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7 ,大小:38.66KB ,
资源ID:10893893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893893.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考试大纲.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考试大纲.docx

1、考试大纲考试范围与内容教育综合知识主要考查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规、新课程理论和教师道德修养等5个模块的相关知识和应用能力。(一)教育学1.教育(1)教育的概念1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2广义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3狭义的教育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2)教育的本质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2.教育与社会发展(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1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发展

2、的影响和制约:a.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b.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c.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目的;d.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的取舍;e.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体制;f. 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2社会生产力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a.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b.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c.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方法与手段;d. 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学校的专业设置;e. 教育相当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3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a. 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b. 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c. 文

3、化影响教育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4科学技术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a. 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b. 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c. 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d. 科学技术影响教育技术。5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2)教育的社会功能1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教育的政治功能):a. 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b. 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c. 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2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的经济功能)a.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b. 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3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

4、的文化功能):a. 教育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b. 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c. 教育具有选择、提升文化的作用;d. 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4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教育的科技功能):a. 教育能够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b. 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c. 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d. 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5教育的人口功能(3)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现代化、全球化、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3.教育与人的发展(1)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1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特点):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2人

5、的身心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遗传、环境、学校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1学校教育对于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贡献;2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3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4.教育目的(1)教育目的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1教育目的的概念:即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2教育目的的功能:a. 教育目的对教育工

6、作具有导向作用;b. 教育目的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c. 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3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2)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3)当代中国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5.课程(1)课程、课程类型及其特征1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2课程类型及其特征:a. 从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b. 按照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来划分,课程可以分为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c. 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来划分,课程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d. 从课程的呈现方式来划分,课程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e. 根据课程任务,

7、可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f. 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来看,可将课程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2)布卢姆、加涅的目标分类理论1布卢姆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2加涅将教学目标分为五类: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和态度(3)课程开发及其影响因素1校本课程开发的理念a. “以学生为本”的课程理念b. 决策分享的民主理念c. 全员参与的合作精神d. 个性化是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追求2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a. 明确的教育哲学思想和办学宗旨b. 民主开放的学校组织结构c. 体现学校教育哲学和办学系统的教学系统d. 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和改进机制此

8、外,需要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对时间、场所和资金进行优化配置,并注意从学校周围的研究所、大学等教育科研机构和社区组织中获得资源支持。6.教学(1)教学的意义与任务1教学的意义:a. 教学是传播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形式,是社会经验的再生产、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力手段。b. 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是培养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重要环节。c.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中心工作,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2教学的任务:a.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b. 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c. 发展学生

9、体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d.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e. 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性心理特征,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上述五项基本任务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其中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是基础,发展智能是核心,发展体能是保证,思想品德是方向,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是理想目标。(2)教学过程的本质和基本规律1教学过程的本质:a. 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b.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c. 教学过程是以认识活动为基础,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2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a.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间接性规律)b.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双边性规律)c. 掌握知识和

10、发展智力相统一(发展性规律)d.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育性规律)(3)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实施要求(具体参见155157)教师的教学工作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作业的布置与反馈、课外辅导和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4)小学教学组织形式与课堂管理1教学组织形式:现代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辅助形式个别教学和现场教学、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其他教学组织形式分组教学、贝尔兰喀斯特制、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法、特朗普制2课堂管理(379401页)(5)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读书指导法以直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演示法、参观法以实际训练为主

11、的教学方法:联系法、实验法、实习作业法、实践活动法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发现法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欣赏教学法、情境教学法(6)教学评价的作用、类型、原则和方法1教学评价的作用:诊断教学问题、提供反馈信息、调控教学方向、检验教学效果2教学评价的类型:a. 根据教学评价的作用,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b. 根据评价采用的标准,可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c. 按照评价主体,可分为外部不评价和内部评价3教学评价的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指导性原则4教学评价的方法(7)教学模式的概念、国内外主要教学模式1教学模式的概念:指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

12、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框架和活动程序。2国内外主要教学模式:国外探究式教学、抛锚式教学、范例教学模式、暗示教学模式、非指导性教学模式; 国内自学指导式、目标导控式、传递接受式、问题探究式 7.德育(1)德育及其意义1德育的概念: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的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则指学校德育。2德育的意义:a. 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b. 德育是青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c. 德育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础和保障。d. 德育是培养具有道德发展性的人的条件和保证。(2)品

13、德发展的基本理论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皮亚杰把儿童的品德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10岁是儿童从他律道德向自律道德转化的分水岭):a. 自我中心阶段(25岁,是儿童能够接受外界的准则的开始)b. 权威阶段(也称他律阶段)c. 可逆性阶段(该阶段的特征:儿童一般都形成了这样的概念,如果所有人都同意的话,规则是可以改变的。 同伴间可逆关系的出现,标志着品德由他律开始进入自律阶段)d. 公正阶段2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科尔伯格提出道德发展阶段论,采用“道德两难故事法”,最典型的就是“汉斯偷药”的故事,让儿童对道德两难问题作出判断。科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个水平包含两个阶段,六个阶段依照由低到

14、高的层次发展。a. 前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服从与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相对功利的道德定向阶段b. 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好孩子的道德定向阶段,维护权威或秩序的道德定向阶段c. 后习俗水平:包括两个阶段社会契约的道德定向阶段,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3)小学德育目标和内容小学阶段德育的培养目标:1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方向,初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意识。2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认识和行为习惯。3培养学生的道德思维和道德评价能力。4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在小学德育纲要中提到我国小学德育目标是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和良好品德,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文明

15、行为的习惯;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和活泼开朗的性格;自己管理自己、帮助别人,具有为集体服务和辨别是非的能力,为学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打下初步的良好思想品德基础。(4)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方法和途径1德育的基本原则(“双导双失五结合”):a. 导向性原则。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v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v 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v 要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起来b. 疏导原则(又称循循善诱原则。“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v 讲明道理,疏导思想v 因势利导,循循善诱v 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c

16、. 因材施教原则。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v 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v 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v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的进行教育d. 知行统一原则。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v 加强思想道德的理论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认知v 组织和引导学生参加社会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加深认识,增强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v 对学生的评价和要求要坚持知行统一的原则v 教育者要以身作则,严于律己,言行一致e.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马卡连柯提出“平行教育原则”)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v 建立健全的学生集体v 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v 加强个别教育,并通过个别

17、教育影响集体,增强集体的生机和活力,将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辩证统一起来f. 尊重信任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v 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v 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合理正确、明确具体和严宽适度v 教育者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要认真执行,督促学生切实做到g. 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v 坚持正面教育原则,以客观的事实、先进的榜样和表扬鼓励为主的方法教育和引导学生v 坚持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启发自觉v 建立健全学校规章制度和集体组织的公约、守则等,并且严格管理、认真执行h. 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v 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

18、点,全面分析,客观的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v 教育者要有意识的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v 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能力,启发他们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i. 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v 充分发挥教师集体的作用,统一学校内部的多种教育力量,使之成为一个分工合作的优化群体v 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主动协调好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关系,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v 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和制度化,处理好衔接工作,保证对学生影响的连续性、系统性,使学生的思想品德得以循序渐进的持续发展2德育的方法:说理教育法、榜样示范法、陶冶教育法

19、、实际锻炼法、品德修养指导法(包括学习、自我批评、座右铭、自我实践体验与锻炼)、品德评价法(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角色扮演法、合作学习法3德育的途径:a. 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学科教学(基本途径)b. 社会实践活动c. 课外、校外活动d. 共青团、少先队组织的活动e. 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f. 班主任工作8.班主任工作(1)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义和作用:1班主任是学校对学生教育管理的具体执行者。班主任工作为贯彻教育方针,完成教育任务和实现教育目标提供了重要保证。2班主任是班集体内教育和教学活动的核心。班主任是提高教育教学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他有效的保障了班级各项工作有计

20、划、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开展3班主任工作为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提供了保障4班主任是学校班级间互相联系的纽带,同时也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各方面教育力量的桥梁(2)小学班集体建设和班级管理(3)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原则、方法与艺术(4)小学班级队活动的策划与组织、管理(5)学校与课外教育活动、家庭联系及协调9.学生(1)小学生的年龄特征(2)小学生认知发展、学习方式的特点与教育(3)小学生个体差异(认知差异、性格差异等)与教育1学生的认知差异:场依存型和场独立型、冲动型和沉思性、具体型和抽象型、发散型和辐合型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我们必

21、须根据学生上述差异的特点和作用,不断改革教学,努力因材施教,这要求我们做到:a. 应该创设适应学生认知差异的教学组织形式b. 应该选择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方式,努力使教学方式个别化c. 运用适应认知差异的教学手段2学生的性格差异(性格的特征差异、性格的类型差异335页)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a. 性格虽然不会决定学习是否发生,但它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b. 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更好的适应学生的性格差异。(4)特殊儿童的概念、类型及其特殊儿童的教育1特殊儿童的概念:广义的特殊儿童是指一切偏离常态的儿童,既包括智力超常和才能非凡的儿童,也包括各

22、种身心障碍的儿童。狭义的特殊儿童仅指盲、聋、弱智、言语障碍和肢体残疾等身心有缺陷的残疾儿童。2特殊儿童的类型:智力超常儿童、弱智儿童、学习困难学生、聋哑盲儿童3特殊儿童的教育:特殊教育必须注意内容、技能和环境的变革。在安排特殊教育的环境时,可以考虑以下几种形式:随班就读、普通班加巡回辅导、普通班加资源教室、设置特殊班10.教师(1)小学教师的职业特点:教师职业的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多样化。一般来说,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传道者”角色(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授业、解惑者”角色(知识传授者、人类文化的传递者),示范者角色(榜样),“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角色,“家长代理

23、人、父母”和“朋友、知己”的角色、“研究者和学习者”角色(2)小学教师专业要求、专业发展的阶段与途径1小学教师专业要求2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分为“非关注”阶段、“虚拟关注”阶段、“生存关注”阶段、“任务关注”阶段、“自我更新关注”阶段3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师范教育、入职培训、在职培训、自我教育(是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最直接最普遍的途径)此外,跨校合作比如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专家指导比如讲座、报告,政府教育部门和教研机构组织的各类专业培训和交流活动等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3)良好师生关系及其构建1良好师生关系(我国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心理相容)2良好师生关系

24、建立的途径及方法:教师方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提高教师自身的素质;热爱、尊重学生,公平对待学生;发扬教育民主;主动与学生沟通,善于与学生交往;正确处理师生矛盾;提高法制意识,保护学生的合法权利。学生方面:正确认识自己;正确认识老师环境方面: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确保校园文化的相对独立性、完整性和纯洁性。加强学风教育,促进良好学风养成,使学生在一个良好的学风氛围下健康地学习,这对于良好师生关系的形成也具有一定的作用和价值。(二)心理学1.小学生认知发展(1)注意的概念、注意的品质、注意的规律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1注意的概念: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心理活动的动力

25、特征之一。2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和注意的转移3注意的规律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具体参见242243页)(2)感知觉的概念、感知觉规律的应用、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1感知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知觉是在感觉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2感知觉规律的应用(遵循感知觉规律,促进直观教学)a. 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b. 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c. 教会学生观察的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d. 让学生充分

26、参与直观过程3小学生观察力的发展与培养:a. 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b. 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c. 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d. 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e. 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此外,教师还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征,如学习的坚韧性、独立性等。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还应教会他们养成自觉观察的习惯。(3)记忆的概念、记忆品质、记忆过程、记忆规律及其在教学

27、中的应用1记忆的概念: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2记忆品质: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准确性、记忆的准备性3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和再现,再现包括再认和回忆。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记忆过程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具体参见253257页4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4)思维的概念、思维品质、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1思维的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2思维品质:思维的广阔性与深刻性、思维的独立性与批判性、思维的灵活性与敏捷性1思维过程:包括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其中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其他过程都

28、是由此派生出来的。3创造性思维及其培养a. 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特点有:流畅性、灵活性、独创性(独特性)b. 创造性思维培养:v 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v 培养学生将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相结合v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v 组织创造性的活动,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力(5)想象的概念、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1想象的概念:是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2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a. 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b.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的大门c

29、. 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d. 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的训练学生的想象力e.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6)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可分为发现问题、理解问题、提出假设(是问题解决的关键阶段)和检验假设2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问题情境、定势与功能固着、原型启发、已有的知识经验、情绪与动机2.小学生情绪、情感、意志(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和情感是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三种成分组成的。)(1)情绪的概念、情绪的种类情绪的种类:依据情绪发生的强度、持续性和紧张度的不同,可以把

30、情绪状态分为心境、激情和应激三种。心境是一种微弱的、持续时间较长的、带有弥漫性的情绪状态。激情是一种爆发式的、猛烈而时间短暂的情绪状态。如狂喜、暴怒、绝望,暴跳如雷、手舞足蹈、浑身颤粟等。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的情绪状态。(2)情感的概念、情感的种类情感的种类: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道德感是根据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的思想、意图和言行是所产生的主观体验。如爱国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责任感、义务感、事业心、荣誉感等理智感是人认识事物和探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主观体验。如人们在探求未知事物时所表现的求知欲、认识兴趣和好奇心等。(3)意志的概念、意志品质1意志的概念:是指人自觉的确定目的,有意识的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2意志品质:意志的自觉性(相反的是受暗示性、盲从和独断性)、意志的自制性(相反的是任性和怯懦)、意志的果断性(相反的是优柔寡断和草率决定)、意志的坚韧性(相反的是动摇性和执拗)3.小学生个性发展(1)需要、小学生的兴趣及其培养1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需要是活动的原动力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