。【数量关系】解答工程问题的关键是把工作总量看作“1”,这样,工作效率就是工作时间的倒数(它表示单位时间完成

7、工作总量的几分之几),进而就可以根据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列出算式。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总工作量(甲工作效率+乙工作效率)【解题思路和方法】变通后可以利用上述数量关系的公式。例1、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需要10天完成,乙队单独做需要15天完成,现在两队合作,需要几天完成?解:题中的“一项工程”是工作总量,由于没有给出这项工程的具体数量,因此,把此项工程看作单位“1”。由于甲队独做需10天完成,那么每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10;乙队单独做需15天完成,每天完成这项工程的1/15;两队合做,每天可以完成这项工程的(1/10+1/15)。由此可以列

8、出算式:1(1/10+1/15)=11/6=6(天)答:两队合做需要6天完成。例2、一批零件,甲独做6小时完成,乙独做8小时完成。现在两人合做,完成任务时甲比乙多做24个,求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解:设总工作量为1,则甲每小时完成1/6,乙每小时完成1/8,甲比乙每小时多完成(1/6-1/8),二人合做时每小时完成(1/6+1/8)。因为二人合做需要1(1/6+1/8)小时,这个时间,甲比乙多做24个零件,所以(1)每小时甲比乙多做多少零件?241(1/6+1/8)=7(个)(2)这批零件共有多少个?7(1/6-1/8)=168(个)答:这批零件共有168个。解二:上面这道题还可以用另一种方法计

9、算:两人合做,完成任务时甲乙的工作量之比为1/61/8=43由此可知,甲比乙多完成总工作量的4-3/4+3=1/7所以,这批零件共有241/7=168(个)例3、一件工作,甲独做12小时完成,乙独做10小时完成,丙独做15小时完成。现在甲先做2小时,余下的由乙丙二人合做,还需几小时才能完成?解:必须先求出各人每小时的工作效率。如果能把效率用整数表示,就会给计算带来方便,因此,我们设总工作量为12、10、和15的某一公倍数,例如最小公倍数60,则甲乙丙三人的工作效率分别是6012=56010=66015=4因此余下的工作量由乙丙合做还需要(60-52)(6+4)=5(小时)答:还需要5小时才能完

10、成。例4、一个水池,底部装有一个常开的排水管,上部装有若干个同样粗细的进水管。当打开4个进水管时,需要5小时才能注满水池;当打开2个进水管时,需要15小时才能注满水池;现在要用2小时将水池注满,至少要打开多少个进水管?解:注(排)水问题是一类特殊的工程问题。往水池注水或从水池排水相当于一项工程,水的流量就是工作量,单位时间水的流量就是工作效率。要2小时将水池注满,即要使2小时的进水量与排水量之差刚好是一池水。为此需要知道进水管、排水管的工作效率及总工作量(一池水)。只要设某一个量为单位1,其余两个量便可由条件推出。我们设每个同样的进水管每小时注水量为1,则4个进水管5小时注水量为(145),2

11、个进水管15小时注水量为(1215),从而可知每小时的排水量为(1215-145)(15-5)=1即一个排水管与每个进水管的工作效率相同。由此可知一池水的总工作量为145-15=15又因为在2小时,每个进水管的注水量为12,所以,2小时注满一池水至少需要多少个进水管?(15+12)(12)=8。59(个)答:至少需要9个进水管。正反比例问题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的比值一定(即商一定),那么这两种量就叫做成正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正比例关系。正比例应用题是正比例意义和解比例等知识的综合运用。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12、,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反比例应用题是反比例的意义和解比例等知识的综合运用。【数量关系】判断正比例或反比例关系是解这类应用题的关键。许多典型应用题都可以转化为正反比例问题去解决,而且比较简捷。【解题思路和方法】解决这类问题的重要方法是:把分率(倍数)转化为比,应用比和比例的性质去解应用题。正反比例问题与前面讲过的倍比问题基本类似。例1、修一条公路,已修的是未修的1/3,再修300米后,已修的变成未修的1/2,求这条公路总长是多少米?解:由条件知,公路总长不变。原已修长度总长度=1(1+3)=14=312现已修长度总长度=1(

13、1+2)=13=412比较以上两式可知,把总长度当作12份,则300米相当于(4-3)份,从而知公路总长为300(4-3)12=3600(米)答:这条公路总长3600米。例2、晗做4道应用题用了28分钟,照这样计算,91分钟可以做几道应用题?解:做题效率一定,做题数量与做题时间成正比例关系设91分钟可以做X应用题则有284=91X28X=914X=91428X=13答:91分钟可以做13道应用题。例3、亮看十万个为什么这本书,每天看24页,15天看完,如果每天看36页,几天就可以看完?解:书的页数一定,每天看的页数与需要的天数成反比例关系设X天可以看完,就有2436=X1536X=2415X=

14、10答:10天就可以看完。按比例分配问题所谓按比例分配,就是把一个数按照一定的比分成若干份。这类题的已知条件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用比或连比的形式反映各部分占总数量的份数,另一种是直接给出份数。【数量关系】从条件看,已知总量和几个部分量的比;从问题看,求几个部分量各是多少。总份数=比的前后项之和【解题思路和方法】先把各部分量的比转化为各占总量的几分之几,把比的前后项相加求出总份数,再求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以总份数作分母,比的前后项分别作分子),再按照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计算方法,分别求出各部分量的值。例1、学校把植树560棵的任务按人数分配给五年级三个班,已知一班有47人,二班有48人

15、,三班有45人,三个班各植树多少棵?解:总份数为47+48+45=140一班植树56047/140=188(棵)二班植树56048/140=192(棵)三班植树56045/140=180(棵)答:一、二、三班分别植树188棵、192棵、180棵。例2、用60厘米长的铁丝围成一个三角形,三角形三条边的比是345。三条边的长各是多少厘米?解:3+4+5=12603/12=15(厘米)604/12=20(厘米)605/12=25(厘米)答: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分别是15厘米、20厘米、25厘米。例3、从前有个牧民,临死前留下遗言,要把17只羊分给三个儿子,大儿子分总数的1/2,二儿子分总数的1/3,三儿

16、子分总数的1/9,并规定不许把羊宰割分,求三个儿子各分多少只羊。解:如果用总数乘以分率的方法解答,显然得不到符合题意的整数解。如果用按比例分配的方法解,则很容易得到1/21/31/9=9629+6+2=17179/17=9176/17=6172/17=2答:大儿子分得9只羊,二儿子分得6只羊,三儿子分得2只羊。方阵问题将若干人或物依一定条件排成正方形(简称方阵),根据已知条件求总人数或总物数,这类问题就叫做方阵问题。【数量关系】(1)方阵每边人数与四周人数的关系:四周人数=(每边人数-1)4每边人数=四周人数4+1(2)方阵总人数的求法:实心方阵:总人数=每边人数每边人数空心方阵:总人数=(外

17、边人数)?-(边人数)?边人数=外边人数-层数2(3)若将空心方阵分成四个相等的矩形计算,则:总人数=(每边人数-层数)层数4【解题思路和方法】方阵问题有实心与空心两种。实心方阵的求法是以每边的数自乘;空心方阵的变化较多,其解答方法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例1、在育才小学的运动会上,进行体操表演的同学排成方阵,每行22人,参加体操表演的同学一共有多少人?解:2222=484(人)答:参加体操表演的同学一共有484人。例2、有一个3层中空方阵,最外边一层有10人,求全方阵的人数。解:10-(10-32)=84(人)答:全方阵84人。例3、有一队学生,排成一个中空方阵,最外层人数是52人,最层人数是2

18、8人,这队学生共多少人?解:(1)中空方阵外层每边人数=524+1=14(人)(2)中空方阵层每边人数=284-1=6(人)(3)中空方阵的总人数=1414-66=160(人)答:这队学生共160人。例4、一堆棋子,排列成正方形,多余4棋子,若正方形纵横两个方向各增加一层,则缺少9只棋子,问有棋子多少个?解:(1)纵横方向各增加一层所需棋子数=4+9=13(只)(2)纵横增加一层后正方形每边棋子数=(13+1)2=7(只)(3)原有棋子数=77-9=40(只)答:棋子有40只。例5、有一个三角形树林,顶点上有1棵树,以下每排的树都比前一排多1棵,最下面一排有5棵树。这个树林一共有多少棵树?解:

19、第一种方法:1+2+3+4+5=15(棵)第二种方法:(5+1)52=15(棵)答:这个三角形树林一共有15棵树。追及问题两个运动物体在不同地点同时出发(或者在同一地点而不是同时出发,或者在不同地点又不是同时出发)作同向运动,在后面的,行进速度要快些,在前面的,行进速度较慢些,在一定时间之,后面的追上前面的物体。这类应用题就叫做追及问题。【数量关系】追及时间=追及路程(快速-慢速)追及路程=(快速-慢速)追及时间【解题思路和方法】简单的题目直接利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利用公式。例1、好马每天走120千米,劣马每天走75千米,劣马先走12天,好马几天能追上劣马?解:(1)劣马先走12天能走多少

20、千米?7512=900(千米)(2)好马几天追上劣马?900(120-75)=20(天)列成综合算式7512(120-75)=90045=20(天)答:好马20天能追上劣马。例2、小明和小亮在200米环形跑道上跑步,小明跑一圈用40秒,他们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同向而跑。小明第一次追上小亮时跑了500米,求小亮的速度是每秒多少米。解:小明第一次追上小亮时比小亮多跑一圈,即200米,此时小亮跑了(500-200)米,要知小亮的速度,须知追及时间,即小明跑500米所用的时间。又知小明跑200米用40秒,则跑500米用40(500200)秒,所以小亮的速度是(500-200)40(500200)=30

21、0100=3(米)答:小亮的速度是每秒3米。例3、我人民解放军追击一股逃窜的敌人,敌人在下午16点开始从甲地以每小时10千米的速度逃跑,解放军在晚上22点接到命令,以每小时30千米的速度开始从乙地追击。已知甲乙两地相距60千米,问解放军几个小时可以追上敌人?解:敌人逃跑时间与解放军追击时间的时差是(22-16)小时,这段时间敌人逃跑的路程是10(22-6)千米,甲乙两地相距60千米。由此推知追及时间=10(22-6)+60(30-10)=22020=11(小时)答:解放军在11小时后可以追上敌人。例4、一辆客车从甲站开往乙站,每小时行48千米;一辆货车同时从乙站开往甲站,每小时行40千米,两车

22、在距两站中点16千米处相遇,求甲乙两站的距离。解:这道题可以由相遇问题转化为追及问题来解决。从题中可知客车落后于货车(162)千米,客车追上货车的时间就是前面所说的相遇时间,这个时间为162(48-40)=4(小时)所以两站间的距离为(48+40)4=352(千米)列成综合算式(48+40)162(48-40)=884=352(千米)答:甲乙两站的距离是352千米。例5、兄妹二人同时由家上学,哥哥每分钟走90米,妹妹每分钟走60米。哥哥到校门口时发现忘记带课本,立即沿原路回家去取,行至离校180米处和妹妹相遇。问他们家离学校有多远?解:要求距离,速度已知,所以关键是求出相遇时间。从题中可知,在

23、相同时间(从出发到相遇)哥哥比妹妹多走(1802)米,这是因为哥哥比妹妹每分钟多走(90-60)米,那么,二人从家出走到相遇所用时间为1802(90-60)=12(分钟)家离学校的距离为9012-180=900(米)答:家离学校有900米远。例6、亮打算上课前5分钟到学校,他以每小时4千米的速度从家步行去学校,当他走了1千米时,发现手表慢了10分钟,因此立即跑步前进,到学校恰好准时上课。后来算了一下,如果亮从家一开始就跑步,可比原来步行早9分钟到学校。求亮跑步的速度。解:手表慢了10分钟,就等于晚出发10分钟,如果按原速走下去,就要迟到(10-5)分钟,后段路程跑步恰准时到学校,说明后段路程跑

24、比走少用了(10-5)分钟。如果从家一开始就跑步,可比步行少9分钟,由此可知,行1千米,跑步比步行少用9-(10-5)分钟。所以步行1千米所用时间为19-(10-5)=0.25(小时)=15(分钟)跑步1千米所用时间为15-9-(10-5)=11(分钟)跑步速度为每小时111/60=5.5(千米)答:亮跑步速度为每小时5.5千米。倍比问题有两个已知的同类量,其中一个量是另一个量的若干倍,解题时先求出这个倍数,再用倍比的方法算出要求的数,这类应用题叫做倍比问题。【数量关系】总量一个数量=倍数另一个数量倍数=另一总量【解题思路和方法】先求出倍数,再用倍比关系求出要求的数。例1、100千克油菜籽可以

25、榨油40千克,现在有油菜籽3700千克,可以榨油多少?解:(1)3700千克是100千克的多少倍?3700100=37(倍)(2)可以榨油多少千克?4037=1480(千克)列成综合算式40(3700100)=1480(千克)答:可以榨油1480千克。例2、今年植树节这天,某小学300名师生共植树400棵,照这样计算,全县48000名师生共植树多少棵?解:(1)48000名是300名的多少倍?48000300=160(倍)(2)共植树多少棵?400160=64000(棵)列成综合算式400(48000300)=64000(棵)答:全县48000名师生共植树64000棵。例3、凤翔县今年苹果大丰

26、收,田家庄一户人家4亩果园收入11111元,照这样计算,全乡800亩果园共收入多少元?全县16000亩果园共收入多少元?解:(1)800亩是4亩的几倍?8004=200(倍)(2)800亩收入多少元?11111200=2222200(元)(3)16000亩是800亩的几倍?16000800=20(倍)(4)16000亩收入多少元?222220020=44444000(元)答:全乡800亩果园共收入2222200元,全县16000亩果园共收入44444000元。溶液浓度问题在生产和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溶液浓度问题。这类问题研究的主要是溶剂(水或其它液体)、溶质、溶液、浓度这几个量的关系。例如,

27、水是一种溶剂,被溶解的东西叫溶质,溶解后的混合物叫溶液。溶质的量在溶液的量中所占的百分数叫浓度,也叫百分比浓度。【数量关系】溶液=溶剂+溶质浓度=溶质溶液100%【解题思路和方法】简单的题目可直接利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再利用公式。例1、爷爷有16%的糖水50克,(1)要把它稀释成10%的糖水,需加水多少克?(2)若要把它变成30%的糖水,需加糖多少克?解:(1)需要加水多少克?5016%10%-50=30(克)(2)需要加糖多少克?50(1-16%)(1-30%)-50=10(克)答:(1)需要加水30克,(2)需要加糖10克。例2、要把30%的糖水与15%的糖水混合,配成25%的糖水60

28、0克,需要30%和15%的糖水各多少克?解:假设全用30%的糖水溶液,那么含糖量就会多出600(30%-25%)=30(克)这是因为30%的糖水多用了。于是,我们设想在保证总重量600克不变的情况下,用15%的溶液来“换掉”一部分30%的溶液。这样,每“换掉”100克,就会减少糖100(30%-15%)=15(克)所以需要“换掉”30%的溶液(即“换上”15%的溶液)100(3015)=200(克)由此可知,需要15%的溶液200克。需要30%的溶液600-200=400(克)答:需要15%的糖水溶液200克,需要30%的糖水400克。最值问题科学的发展观认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既要讲求效率,又要

29、节约能源,要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以最小的代价取得最大的效益。这类应用题叫做最值问题。【数量关系】一般是求最大值或最小值。【解题思路和方法】按照题目的要求,求出最大值或最小值。例1、在火炉上烤饼,饼的两面都要烤,每烤一面需要3分钟,炉上只能同时放两块饼,现在需要烤三块饼,最少需要多少分钟?解:先将两块饼同时放上烤,3分钟后都熟了一面,这时将第一块饼取出,放入第三块饼,翻过第二块饼。再过3分钟取出熟了的第二块饼,翻过第三块饼,又放入第一块饼烤另一面,再烤3分钟即可。这样做,用的时间最少,为9分钟。答:最少需要9分钟。例2、在一条公路上有五个卸煤场,每相邻两个之间的距离都是10千米,已知1号煤场存煤100吨,2号煤场存煤200吨,5号煤场存煤400吨,其余两个煤场是空的。现在要把所有的煤集中到一个煤场里,每吨煤运1千米花费1元,集中到几号煤场花费最少?解:我们采用尝试比较的方法来解答。集中到1号场总费用为120010+140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