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9 ,大小:26.05KB ,
资源ID:11015314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1015314.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10课《游褒禅山记》学案设计含答案.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10课《游褒禅山记》学案设计含答案.docx

1、语文人教版必修二第10课游褒禅山记学案设计含答案游褒禅山记学案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王安石及其作品的有关常识;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及特殊用法。2.过程和方法:学习即事明理,叙议结合,前后紧密相扣的写作方法。 3.情感与态度:理解作者“尽吾志”的思想,体会“深思慎取”的重要性。二、导读1、了解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因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卒谥文。故又称“王文公”北宋临川人,政治家、文学家。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宋仁宗时,他上万言书,主张实行新法,司马光执政,废尽新法,王安石忧愤而死。列宁称其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我执政一日,新法便推行一日”。后因保守派反对失败后,

2、退居江宁,封舒国公,旋改封荆,也称荆公,卒谥文。其散文雄建峭拔,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今存王临川集等。 2、解题:游褒禅山记,游:游览 ,褒禅山:地名 ,“记”是一种文体,游览褒禅山后所记。分为四类:记游、记事 记亭台楼阁、记物。刘勰文心雕龙:“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本文兼具记游与议论,记游只是个引子,说理才是全文的中心。3、背景: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1054年)从舒州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的路上游览了褒禅山,三个月后以追忆的形式写下的。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12年后(1070年)罢相。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

3、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与本文的观点也有相似的地方。三、导思1第一段中作者是怎么介绍褒禅山的概况?为什么要特别提及仆碑上的文字? 2第二段略写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哪些作用?3作者游洞后出来后的心情怎样?“后悔”为什么后悔?4游华山洞作何有何心得?5在本段中作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这一观点是怎样生发出来的?6同游者的姓名没有出现在正文里,而是记在第五段中,这样写有什么好处?7本文的记叙部分和议论部分是怎样紧密联系的?8作者把治学处世比作游山,它们之间有什么共同点?四、导练【跟踪试题】1选出“其”字用法相同的两项( )A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B盖其又深。C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

4、得极夫游之乐也。D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今义相同的一项是:A.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B. 然视其左右,来而记之者已少C.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D. 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此乃歌夫“长铗归来”者也B.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C. 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D.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余于仆碑, 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4下列句中加点字意义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以故其后名

5、之曰“褒禅” B. 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C.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D. 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 5将下列句中属于词类活用的加点的词语挑出来,并加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方是时,火尚足以明也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 行礼之往来,共其乏困 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A. / / B. /C. / D. /6标识停顿有误的是( )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C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D此所以

6、/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7翻译例句正确的一项是( )例: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A这就是有学问的人不能不深入思考,谨慎选取的缘故。B所以要求这些有学问的人不能不深入思考,谨慎选取。C这就是治学的人不能不深入思考,谨慎选取的缘故。D所以要求治学的这些人不能不深入思考,谨慎选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812题。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

7、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已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8下列四个句子,对加点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大王见臣列观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A的读音不同于其他三项 B的词性不同于其他三项C的意义、用法相同 D的意义、用法相同9下列各句中的“而”字与例句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A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C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D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10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与现代汉

8、语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昼夜勤作息 B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C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D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11对例句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例如: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A凭着他们的深入思考,因而无处不到过。B是因为他们探究思考得深入而且广泛。C是因为他们深入探究,处处思考问题。D凭着他们深入思考探究的精神,无所不在。12作者登山游洞,半途而返,应该说“无得”,而文中却说“有得”,对作者“所得”的正确理解是( )A这是作者从另一角度说的,表面看来,游后洞没有尽兴是所失,但从中领悟出一个哲理,这正是在“求思”方面的“有得”。B作者虽未游完后洞,但毕竟游了

9、前洞,而且还从碑文中论证了华山的本名,总算有收获。C这是作者自我宽慰的说法,认为虽未游完后洞,但毕竟达到了一定深度,看到了一些奇观,还是有趣的。D作者认为自己这次游洞是“尽吾志也而不能至”,“可以无悔”。【提高试题】阅读唐代李渤辨石钟山记,完成文后各题。 水经云:“彭貂之口,有石钟山。”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响若洪钟,因受其称。有幽栖者(隐居的人,即李渤自称),寻纶(钓鱼)东湖,沿澜穷此。遂跻崖穿洞,访其遗踪。次(临时住宿)于南隅,忽遇双石,漱(倾斜)枕潭际,影沦(倒映)波中。询诸水滨,乃曰:“石钟也,有铜铁之异焉。”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枹止响腾徐歇。若非潭滋其山,山

10、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不然,则安能产兹奇石子?乃知山仍石名,旧矣。如善长(郦道元字善长)之论,则濒(濒临)流(水流)庶峰,皆可以斯名贯之。聊刊前谬,留遗将来。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白鹿先生(李渤的号)记。13.解释加横线的词。 (1)山涵其英涵: (2)山仍石名仍: (3)安能产兹奇石乎兹; (4)濒流庶峰庶:14.写出石钟山记中与本段中下列语句意思相应的句子。 (1)枹止响腾余歇: (2)如善长论:15.与“乃知山仍石名”中“名”的含义相同的一项( ) A.有仙则名B.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 C.名微而众寡D.而此独以钟名16.理解下面句子的意思。(1)询诸水滨(2)聊刊前谬,留遗将来(3

11、)有铜铁之异焉17.用上文中的有关语句回答问题。(1)李渤探访石钟山遗踪所得的结论是什么?(2)李渤对郦道元的观点持什么态度?文中是怎样的?五、学案答案导思答案1山之名、山之寺、山之洞、山之碑 。对“花”和“华”的辨析体现了王安石爱钻字眼的习惯,为文章后面的议论“深思慎取”提供依据 。2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这一段中有那些对比: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其下平旷”“有穴窈然,入之甚寒”; 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 “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 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

12、。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 3因为余之力尚足以入,火足以明也,却随之出,不得极夫游之乐也,实意在说明自己意志不坚定。以“悔“结束记游,为下文抒发议论作铺垫。 4 古人求思之深余之所得 有志 奇险常在险远 有力 尽吾志无悔矣 有物 志志向(决定作用)力力量(能力、毅力)物外物(辅助条件)结论: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5作者认为治学不应当轻信盲从,以讹传讹,而应该“深思慎取”,也就是要经过自己头脑的认真辨析思考,然后谨慎地采取其中合理的部分,扬弃那些有谬误的东西。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作者从第一段的“有碑仆道,其文漫灭”,联想到“古书之不存”,从“音谬”联想到“谬其传”,的情况不可“胜道”,自然

13、得出治学必须“深思慎取”的结论,逻辑十分严密。6写在文尾,能使行文简洁,避免横生枝节,这也是古人写游记常用的格式。7(1)两部分之间使用了过渡句:第二段最后一句“不得极夫游之乐”开启下文,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叹焉”紧承上文,领起全段,使文章前后衔接,过渡自然。(2)文字上前后呼应,意思贯通,起照应作用的句子有“夫夷以近,则游者众”和“其下平旷记游者甚众”;“险以远,则至者少”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好游者不能穷”、“来而记之者已少”;“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和“其见愈奇”;“非有志者”和“怠而欲出者”;“随以止”和“遂与之俱出”;“可讥”和“人咎”;“在己为有侮”和“悔其随之”;“

14、仆碑”和“有碑仆道”;“古书之不存”和“其文漫灭”;“谬其传”和“音谬”。前文的记叙正是为议论部分埋下伏笔,使议论有依据。议论部分是记叙的深化,是从具体事物中悟出来的含有哲理的感想。8都必须具有百折不挠的意志和深思慎取的态度。导练答案1A、B。A项的“其”作第三人称代词“它”讲,代石碑;B项“其”仍作“它”讲,只是指代洞罢了。所以A和B两项的“其”字用法是一样的。C项的“其”译为第一人称代词“我”,D项虽是译为第三人称代词,但它指代古人,应译为复数的“他们”才对。2B。A项学者古义泛指求学的人,读书人。今义指有专门学问的人。C项非常古义指不寻常。今义程度副词,很,十分。D项至于古义指到达,到。

15、今义连词,引起另一话题。3D。因为。分析:A第一个在;第二个判断词,是。B第一个连词,表承接,并且;第二个连词,表转折。却。C第一个助词,无义;第二个代词,指自己。4C。C项意为说明。其余为命名。5B。舍,名词活用作动词。筑舍定居。名,名词活用作动词,命名。 明,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照明。非常,古今异义,不寻常的。来,使动用法,使来。 厌,形容词,满足。 行李,古今异义,使者。 谬,形容词用作动词的使动用法,弄错。名,名词活用作动词,说明白。师,名词活用作动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6A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7C注意学者的古今异义。8D解析:“观”为动词,意为“观赏”;为名词,意为“景象”。9B解

16、析:B项和例句都表示转折关系。A项表递进;C项表递进;D项表并列。10C解析:A项,劳作;B项,不寻常的;D项,到了。11B12A参考答案:13(1)蕴含(2)沿袭(3)这(4)众多14“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15D16(1)向住在水滨的人询问原因 (2)姑且修订前人的错误说法,以留给将来的人 (3)有铜铁那样的特异声音17(1)“潭滋其山,山涵其英,联气凝质,发为至灵”“山仍石名,旧矣。” (2)否定。“如善长之论,则濒流庶峰,皆可以斯名贯之”【参考译文】 水经注上面说:“洞庭湖的出口处,有山名石钟山。”郦道元认为下面对着深潭,微风鼓动波浪,水和石互相碰撞,声音响亮好像是大钟一般,于是授予它这个称呼。有隐居的人,在湖东钓鱼,沿着水流走到尽头(到了)这个地方。于是登岩过岭,穿越石洞,探访它的遗迹。在南隅临时住宿,忽然发现两块石头,横斜在水潭边上,影子倒映在水中,向住在水边的人询问(原因),才说:“这就是石钟啊,有铜铁一样奇异的声音啊。”敲打它们,聆听它们的声音,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重浊而含糊,北边那座山石的声音清脆而响亮,鼓槌停止敲击,响声还在传扬,余音慢慢地消失。依照郦道元的说法,那么濒临水流众多的山峰,都可以用这个名字来称呼它。姑且修订过去的错误说法,以留给将来的人。贞元戊寅岁七月八日白鹿先生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