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 ,大小:28.12KB ,
资源ID:1117331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17331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杜甫白居易.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杜甫白居易.docx

1、杜甫白居易第7讲:杜甫、白居易一、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诗人。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拾遗、杜工部。杜甫和李白齐名,并且是好朋友,世称“李杜”。在我们心目中,李白是一个仗剑饮酒、意气风发的形象;而杜甫则是一个穷困潦倒、忧心忡忡的形象。宋代诗人黄庭坚形容杜甫:醉里眉攒万国愁。1、读书和漫游时期杜甫出生在河南巩县一孔简陋的窑洞里,祖父杜审言是有名的诗人,为人很有傲气。杜甫从小就对祖父很崇拜,决心继承祖父的诗歌成就。他七岁作诗,九岁练字,十五六岁时就已很有名气。然而他也很贪玩,家院子里有一棵枣树,平时

2、他和弟妹们常在树下玩耍、嬉戏,当枣子成熟时,则爬上树去打枣子,正如他在百忧集行中说:“一日上树能千回”。大概在20岁时,他开始漫游,四处游览,开阔眼界。首先到了富庶美丽的江南吴、越一带,后又到齐、赵。他晚年回忆说:“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25岁的杜甫登上泰山,写下了他第一首传世名作望岳。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眥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首诗气势磅礴,意境开阔,令人振奋,是一幅非凡的泰山图。全诗以“望”字为中心,首两句是远望之色,中间四句是近望、细望之景,最后是极望之情。全诗字句都经精心锻炼,奇警峭拔,“遒劲峭刻”。从20岁到29岁,杜甫朝气蓬

3、勃,恣意漫游,感受着大唐帝国的繁荣: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齐纨鲁缟车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当时山东的丝绸天下第一。商贾不绝于道路,诗人们随意远行。全国治安状况良好。男人躬耕,女人养蚕织布,家是完整的家,没有突如其来的城市化让大批农民仓皇出走辗转异乡。杜甫29岁回老家成亲,夫人姓杨。婚后杜甫自立门户,在洛阳偏北的首阳山下开辟了几间窑洞。杨氏为他生儿育女,家庭生活充满了温馨。这样的生活持续了三年光景。温馨的窑洞成为杜甫后来的精神家园。三年后,杜甫告别妻儿,到东都洛阳寻找入仕机会。在这里呆了两年,结果并不理想。这两年里,他最大

4、的收获是结识了李白。李白比杜甫大11岁,两人在洛阳一见如故,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在李白带领下,三人同游梁、宋。后来李杜又同游齐鲁,访道寻友,谈诗论文、时事。第二年秋,杜甫将西去长安,李白准备重游江东,他们在兖州分手,此后没有再会面,杜甫为此写过赠李白春日忆李白等诗。2、困居长安时期和李白分手后,杜甫到长安再次寻找机会,并且一呆就是十年。初到长安,他积极与达官贵人接触并投赠自己的作品、不断参加各种考试,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三年后,在高适、岑参等朋友资助下,杜甫在长安南郊的少陵原上盖起了房子,自谓“少陵野老”。安定下来后,754年春,杜甫将家人接过

5、来,一家人团圆了,但家中的开支多了很多,常有赊借。屋漏偏逢连阴雨,这年关中地区连续下了60多天的雨,粮食无法收割都烂在地里,长安城内米价暴涨,杜甫一家的生计成了问题,他就有意无意地过起了到处乞讨的日子。其诗投简咸华两县诸子“饥卧动即向一旬,敝衣何啻联百结”便是他当时生活的真实写照。一家人在长安无法维持下去,杜甫就将家搬到离长安有240里的奉先,这里有杜甫一个远房亲戚当县令,多少有点照应。然后他写下一封封求职信。终于有一天,朝廷任命他为九品的河西县尉,尉相当于今天的县公安局长,负责地方治安。可是杜甫断然拒绝这一职务。原因是他的朋友高适曾当过县尉并辞职,源于“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他一

6、个人徘徊在长安。天宝十一年(752年),李林甫死了,杨国忠继任右丞相。这年三月三上巳节,杜甫在长安曲江边目睹宫中丽人们踏青,写下了七言排诗丽人行: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全诗通过描写杨国忠兄妹曲江春游的情景,讽刺杨氏兄妹骄奢淫逸。揭露了统治者荒淫腐朽作威作福的丑态,从一个角度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夕的社会现实。全诗场面宏大,鲜艳富丽,笔调细腻生动,同时又含蓄不露,能使人品出言外之意。清人浦起龙读杜心解曰:“无一刺讥语,描摹处语语刺讥。无一概叹声,点逗处声声慨叹。”天宝十二年(753),杜甫被委任为右卫率府兵曹参军,负责管理太子东

7、宫卫兵的马匹、兵器等。两年后,因为有了点积蓄,于是杜甫赴奉先探亲。他快马加鞭,日夜兼程,恨不得插翅飞到妻儿身边。因为他们已经三年没见面了。可他未进门却闻到哭声,原来是小儿子刚被饿死。杜甫老泪纵横,心如刀割,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气呵成: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岂知秋禾登,贫穷有仓卒。生当免租税,名不隶征伐。抚迹犹酸辛,平人固骚屑。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忧端齐终南,鸿洞不可掇。这首诗历来被看作是杜甫的“心迹论”,也就是杜甫的心理剖白,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

8、、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他那种心忧天下、推己及人的人文情怀跃然纸上。他先用400多字写天下黎民的不幸,后才转入丧子之痛。他从心底发出了愤怒的吼声: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另一方面就是这首诗的长度,500字。此前还没有人写过这么长的五言古诗。杜甫写这么长,是他看见的、感受到的太丰富了,要表达出来,没有这么长的篇幅不行。这是一个开创,使诗歌可以表现更为广阔的内容,反映更为重大的题材,为后人开了一个先例。3、陷贼和为官时期在咏怀五百字中杜甫表现出对国家和人民的关怀和忧虑。而这种忧虑并不是杞人忧天。755年,“安史之乱”爆发,生灵涂炭,民不聊生,杜甫把妻儿暂时安置在陕西鄜州羌村,他只身走陕北,

9、欲投奔在灵武称帝的唐肃宗。可是在途中他被叛军所俘,押送到长安,被困一年多。杜甫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思家忧国之情倾泄笔端。先后写下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传世佳作。如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又如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后来,唐军在大将郭子仪带领下转败为胜。肃宗将临时皇宫从灵武迁到凤翔。杜甫也被放了出来。他兴奋地去拜见天子,被封为左拾遗,即谏官。但不久,因直言进谏得罪肃宗,无事可干。于是他告假回羌村探亲,有羌村三首问世,其一:峥嵘赤云西

10、,日脚下平地。柴门鸟雀噪,归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惊定还拭泪。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邻人满墙头,感叹亦欷歔。夜阑更秉烛,相对如梦寐。长安收复后,杜甫举家迁往长安。但好景不长,因杨国忠的后任李辅国排除异己,杜甫受牵连被贬陕西华州任司功参军。主管礼仪教育医疗。后洛阳收复,妻儿回首阳山窑洞,杜甫处理完政务后也回家团聚。然时局多变,史思明又攻陷洛阳。唐军为补充兵力,到处抓壮丁,十室九空。杜甫在从洛阳返回华州的路上,途经潼关时,看到官兵抓人连老人和小孩儿也不放过,他愤然写下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

11、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759年,随着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中大旱饥荒,杜甫辞去华州职务,举家迁往甘肃秦州。三个月后又辗转到成县。这两个地方皆地僻山恶,一家人温饭不济。于是决定南下成都。4、西南飘泊时期在去成都途中,他一边关山跋涉,一边诗作不断。自己漂泊,仍心系兄弟友人: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此生。梦李白二首: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经过一年跋涉,到了成都。四川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来到成都后,一家人先是借住在一座古寺

12、里,家里都揭不开锅了。杜甫自己有所记载:“入门依旧四壁空,老妻睹我颜色同,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没有办法,杜甫只好硬着头皮,给老乡、彭州刺史高适发出求援信:“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高适从百里之外背米来接济他,邻里又送他些小菜,使他免却了无米之炊的困苦。杜甫有诗:“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故人供禄米,邻舍与园蔬。”不久,严武调任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使,主管四川军政。杜甫和严武的父亲严挺之很熟,和严武也是好朋友,所以严武对杜甫很照顾,聘他作事,还为杜甫向朝廷要了个“检校工部员外郎”的职务。这样,他终于可以安稳的住下来了。借居的寺院比较破败,不能久住。在朋友们

13、帮助下,他开始谋划兴建草堂。选择的地点是成都西郊的浣花溪旁,杜甫来考察地址,写下自己的所见: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消客愁。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草堂建好后,杜甫又向朋友们借来桃树、松树、竹子栽在周围,经过两年苦心经营,终于初具规模。诗人很高兴,特别写了一首堂成,记述草堂落成时的愉快心情:背郭堂成荫白茅,缘江路熟府青郊。桤林碍日迎风叶,笼竹和烟滴露稍。草堂建好后,杜甫住了一年多就离开了。不久就破败了,晚唐郑谷来的时候已经是:杜甫台荒绝四邻了。到了北宋元丰年间重修了草堂,以后历经修建,形成现在的规模。在成都三年,是杜甫后半生最美好的时光。他写了很多轻松的小诗,描写日常生活中的小场景、小

14、事物,写得极有韵味,如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这期间,杜甫闲居在家,多蒙在附近彭州任刺史的高适、崔县令、王县令等友人的馈赠,他们常在一起饮酒对诗,感怀时事。且看客至: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有时一个人去江畔散散步,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之一、二: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依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杜甫用自己的诗笔将生活的美丽呈现在我们面前,

15、这些诗句浸透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让我们感到一颗博大而充满感情的心灵。诗人崇拜孔明,在成都自然要拜谒武侯祠。蜀相得以独步古今: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处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提到成都草堂,谁又能忘记杜甫那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悲天悯人,感天动地。这是一种多么宽广博大的爱!可惜,风云突变。762年,玄宗病死,肃宗病重。李辅国作乱,肃宗在乱中吓死了,唐代宗即位。不久严武调往京师修皇陵。后一任府尹作乱,成都发生兵变。杜甫在成都

16、呆不下去,在朋友帮助下迁往梓州。这年十月,历时七年的安史之乱以唐王朝胜利告终。七年战乱,大唐的人口锐减了2/3多。战乱何其惨烈!当唐军收复河南河北时,颠沛流离中的杜甫写下了伟大的诗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诗人恋国思乡心情何其急切,可回家的路又是何等漫长与艰难!为了一家人活下去,他们一路走走停停,没钱的时候便就地停下种地卖药,聊以糊口。他们途经夔州,一呆就是两年。诗人一生诗作大半散佚,今存1400多首,而在此两年间就有诗作400多首。杜甫在渝州顺江而下,写旅夜书怀为自己画像

17、: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路过岳阳,他登上岳阳楼写道: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大历五年(770)夏,杜甫因避兵乱乘船到耒阳,恰遇大水,船泊在方田驿。因无食物,不免挨饿。耒阳县令聂某得知,把他接到县衙,给他送来了牛肉白酒。杜甫吃得过多,就在一个晚上死了,是年59岁。根据郭沫若考证,说聂县令所送牛肉很多,杜甫一次没有吃完。时在暑天,冷藏不好,容易腐化。腐肉是有毒的,杜甫是中毒而死。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他嫉恶如仇、敢于批评和揭露朝廷腐败、社会黑暗现象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怀念。二、白居易白

18、居易(772-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称白香山、白傅或白太傅。原籍太原,后迁下邽(陕西渭南县)。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是中国文学史上堪与屈原、李白、杜甫等并列的一流大诗人。1、少年才子白居易出身于小官僚家庭。他的祖父、父亲都是明经出身,做过县令一类的小官,可谓诗书门第。大历七年(772),白居易生于河南荥阳。父亲白季庚已44岁,母亲陈氏年仅18岁,估计是其父新纳的年轻姨太。父亲给他取名叫“居易”,估计是取自礼记中庸里的“君子居易以俟知命”这句话。字“乐天”大概是取自周易系辞里的“乐天知命故不忧”这句话。白居易从小就十分聪明,才六、七个月大时,奶妈抱着他教他认“之”、“无”比

19、较简单的字,稍大一点,奶妈问他哪个字是“之”哪个字是“无”,他居然能一下子指出来,可见从小便有书香缘。后来,母亲“样执诗书,昼夜教导”,给了他很好的教育。白居易在五六岁上就开始学写诗,八九岁时就能按照复杂的声韵来写格律诗了。唐德宗建中元年(780),白季庚授徐州彭城县县令。第二年,十一、二岁的白居易便随母亲到了徐州。这时,徐州附近战事频仍,徐州又是兵家必争之地。白季庚便将白居易送到苏州、杭州去投亲靠友。当时苏州刺史韦应物、杭州刺史房孺复,都是很有名气的诗人。他们常常与当地一些有才之士在一起饮酒赋诗、游赏名胜。这对少年白居易有很大影响,他立志要成为像他们那样的人。大约在贞元三年(787)初,16

20、岁的白居易带着自己的诗稿,到了京都长安求仕。一天,他拿着自己的诗文去拜见顾况。顾况当时任著作郎,又是颇有名望的老诗人。顾况看到他姓名有“居易”二字,便很诙谐地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及披卷读到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时,不禁大为惊奇,拍案称绝,马上改变语气,郑重地说:“有句如此,居天下有甚难!老夫前言戏之耳。”顾况虽欣赏他的天才,却无力举荐他。白居易在长安旅居三年多,终未实现进入仕途的希望。于是他转变念头,决心通过考试实现自己的愿望。2、仕途沉浮白居易生活的时代,是唐朝经过安史之乱,结束了它的极盛时期,而走向衰败的极端苦难动荡的时代。白居易把儒家

21、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奉为处世哲学,想通过皇帝来改革政治,恢复唐朝的国威。贞元六年(790),白居易离开长安回到家里。当时他的家已迁到符离(今安徽宿县)。他发奋读书,准备应试。每天“昼课赋,夜课书,间又课诗”,累得“口舌生疮,手肘成胝”。经过几年努力,他于贞元十五年(799)顺利通过宣州的乡贡考试,第二年又在长安考中了进士。同榜共取17名,他列第4,是年龄最小的。后来,白居易不无得意地写道:“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803年,32岁的白居易又参加了拔萃科考试。同科只录取8人,他又考中了,官授秘书省校书郎。宪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参加“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的制举考试,以

22、第四等入选,补为周至县尉。这期间,他真切地看到了人民贫困不堪的苦难生活,写下了同情劳动人民悲惨境遇、斥责统治阶级不劳而食的名诗观刈麦等。他又想到唐玄宗迷恋女色,荒废国政而招至“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极大痛苦,写了叙事诗长恨歌,揭露唐玄宗荒淫误国,又赞扬杨贵妃的忠贞爱情,成了古代文学中的珍品。元和三年(808),白居易被召回长安,拜左拾遗。这期间他经常冒着危险,“有阙必规,有违必谏,朝廷得失无不察,天下利害无不言”,劝谏唐宪宗修明朝政,减轻人民痛苦,与宦官、世族官僚集团进行了不妥协的斗争。唐宪宗虽然励精图治,想重振中央权威,可是对于他的极言直谏,心里很反感。有一次他对宰相李绛说:“白居易小子,

23、是朕拔擢致名位,而无利于朕,朕实难奈。”除直言进谏外,白居易还通过自己的诗作,对朝廷和贪官污吏进行尖锐的揭露和批判。著名的秦中吟10首和新乐府50首等讽谕诗便是在这时写出来的。这些诗象弩箭似地射向黑暗的现实,几乎刺痛了所有权豪们的心,使得他们“变色”、“扼腕”、“切齿”。元和九年(814),白居易改任太子左赞善大夫。第二年六月,长安发生了一起震动全国的事件。那天一早,宰相武元衡上朝,刚刚出门就被刺客杀死。同一时间,御史中丞裴度也在上朝路上被刺客砍伤头部。白居易满腔激愤,认为这是朝廷的奇耻大辱。他当天中午就向皇帝上书,主张缉拿凶手,以肃法纪。可是宦官集团却大作文章,攻击白居易只是宫官,按规定不能

24、参与朝政。又攻击他先于谏官,上疏论事,这是藐视朝廷规矩。他们还诬告白居易“有伤名教”,对母亲照顾不周,致使母亲堕井而死,有亏人子之道。在宦官集团的群起攻击下,白居易终于被排挤出了朝廷,贬官为江州司马。江州之贬对白居易是个极其沉重的打击。此后,随着政治环境的日益险恶,他的思想开始转向明哲保身的一面,佛道思想在他心里日渐滋长。他陷进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的矛盾之中。在这一思想支配下,他在诗歌创作方面也以大量的“闲适诗”、“伤感诗”,代替了以前洋溢着战斗激情的“讽谕诗”。这期间,他满怀抑郁,创作了另一首长诗瑟琶行,借描写一位飘零憔悴、流落江湖的长安妓女,倾吐自己被排挤贬官的遭遇,成为动人心弦的

25、千古名作。尽管如此,他的兼济天下之志仍未完全消失,对人民的热爱和同情始终如一。他总是力图做些有益于人民的事。元和十四年(819),他调任忠州刺史。看到人民生活非常艰苦,就采取了三条措施:一是“劝农”,即号召州民开荒生产;二是“均赋税”,即按生产率纳税,使富豪们多纳税,贫苦农民少负担些;三是“省事宽刑”,即节省官府开支,减轻人民负担,同时减轻刑罚。他还亲自带领人们植树造林,改变荒山秃岭的自然环境。忠州人民为了纪念他,特意建了“白公祠”。长庆二年(822)七月,白居易调任杭州刺史。他“平旦起视事”,“亭午卧掩关”,办事十分勤勉。来往公文亲自处理;境内的孤儿、寡妇以及无人赡养的老人,他时时给予关心。

26、当时杭州人民饮水特别困难。他亲自调查研究,组织群众一面疏通井源,解决饮水问题;一面修建了西湖白沙堤,蓄水灌田,使沿堤1000多亩土地得到灌溉,免除了旱涝威胁。后人称之为白公堤。当他于长庆四年(824)五月离杭州时,当地人民扶老携幼为他送行。人群阻断了道路,许多老人流着眼泪,抓住马缰绳不放。在杭州,白居易还写下了他的另一首名诗钱塘湖春行: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白居易在杭州的政绩,得到了唐敬宗的嘉奖和重视。宝历元年(825年)三月,又调任苏州刺史。苏州是东南唯一大郡。白居易到任后,整天忙于政事

27、,集中精力解除民间疾苦,采取简化政事、平均赋税和工役等措施,使人民得到一定程度的休养生息。一年多后的宝历二年(826)九月,白居易因身体有病而辞职。消息一传开,州民便成群结队来挽留他,劝他不要离去。临行那天,苏州官员和居民抬着丰盛的酒席,带着乐队,站满大运河两岸为他送行。许多人痛哭流涕,还有些人跟着船追送了十几里不肯回去。诗人刘禹锡形容:“苏州十万户,尽作婴儿啼。”3、退隐辞世苏州“病免郡事”后,白居易看到党争愈演愈烈,朝政日益腐败,觉得实现“兼济天下”之志实属茫然,于是决定走“独善其身”的道路。此后他连任了秘书监、刑部侍郎、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多属闲官,过着一种半官半隐的生活。开

28、成四年(839),67岁的白居易患了风疾。会昌二年,71岁的白居易罢太子少傅,以刑部尚书的官职宣布退休。他在诗中写道:“人言世事何时了,我是人间了事人。”从此他居住洛阳,和香山寺的僧人如满结香火社,最终皈依佛门,过起了真正的归隐生活。会昌六年(846)病逝,终年75岁,葬在洛阳香山寺里。唐宣宗写吊白居易诗:“缀玉联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白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他前半生的文学主张很著名。与元九书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寄唐生诗云:“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另一方面,他也主张文学要吟咏性情,愉悦心意。白居易生前多次编集自己的诗文。他逝世前一年作白氏长庆集序云:“白氏前集长庆集五十卷,元微之为序;后集二十卷,自为序;今又续后集五卷,自为记。前后七十五卷,诗笔大小凡三千八百四十首。集有五本:一本在庐山东林寺经藏院,一本在苏州南禅寺经藏内;一本在东都圣善寺钵塔院律库楼;一本付侄龟郎;一本付外孙谈阁童。”由于五本分藏,他的诗文基本得以保存。今存白诗二千八百多首,文八百多篇。他的诗流传极为广泛。在我们心目中,白居易是和卖炭翁联系在一起的。他发起的“新乐府运动”为诗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