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6 ,大小:200.29KB ,
资源ID:10796396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796396.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三处观法义图解.docx)为本站会员(b****8)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三处观法义图解.docx

1、三处观法义图解眼 色 眼识根 境 识 三和合缘生触,触缘生受、想、行。 眼识(视觉反应) 蒲 眼根 眼识生后刹那灭去 当因缘触对时提取记忆进行对比和辨认(认识) 流 流 出 进 留影相充实于心 色尘(外境) 法尘(心相) 当眼睛见到外面的境界,即是所谓的根尘触,心理活动随即产生,也就是所谓的俱生受、想、行;比如见到鲜花,当下生起喜欢,就是所谓的乐受;见到肮脏就生起厌恶之心,就是苦受;见到不相干的人或物无动于衷,即是所谓的不苦不乐受。见到花心里生起这是什么花,那是什么,这是想;决定近前观赏或离开这是行;只要眼睛在看即是当下的根尘触,必然会产生受、想、行。如果在受的当下生起贪爱、取著,必然有有、生

2、、老病死,这就是缘起流转的一面。因此每个刹那都有眼根触对外境,然后俱生受、想、行。这即是五蕴的生死轮回。因缘不会常恒不变,因此色、受、想、行、识(五蕴)也是在缘生缘灭中相续。通过对眼根触对外境而生起受、想、行,一轮生起又灭去、灭去一轮又生起,这样生灭、生灭、生灭,从这里可以体会到自己五蕴身心的当下、它的迁流变化,生死轮回,相续不断的无常相,无我相,以及法性(本质)空寂。 耳 声 耳识根 境 识 三和合缘生触,触缘生受、想、行。 耳识(听觉反应) 声尘 (外境) 耳识随音声缘生缘灭 耳根 音声虽然灭了,却留影相充实于心。成为记忆 流 当因缘触对时提取记忆用于识别。 进 耳根的根门是一直开着的,只

3、要因缘俱足,就会如实的反应音声,当我们静下心来,回到听只是听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声音的生起与灭去只是如此而已,它就是因缘生,因缘灭,没有人可以主宰它的生灭,想留也留不住,声音它只是在根尘触的当下生起,缘生缘灭、缘生缘灭,它只是这样的如实,当下生起,当下灭去,因为它是缘生的,所以它不是耳根自生,也不是外境他生,也不是耳根与外境共生,也不是无因生,声音是缘生。缘生就无自性,即是无我。缘生的当下即缘灭,即是无常,声音是缘起无自性的,所以它法性空寂。 流 出 见法在哪里见?就在根尘触的当下,现见法:六识及受、想、行诸法的缘生缘灭,体悟诸行无常,从法法缘生,生灭不住体悟诸法无我,(现象其实就是因缘的聚合与

4、离散),没有一个实体在生生灭灭(法是条件的组合,本质空,故无生灭的实体)体悟法性空寂。 法尘(心相)鼻 香 鼻识 根 境 识 三和合缘生触,触缘生受、想、行。 鼻识(嗅觉反应)与耳根一样,鼻根的门也是一直开放着,不论白天黑夜都开着。在因缘俱足的当下,嗅觉功能自然起用,辨认与识别各种气味。当我们对所嗅的气味生起喜欢时,即是乐受生起;对气味产生厌恶时,即是苦受生起。喜欢就是贪爱,执取的心;厌恶就是抗拒、排斥的心,就是嗔心。不管生起哪一种心,说明我们的五蕴已经在运作,一轮又一轮的交替进行即是轮回生死,这即是生灭法。每一位都可以体会得到,每一根都可以体会得到。我们的五蕴就是在这样在轮回生死。 臭豆腐好

5、香噢! 受的生起 鼻根鼻识生后刹那灭去 气味 流 流 出 进 留影相充实于心,成为记忆。 当因缘触对时提取记忆用于识别和辨认。 香尘 (外境)根尘触缘生受、想、行,是五蕴的功能,我们每天都在根尘触缘生受、想、行生死轮回中,却不自知,其实每个当下可以体会到生死轮回。 法尘(心相) 舌 味 舌识 根 境 识 三和合缘生触,触缘生受、想、行。舌根我们的味觉神经,根尘触对的当下能生起种种味觉,如识别:甜、酸、苦、辣、涩、辛、麻、木、淡等;触生则受生,触灭则受灭,这在用餐时很容易观察,通过对各种菜肴的品味而知道咸淡、酸辣、甜苦粗糙、细软等等,味觉也同时在生灭、生灭、生灭。这就是根尘触,受、想、行的轮回生

6、死,而且味觉也是随触缘在迁流变化,即生即灭,没有一个常恒不变的味可以永驻舌根而不退。当根尘触生起时味觉知就生起,触缘灭时味觉知灭,那么是谁在品味?又是谁在觉知呢? 舌识(味觉反应) 鼻识生后刹那灭去留影相充实于心,成为记忆。 舌根 流 流 出 进 能尝 当因缘触对时提取记忆用于识别和辨认。 法尘(心相) 味尘(外境) 慧缺无静虑(静思维), 静虑缺无慧, 是二俱足者, 去涅槃不远。 身 触 身识根 境 识 三和合缘生触,触缘生受、想、行。 身识(触觉反应) 神经中枢 感觉表皮有触感、刺痛痛觉消失神经有感觉酸麻胀身根触觉神经根尘触对的当下能够识别现起的身受:如皮肤针刺的疼痛、经络酸、胀、麻等感觉

7、。身体感受到冷、热、心跳、脉动、打嗝、放屁、大小便、饿等。生起心受: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触生受生,触灭受亦灭,找不到永恒不变的受,只有触觉神经的功能在因缘触对的当下现起的生灭现象而已;此现象纯属缘起,没有实体的生灭可言。身识生后刹那灭去 流 出 当因缘触对时提取记忆识别和辨认 留影相充实于心,成为记忆。 触 觉 流 进 法尘(心相) 法尘(心相)表皮刺痛痛觉消失酸 麻胀 身根意 法 意识根 境 识 三和合缘生触,触缘生受、想、行。 法尘(心相)意根的功能与作用:当作用在前五根时能起前五识,产生识别(了别)作用;也能依意处生识能知受、想、行;又能在表面意识不起时显发潜意识。并生起受、想、行。

8、这是什么地方?那人是谁?为什么到处是水?寂静无声 所想 能想 潜意识发露六处是介於对象的所识,与内心的能识中间的官能。有眼方能见色此色为眼所见的,与色蕴的色,含义不同;有耳方能闻声如没有六处,能识与所识失去联络,也就不能成为认识。心意识功能示意图: 色 声 香 味 触 根尘触 六处(根) 眼根 耳根 鼻根 舌根 身根 神经中枢 产生识刹那灭去 六 识 意处是精神的源泉,依五处发前五识,能见五尘;依意处生识能知受、想、行(别法处),也能知过去未来,假实等一切法。 俱 生 留影像充实于心成为记忆 意 根 取记忆与外境比对辨识 流进 流出 受 想 思 心 别法处曾习境(影像或称法尘) 别法处佛约六根

9、引发六识而取境来说,所知境也分为六。其中,前五识所觉了分别的,是色、声、香、味、触。意识所了知的,是受、想、行三者法。受是感情的,想是认识的,行是意志的。这三者是意识内省所知的心态,是内心活动的方式。这只有意识才能明了分别,是意识所不共了别的,所以名为别法。 (万花筒) 虚线表示虚幻(现象只是因缘条件的组合)、动态(迁流变化不断)、 生命之万花筒 涅磐(在缘起的动态中体悟法法无自性,契入寂静涅磐)。 声色 无自性就是实相不可得. 眼等六根 色等六尘 心香法 根 尘 触 把它比喻成心镜 味触 能够显现六识 同时俱生受、想、思 心镜 是比喻,就是说我们把心比作一面镜子,把六根触六尘缘生的六识(见、

10、闻、觉、知)当作镜中的影像(心相)。在一期生命中, 只要六根健全,每个刹那都在根尘触中,因此每个刹那都在缘生六识,也就是说这面心镜无时不刻在显现影像。因为生命是动态的,因此 镜中显现的影像也是动态的,而且必然是迁流变化不断。由这些因缘所生法(见、闻、觉、知)缘生受、想、思(身、口、意三行),即 是根尘触当下的身心反应,成为生命的整体。这就是根尘触缘生受、想、思,念念相续,相依相缘的必然性(所谓缘起),从这里也可以体 悟到念念不住的实相。只要是缘起的必然是无自性(我)的、无常(必归于灭)的、虚幻的现象其性空寂。 如实观照就是如实知, 如实知不离当下, 就是当下的觉知,就是看,是用心在看(体验、感

11、受):所见的现象,所听 的音声,所嗅的气味,所尝的味道,所触的感受(冷、热、暖;硬、软;风拂面,痛、痒、酸、麻、胀、舒适等等),因此而缘生的受、 想、思(行为的跟进),必然是在当下才能体会到(照见),这些都是觉知(看、体验)的内容,就在这些现象的生生灭灭的过程中,直接 体会它们的无常,无我(自性);不用想象的,思维的,而是直接照见,直接觉知因缘变化的过程,明白了,就是证入空性,体证到空性 就是具足空慧,就是般若智慧。当我们从五蕴六处中跳脱出来,返观这些因缘变化时,悟入但见于法(缘起),不见有我(自性)。五蕴轮回生死示意图: 此三法和合 触(六入处) 1、(识:说的就是觉知,就是视觉、听觉、嗅觉

12、、 六识 六根 六境眼识眼色 味觉、触觉跟意觉,所以叫六识。) 2、根、境、识三者俱足名为触。 耳识耳声 色3、六根、六境称为色法,受、想、行称名法。 所以色跟受、想、行加起来称名色。受鼻识鼻香 所谓识攀缘色、受、想、行就是 舌识舌味 十二因缘里面讲的识缘名色。 识 也即是所谓的四识住。 想身识身触 4、生死轮回并非仅仅是指行法 三世生死因果,更重要 四识住意识意 的是在每一个当下的因缘 中去体会刹那生灭的五蕴: 根尘触俱生受、想、行, 识生后刹那灭去 这是五蕴生死轮回的实相, 留影像充实于心 法法的缘生缘灭,在我们识 六根门头显现,在作无声五蕴说的安立,由四识住而来。佛常说有情由四识住,四识

13、住即是有情的情识,在色上贪著住,或于情绪上、认识上、意志上起贪著,执我执我所,所以系缚而流转生死。 的呐喊!只要用心观察体 会,当下即能自己证明。 五遍行(又称为遍一切心所) (只要一有起心动念,就会引发触、作意、受、想、思,故称为遍一切心所。每一个修行人,通过实践都可以体会到。)作意 想 行触受眼耳鼻舌身意相对色声香味触法缘生受想行是生命运行的真相,也是缘起的实相,它有过程,无自性,迁流变化,相续不断,因此佛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磐寂静。”从本图的循环模式认识五蕴六处相依相缘的关系以及功能作用,体会身心非我非我所,破除我我所见,达到熄灭贪嗔痴,荡尽我执我慢,顺向涅磐而究竟解脱,从思维、观

14、察、分析的角度来看,是可行的,但是否如此?还得亲历亲为,回到当下去体验和体证,才能确认。三 世 十 二 因 缘 顺 逆 观 众生生死轮回的根本! 过去生的无明为因缘行,行就是贪爱、执取(造作), 也就是过去生五蕴在无明的驱使下不断造业,行 因 所产生的业力(后有),成为我们生死轮回的因。无明 果 老死 只要有生就必然有老死,这是自然界 果 的因果法则,佛陀也不能违背这个法则。 识生 因 因 因 识缘名色,名色缘识: 果 果 五蕴身心相依相缘,如三芦苇相依名色 而立,去一则余二不立。 有 产生投生三界生死轮回的业, 果 因 因 果 称为后有业,或称为三有。 取六入 果 果 现在的五受蕴。触 因

15、因 果 因 因 爱受 由于无明,在六根触六尘的当下 为现在世的果报。 对五欲的(乐受)贪爱、执取。 果 果 因苦受、乐受有强烈的冲击力,容易觉知,若于受不染著,当下即离苦,这里是众生解脱生死轮回,趋向涅磐的下手处。不苦不乐受容易忽略,忘失(痴),若于三受觉知无间等,离断贪嗔痴烦恼,究竟解脱不远矣! 当 生 十 二 因 缘 顺 逆 观 众生生死轮回的根本! 由于无明而起造作,行就是造作,分身、口、意三行,也就是 三种造作;造作须依五蕴身,这里已经具备五蕴六处。行 因 无明 果 行缘识,造作不能离开识,老死 在无明中必然要承受所生的苦果 果 造作的同时也缘生识,如缘生六识。 这就是五蕴身心炽燃之苦

16、。 识生 生起的乐受必归于灭,五蕴 因 因 因 识缘名色,名色缘识: 身心必归于败坏,无常法则 果 果 五蕴身心相依相缘,如三芦苇相依而 名色 带来的必然是痛苦的产生。 立,去一则余二不立。受想行是心法, 有 称为名,色身是色法,简称名色。 对当下的乐受落在实有感里 果 因 因 果 对当下的苦受落在实在感里 色的展开就是六根, 取六入 不知当下的因会引申后续的 根尘触的开展即是六入。 痛苦烦恼之苦果。 果 果 触 因 因 果 因 因 爱受 由于无明,在六根触六尘的当下 六根与六尘是相依相缘的关系,只要是 就会对五欲的(乐受)贪爱、执取。 果 果 健全的六根,它必然与六尘触对。 因 苦受、乐受有

17、强烈的冲击力,容易觉知,若于受不染著,当下即离苦,这里是众生解脱生死轮回,趋向涅磐的下手处。不苦不乐受容易忽略、忘失(痴),若于三受觉知无间等,离断贪嗔痴烦恼,究竟解脱不远矣! 从缘起法的理则观察,有触就必然产生受,六根触六尘 缘生六受,即六种触受,随之缘生名法,即是三种受, 即: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眼色 佛 法觉悟之法 见法 理上(闻薰,分析,思维) 事上(观察,体验,确认) 耳声 觉者 真相(实相、空相、如来) 下手处(当下觉知,即如实知) 色法色缘起(无常、无我、寂静涅磐)鼻香 如实观照,体证法法缘起,迁流不住。 舌味 情绪受世间名法认识想身触 五蕴名世间,六

18、处名世间,三界名世间,烦恼名世间。意法 造作行识 蕴、处、界的定义与功能:眼色的定义是变碍,如杂含(卷二、四六经)说可碍可分是名色。有体积而占据空间,所以有触碍;由于触对变异,所以可分析,这与近人所说的物质相同。但从物质生起的能力,佛法也称之为色。虽然所说能力化的色,指善恶行为的潜能,然与现代所说的能,也很有类似的见地。生理机构,是色法。此色,经中称为清净色,是物质中极精妙而不可以肉眼见的细色,近于近人所说的视神经等。 物质耳 色 受的定义是领纳,即领略境界而受纳于心的,是有情的情绪作用。合于自己身心的,即引起喜乐,不合意的,即感到苦痛或忧愁。受就是内心的情绪作用。 鼻 舌意处是精神的源泉。依

19、五处发前五识,能见五尘;依意处生意识,能知受、想、行别法处,也能知过去未来,假实等一切法。我们的认识活动,根源于六处,而六处即有情的一切,所以佛陀常说六处法门。 情绪受 精神想的定义为取像,即是认识作用。认识境界时,心即摄取境相而现为心象;由此表像作用,构成概念,进而安立种种名言。 认识想身 行的定义是造作,主要是思心所,即意志作用。对境而引生内心,经心思的审虑、决断,出以动身,发语的行为。因此,凡以思意志为中心的活动,所有一切复杂的心理作用,除了受想以外,一切都总括在行蕴里。造作识是明了识别,从能知得名。我们的内心原是非常复杂的。把不同的心理作用分析起来,如受、想、思等,叫做心所。而内心的统觉作用,叫做心。此心,从认识境界的明了识别来说,叫做识。所以,识是能识的统觉。识行意地、水、火、风四界,为物质的四种特性。杂含(卷三六一经)说所有色,彼一切四大及四大所造色。一切物质,不外乎四大界及四大所造的五根,五尘。地是物质的坚性,作用是任持;水即物质的湿性,作用为摄聚;火即物质的暖性,作用为熟变;风为物质的动性,作用为轻动。随拈一物,莫不有此四大的性能,没有即不成为物质。 常人及神教者所神秘化的有情,经佛陀的慧眼观察起来,仅是情识的能知、所知,仅是物质与精神的总和;离此经验的能所心物的相依共存活动,没有有情的实体可得。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