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40 ,大小:51.13KB ,
资源ID:1064365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64365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考古文重点问题整理.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考古文重点问题整理.docx

1、中考古文重点问题整理论语十则一、文化常识:1、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之一。2、孟子,名轲,战国时期儒家学派思想家。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3、儒家经典:四书(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五经(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二、简答1、“朋”指的是什么样的人?表达孔子怎样的思想?答:“朋”也不是现代意义上吃吃喝喝的朋友,而是指在同一个老师门下学习的人。志趣相同的人。表达了孔子做人的倾向性,也即人生志趣,这表明孔子视交友为乐趣。3、论语中所论述的学习方法、学

2、习态度和修养,在今天还有借鉴意义吗?答:有借鉴意义。例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谈的是学习与思考的关系,“学”与“思”二者是一种辩证的关系,学习是思考的基础,思考是学习的必然,二者必须结合起来,才会学有所成。4、请你结合实际谈谈我们怎样看待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现在看来,有其现实意义。其中包含相互体谅的意思。遇事如果换位思考,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结论,改变已有的不正确做法,这样就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对立,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也可谈其消极成分,略。)鱼我所欲也 出自孟子告子上思考。(1)文中所指的比生命更可贵的东西是指道义,比死亡更可怕的东西是指丧失道义。 (

3、2)人的本心是什么?舍生取义 (3)本文使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试举例。 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举例论证、道理论证。 (4)文章开端没有直接进入议题,而是先从生活中人们可能遇到的事情写起,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给所要论述的问题增加了通俗性,为下文论议正题作好了铺垫。 (5)文中多次使用对比这种手法,请举例说明。 鱼和熊掌对比/生与死对比/ 向与今天比较等 (6)写“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时?取“熊掌的用意是什么?意在说明在生活中经常会遇到需要选择的事,在两者不可兼得的情况下,人们会选取价值更高的东西,用此事情来比喻”舍生取义“的道理。5、联系。本文观点广为后人所赞同,请找出本文观点并写出与之一致

4、的两句诗。 观点:舍生取义 诗句:(1)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6、应用。(1)本文孟子用“ 舍生而取义 ”来表现他的人生追求(选择)文天祥过零丁洋中体现这种追求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请写出历史上在人生中有正确选择的人。例如:岳飞精忠报国,文天祥选择忠义守节,布鲁诺选择坚定信念。(2)本文所强调的“义”与市场经济下的“利”有无矛盾,由此会引发一点什么样的启示,请简要谈谈。不矛盾,在市场经济下也要讲诚信、讲道德,不做违法乱纪的事。 (3)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用自己的青春热血和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曲“舍生取义”的正气歌,请概述一个这

5、样的例子:如抗洪英雄李向群为保一方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誓斗洪魔,以身殉国。刘胡兰,朱自清病危之际拒绝吃美国救济粮等。 (4)列举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则的事例,并简要概述。如: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侵,失败被捕后,面对元朝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刘胡兰被阎锡山军队抓住,宁死也不说出共产党员的名字最后慷慨就义。 (5)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21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能见义勇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做与国与民与人有益的事等。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

6、”不同。) (6)作者在文中赞扬的是怎样的人:舍生取义的人(精神永存),批评的是怎样的人:见利忘义的人(无生命价值)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孟子二、课文理解:1、本文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内容梳理:第一段所举历史人物的共同特点:都是经历了艰难困苦之后才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 第二段承上启下的句子: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第二段讲客观条件对造就人才的作用,阐述的道理是:成就大业,必先经受苦难磨练。 其中阐述在思想上经受磨练的句子是:苦其心志。 在生活上经受磨练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在行动上经受磨练的句子是:行拂乱其行为。 磨练的结果是:动心

7、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第三段讲人的主观因素对成才的作用即:困境能激发人的斗志。 写人心理状态变化的: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 写人面部表情变化的: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第三段从正反两方面论述经受磨练的好处。从正面(个人)讲,磨练可以激发人斗志。(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从反面(治国)讲:安乐可以使国家灭亡。(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对治理国家提出的论断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认为国家要长盛不衰,就需要有法家拂士和敌国外患。3、本文开头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使语言富有气势,使文章的论证富有无可辩驳的

8、力量,有力的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道理。4、本文运用举例论证的方法,例举典型事例,充分有力地论证了本文的观点。5、论证过程层层深入,结尾归纳中心论点。三、拓展迁移:1、有人认为“顺境也能成才”。对此,你如何看待,请举例谈谈。俗语云:“兵家儿早识刀枪”,良好的家庭环境更可以造就人才。梅兰芳是我国著名的京剧大师,他的儿子梅保久在父亲的影响下,也成为现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居里夫妇是伟大的科学家,他们的女儿、女婿在他们的熏陶下,也成为杰出的物理学家,为科学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当然,对胸无大志、不愿奋发进取的人来说,再好的学习条件他们也不知珍惜,这样的人不能成才,根本原因还是在其自身,并不是“顺境”

9、的错。2、现在生活好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就失去现实意义了吗?举例谈你的看法。对国家和个人都不会意义。目前我国经济发展,国泰民安,但若安于现状,缺少忧患意识,不能居安思危,就会使国力衰退,那是很危险的。例如美国这样强大跟它很强的危机感是分不开的。物质条件优越,也并不意味着一个人可以懈怠。现在社会竞争激烈,追求安乐享受必会被淘汰。吴王夫差骄奢淫逸、纵情享乐,最终被卧薪尝胆的勾践所击败。3、请再举出一些可以论证本文观点(或证明成功背后付出无数艰辛)的例子或名言。名言:“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古话)“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宋代 欧阳修伶官传

10、序)。事例: “自古英雄多磨难”。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越王勾践,经受奴仆之苦,而卧薪尝胆,战胜吴国,成就大业。司马迁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音乐家贝多芬十七岁失去母亲,三十二岁耳聋,可他没有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紧紧扼住命运的咽喉!”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张海迪、爱迪生陋室铭一、基础知识。1作者是刘禹锡,字梦得,是唐朝人。2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的特点有:用来警戒自己或称述功德,一般是用韵的。3、文章中心思想: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

11、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作者作者不慕荣利、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4、文章采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作者以陋室自比,借陋室不寻常的居住环境,来表现主人高洁的情操和不俗的雅趣。文章写陋室时,融情、理、事、人、景、物为一体,运用比喻、衬托、类比等多种艺术手法,使文章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语言上则大量运用骈句,句式整齐、对仗工整、意蕴和美,读来琅琅上口,令人叫绝。5、【写作特色】。(1)夹叙夹议(2)运用类比 开头运用类比立论,概括全文主旨。(3)首尾呼应 (4)运用骈句,句式整齐、对仗工整、意蕴和美,双句为主,多是偶句三、阅读理解1、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陋室的?室外景环境之雅 (清幽雅

12、致) 室中人交往之雅 (高雅 脱俗) 室中事情趣之雅(雅致恬淡)表现了陋室不陋。2、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篇短文采用了托物言志、借物抒情的写法。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表达了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也流露出讽刺现实的意味3、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从建筑和室内布置看是简陋的,但由于屋主人品德高尚,所以这小屋就不显得简陋了4、文中说可以调素琴,阅金经,又说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是否矛盾?不矛盾。琴与经代表高雅的生活情趣,暗示作者在陋室中自得其乐,独善其身;丝竹、案牍代表俚俗的音乐和庸俗的事务,暗示了作者不与官场黑暗势力同流合污。陋室

13、铭常见重点问题简答1、分析下列句子的言外之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不受世俗基板的情怀,言外之意是鄙视功名利禄,批判当时的追逐名利的世风。2、陋室主人与 爱莲说中“隐逸者”和“花之君子者”有什么异同?答:他们都品行高洁,不慕荣利。陋室主人同“花之君子者”都远离世俗,都是隐者。“花之君子者”则身在世俗又高于世俗。3、文章前四句“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了怎样的写法?这样写的目的何在?答:运用了类比的写法;目的是引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表明“陋室”也具有“名”与“灵”的性质。4、“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用了怎样的修辞方法?“上”和“入”用

14、在这里有何好处,这句写出了环境怎样的特点?答:对偶;“上”“入”二字生动传神,化静为动,使景物有生气,表达了作者对这景色的喜爱之情;环境的特点是恬静,雅致。 6、刘禹锡自比诸葛亮和扬雄,他们之间的共同点是什么? 答:三国著名政治家蜀国的诸葛亮,一是西汉时的文学家扬雄(扬子云)。他们都具有安贫乐道、淡薄名利的君子之风,都高雅脱俗而才华横溢。7、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一句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为什么要这样写?答:运用类比的手法。用古贤之室类比自己“陋室”,表明作者以古贤自比,自己也有古名贤的志趣和抱负。8、陋室铭引用孔子的话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答:这在结构上与“惟吾德馨”呼应,又总结全

15、文,是本文点睛之笔。 内容上有以君子自居之意,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突出了“惟吾德馨”的主旨。四、迁移拓展、谈启示、感想、道理题1本文中含有“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的意思,你是否同意这个看法?为什么?同意。品德高尚者追求的不是物质条件的好坏,而是精神世界的纯洁与充实。他们鄙弃功名利禄,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保持着坚贞的操守,所以身居陋室而不觉其陋。2、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从本文表达的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来看,作者的思想是积极的;从他独善其身,避而不和庸俗的官僚往来,使自己与污浊的社会隔离开来等做法来看,又是消极的。(也可有自己的看法)3

16、、“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称功颂德的文字,后成为一种文体。人们经常用“座右铭”来激励鞭策自己。请你从平时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则有关学习方面的“座右铭”。*示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4、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你如何看待本文作者所表达的“惟吾德馨”的道德情操?答:提示,只要围绕“物质生活再丰富,也需要高尚的精神生活”来回答就可以。5、“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何看法?示例一:这种交友方式可取,我们就是要与那些有知识,有学问的人交往,这样才能不断进步。示例二:这种交友方式不可取,他自命清高,看不起平民百姓。6学完本文的感受是

17、什么? 一个人具有高尚的品德是最重要的。在任何情况下,都应保持高洁的情操。我们要向刘禹锡那样保持一颗淡泊宁静之心,不贪赃枉法,不慕荣利,安贫乐道。做一个心胸宽广,节操高尚的人。7、至于“安贫乐道的生活情趣在当今的意义”这个问题,学生可肯定,也可否定。称颂的是:人品(不慕荣利、不求闻达、安贫乐道)是高尚的。批评的是:逃避世俗,脱离劳动人民,缺少为国为民的奉献精深。不能与时俱进,不能抵制腐败,不能培养自己的意志(-周恩来在人群嘈杂的闹市区读书)这种人在现代生活中,简直不能生存。8、作者在文中以仙人蛟龙自况,更以孔子、诸葛亮、子云等古代名贤自比,这种毫不自谦的思想是否让人觉得有些自以为是、不可一世?

18、答:不会的。作者的这种自比,并非狂妄自大,实是自勉自励,是要求自己交往纯正,志趣高雅,品质高洁,要以古代名贤为榜样,去追求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立身处世就要有这种自知自勉的精神。爱莲说一文学常识1、爱莲说选自周元公集,作者周敦颐是北宋时著名的哲学家,“元公”是他的谥号。2、说:一种文体。四、内容理解1、本文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爱莲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草木之花为莲的总陪衬,以菊花和牡丹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隐逸者、富贵者、君子。2、其中“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又不孤高自傲。“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比喻君子

19、通达事理,行为方正,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比喻君子美名远扬。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3、文中最能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一句话是:莲,花之君子者也。4、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答: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表达自己洁身自好,不摹名利的生活态度,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5、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托物言志(借物抒情)。6、“牡丹之爱,宜乎众宜”的言外之意是爱慕虚荣的人多,作者的知己少,表达了作者对追求富贵、趋炎附势的世风的鄙弃。7、“独爱莲”,“独爱菊”两

20、个“独”字,表现了他们怎样的生活态度?答:表现出他们遗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态度,同时又相对表明周敦頣不同于陶渊明的生活态度。8、写出莲花的别称(三个以上)荷花、芙蕖、水芝、水芙蓉、菡萏)9、写出描写莲花的名句(两句以上,连续性的两句算一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杨万里)10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1) 牡丹“ 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 (2) 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 (3) 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行高尚的贤能之士。文章以“君子”喻莲,采用托物言志的写

21、法,表明了作者不慕荣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11、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莲“不染”“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亭亭净植”“不可亵玩”的特征所代表的可贵品质。答:莲花代表的可品质是:质朴、高洁,胸怀豁达,品行无邪;美德广布四方,独立自主,威严不可亵渎。 12、本文所用的修辞有:排比、设问、比喻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表现手法有:象征、衬托 本文运用了衬托的手法,用菊正衬莲,用牡丹反衬莲。文章的最后一段运用了多种句式:分别有感叹句(噫 !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设问句(莲之爱,同予者何人?)陈述句(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3、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喜

22、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写陶渊明爱菊和写世人爱牡丹衬托自己喜欢莲花,写写陶渊明爱菊是正面衬托,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爱菊”的隐士极少.写世人爱牡丹是反面衬托,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的,其目的在于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作者 “爱莲”意在托物言志,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五、迁移拓展1.细细考虑,“菊之爱”可以有两重含义:做一个避世的隐士;像陶渊明那样保持独立的人格。你赞成哪一种说法?谈谈看法。(自圆其说既可。)如:赞成两重都有道理。作者意思是:避世者不染世尘之埃固然可喜;而入世者“出淤泥而不染”境界更高。2喜欢哪一种花是人的志

23、趣的表现。你喜爱哪一种花?说明喜爱的原因(包含骈句)。 梅花。它顶风冒雪,“凌寒独自开”。(傲雪盛开人皆颂,迎寒绽放世堪扬。) 蒲公英花。花朵虽小,却遍布各地,有极强的生命力。(花小能怡情,叶瘦能医疾。) 菊花。在万花纷谢之时独自开放,决不随波逐流,且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百花凋谢始露面,孑身盛开也吐香。)3孟子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这与周敦颐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看法相反,你同意哪种观点,谈谈你的看法。 答法一:同意孟子的观点。人的思想受环境的影响,“孟母择邻”说的即是这个道理。 答法二:同意周敦颐的观点。只要人保持坚贞的操守,洁身自好,即使处于污浊的环境中也能不受其影响

24、。如青春之歌中的林道静。桃花源记考点梳理一、1、本文选自陶渊明集,作者是东晋朝的著名诗人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后人称为靖节先生。2、文章知识:(1)线索:渔人(武陵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发现访问离开再寻(桃花源),贯穿起来。 (2)顺序:时间先后思考、 1、桃花源记的主旨是什么?(虚构目的)(“桃花源”既然是不存在的,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它呢?)答:桃花源记描绘了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人人劳动、自由平等的社会生活图景,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社会现实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表达了作者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寄托了他的政治理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广大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2、作品意义:尽管这

25、种理想不可能实现,但它体现了人们的追求和向往,反映人们对现实的不满与反抗。3、第1自然段描写桃花林之美有何作用?答:衬托桃花源的美好;为后文描写桃花源渲染了气氛,作了铺垫;也暗中点明了桃花源名目的由来;设置悬念,增添传奇色彩,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4、第段文字从三个方面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图景(作者笔下的桃花源美好的地方在哪里)(是一个什么样的社会、具有怎样的特点)?答:即自然环境之美:景色美丽、土地肥沃、资源丰富;社会环境之美:没有战乱、和平劳动、安居乐业;人们生活之美:生活富足、淳朴宁静、美好快乐。5、为什么桃源人嘱咐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没有战乱、没有税赋、和平宁静。然而一旦为外

26、人所知,这种生活就会被打扰、被破坏。结构上设下悬念,使故事更加离奇)6、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渔人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刘子骥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7、渔人离开桃源后,还写太守与刘子骥先后探访未果的情形的作用是什么? 增添神秘色彩。暗示这是一个虚构的无法实现的理想世界8、留白,是绘画艺术的一种手法,文学创作中也不乏“留白”,它给读者留下了许多想像的空间,你认为本文何处运用了这种手法,试简要分析。(你认为桃源中的人为什么“叹惋”)答:如“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具言”的内容和“叹惋”的是 桃花源外世事变迁、战乱频繁、赋税繁重,民不聊生,人们饱经战乱之苦。9、

27、应当怎样看待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与当时的黑暗社会形成鲜明对照,是作者不满当时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愿望,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它又有原始共耕社会的痕迹,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10、渔人是个怎样的人?写渔人有怎样的作用?渔人背信弃义、不守诺言。写渔人的作用:一方面与桃花源中人的淳朴好客形成对比,加深了人们对桃花源外社会的认识,突出了桃花源是理想的社会;另一方面,本文以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为线索,写渔人是组织材料的需要。12、你是如何看待桃花源人避难于桃花源,不复出焉的行为的?桃花源

28、人在当时是很幸运的,能躲避祸患,生活安定;但从积极意义上来讲,躲避不是永远的,应该起来抗争。(谈出自己的想法即可)三、写作方法重点明确,详略分明:本文重点是作者借“桃花源”以表达社会感想,所以中间部分对桃花源的生活环境和社会风尚详细描写,而对“忽逢桃花林”和归来得寻“遂迷”、“未果”的传奇性开头、结尾,则写得清晰而简略。悬念迭起、引人入胜:渔人“缘溪行,忘路之远近”,设下悬念:迷路了,会怎么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悬念又生:桃林走完了吗?前面是什么地方?“初极狭,才通人”又产生了悬念:里面有什么?能走得通吗?桃源人嘱咐“不足为外人道也”,又设悬念:渔人出去后给“外人”说了吗?“

29、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悬念又起:找到了吗?这样写,能够引起读者强烈的好奇,吸引读者迫不及待地读下去。四、精题点拨:1、请写出“不足为外人道”中“道”字意义相同的成语:能说会道、说三道四;意义不同的成语盗亦有道、得道多助。2、以“桃花源美,美在”写几句赏析性的话。示例:桃花源美,美在坦荡如砥,一望无垠的土地。桃花源美,美在排列得整整齐齐的屋舍。桃花源美,美在土地肥沃,池水清澈,庄稼茁壮,桑竹成行。桃花源美,美在静谧祥和的气氛,纯朴热情的民风。3、“桃花诗”知多少?(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惠崇春江夜景(2)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崔护题都城南庄(3)人间四月芳

30、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白居易大林寺桃花(4)桃花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李白赠汪伦小石潭记唐 柳宗元 唐宋八大家之一。一、文学常识出处: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唐朝文学家。内容理解:1、中心:本文生动地描写了小石潭环境景物的优美和寂静,借景抒情,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思想感情(孤凄之情)。2、课文按游览顺序顺序,抓住了小石潭幽静的特点。作者对小石潭的整体感受是:幽深冷寂,孤苦凄凉。悲哀深沉。3、本文借景抒情。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征,从不同角度描绘小石潭的石、水鱼、树,着意渲染它的寂寞、凄寒、幽怆的气氛,借景抒发了自己被贬后内心的苦闷难解、悲凉凄怆、抑郁忧伤之情。

31、4、“动静对比”和“侧面烘托”把“怡然不动”和“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作者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写水。鱼在潭中清晰可数,使人感到像是“空”“无”,使水清之状具有实感。对鱼的描写,栩栩如生,动静结合,字面上写鱼,实则写潭水的清澈。5、作者心情的变化:“心乐之”“似与游者相乐”“凄神寒骨,悄怆幽邃”6、分析课文描写潭中游鱼水的特点和手法。答:课文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写出了谭中游鱼的自由快乐,从侧面衬托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7、第四段写作者在潭上所见到的景物和自己的感受,描写了小石潭中怎样的气氛?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描写了小石潭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作者极力描写小石潭的幽静,甚至浸透到人的心灵里去,把景物跟心情结合起来,写出一种境界。在这种境界里,透露出作者贬居生活孤凄悲凉的心境。这是作者被排挤、受迫害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