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7 ,大小:170.24KB ,
资源ID:1123577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23577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离散数学复习提纲14章.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离散数学复习提纲14章.docx

1、离散数学复习提纲14章离散数学复习提纲第一章 命题逻辑1(PQ)(QR)的主合取范式和主析取范式。2试求下列公式的主析取范式:(1);(2)(an: )3用真值表判断下列公式是恒真?恒假?可满足?(1)(PP)Q(2)(PQ)Q(3)(PQ)(QR)(PR) (an: 解: (1) 真值表P QP PP (PP)Q0 01 0 10 11 0 01 00 0 11 10 0 0 因此公式(1)为可满足。 ) (2) 真值表P QPQ (PQ) (PQ)Q0 01 0 00 11 0 01 00 1 01 11 0 0 因此公式(2)为恒假。 (3) 真值表P Q RPQ QR PR (PQ)(

2、QR)(PR)0 0 0 1 1 1 10 0 1 1 1 1 10 1 0 1 0 1 10 1 1 1 1 1 11 0 0 0 1 0 11 0 1 0 1 1 11 1 0 1 0 0 11 1 1 1 1 1 1 因此公式(3)为恒真。4Q(PQ)蕴涵 P(an: 法1:真值表法2:若Q(PQ)为真,则 Q,PQ为真, 所以Q为假,P为假,所以P为真。 法3:若P为假,则P为真,再分二种情况: 若Q为真,则Q(PQ)为假 若Q为假,则PQ为假,则Q(PQ)为假根据 ,所以 Q(PQ)蕴涵 P。)5利用基本等价式证明下列命题公式为恒真公式。(PQ)(QR)(PR)(PQ)(P(QR)(

3、PQ)(PR)(an: 1、证明: (PQ)(QR)(PR) =(PQ)(QR)(PR) =(PQ)(QR)(PR)=(PQ)(QR)PR =(PQ)P )(QR)R)=(1(QP )(QR)1)= QPQR =(QQ) P R= 1 P R= 1 (PQ)(P(QR)(PQ)(PR) =(PQ)(P(QR)(P(QR) =(P(Q QR)(P(QR) =(P(QR)(P(QR) =1)6用形式演绎法证明:蕴涵(an: 证明: (1) 规则P (2) 规则Q (1) (3) 规则P (4) 规则Q(3) (5) 规则Q(2)(4) (6)RS 规则P (7)PS 规则Q(5)(6) )7用形式

4、演绎法证明:(蕴涵A(an: 、证明:(改()(1)A 规则D(2)AB 规则Q(1)(3) 规则P(4) 规则Q(2)(3)(5)D 规则Q(4)(6) 规则Q(5)(7) 规则P (8)E 规则Q(6)(7)(9) 规则Q(1)(8)8(PQ),QR,R 蕴涵 P(an: (1)QR (2)R (3)Q (4)(PQ) (5)PQ (6)P)9某案涉及甲、乙、丙、丁四个,根据已有线索,已知:(1) 若甲、乙均未作案,则丙、丁也均未作案;(2) 若丙、丁均未作案,则甲、乙也均未作案;(3) 若甲与乙同时作案,则丙与丁有一人且只有一人作案;(4) 若乙与丙同时作案,则甲与丁同时作案或同未作案。

5、办案人员由此得出结论:甲是作案者。这个结论是否正确?为什么?(an: 解:对问题中的四个简单命题用P1,P2,P3,P4分别表示甲,乙,丙,丁作案,则办案人员的推理如下:前提:1) P1P2P3P42) P3P4P1P23) P1P2(P3P4)(P3P4)4) P3P4(P1P2)(P1P2)结论:P1。(P1P2P3P4) (P3P4P1P2) ( P1P2(P3P4)(P3P4) ( P3P4(P1P2)(P1P2) P1不是永真式,比如:P1取假,P2取真,P3取假,P4取真时,上式为假所以P1不是前提的有效结论,所以甲是作案者的结论是错误的)课后习题:p8:1,5p19:7p23:6

6、,7,8p39:4p47:4,5第二章 谓词逻辑1设个体域D=1,2,5,F(x):x2,G(x,y):xy, 消去(x)(F(x)(y)G(y,x) 中的量词,并讨论其真值。2所有的主持人都很有风度。李明是个学生并且是个节目主持人。因此有些学生是很有风度。请用谓词逻辑中的推理理论证明上述推理。(个体域:所有人的集合)3设数,小于,将“不存在最小的数。”符号化。 (an: )4利用一阶逻辑的基本等价式,证明:(x)(y)(F(x)G(y)=(x)F(x)(y)G(y)(an: xy(F(x)G(y)=x(F(x)y G(y) = x(F(x)y G(y) = x(F(x)y G(y) = xF

7、(x)y G(y)= xF(x)yG(y))5(x)(F(x) A(x)),(x)(A(x)B(x),(x) B(x)蕴涵 (x) F(x)(an: (1)x B(x) (2)B(c) (3)x(A(x)B(x)) (4)A(c)B(c) (5)A(c) (6)x(F(x) A(x)) (7)F(c) A(c) (8)F(c) (9)x F(x))6符号化下列命题并推证其结论:没有不守信用的人是可以信赖的,有些可以信赖的人是受过教育的人,因此,有些受过教育的人是可守信用的。(个体域:所有人的集合)(an:令M(x):x是守信用的;J(x):x是受过教育的;D(x):x是可以信赖的前提:x(M(

8、x)D(x)),(x D(x) J(x))有效结论:x(J(x) M(x))证明: 1)(x D(x)J(x)) 前提 2)x D(x)J(y) 代替规则 3)x D(x) 合取 4)D(c) EI规则 5)J(y) 合取 6)zJ(z) UG规则 7)J(c) UI规则8)x(M(x) D(x)) 前提规则 9) x(M(x) D(x)) 等价 10) x(M(x) D(x)) 等价 11)M(c) D(c) UI规则 12)M(c) 等价 13)M(c) J(c) 合取 14)x(J(x) M(x)) EG规则)7在一阶逻辑中,构造下面的证明:前提:,F(a) 结论:(an: 1)x(F(

9、x)G(x)2) F(a)G(a)3) F(a)4)G(a)5) G(x)8设解释I为:(1) 定义域D=-2,3,6;(2) F(x):x3;G(x):x5。在解释I下求公式(x)(F(x)G(x)的真值。(an: ( x)(F(x)G(x) =(F(-2)G(-2)(F(3)G(3)(F(6)G(6) =(10)(10)(01) = 1)9不存在能表示成分数的无理数。有理数都能表示成分数。因此,有理数都不是无理数。(an: F(x):x为无理数,G(x):x为有理数,H(x):x能表示成分数)10 设个体域为集合a, b, c, 试消去下列公式中的量词。(1) (x) P(x)(x)Q(x

10、)(2) (x)( P(x) Q(x))课后习题:p59:1,2p62:3,6p65:2,3p72:1,4p75:1p79:2,3第三章 集合论1设A,是偏序集,A=1,2,3,4,5,6,8,是整除关系,请画出A,的哈斯图。写出A中的极大元,极小元和最大元,最小元。2设A=1,2,3,求A上所有等价关系。3设全集有下列子集 A= B= C= 求1) 2) 3)(an:)4设集合,试求: 1)AB 2) 3)(an: )5一个年级170人中,120名学生学英语,80名学生学德语,60名学生学日语,50名学生既学英语又学德语,25名学生既学英语又学日语,30名学生既学德语又学日语,还有10名学生

11、同时学习三种语言。试问:有多少名学生这三种语言都没有学习?(an: 解:设E为全集,A为学英语学生的集合,B为学德语学生的集合,C为学日语学生的集合。由公式, |ABC|=|A|+|B|+|C|-|AB|-|BC|-|AC|+|ABC| 可得:|ABC|=120+80+60-50-30-25+10 =165 所以,这三种语言都没有学习的学生为 170-165=5人。)6A=a,b,c,d,R1,R2是A上的关系,其中R1=(a,a),(a,b),(b,a),(b,b),(c,c),(c,d),(d,c),(d,d),R2=(a,b),(b,a),(a,c),(c,a),(b,c),(c,b),

12、(a,a),(b,b),(c,c)。(1) 写出R1和R2的关系矩阵,并画出R1和R2的关系图;(2) 判断它们是否为等价关系,是等价关系的求A中各元素的等价类。(an:) R1为等价关系等价类M1=a,b,M2=c,dR2不为等价关系 7集合,R是集合A上的关系,求,并分别画出它们的关系图。(an: 它们的关系图:)8设集合,R为A上的整除关系,(1)画出偏序集(A, R)的哈斯图;(2)写出集合A中的最大元、最小元、极大元、极小元;(3)写出A的子集的上界、下界、最小上界、最大下界。(an: (1)半序集(A,R)的哈斯图如下所示: 248 124 6 2 3 (2)集合A中的最大元是24

13、,无最小元,极大元是24,极小元是2与3。(3)集合B的上界是12与24,无下界,最小上界是12,无最大下界。)9设集合,试画出偏序集的哈斯图,并写出A的最大元,最小元,极大元和极小元。(an: (A,)的哈斯图为: e b c d a a为A的极小元,也是最小元; e为A的极大元,也是最大元。 )11设R是集合A上的二元关系,证明:R是传递的,当且仅当t(R)=R。(an: 证明: 若R是传递的,又有R R,对于任何包含R的传递关系 ,都有 ,所以R满足传递闭包定义中 的全部条件,即 t(R)=R。反之,若 t(R)=R,由传递闭包含定义中的条件1可得R是传递的。 )12设集合上的关系 则R

14、在A上构成的等价类是?(an: )13设集合A=,为A上的二元关系, 则是?(an: (1,1),(1,2),(1,3),(2,1),(2,2),(2,3),(3,1),(3,2),(3,3)14设R是一个二元关系,设S=|存在某个C,使R且R,证明R是一个等价关系,则S也是一个等价关系。(an: 1、证明:(1)R是自反,若有xA就有x,xRx,xSS是自反的。(2)因有a,bS且存在c,使a,cR且c,bR R是对称的c,aR,b,cRb,aSS是对称的(3)设a,b,b,cS则存在d,e使a,d,d,b,b,e,e,cRR是传递的a,b,b,cRa,cS 即S是传递的因此得证S是等价关系。)课后习题:p85:5,6p95:3,4p99:4,5p104:2,4p109:2,5,7p113:4,6p119:1,6,8p127:2,7p130:1,2,4p135:2,3,4,p139:3,5p145:1,3,6第四章 函数1设映射都是双射,求证p151:1,3,4,6p156:2,3,4p164:2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