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专题练习一教师版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专题练习(一)(教师版)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万历:帝王年号,年号纪年是中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方式,中国古代帝王年号纪年是从秦始皇称帝开始启用的。B. 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明清之制,殿试后赐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皆称为“进士”。C. 给事中:官名。明代给事中分吏、户、礼、兵、刑、工六科,辅助皇帝处理政务,并监察六部,纠弹官吏。D. 荫:封建时代官僚的子孙因先代有功勋而受到的封赏。 “封妻荫子”中的“荫”就是此意。1A1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
2、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A项,中国古代帝王年号纪年是从汉武帝时开始启用的。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侯,古爵位名,为春秋时期五等爵的第三等,比“伯”低一等。烛之武退秦师中晋侯比秦伯低一等。B. 高帝,是庙号。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帝、太宗。C. 崩,古代称帝王或王后死叫“崩”,称诸侯或大官死叫“薨”,称
3、大夫死叫“卒”,“卒”后为死亡的通称。D. 谥,封建时代在人死后根据其生前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称为谥或谥号;2A2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A项“侯”是二等爵,比“伯”高一等。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射包括射箭技术和驾驶马车的技术,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
4、数之一。B. 假节,借以符节,持节。是皇帝将节借给执行临时任务的臣子使用,用以威慑一方,任务完成会收回。C. 食邑,诸侯封赐所属卿、大夫作为世禄的田邑,又称采邑。因我国古代卿、大夫世代以采邑为食禄,故称为食邑。D. 部曲,本为军队编制及私兵之称,后又为家仆之称。身份高于奴婢低于良人,有私财,无独立户籍。3A3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A项,“射包括射箭技术和驾驶马车的技术”错,因为“驾驶马车”是指“御”的能力。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5、 )A. 户部,古代官署“六部”(吏、户、礼、兵、刑、工)之一,管理全国土地、赋税及户籍等事宜。B. 禁内,即宫禁。是指皇帝、后妃等居住的地方。因宫中禁卫森严,臣下不得任意出入,故称宫禁。C. 六宫,本义是指古代皇后居住的寝宫,所以往往用六宫代指皇后,如同后世用中宫代指皇后一样。D. 士庶,即士人和庶人,指社会下层人士。古时对人的社会地位简单可分为四种:公、卿、士、庶。4C4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
6、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C项,六宫的概念至唐代已非专指皇后,而泛指后妃了。5下列对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B. 笏:古代君臣在朝廷相见时手中所拿的狭长板子,上面可以记事,后来只有大臣使用。C. 工部,官署名,六部之一,掌管工程、赋税、军械等事务,长官为工部尚书。D. 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赴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5C5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
7、、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C项,“赋税”有户部主管,“军械”有兵部主管。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字,又称“表字”,多是对名的解释、补充或延伸。一般晚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直呼其名。不论男女,只有到了成年取名定字。B. “太祖”是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高祖、太宗、钦宗等。C. “休沐”,休息洗沐,犹休假,是古代官员的休假制度。汉代规定官员五日一休沐,唐朝时改为“旬休”或者“旬假”。D.
8、 “敕”,中国古代帝王诏令文书的名称之一,用于任官封爵和告诫臣僚,如“敕令”即皇帝下的命令。6A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此题A项,“一般晚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直呼其名。不论男女,只有到了成年取名定字”错。应该是一般人尤其是同辈和属下只许称尊长的字而不能直呼其名,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起名,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并取字。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并赐以字,表示已经成人,但因身体还未强壮,故称弱冠。B. 草书,为书写简便,从隶书演变而来;形成于汉代,特点是笔画相连,书写速度快。C. 司空,西周
9、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两汉以后曾经几度兴废,职责变化也较大。D. 黄钺,古代帝王所用,后用为仪仗;文中的假黄钺是指赠给已故的卫瓘以褒奖其贡献。7A7试题分析:A项,“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不恰当。“弱冠”,古代专指男子。点睛:本题重点突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合乎当今国学热的趋势。选文是人物传记,一般主要考查的文化常识是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人才选拔、宫殿的名称、年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古代重要地名、官场的一些理解、朝廷的官职、礼仪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解答这类题目,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要将相关知识记牢,这样就能轻松的将正确项与错误项区分开来。若有些知识出现遗忘或疏漏,那就要运用排除法,以
10、确定最终选项。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孺子是徐稚的字。古人的名和字在意思上是相关的,“稚”和“孺子”皆指幼小。B. 陈蕃非常欣赏徐稚,在郡衙特地为他“设一榻”,这就是后来“下榻”一词的由来。C. 文中的“三辅”指京畿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达,所以韦著懂“礼义之俗”。D. 文中的“庐”指的是郭家房舍,与陶渊明诗中“结庐在人境”的“庐”意思相同。8D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D文中的“庐”指古人为守丧而在墓前构筑的小屋,不是“房舍”的意思,与陶渊明诗中“结庐在人境”
11、的“庐”意思不同。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对策,察举制度的一种考试方法,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称为对策。文天祥在集英殿应试,被皇帝钦点为第一。B. 除,授官,意思是除去旧职,授予新职,文中指文天祥第二年正月授任临安知府。古代还用征、辟、拜、授、察、迁等词语来表示授予官职。C. 九庙,泛指帝王的宗庙。古时帝王立庙祭祀祖先,有太祖庙及三昭庙、三穆庙,共七庙。王莽增为九庙,后历朝皆沿此制,本文指国家社稷。D. 改元,指中国封建时期皇帝在位期间改换年号;建元,指新皇帝即位时颁布年号。如唐玄宗即位初年建元“先天”,后改元“开元”“天宝”。9B9试题
12、分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C项说法有误,迁,不表示授予官职,古代称“迁”为调动官职。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判官,宋代选派京官充任称签书判官厅公事,又称“通判”,负责州郡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即各类犯罪事件的审判和裁决。B. 台指的是“御史台”,中国古代官署名,是中央行政监察机关,也是中央司法机关之一,负责纠察、弹劾官员、肃正纲纪。C. 团练副使是宋代散官官阶之一,宋代散官专指闲散不管事的官职,共有十等,常授的主要有团练副使、节度行军司马等四种。D. 生祠是古代信仰民俗,指为活着的人建立
13、祠庙,而加以奉祀。10试题分析:A项,“负责州郡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即各类犯罪事件的审判和裁决”不正确。判官是兼行政与监察于一身的中央官吏,并非负责案件的审判和裁决。点睛:本题重点突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合乎当今国学热的趋势。选文是人物传记,一般主要考查的文化常识是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人才选拔、宫殿的名称、年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古代重要地名、官场的一些理解、朝廷的官职、礼仪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解答这类题目,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要将相关知识记牢,这样就能轻松的将正确项与错误项区分开来。若有些知识出现遗忘或疏漏,那就要运用排除法,以确定最终选项。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
14、,不正确的-项是( )A. 都尉,秦汉时代重要的中高级武官。如史记陈涉世家中“陈涉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B. 持节,“节”是传达命令的符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或传达朝廷重大使命,必执符节以为凭证。C. 崩,古代对死的一种讳称,专指皇帝死亡,意义相同的还有“崩殂“驾崩” “仙逝” “薨” “不禄”。D. 谢病,是古文中常见的一种托词,以生病为由,以回避某亊某人。文中“亚夫因谢病”,暗示周亚夫微妙的心态。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C项,“意义相同的还有仙逝薨不禄”错误,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
15、“薨”;士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禄”;庶人死曰“死”;仙逝即去世,像仙人一样离开人间,是对“死”委婉的说法。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隶书,汉字书法的常见字体之一,一般认为由楷书发展而来,行云流水、书写快捷、飘逸易识,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艺术性。B. 典坟,三坟五典的简称,三坟指伏羲、神农、黄帝的书,五典指少昊、颛顼、帝喾、尧、舜的书。后泛指各种古典书籍。C. 行在,也称行在所,指天子巡幸的地方。安史之乱中长安被叛军攻占,唐肃宗在灵武登基称帝,灵武在当时就成为行在所。D. 谏臣,一般都是忠君报国、刚正不阿之士,他们会对君主的过失直言进谏规劝。文中韦陟认为杜甫上
16、表论房琯事并无过错。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A项错误,隶书是由篆书发展而来,“行云流水有很强的实用性和艺术性”是行书特点。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弱冠:古代男子20岁叫“弱”,此时行冠礼,以示成年。另外,孔子对年龄的经典阐释为“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B. 秩满:秩,既指古代官吏的俸禄,如“官人益秩,庶人益禄”,也指古代官职类别,如“委之常秩”,“贬秩三等”,而秩满意为官吏任期届满。C. 三京:古代三座京城的合称。宋以大名为北京,开封为东京,洛阳为西京。D. 丁内
17、艰:即丁母忧。亦称丁家艰,指遭逢母亲丧事。如晋书周光传“陶侃微时,丁艰,将葬,家中忽失而不知所在”。13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B项, “类别”应为“级别”。1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辅,既指汉代治理长安京畿地区的三种官职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亦指其所辖地区。B. 巡狩,即天子出行,视
18、察邦国州郡,意为天子巡行视察诸侯为其所守的疆土并发布政令。C. 细弱,在古代,因女子和孩子细小柔弱,所以常常用“细弱”来借指妻子儿女,泛指家属。D. 物故,亡故去世,汉书苏武传中“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中的“物故”即为此意。1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本题B项,“巡狩并发布政令”说法错误,应该并不发布政令。故选B。1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防御使:官名。唐代开始设置的地方
19、军事长官。唐代防御使全称为防御守捉使。有都防御使、州防御使两种。B. 契丹: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正式见过称帝,成为辽政权的创始人,国号“契丹”,947年,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C. 行营:皇帝出巡临时建立的驻跸处所,又名御营。旧时指统帅出征时办公的营帐或房屋,也指专设的机构。D. 中使:宫中派出的使者,多指将帅。唐朝白居易缭绫诗:“去年中使宣口敕,天上取样人间织。”中的“中使”就是此意。15中使:宫中派出的使者。多指宦官。点睛:文言文中的文学常识注重平常的积累,在高中阶段要注意下列六个方面的知识积累:一、与政事相关的常用词;二、官职人物常用词语;三、值得重视的特殊单音词;四、值得了解的相关
20、复音词;五、相对稳定的通假字;六、表示时间的词。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校尉是中国古代高级军官。校指军事编制单位,尉即军官,校尉为部队长之意。B. 太学是古代设在京城的最高学府,其校长为祭酒,教师称博士,学生叫太学生。C. 床起源于商代,甲骨文中已有床字,在汉代使用范围更广,卧具、坐具都可称床。D. 诗书指诗经和尚书,与礼易春秋并为儒家“五经”。1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职名称类等等。A项,“校尉是中国古代高级军官”错误,校尉为中级军官。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
21、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太平兴国”是皇帝的年号,年号是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B. “秩”的本意是根据官员的功过确定的官员俸禄,引申为俸禄。“秩满”是指官员在年终评定时获得了最高等级。C. “金紫”,指“金印紫绶”,即黄金印章和系印的紫色绶带,借指高官显爵。唐宋后指金鱼袋及紫衣,是唐宋的佩饰和官服。D. “转运使”,是封建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官职。宋初为集中财权,置诸路转运使掌一路财赋,“都转运使”一般由官高位重者担任。17试题分析:B项,“秩满是指官员在年终评定时获得了最高等级”不当,“秩满”指官员任职期满。点睛:本题重点突出对古代文化常
22、识的理解,合乎当今国学热的趋势。选文是人物传记,一般主要考查的文化常识是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人才选拔、宫殿的名称、年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古代重要地名、官场的一些理解、朝廷的官职、礼仪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解答这类题目,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要将相关知识记牢,这样就能轻松的将正确项与错误项区分开来。若有些知识出现遗忘或疏漏,那就要运用排除法,以确定最终选项。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进士,参加殿试取中后才能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一甲賜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B. 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
23、,一直延续到清朝。C. 刑部,是“六部”之一,掌管刑法、狱讼、军令等事务,最高长官是刑部尚书。D. 朔望,农历每月的初一日和十五日。在文中,皇帝照顾魏源有足疾,此两日朝见即可。18试题分析:C项,“掌管刑法、狱讼、军令等事务”错,“军令”为兵部职权范围。六部,从周开始,中央行政机构中,吏、户、礼、兵、刑、工各部的总称。其职务在秦汉时本为九卿所分掌,魏晋以后,尚书分曹治事,曹渐变为部,隋唐始确定以六部为尚书省的组成部分。点睛:本题重点突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合乎当今国学热的趋势。选文是人物传记,一般主要考查的文化常识是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人才选拔、宫殿的名称、年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古代
24、重要地名、官场的一些理解、朝廷的官职、礼仪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解答这类题目,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要将相关知识记牢,这样就能轻松的将正确项与错误项区分开来。若有些知识出现遗忘或疏漏,那就要运用排除法,以确定最终选项。1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实录是中国古代帝王去世后,继任者根据前代帝王的所作所为而编定的史著。本文中的世祖实录是记录元世祖忽必烈生前事迹的著作。B. 东宫是太子所居之宫殿名,如若太子当了皇帝,曾经长期住过的地方就被称为潜邸。C. 中国古代称别人用字以示尊重,而称自己则往往用名表示自谦。本文中皇帝以字称赵孟頫是对赵孟頫的极大恩宠。D. 署在古代官场指暂
25、代官职。赵孟頫出京任济南路总管府事,其总管缺任,由赵孟頫代理其职,管理府中事务。19试题分析:本题重点突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解答这类题目,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要将相关知识记牢,这样就能轻松的将正确项与错误项区分开来。B项,“如若太子当了皇帝,曾经长期住过的地方就被称为潜邸”表述错误,潜邸,又称潜龙邸,有两层意思:一是特指非太子身份继位的皇帝登基之前的住所,二是借指太子尚未即位。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 薨:礼记上说:“天子死日崩,诸侯死日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司马景王,此处指三国后期魏国权臣司马师,属诸侯之列。B. 建业:今南京。建业是三国时期
26、东吴的都城,当时中国南方的经济、文化、政治、军事中心。南京,后代别称金陵、建康、江宁、石头城、京口等。C. 嵇康:字叔夜,因曾官至曹魏中散大夫,故后世又称嵇中散,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为魏晋初期文人团体“建安七子”之一。D. 蜀:三国之一。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蜀”,因其统治的中心区域在今四川,故史称“蜀”或“蜀汉”。20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情况。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B项,“南京,后代别称京口等”理解有误,京口是今天的镇江,京口地名在中学课本中多次出
27、现。C项,嵇康是“竹林七贤”之一。D项,“国号蜀”错,刘备所建立的政权国号也是“汉”。2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母忧:古代指遭逢母亲丧事,也叫“丁外忧”。丁,是遭逢、遇到的意思,按古制规定,父母死后子女要居家守丧,文中公孙景茂因母忧去职,居家守丧。B. 陛下:陛,台阶,“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古代臣子向天子进言须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后来“陛下”就成为与帝王面对面时对帝王的敬称。C. 秩:文中指根据官员的功过确定的品级或俸禄。古代官员的俸禄要根据年终考评确定,俸禄因功罪而增减乃至取消。D. 谥:谥:即谥号,分官谥和私谥。官谥是帝王、诸侯与大臣等具有一定地
28、位的人死去之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带有褒贬性质的称号。21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积累情况。中国古代文化常识面广量大,涉及的点和面很多,需要考生平时做个有心人,随时看到随时积累,并能举一反三进行记忆。A项,“也叫丁外忧”表述有误。母忧,也叫“丁内忧”。2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古代对人的称谓,有称名、称字、称号、称谥号、称斋名、称籍贯、称官名和爵名等。晚辈可尊称赵鼎“元镇”。B. 古人把宫、商、角、徵、羽称为五音,从宫到羽,按照音高的从高到低,形成一个五声音阶。C. 根据史书体例划分,宋史赵鼎传属于纪传体。D. “谥号”,是对
29、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22试题分析:回答此类题目,必须熟记文学常识的主要内容,区分文学常识的概念,仔细察看题干中的修饰限制成分。解答此类题目,还可以结合该词语所在的语段及具体语境分析。B项,从宫到羽,是按照音高从低到高,形成一个五声音阶。2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学,是与德行、言语、政事并称,被后世的学者视为儒学“孔门四科”之一的学术门类。B. 未冠,即尚未加冠,按古礼男子年二十行加冠礼以示成年,所以男子未成年可称“未冠”。C. 推官、吏、知州、宰相,均为古代行政官员职务的称谓,“宰相
30、”是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D. 谥,是帝王、贵族、士大夫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荣灵”和“恭”均可为谥。23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C.项“推官、吏、知州、宰相,均为古代行政官员职务的称谓”表述错误,“吏”是官员身份的泛称。2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学,是与德行、言语、政事并称,被后世的学者视为儒学“孔门四科”之一的学术门类。B. 未冠,即尚未加冠,按古礼男子年二十行加冠礼以示成年,所以男子未成年可称“未冠”。C. 推官、吏、知州、宰相,均为古代行政官员职务的称谓,“宰相”是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D. 谥,是帝王
31、、贵族、士大夫等死后依其生前事迹给予的称号,“荣灵”和“恭”均可为谥。24试题分析:C项,“推官、吏、知州、宰相,均为古代行政官员职务的称谓”不当,“吏”是官员身份的泛称。点睛:本题重点突出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合乎当今国学热的趋势。选文是人物传记,一般主要考查的文化常识是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人才选拔、宫殿的名称、年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古代重要地名、官场的一些理解、朝廷的官职、礼仪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解答这类题目,主要靠平时的积累,要将相关知识记牢,这样就能轻松的将正确项与错误项区分开来。若有些知识出现遗忘或疏漏,那就要运用排除法,以确定最终选项。2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我国古代常常在家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后来借用“桑梓”指代故乡或乡亲父老。文中指家乡。B. “秀才”在汉代与“学士”都是指举荐士人的科名,明清时成为生员的通称。本文中指举士的科名。C. “博士”在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典、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指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教授生徒的官职。D. “蛮”是先秦时非华夏民族的泛称之一,后来成为南方少数民族的泛称。“蛮酋”指蛮人的首领。2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平常的学习中,考生应有意识的进行分类识记,比如科考类、官职升迁贬谪类、官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