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26 ,大小:178.64KB ,
资源ID:1108574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08574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训诂学讲义.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训诂学讲义.docx

1、训诂学讲义 訓詁學 目 錄 第一章 訓詁和訓詁學 第二章 訓詁學的功用 第三章 訓詁的類型上古書注解 第四章 訓詁的類型中語文辭書 第五章 訓詁的類型下其他訓詁專書 第六章 訓詁的條例和術語 第七章 考釋詞義的方法 參考書目 周大璞 訓詁學初稿 武漢大學出版社 陸宗達 訓詁簡論 北京出版社2002年 陸宗達、王寧 訓詁方法論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3 陸宗達、王寧 訓詁與訓詁學 山西教育出版社 1994 郭在貽 訓詁學 中華書局 2005年 馮浩菲 中國訓詁學 山東大學出版社 2003 第一章 訓詁和訓詁學 第一節 什麼是訓詁 訓詁學是我國傳統語言學即舊稱“小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以歷代

2、的訓詁理論和實踐為研究對象。訓詁學知識是學習和研究中國古代文獻者所必須具備的。 車站的站,如何解釋? 元代时的驿站,蒙古语叫站赤(jamuci),“站赤者,驿传之译名也。”汉文的“站”,藏文的jam或vjam均系蒙古语jam的音译(汉文典籍中初音译为“蘸”),即汉语的“驿”之义。故而驿传在元代汉文文献中,也称驿站,由此产生了“驿站”的称呼。 “訓”字的產生年代較早,先秦時代就已經多見使用。說文言部:“訓,說教也。”國語:“是為明訓”,本義是勸導、教誨,引申出訓釋、解說義。“乖觉聆训” “詁”有名詞、動詞二義,產生年代也不晚。 名詞的“詁”,爾雅釋詁為較早用例。說文云:“詁,故言也。”初哉首基肇

3、祖元胎俶落权舆,始也。林蒸天帝皇后辟公侯,君也。 動詞的“詁”,說文言部:“詁,訓故言也。” 唐孔穎達詩周南關雎“詁訓傳”疏:“詁者,古也,古今異言通之使人知也;訓者,道也,道物之貌以告人也。”都以訓釋故言(古語)釋“詁”。 是“詁”也可作“故”,既可指古語,名詞;也可指動詞,指解釋古語。“故”和“詁”是古今字。 從漢代開始,出現了“訓詁”一詞。揚雄答劉歆書云:“獨蜀人有嚴君平、臨邛林閭翁孺者,深好訓詁,猶見輶軒之使所奏言。”古代使臣乘坐的一种轻车 “訓詁”當屬同義連文,指對古語作解釋。以“詁”為故言古語,對古語所作的解釋也叫“訓詁”。 “訓詁”又可作 “詁訓”、“訓古”,產生的年代比“訓詁”

4、、“訓故”要晚。 “訓詁”、“訓故”、“詁訓”、“訓古”意思相同,兼有動詞和名詞兩種詞性:作動詞時,指對古語作解釋;作名詞時,指對古語所作的解釋。 雖然最初的“訓詁”、“詁訓”等是指解釋古語或對古語的解釋,但隨著古書注解方法和有關的語文研究的發展,訓詁的內容就變得更加廣泛了。舉凡訓釋字詞、串講句意、分析篇章結構,以至對古書中的語法修辭、典故制度等方面的問題的說明,都屬於訓詁的範圍。 第二節 訓詁的起源 “訓詁”、“訓故”等術語起源於漢代,但訓詁實踐本身的起源則要早得多。 語言是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的。產生訓詁的原因,主要就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時間的推移,語言發展變化,後人讀前人乃至當代人的作品,

5、就已經有語言上的障礙而不能通曉,需要有人來疏通解釋。於是,訓詁就應運而生。 既然訓詁就是解釋古代語言的意思,那麼,伴隨著語言的產生,訓詁也就產生了。文字尚未產生之前的訓詁當然無法知道,追尋訓詁的源頭,只能從有文字記載開始。 據學者研究,早在殷商甲骨文當中,就已經出現了訓釋性的語句,這大約可以算是最早的訓詁現象了。殷墟文字缀合261:“辛亥卜,內贞問卦:帝于南方曰微贞:帝于东方曰析,风曰协。 到了春秋、戰國時代,訓詁的例子就更多了,不少經、傳本文中就有訓詁語句,解釋個別字詞。具體來看,其內容大致可分為以下三類。 一、傳文對經文的解釋。先秦時期出現了不少對專書或篇章進行解釋的著作,它們大多是對經義

6、的比附和義理的推闡,雖然不像後世的訓詁那樣有系統,但其中也不乏一些訓詁材料。 比如,早期的某些“傳”,本來是對經文的解釋,後代纔歸入“經”的範圍。這裏面,就有易傳和春秋三傳。六藝經傳 易經除了經文卦辭、经分为上经和下经。上经三十卦,下经三十四卦,一共六十四卦。(包括卦名、卦形)、爻辭(包括爻題)。卦爻是易经的基本因素,分阳爻()、阴爻(-),把三爻重叠起来,构成八卦,即乾(三阳爻天)、坤(三阴爻地)、震(下一阳爻上二阴爻雷)、巽(下一阴爻上二阳爻風)、坎(上下皆阴爻中一阳爻水)、离(中一阴爻上下皆阳爻火)、兑(上一阴爻下二阳爻澤)、艮(上一阳爻下二阴爻山)。八卦再重叠起来,构成六十四卦,如否极

7、泰来之“泰”乃上坤下乾,“否”乃上乾下坤;每卦均有六爻。经包括六十四卦的卦象、卦名、卦辞、爻辞四部分。卦辞是解释全卦的含义,爻辞是解释每一爻的意义。 秦漢時期(部分是戰國時期的產物),出現了偽託孔子作的易傳传一共七种十篇,分别是:彖(tun)上下篇、象上下篇、文言、系辞、上下篇、说卦、杂卦和序卦 ,其中包含了不少訓詁資料。例如: 需,須也。師,眾也。(彖上) 乾,健也。坤,順也。震,動也。巽,入也。坎,陷也。離,麗也。艮,止也。兌,說也。(說卦) 、彖是专门对易经卦名和卦辞的注释。、象是对易经卦名及爻辞的注释。、文言则专门对乾、坤二卦作了进一步的解释。、系辞与彖、象不同,它不是对易经的卦辞、爻

8、辞的逐项注释,而是对易经的整体评说。它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对易的产生、原理、意义、及易卦占法等等方面,全面、系统的说明。它阐发了许多从易经本义中看不到的思想,是易经的哲学纲领。其内容博大精深,是学易的必读之篇。、说卦是对八卦卦象的具体说明,是研究术数的理论基础之一。、杂卦则是将六十四卦,以相反或相错的形态、两两相对的综卦和错卦,从卦形中来看卦与卦之间联系。、序卦则讲述了六十四卦的排列次序。 春秋一書,後來有左傳、公羊傳、榖梁傳為之作傳。三書雖說同傳春秋,但性質很不相同。公羊傳、榖梁傳以闡釋經文詞句的含義和寓意為主,有相當多的訓詁材料。 春秋桓公三年:“秋,七月壬辰朔,日有食之,既。”公羊傳:“既者

9、何?盡也。” 春秋僖公二十年:“二十年,春,新作南門。”榖梁傳:“作,為也。有加其度也。” 左傳則不同,它實際上是以春秋為綱,加入歷史資料後編寫而成的。側重於敍述史實,而不重在闡釋微言大意。在敍事過程中也有一些解釋經、傳字詞的地方。如: 隱公九年:“凡雨,自三日以往為霖。” 天之无烈风淫雨。书大传四。注:“淫雨谓之霖。”不知短发能多少,一滴秋霖白一茎。唐韩偓秋霖夜忆家 莊公三年:“凡師,一宿為舍,再宿為信,過信為次。” 二、引前代典籍而釋義。比較多的是對引文的直接解釋,如: 書曰:“洚水警余。”洚水者,洪水也。(孟子滕文公下) 詩大雅板曰:“天之方蹶(ju 動也),無然泄泄。”孟子:“泄泄,猶

10、遝遝也。”或訓為“多”。 其樂融融、其樂泄泄。 三、解釋本書詞語。這種情況最多,例如: 政者,正也。(論語顏淵) 分人以財謂之惠,教人以善謂之忠,為天下得人者謂之仁。(又孟子滕文公下) 在此基礎上,又有進一步辨析同義詞或近義詞的,如: 凡師,有鐘鼓曰伐,無曰侵,輕曰襲。(左傳莊公二十九年) 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孟子梁惠王上) 寧為雞口,不為牛後 战国策韩策一:“臣闻鄙语曰:宁为鸡口,无为牛後。今大王西面交臂而臣事秦,何以异于牛後乎?” 会意。金文,从“彳”( ch),表示与走路有关,从“幺”( yo,小),从“攵”( su),是“足”的反写,有“行路迟缓”

11、的意思)。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幺者小也,小而行迟,后可知矣。”本义:迟到,走在後。 總起來看,這一時期的訓詁尚是處於一種自發的、初始的階段,許多解釋與其說是解釋詞義,不如說是闡釋作者的觀點和見解,因而它並非是孤立地作解釋,而是與全篇或上下文融為一體,成為表達思想的有機組成部分。其中的一些解釋有隨意發揮的性質,缺乏理據。故從嚴格意義上講,還只是訓詁的原始現象,屬於萌芽時期。真正意義上的系統的訓詁工作是從漢代開始的。第三節 什麼是訓詁學 懂得了什麼是訓詁,那麼什麼是訓詁學也就不難理解了。“夫所謂學者,有系統條理,而可以因簡馭繁之法也。”訓詁學是研究訓詁實踐和理論的一門科學,是對訓詁知識的理性認識

12、和系統把握,用以指導訓詁實踐,使之規範化、條理化、科學化。 前人時賢對何謂訓詁學發表了各自的意見。例如: 黃侃說:“真正之訓詁學,即以語言解釋語言,初無時地之限域,且論其法式,明其義例,以求語言文字之系統與根源是也。”(文字聲韻訓詁筆記訓詁筆記上訓詁學定義及訓詁名稱) 許嘉璐說:“什麼是訓詁學?這就是從語言現象裏頭概括出規律,從前人用語言解釋語言的實踐裏總結出經驗和教訓,並把它系統化、理論化。”(訓詁學的衰微與復興,載訓詁研究第一輯) 概言之,訓詁學就是研究訓詁的學問。它屬於漢語言文字學的一個分支,其任務是對零散的、感性的訓詁現象作理論上的歸納和總結,揭示規律,闡述義例,在此基礎之上探求研究規

13、律,總結方法手段,用以指導訓詁實踐并準確詮釋文獻。第四節 訓詁學和相關學科的關繫 訓詁學屬於漢語言文字學的一個分支,那麼,它和漢語言文字學的其他分支包括音韻學、文字學、語義學、詞彙學、語法學、修辭學等必然有著密切的關繫;訓詁學還和古典文獻學中的版本目錄學、辨偽學、校勘學以及古典解釋學等有著密切的聯繫。 總之,訓詁學需要綜合運用、借助這些學科的理論、方法和成果來進行研究。以下,就訓詁學和相關學科的關繫作一概要的論述。 一訓詁學和音韻學 訓詁學的目的是研究如何正確解釋古書中的語言,而語音是語言的物質外殼,也是詞的存在形式,訓詁學和音韻學的關繫自然是密不可分的。 明代方以智說:“欲通古義,先通古音。

14、”(通雅卷首音義雜論) 清代戴震說:“故訓音聲,相為表裏。”(戴震集卷十六書音均表序)都很好地闡明了這個道理。 訓詁學和音韻學的關繫,在破除假借、探討詞源等方面尤為密切。 古書多假借,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說:“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許慎說的是造字假借,是指語言中某些詞有音無字,借用同音字來表示。 如“汝”,本來是一條河流名,借作第二人稱代詞。 “來”,本義是小麥,借作來往的來。 還有一種是用字假借,一般稱之為通假,是指本來有這個字而不用,借用了另一個音同或音近的字來表示。 如借“蚤”為“早”,借“罷”為“疲”等。嚴格地說,造字假借和用字通假不同,但習慣上也把後者稱為假借。不論

15、那一種假借,其特點都是許慎所說的“依聲託事”,必須從聲音入手尋找線索;不明於此,就會產生錯誤。 二訓詁學和文字學 語音是詞的存在形式,文字則是詞的書寫形式。文字學是研究文字的起源、發展、性質、體系以及文字形、音、義的關繫的科學,漢字表意文字的特點,決定了我國古代文字學的特殊地位以及它和訓詁學之間的密切關繫。 文字學可以幫助瞭解字的本義,使訓詁學家的形訓有了基礎。形訓是傳統的訓詁方式之一,指通過分析文字的形體構造來解釋字義。既然要分析文字的形體,那麼識別形體是第一要素。 在這方面,許慎的說文解字給人們提供了很好的依據。說文自部:“自,鼻也。象鼻形。”小篆寫作 ,甲骨寫作 (甲三九二),象人的鼻子

16、形狀,是“鼻”的初文。由“自”組成的漢字,常和鼻子或鼻子的功能有關,如“臭”、“息呼吸時進出的氣”等。後來為了區別“自”被借作代詞等其他意義,就又造了從自、畀的“鼻”。 三訓詁學和語義學 語義學(semantics),指對自然語言中詞語意義的研究,语义学研究目的在于找出语义表达的规律性、内在解释、不同语言在语义表达方面的个性以及共性。从严格意义上的语言学研究来分类,在现代语言学的语义学中,可以分为: A 结构主义的语义学研究(研究的内容主要在于词汇的意义和结构,比如说义素分析、语义场、词义之间的结构关系等等 ) B 生成语言学的语义学研究(生成语义学借鉴了结构语义学对义素的分析方法,比照生成音

17、系学的音位区别特征理论,主张语言的最深层的结构是义素,通过句法变化和词汇化的各种手段而得到表层的句子形式)。 源自於西方語言學家。1893年,法國學者M佈雷阿爾第一次使用“語義學”名稱,並於1897年出版了專著語義學探索。 在由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組成的傳統語言學的三個部門中,訓詁學是主要從語義的角度來研究古代文獻的一門科學,這是由訓詁的核心工作解釋字詞這一性質所決定的。因此,訓詁學和語義學特別是歷史語義學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繫,它研究的重點是語義。 但訓詁學並不等同於語義學,因為和屬於純語言學的語義學相比,訓詁學涉及到的範圍要寬廣得多。 陸宗達在訓詁簡論中所列舉的“保存在注釋書和訓詁專書中的訓

18、詁內容”就包括了解釋詞義、分析句讀、闡述語法、說明修辭手段、闡明表達方法、串講大義、分析篇章結構等七項; 四訓詁學和詞彙學 詞彙學(lexicology),現代語言學的一個部門。傳統上把詞彙學分成三個分支,即:研究詞彙的起源和發展的歷史的,叫歷史詞彙學;研究某個時期的詞彙系統的,叫描寫詞彙學;研究語言詞彙的一般理論的,叫普通詞彙學。(參看辭海語言文字分冊) 既然訓詁就是解釋(古代的)語言,而訓詁學又是研究訓詁的學問,那麼,它和詞彙學特別是歷史詞彙學就有著密切的關繫。但兩者不能混而同之,這是因為: 訓詁學和詞彙學研究的對象及範圍不同。訓詁學以古代的訓詁實踐、理論為研究對象,涉及到的內容除了詞義問

19、題外,還包括文字音韻、句讀、語法、修辭以及典章制度、天文地理、動物植物等等,面比較廣;詞彙學只研究詞的構造、詞彙的發展、構成及其規範。 訓詁學和詞彙學研究的側重點不同。傳統訓詁學的“重點在於具體詞義的考釋”(蔣紹愚古漢語詞彙綱要26頁),而“現代詞彙學著重理論模式的建立”(中國大百科全書語言文字卷40頁),兩者的差異顯而易見。 五訓詁學和語法學 語法學是研究語言結構規律的科學。訓詁學研究離不開語法學的幫助,反之亦然。 近代學者楊樹達曾經說過:“治國學者必明訓詁,通文法。蓋明訓詁而不通文法,其訓詁之學必不精;通文法而不明訓詁,則其文法之學亦必不至也。”(高等國文法序例補序)闡明了訓詁和語法必須結

20、合起來學習的道理。 在我國,語法作為一門獨立的學問,是從近代學者馬建忠馬氏文通開始建立起來的。但這不等於說古代沒有一定的語法觀念和研究。伴隨著訓詁實踐,古代的訓詁學家很早就有了語法觀念。在他們的不少著作中,如注釋類的詩經的毛傳、鄭箋,左傳的杜預注、孔穎達疏等;訓詁專書類的爾雅、說文等,都已經有一些精當的語法闡述。 在歷代的訓詁學研究中,清代學者的成就最大,一個重要原因在於他們懂得語法,並善於利用語法規律來解決訓詁問題。 例如:漢書卷四三陸賈傳:“(南越王趙)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國,故王此。使我居中國,何遽j不若漢?”唐顏師古注“何遽”句說:“言有何迫促而不如漢也。” 用“迫促”解釋“遽”,不確。

21、這裏的“遽”,應該是遂、就義,副詞。 清劉淇助字辨略卷四“遽”條云:“遂也。史記越世家:何遽不為福乎!甘茂傳:君其試臣,何遽斥乎!又通作渠。史記南越傳:我居中國,何渠不若漢?索隱云:漢書渠作遽。”在先秦及秦漢的典籍中,經常有“何遽”、“豈遽”、“奚遽”、“庸遽”等連用的例子,“遽”義並同。顏師古把“遽”解釋為迫促,顯然是誤解了詞性。 訓詁學和古典文獻學中的版本目錄學、辨偽學、校勘學以及古典解釋學等的密切聯繫。(從略) 第二章 訓詁學的功用 一門學科的興起,必然要和社會的需求相適應,訓詁的產生和發展也不例外。東漢王充論衡自紀裏說,“古今言殊,四方談異”,語言不僅有古今之殊、方言之異,而且也有雅俗

22、之分。 語言自從它產生之日起,就處於運動、變化的狀態當中,隨著社會的發展而發展。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固有的音讀規律、常用詞彙和語法規則。上古的語言不同於中古,中古的語言有別於近代,年代越久,差別越大,這就為後人閱讀前代作品帶來困難;就是同時代的作品,也會因地域、文質的差異而產生隔閡,於是,訓詁就應運而生了。 對兩千多年的訓詁實踐作綜合整理、系統研究,總結經驗,揭明規律,是訓詁學應做的工作。那麼,對於從事我國古典文獻和傳統文化及相關學科學習、研究的人來說,系統學習訓詁學有什麼功用呢?這個問題大體上可從以下幾方面來看。 第一節 指導古文學習 接觸古典文獻特別是先秦兩漢典籍,首先要過的就是語言關;語言

23、關不過,就沒有辦法瞭解作品的思想內容。在語言的三要素中,詞彙是第一位的,也是至為重要的一關。 王力也曾指出:“古代漢語的問題,主要是詞彙的問題,語法的關繫不大。學生們讀不懂古書,在多數情況下,都是因為他們不懂文字的意義,而不是因為他們不懂古代語法。”(古代漢語教學參考意見,1980年修訂本) 的確,古書是難讀的;而學習訓詁學,則可以掌握正確的詞義訓釋原則,鞏固、加深已經學過的古漢語詞彙知識,瞭解古代訓詁著作的體例術語及古書的常見文例,這都有助於提高閱讀古書的能力。 牀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 李白靜夜思 对于这首诗中的床,民间有2种观点,一是指床即马扎,因为以前的汉民族

24、是席地而坐的,没有凳子与椅子。马扎来自胡人,又称胡床,是蒙古民族挂在马背上的小板凳,下马的时候可以坐着休息一下。杜甫在树间一诗中曾写道:“岑寂双柑树,婆娑一院香。交柯低几杖,垂实碍衣裳。满岁如松碧,同时待菊黄。几回沾叶露,乘月坐胡床。”明白解释了胡床是一种坐具。在这首诗中,杜甫和李白一样,在庭院里的月光里,坐着小马扎观景。 另有一解认为,床是“井栏”的意思。辞海里明确注释,床是“井上围栏”。李白的静夜思作于公元727年,现在的湖北安陆。古人把“有井水处”称为故乡。诗人置身在秋夜明月下的井边上,举头遥望,顿生思乡之情。 扬之水先生说胡床与交椅兼及唐代的床前月色一文,否定了马先生的观点。文中征引了

25、很多文献资料和图片资料,一则证明唐人举胡床,不会独以一个“床”字而名之,意谓诗中之“床”不是指“胡床”马扎;一则证明“床”的概念发展至唐,已变得格外宽泛:凡上有面板、下有足撑者,不论置物、坐人还是睡卧,它都可以名之曰床。虽然该文没有确定床是卧具还是坐具,但认为李白在室内望月思乡是毋庸置疑的。 “床”,异体为“牀”。形声字,从木,爿声。“牀”的本义为坐卧的器具,也写作“床”。甲骨文“爿”是有牀脚、牀面的物体的象形,应契刻之便竖书作“爿”,当为“牀”的本字;后于“爿”旁加“木”,以明示其制作材料为木头。说文:“牀,安身之坐也。从木,爿声。字亦作床。古闲居坐于牀,隐于几,不垂足,夜则寝,晨兴则敛枕簟

26、。”“床”字有多种释义。康熙字典对“床”字给出二义:“人所坐卧曰床”,“又井干曰床”。辞海解释,“床”字有三义:“卧具也,古坐具亦曰床”;“井上围栏”;床形物。河南信阳长台观出土的战国彩漆大床,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床实物。晋代著名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中所画的床已和今天的床相近。但是,古代的床往往“身兼数任”可坐、可卧、可读书、可就餐等。唐代以降,桌椅出现,床才由最初的多功能家具,慢慢变为纯粹的睡卧用具。 一掌握正確的詞義訓釋原則 訓詁學的一個重要訓釋原則,是要有語言發展的歷史觀點。語言是在不斷發展變化中的,作為訓詁對象的詞彙也不例外。這就告訴我們,在碰到古今同形的詞語時,要注意掌握其古代的含義,不

27、能以今度古,望文生訓。如: 偷 現代是偷盜的意思,古代則不同。 如商君書農戰一篇中數次出現此字,“民不偷淫則多力,多力則國彊”、“善為國者,倉廩雖滿,不偷於農”;又君臣:“治軍事,故軍士死節而農民不偷也。” 這些“偷”都不能理解為偷盜或偷竊,而是“苟且”義(蔣禮鴻注“偷淫”曰:“苟且曰偷。不務農戰而謀為他務,是偷淫也。”見商君書錐指20頁)。先秦文獻中的“偷”都不作偷盜講,這是需要注意的。 二合理利用注解 通過教材對古代注解、語文辭書和訓詁專書的介紹,可以瞭解訓詁學的體例、術語、主要內容及常見文例,懂得怎樣利用古注和一些基本的訓詁學著作。 這樣,當我們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時,能夠利用前人的成果解決

28、問題。這裏,首先要注意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例如,“鄭伯克段于鄢”,是左傳中一段很有名的故事,出自隱公元年,許多古漢語教材都選了。其中有這樣幾句:“小人有母,皆嘗小人之食矣,未嘗君之羹。”上文明明說“公賜之食,食捨肉”,這裏為什麼說“未嘗君之羹”呢?這個“羹”是今天所說的羹湯的意思嗎? 王力主編古代漢語沒有注“羹”字。要瞭解這個詞,可以查閱杜預的左傳注。杜注:“食而不啜羹,欲以發問也。宋華元殺羊為羹饗士,蓋古賜賤官之常。”又桓公二年:“大羹不致,粢食不鑿(zo舂米使之精白 )。”杜注:“大羹,肉汁;不致五味。”把杜氏這兩條注結合起來看,可以得知“羹”是一種帶汁的肉食,和現今的含義不同

29、。 三知其然並且知其所以然 訓詁學是一門實用性很強的學問。對大學文史哲專業的同學來說,已經學過古代漢語課,為什麼還要學習訓詁學呢? 對這個問題,著名學者洪誠是這樣回答的:“研究過訓詁學與否,在閱讀古籍時,解決問題的效果是不一樣的。前者解決問題的辦法比較多,分析問題比較細緻、準確;後者每失之籠統,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甚至會產生不應有的錯誤。”(訓詁學第一章緒論) 的確,在古文的閱讀中,如果具備一定的訓詁學知識,就可能理清詞義演變的脈絡和線索,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可以舉例來看: 伐 論語公冶長:“顏淵曰:願無伐善,無施勞。” 王力主編古代漢語注:“伐,誇耀。”這個注解是對的。但如果追問下去:“

30、伐”為什麼會有誇耀的意思,有人認為誇耀是“伐”的假借義,對不對?這就需要借助訓詁學知識來作一番分析了。 伐,甲骨文戈砍頭形 (前七一五四),三體石經都象用戈砍殺人的頭顱形。可知“伐”的本義是砍殺,引申為攻打、征伐,又引申出軍功、功勞義:國語晉語一、左傳莊公二十八年:“且旌君伐。”韋昭、杜預並注:“伐,功也。”史記高祖功臣年表序:“人臣功有五品,明其等曰伐。”又有“功伐”同義連用的,見荀子臣道、韓非子孤憤等。“功勞”是名詞,由此產生出誇耀(自己有功)的意思,轉為動詞。顯然,“伐”的誇耀義只是引申,而不是假借。蔣禮鴻指出:“蓋伐之本義為攻伐,由是而戰功稱伐,凡功亦曰伐,而居功自耀亦曰伐,皆義之相引申者也。”(義府續貂13頁“伐“條) 殷墟甲骨祭祀卜辞中,“伐”与牺牲存在只与人牲同辞,只与动物牺牲同辞,与人牲、动物牺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