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0 ,大小:195.21KB ,
资源ID:1130527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30527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张舜徽《自学成才论》全文.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张舜徽《自学成才论》全文.docx

1、张舜徽自学成才论全文张舜徽自学成才论 (全文)张舜徽自学成才论张舜徽 (1911 年 7 月 -1992 年 11月)湖南沅江县人。华中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等。中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文献,长于校勘、版本、目录、声韵、文字之学。出生于书 香世家,自幼由父亲自授业,后又转益多师,从小到大,走 的是自学之路。在华中师范大学执教 40 年之久,曾任中国 历史文献研究会会长,是中国第一位历史文献学博士生导师。生完成学术著作 24 部共计八百万字。精于 小学 ,博通四部,成为一代 通人 大家。其学术著作全部由毛笔撰写完成。張舜徽自學成才論 (上)自古有國家者,創制立法,多

2、為中人而設。 記曰:“先王之制禮也,過之者俯而就之; 謂禮,自指一切制度儀文而言。定禮之初,不使太過,不使 不及,大抵悉就中人所能共知共行者立為法度,高才者俯以 就之,低能者仰以求之,而無“智者過之,愚者不及”之患。蓋人群中以中資之人為最多,故創制立法,悉必以中人所能 行者為准也。萬事皆然,而培育、選拔人才之法,亦莫能外 焉。自隋唐以至清末,行科舉之制達一千三百餘年之久,而 事實昭示於世: 科舉可以選拔人才, 而人才不一定出於科舉。以高才異能,不屑就範,而所遺者猶多也。清末廢科舉,興學校,迄於今將百年矣,而事實昭示於世:學校可以培育人 才,而人才不一定出於學校。以出類拔萃之士,不必皆肄業 於學

3、校,而奮起自學以成其才者濟濟也。曠觀中外歷史,不 少傑出人物,如大政治家、思想家、科學家、文學家、歷史 學家,層出不已,多由刻苦自學取得成功,不為當時制度所 束縛,而超然拔出於藩籬之外。自來豪傑之士,固未有為當 時制度所困者,此其所以可貴也。孟子曰:“待文王而後興者, 凡民也;若夫豪傑之士,雖無文王猶興。”此是何等氣象!讀 之令人神往。今夫有志之士,若能奮發於學校之外,黽勉自 學,锲而不舍,以卒底於大成,而哆叨然曰:“待學校而後興 者,凡民也;豪傑之士,雖無學校猶興。”豈非廓然開朗、有 志有為之偉丈夫哉!图为张舜徽先生在书房里 張舜徽自學成才論(下)士之立志奮厲自學,欲有所成 者,非特不可高視

4、闊步、睥睨一世也,而必小心謹慎,卑以 自牧,埋頭刻苦以求之也。荀卿有言:“無冥冥之志者,無昭 昭之明;無惰惰之事者,無赫赫之功。”豈不信然!自來魁奇 之士,鮮不為造物所厄。值其尚未得志之時,身處逆境,不 為之動,且能順應而忍受之。志不挫則氣不餒,志與氣足以 禦困而致亨,此大人之事也。蓋天之於人,凡所以屈抑而挫 折之者,將有所成,非有所忌也。其或感奮而興,或憂傷以“天死,則視所稟之堅脆,能受此屈抑挫折與否耳。孟子曰: 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古今豪傑之士,誦斯言以自奮厲,克底於成者,何可勝數! 其具體國經野之才,

5、 濟世安民之略, 如歷代大政治家之所為, 姑置勿言;言其刻苦治學,卒成一代儒宗者,若明代大思想 家王艮,一灶丁耳,處境貧困,而志學益堅,自強不息,後 竟成為明代理學家開宗立派之人物。清初婺源汪紱,自力於 學,家貧無以自活,乃之江西景德鎮,為燒窰者傭工,以畫 碗自給。旦夕作苦,不廢讀書。後竟著書數十種,教書數 年,成為遠近仰慕之大師。乾隆中,江都汪中,幼苦孤貧, 隨母行乞於外, 稍長,入書肆為學徒, 因乘暇取店中書讀之, 因得博覽群書,學識淵廣,終成為當時第一流通儒,為世所 尊。若斯數家,特立拔起,可謂豪傑之士矣。近世列邦人才 輩出,其出身工農,不經師授,而成為科學家、文學家、藝 術家者,尤不可

6、勝數。有為者,亦若是。士患無弘遠之志, 不能耐苦耳。茍有志於斯矣,而能濟之以毅力、恆心,積微 末以至高大,何往而不可以自成其才哉!张舜徽:学兼四部 的国学大师今年, 2011 年,是张舜徽先生诞生一百周年。他 1911 年 8 月 5 日生于湖南省沅江县,没有进过学校,完 全靠刻苦自学,成为淹贯博通、著作等身的一代通儒。我曾 说章太炎先生是天字第一号的国学大师。章的弟子黄侃,也 是当时后世向无异词的国学大师。章黄之后,如果还有国学 大师的话,钱宾四先生和张舜徽先生最当之无愧。 今年,2011 年,是张舜徽先生诞生一百周年。他 1911 年 8 月 5 日生于 湖南省沅江县,没有进过学校,完全靠

7、刻苦自学,成为淹贯 博通、著作等身的一代通儒。我曾说章太炎先生是天字第 号的国学大师。章的弟子黄侃,也是当时后世向无异词的国 学大师。章黄之后,如果还有国学大师的话,钱宾四先生和 张舜徽先生最当之无愧。代通儒钱和张为学的特点,都是学兼四部,而根基则在史 学。但同为史学,钱张亦有不同,钱为文化史学,张则是文 献史学。古人论学,标举才学识三目,又以义理、考据、辞章分解之。义理可知识见深浅,考据可明积学厚薄,辞章可 具则难矣。盖天生烝民,鲜得其全,偏一者多,博通者寡。三者之中,识最难,亦更可贵。无识则学不能成其大,才亦 无所指归。张先生的识见是第一流的,每为一学,均有创辟 胜解,这有他的周秦道论发微

8、可证。道为先秦各家泛用 之名词, 但取义各有界说。 儒门论道, 一以贯之, 忠恕而已, 性与天道,孔子罕言。韩非论道,则云明法制,去私恩,而 以儒家之圣言为“劝饭之说”(韩非子八说。管夷吾论道, 无外无内,无根无茎,万物之要。老聃论道,强名曰大,道 法自然。 庄生论道, 无为无形, 可生天地。 先秦诸家之道说, 异同异是,释解缤纷。而荀子解蔽“人心之危,道心之自“伪古文”,亦堪称中国思想的语词精要,至有被称作“ 字真传”者。然张舜徽先生别出机杼,曰:“余尝博考群书,穷日夜之力以思之,恍然始悟先秦诸子之所谓道,皆所以阐心性。”道论通说)经过博考群书、日夜思之,而认为先 秦诸家之道论,乃帝王驭民之

9、术,亦即统治术,这是张先生 对于先秦思想文化史的一项极大判断。此判可否为的论?思 想史学者必不然。但在张先生,足可成一家之言。因为它的 立说,是建立在精密比堪抽绎诸家文本基础之上的,以诸子解诸子,旁征博引,巨细靡遗。即如道和一的关系,老云“抱。此何为言说?张先生写道: “皆指君道而言,犹云执道、者诽扬抱道、通道、用道、得道也。道之所以别名曰一 权篇曰:道不同于万物,德不同于阴阳,衡不同于轻重, 绳不同于出入,和不同于燥湿,君不同于群臣,凡此六者, 道之出也,道无双,故曰一。韩非此解,盖为周秦时尽人而 知之常识,故诸子立言,率好以一代道之名,无嫌也。”(同前)不能不承认纂解有据,而绝非腹笥空空之

10、贸论也。张舜徽先生的独断之识,见于他所有著述,凡所涉猎的领域 与问题,均有融会贯通之解。以本人阅读张著之印象,他似 乎没有留下材料之义理空白。他的学主要表现为对中国固有典籍烂熟于胸, 随手牵引, 无不贯通。如果以考索之功例之, 则张氏之学,重在典籍之文本的考据比堪。义宁之学的诗文 证史,古典今情,宜非其所长。但二百万言的说文解字约注,又纯是清儒 说文段注 一系的详博考据功夫。 约注纪人文大师之列,他也是可圈可点的佼佼者。他文气丰沛, 引古释古,顺流而下,自成气象。为文笔力之厚,语词得位 适节,断判出乎自然,五十年代后之文史学人,鲜有出其右 者。这既得力于他的学养深厚,也和年轻时熟读汉唐大家之

11、文有关。他尝着意诵读贾谊过秦论 、陈政事疏等长篇 有力之文,以培养文气。虽然,张先生长于为文,却不善诗 词韵语, 或未得文体之全, 但亦因此使张学无纤毫文人之气, 实现了史通作者刘知几说的“耻以文士得名, 期以述者自 命”的“宏愿”。学兼四部古人为学所谓通,或明天人,或通古 今,或淹通文史, 或学兼四部。 诸科域博会全通, 则未有也。张先生于通人和专家之分别,规判甚严。他说以汉事为例,则司马迁、班固、刘向、扬雄、许慎、郑玄之俦,为通人之 对清代乾嘉学者, 他也有明确分野, 指戴震、 钱大昕、汪中、 章学诚、阮元诸家为通人之学;而惠栋、张惠言、陈奂之、 胡培翚、陈立、刘文淇,以治易 、毛诗、仪礼

12、、公 羊、左氏传等专学名家,则为专家之学。即以张先生界定之标准,我也敢于说,他是真正的通儒,所为学直是通人然家法成习,碎义逃难,终至经学为经说所蔽。逮汉末大儒 郑康成出,打破今古文之壁垒,遍注群经,遂为“六艺之学” 立一新范。故张先生之郑学丛著一书,未可轻看。此书正是他由小学而经学的显例。书中郑学叙录 、郑氏校讎 学发微、郑氏经注释例三章,尤为后学启发门径。但张 先生虽治经,却不宗经,以经为史、经子并提,是他为学的 习惯。要之许(慎)郑(玄)二学,实为先生为学之宗基, 故能得其大,积其厚,博洽而涯岸可寻。张之洞书目答问谓“由小学入经学者,其经学可信;由经学入史学者,其史学论发微为其代表,前已略

13、及。明清思想学术,亦为先生所 爱重,则顾亭林学记、清代扬州学记两书,是总其成 者。集部则清代文集别录 (上下册)、清人笔记条辨, 识趣高远,宜为典要。当然张先生学问大厦的纹理结构还是 乙部之学,也可以说以文献史学为其显色。斯部之学,其所 著汉书艺文志通释,史学三书评议、广校讎略、中 国文献学、中国古代史籍举要、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等,均堪称导夫先路之作。所以然者,因先生一直自悬一独 修通史之计划,终因年事,未克如愿。晚年则有创体变例之中华人民通史 的撰写。一人之力, 字逾百万,艰苦卓绝, 自不待言。仅第六部分“人物编”,政治人物 21 人、军事 11人、英杰 12 人、哲学 19 人、教育 15

14、 人、医学 15 人、科学18 人、工艺技术 10 人、文字学 7 人、文学 16 人、史学 12人、文献学 8 人、地理学 8 人、宗教 4 人、书法 12 人、绘 画 12 人。各领域人物共得 200 人,逐一介绍,直是大史家 功力,其嘉惠读者也大矣。而史标“人民”,复以“广大人民” 为阅读对象,用心不谓不良苦。但以舜徽先生之史识史才, 倘不如此预设界域,也许是书之修撰,其学术价值更未可限量。沾溉后学张舜徽先生一生为学,无论环境顺逆,条件优记忆。小学的根底,得其家传,是自幼打下的。十五六岁,至 20 世纪八十年代,先生已年逾七旬,仍勤奋为学,孜孜 不倦天热,就在桌旁放一盆冷水,把湿毛巾垫在

15、胳膊下;汗 流入眼睛,就用毛巾檫一下再写。天冷,手冻僵了,就在暖 水袋上捂一下, 继续写下去。 雨天房子漏水, 就用面盆接住; 水从室外灌进屋里,就整天穿上胶鞋写作。每晨四点起床, 晚上睡得很晚。就是这样,经过十年苦干,整理出了一大批研究成果。(张君和编 张舜徽学术论著选 ,页 635 )意志、 勇气和毅力,是张先生为学成功的秘诀。他认为“才赋于天, 学成于己”。识则一半在天,一半在己。勤奋努力与否,至为 关键。为将己身之经验传递给后学, 1992 年初冬,当其八岁之时,还撰写自学成才论上下篇,交拙编中国 文化刊载, 此距他不幸逝世, 仅两周时间。自学成才论 之上篇写道: “自隋唐以至清末,

16、行科举之制达一千三百余年 之久,而事实昭示于世:科举可以选拔人才,而人才不一定 出于科举。以高才异能,不屑就范,而所遗者犹多也。清末 废科举,兴学校,迄于今将百年矣。而事实昭示于世:学校 可以培育人才,而人才不一定出于学校。以出类拔萃之士,。”不必皆肄业于学校,而奋起自学以成其才者济济也。”又说:自来豪杰之士,固未有为当时制度所困者, 此其所以可贵也 更标举孟子“待文王而后兴者, 凡民也; 若夫豪杰之士, 虽无 文王犹兴”之义,提出“虽无学校犹兴”才是廓然开朗、有志有 为的“伟丈夫”。张舜徽先生本人, 就是“虽无文王犹兴”的豪杰 之士,也是廓然开朗、有志有为的“伟丈夫”。 自学成才论篇,叙列王

17、艮、汪绂、汪中等孤贫志坚的学术大家,开篇 即云:“自来魁奇之士,鲜不为造物所厄。 值其尚未得志之时, 身处逆境,不为之动, 且能顺应而忍受之。 志不挫则气不馁, 志与气足以御困而致亨,此大人之事也。盖天之于人,凡所 以屈抑而挫折之者, 将有所成, 非有所忌也。 其或感奋以兴,或忧伤以死,则视所禀之坚脆,能受此屈抑挫折与否耳。所陈义固是先生一生为学经历之总结, 深切著明,气势磅礴, 字有万钧。“自来豪杰之士,固未有为当时制度所困”、“自来 魁奇之士,鲜不为造物所厄”,屈抑和挫折预示着“将有所成”。试想,这些论断,是何等气魄,何等气象!真非经过者不知 也。张舜徽先生为学的这种大气象和真精神,垂范示

18、典,最 能沾溉后学。所谓学问之大,无非公心公器也。学者有公心, 方能蓄大德;视学术为公器,才能生出大智慧。我与先生南 北揆隔,未获就学于门墙之内。然我生何幸,当先生晚年董 理平生著述之际,得与书信往还,受教请益,非复一端。八年代末,中国文化杂志筹办之始,即经由先生弟子傅 道彬先生联系,函请担任学术顾问一职,蒙俯允并惠赐大稿中华人民通史序,刊于中国文化创刊之第一期。九年代初,拙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启动,尝以初选诸家所拟六十余人名单,搜罗已广,极见精思。鄙意近世对中国玉。张之学行俱高,早为儒林所推重,实清末民初,大开风 气之重要人物,解放前一直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其著述多种, 商务印书馆陆续整理出版

19、。罗于古文字、古器物之学,探究 广博,其传布、搜集、刊印文献资料之功特伟,而著述亦伟 博精深,为王国维所钦服。王之成就,实赖罗之启迪、资助 以玉成之,故名单中有王则必有罗,名次宜在王前。罗虽晚 节为人所嗤,要不可以人废言也(六十余人中,节行可议者 尚多)。聊贡愚忱,以供参考。闻月底即可与出版社签下合 同,则选目必须早定。此时合同未立,暂不向外宣扬。如已 订好合同, 则望以细则见示。 愚夫千虑, 或可效一得之微也。京中多士如云,不无高识卓见之学者,先生就近咨访,收获 必丰,亦有异闻益我乎?盼详以见告为祷。张先生对罗振玉 和张元济的推重,自是有见。我接受他的意见,罗后来列入 了,但张未能复先生命。

20、张先生此信写于 1991 年 5 月 23日。至次年 1 月 16 日,仍有手教询问 丛书 之进展情形。而当我告知近况之后,张先生喜慰非常,又重申宜包括张元 济的理据。现将张先生这封写于 1992 年 4 月 13 日的来示抄 录如下,以资纪念,并飨读者。梦溪先生大鉴:得三月 五日惠书,藉悉中国现代学术经典丛书之编纂,布置就 绪,安排得体,以贤者雄心毅力为之,必可早望出书,甚幸 事也!承嘱补苴遗漏,经熟思之后,则张菊生先生(元济) 为百年内中国文化界之重要人物,而其一生学问博大,识见 通达,贡献于文化事业之功绩,尤为中外所推崇。其遗书近 由商务整理出版甚多,可否收入,请加斟酌。往年胡适亟尊 重

21、之,故中央研究院开会,必特请其莅临也。承示中国文 化第五期即可出书,此刊得贤者主持,为中外所瞩目,影 响于学术界者至深且远, 我虽年迈, 犹愿竭绵薄以贡余热也。兹录呈近作二篇, 请收入第六期, 同时发表。 好在文字不多, 占篇幅不多, 并请指正! 专复,即叩近安刘梦溪 (光明日报)1918 年,張舜徽 7 歲,父親以王筠的文字蒙求為其發 蒙讀本,稍長即讀說文解字 。16 歲後,張舜徽開始研究 郝懿行的 爾雅義疏 。1928 年,張舜徽 17 歲,父親去世。是年,張舜徽負笈出遊,尋師訪友,初到長沙,後到北京。他的姑父余嘉錫先生, 是著名的目錄學家, 四庫提要辨證 的著者,當時在輔仁大學任教。張舜

22、徽住在姑父家,因此得 以多識通人。當時京城名流學者,如經學家吳承仕,語言文 字學家沈兼士、錢玄同,史學家陳垣、鄧之誠,金石學家馬 衡等人,張舜徽都曾向他們求教。 1941 年,藍田國立師範學院聘請他為中文系講師,從此張舜徽開始在大學任教。舜徽受蘭州大學校長辛樹幟之聘任中文系教授,兼任西北師範學院中文系教授。 1949 年解放後,張舜徽回武漢中原大華中師範大學,張舜徽任歷史系教授。 1979 年,參與創建獻學博士生導師。同時創建華中師範大學歷史文獻研究所, 並任所長 10 年。 1992 年 11月,他將著述、藏書捐贈湖南圖書館。 1992 年 11 月 27 日逝世,享年八十又一。張先生學者,實所罕見。在八十自敘一文中,張先生說:“余之 治學,始慕乾嘉諸儒之所為,潛研於文字、聲韻、訓詁之學 者有年。後乃進而治經,于鄭氏一家之義,深入而不欲出。即以此小學、經學為基石,推而廣之,以理群書。由是博治得者,為說文解字約注;集錄治經學所得者,為鄭學叢著;集錄治周秦諸子所得者,為周秦道論發微 周秦 政論類要;集錄治文集筆記所得者,為清人文集別錄清 人筆記條辨。而平生精力所萃,尤在治史。匡正舊書,則 于史通文史通義皆有平議;創立新體,則晚年嘗獨撰中華人民通史,以誘啟初學。至於辨章學術,考鏡獻學漢書藝文志通釋漢書藝文志釋例四庫提要敘”图为張先生部分著作的書影。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