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习题参考答案古文部分大学语文习题参考(古文部分)老子七十八章八十章 1、课文中老子的哪些思想对你有启发?试加以说明。答:在柔弱与刚强两者中,老子强调了“柔弱”的力量,这种辩证的观点启人深思。老子看到了别人看不到的一面,即刚强虽然较柔弱有力量,但刚强本身也有弱点,比如,刚强就容易折断,而柔弱就比较有韧性,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柔弱的力量就像水一样,能够滴水穿石。老子对文明的弃绝,虽然有消极的成份,但也有令我们深思的地方。比如,现代科技的发展如电脑的发明、克隆技术、基因研究等,一方面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一方面也为人性中的恶的膨胀提供了武器,电脑病毒、基因生物武器等危害人类的手段正是这些
2、技术的另一面。如何看待文明,如何发展我们的文明,这正是老子在几千年前就给我们提出的重大课题。2、再举出几例“柔弱胜刚强”的事例,并说明老子为何要强调柔弱的作用。答:柔弱的幼苗能够破土而出,而大树却易被飓风吹折;老百姓无权无势,一旦团结起来却可以改天换地,所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些都是柔弱胜刚强的事例。老子强调柔弱的作用,从处世的角度来看,是为了说明取弱者地位以退为攻,较易保全自身,相反,树大则易招风受损。从治国的角度来看,是提醒统治者,要注意百姓的力量,这种力量虽然无法与统治者相提并论,但团结起来持之以恒就是可怕的。3、老子 “小国寡民” 的理想国有什么特点?请对理想国作出你的评价。答:“
3、小国寡民” 的理想国的特点是:其一,国小民少;其二,没有文明技术;其三,没有战争;其四,人与人不相往来。这是典型的原始部落式的生活方式。老子的用心是好的,比如,他对战争的批判。但这样的理想国已经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能“理想”的。因为没有文明、技术,生产力水平不可能得到提高,生产水平低下,百姓怎么能够“甘其食,美其服”?在技术文明还不发达的时候,战争、人与人的相互残杀、算计已经不少见,可见人性恶与技术、文明的发展没有必然的关系。老子对文明的批判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但他把一切恶都归咎于文明、技术,从而幻想出“小国寡民” 这样的乌托邦理想国来,是错误并不切实际的。论语(二) 1、子路表明自己的志向后,
4、孔子为什么要“哂之”?答:子路性格急躁莽撞,说话也难免直来直去,不知谦让。他的志向虽然并不错,但孔子从他说话的态度及他一贯的表现看出,子路不太谦虚。而孔子认为,必须以礼治国,子路显然还没有完全懂得“礼”,所以笑他。用孔子自己的话来说,就是:“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2、孔子为何赞同曾皙的志向?答:曾皙是个懂礼爱乐,性格与子路相反的人,他的志向是过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孔子之所以赞同曾皙的志向,是因为那也是孔子自己的志向。但实际上两人的志向还稍有不同。作为单独的个体,孔子希望自己能过这样逍遥自在的生活,但他有更宏大的理想,那就是他希望人人都过那样的生活,等到他心中的理想社会来到了,他才能去过
5、这样的生活。这也正是为什么孔子虽然有此心愿,却还是终身不遗余力地推行他的主张,而不去独自逍遥的原因。他希望社会上人人懂礼爱乐,天下太平,社会大同。在这个前提下,孔子的理想与曾皙相同。3、孔子为什么对四个学生的志向所表示的态度各有不同?答:文章中虽然没有直接写出孔子对公西华、冉有的志向的态度,但还是间接表示了。他认为公西华有做外交官的能力,而他只愿“为小相”,这就过于谦虚了,也是不足取的。冉有其人十分谨慎,孔子对他的评价是“求也退”,意思是,他的进取精神不够。孔子的教育方针之一是“因材施教”,所以,他会根据每个学生不同的性格脾气、能力、悟性等来实施他的教育。过于骄傲的,他要让他变得谦虚,过于谦虚
6、的,他要让他自信,过于谨慎的,他要使他变得大胆进取,过于莽撞的,他要使他变得小心谨慎。他之所以对四个学生的志向有不同的态度,与他的教育方针有很重要关系。同时,也涉及他自己的理想与志向。前三个学生所谈的只是达到孔子“礼乐治国”这一政治目标的手段,只有曾皙所谈的才是孔子孜孜以求的最终目的,所以,他最为赞同的还是曾皙的志向。但实际上,他的理想与曾皙的理想还是有所不同的。曾皙并未自觉,只是生性喜欢过逍遥自在的生活,而孔子的志向是,要让天下太平,恢复到他心目中完美的周代时的样子,他才能去过自在的生活。4、从本文可以体现出孔子怎样的社会理想?答:孔子的社会理想就是,社会大同,人人知礼守礼爱乐,社会秩序井然
7、,一切都恢复到以礼治国的周代,人人遵守自己的地位、职责,社会能够按部就班地运行。5、孔子欣赏曾皙“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志向,这种理想的生活态度与道家的生活态度有什么根本的区别?答:道家的生活态度是,一切顺其自然,并且,他们摒弃智慧,“绝圣弃智”是他们的主张,在社会政治方面,他们主张无为而治,所以,他们强调个人的生活态度,并不关心社会,他们只顾自己过逍遥自在的生活,认为只要每个人都能自得其乐,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而孔子是从社会出发,有非常强的社会责任感,只有在整个社会都安逸了之后,他才能去享受自己的安逸。6、本文如何把语言描写与性格描绘融为一体?分别给我们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答:本文记
8、录孔子的四个弟子在孔子的引导下,围绕各自志向展开的对话。主要通过人物的语言,展现人物各自不同的性格、志趣。如子路是个性格莽撞、脾气急躁的人。他抢着首先发言,“率尔”两字就把他说话时的表情语态,一语点穿。“可使有勇,且知方也”一句,也可看出他直爽、坦率、争强好胜的性格特点。冉有是个谨慎的人,从“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数语可看出,他的性格正如孔子所言“求也退”。公西华擅长辞令,是个外交人才,他的答辞就有相当的外交口气,委婉含蓄。曾皙是本篇的中心人物,他的言谈举止显示出他非常爱乐知礼,他对自己志向的描绘,也非常有诗意,故受孔子赞扬。文中的孔子形象,也通过其语言来表现。如“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
9、以也”、“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等,体现了孔子和蔼可亲的长者风范,以及对待学生循循善诱的教育态度。墨子非攻(上) 1、本文体现了墨子什么样的思想? 答:本文从另一个侧面体现了墨子“兼爱”思想。所谓“非攻”也就是主张不要战争。墨子从拿人财物、杀人性命等个人行为的小是小非问题出发,进而论证,战争使众百姓死于非命,是更大的不义,是大是大非的问题。因此,“非攻”也就是具有博爱精神的墨子“兼爱”思想的一个方面。 2、非攻一文的说理方法有什么特点?请举例说明。 答:主要特点有:层层推进,逻辑严明;由小及大,由浅入深;以事实作推理论据,语言朴素、简明扼要。(举例略) 孟子鱼我所欲也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10、?中心论点与孟子一贯的主张之间有什么关系? 答:本文的中心论点是,“舍生取义”是人普遍的人格追求,但很多人往往因为环境的影响而丧失了自己的本性,只有那些有操守的贤者能够始终贯彻下去。孟子的一贯主张是性善论。他认为人天生是善的,之所以为恶,是因为环境的影响。正因为人性本善,舍生取义也就是人普遍的人格追求。本文的中心论点建立在孟子一贯主张的基础上,同时,论证了“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而有的人之所以丢弃本心,是因为环境的影响”这一个论点,也就进一步论证了人性本善这个前提。从严密的逻辑角度来说,孟子的论证犯了循环论证的错误。但中国古人不讲逻辑,我们也不可苛求。孟子论证舍生取义是人的本心,是为了强调人性本
11、善,而强调人性本善,是为了推行他的道德教化的主张,并以此设计政治制度。 2、为什么孟子认为羞恶之心人皆有之?又是什么使人“失其本心”? 答:孟子把人的道德修养与人格,看得比生命还重要,认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也就是说,在孟子眼里,有羞恶之心,才算得上是人。反过来,既然是人,就有羞恶之心。使人失去本心的是环境的不良影响。 3、对孟子的性善论你有什么看法? 答:性善论肯定人性本善,同时鼓励人性向善,有其道德教化的作用。但人性是否天生就是善良的,这
12、还是个疑问。正因为这个前提是有疑问的,所以,孟子由这个前提提出的一系例道德主张就显得有点唱高调,以这种道德高调去设计政治制度就更不切实际。举个简单的例子,孟子在本文中论证“舍生取义”是人人应该有的本心,但事实上并不是这样。不要说是为了义而舍“生”,就是不舍“生”,很多人也做不到取“义”。比如,报上曾经有一篇文章,批评一个人在下雨天用黄鱼车为人摆渡过马路,因为他收了钱,所以认为他“不义”,赚昧心钱。但是,撇开道德,我认为这个人收钱摆渡并不过分,他并没有强行要别人坐他的车,而且,他客观上为那些过马路的人解决了困难。如果谁指责他没有道德,那么请问,怎么就没有一个“义”士出来,不收人钱而替人摆渡呢?比
13、起“舍生取义”来,不收钱替人摆渡真是太容易了,而这么容易又“高尚”的事情,为什么竟然会没有一个人去做呢?那就是因为,我们把人性之善估计得太高,也要求得太高了。其实,人都是自私的,只要不损害他人的利益,自私是合理的。人人都首先需要满足自己,才能在此基础上帮助他人。“舍生取义”有其特定的内涵,当生与义直接放在我们面前,而我们只能选择其一的时候,舍生取义自然是高尚的。但高尚并不能成为对所有人的要求,一旦成了对所有人的要求,就会出现与高尚相反的情况。比如,有不少人做“义”事,并不是为了“义”,而是为了表扬,为了荣誉。这种虚假虚伪正是高要求所导致的。高要求只能是自己对自己提出的,而孟子对所有的人提出“舍
14、生取义”的高要求,无疑是要所有人都成为圣人。难怪老子要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总之,我认为性善论没有依据。4、比较非攻与鱼我所欲也两文的说理方法,请说明你认为更有说服力的文章是哪篇?为什么? 答:鱼我所欲也一文用比喻、对比论证、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来论证比较抽象的问题,浅显易懂,但孟子的立论、推理完全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而非逻辑的基础上,故虽然浅显易懂,看似雄辩滔滔,说服力并不强。比如,他一开始就把生与义比作鱼与熊掌,似乎义必然比生命更重要,因此推出结论:必须舍生取义。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生命是最重要的,“舍生取义”只有在极少数情况下才会发生,因
15、此,这样的道德高调不能作为对普通人的道德要求,而只能作为自我要求。再比如,乞人如果吃嗟来之食,也不是乞人之过,不是他不要义只要生,因为在此情况下,生命当然是第一重要的。以不食嗟来之食这种个别例子作为证据来证明“舍生取义”之心人皆有之,是没有说服力的。而非攻的说理方法则建立在逻辑的基础上,所举事例偷盗、杀人有罪则有法律依据,因此,说服力较强。 庄子秋水(节选) 1、庄子什么地方用了诡辩手法?他为什么要诡辩? 答:惠子问庄子:“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一问完全符合逻辑。庄子以惠子的逻辑反问:“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没想到这正中惠子的下怀。惠子解释道:“我不是你,所以不知道你;而你不是鱼,所以
16、你也不知道鱼是否乐呀。”面对这样滴水不漏的逻辑推论,庄子无法正面回答,只好诡辩道:“你问我怎么知道鱼的快乐,显然,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的乐,我可以告诉你,我是在濠上知道的。”庄子把惠子要他回答的问题“怎么知道的”,偷换转移为“在哪儿知道的”作了回答,显然是在诡辩。而惠子并不是不能反驳他的诡辩,只是庄子一书是由庄子本人及他的门生写的,故在这段文章的最后,没有给惠子以反驳的机会。当然,这并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庄子诡辩的目的。他之所以要诡辩,是因为“知鱼之乐”颇能反映庄子的生命境界。庄子看世界万物,都是以艺术家的心态,以物我合一的眼光去看的。其实,鱼是否会乐,并不重要,关键是看到鱼在水中游,庄子自己感
17、受到了自由的快乐,故在他的眼里,鱼也是快乐的,这完全是一种审美的非理性的对世界的观照。而惠子就要理性得多,既然庄子说鱼是快乐的,那就应该给出证明。而这显然是不能证明的,所以,庄子只能诡辩。 2、从本文中可以看出庄子与惠子怎样不同的立场与精神境界? 答:这可以用孔子的一句话来说明:道不同,不相为谋。惠子是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探求“真”,而庄子说“儵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这句话时,是站在主观的个体生命的立场上,出于一种审美心态,他要求的是“美”。虽然不能简单地评价真与美孰低孰高,但从这段短文中,可以看出庄子“身与物齐”世界万物都是平等的的生命境界。但同时,从中国文化缺乏以理性精神、逻辑形式探求客观真
18、理的传统来看,也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压倒了真。这与庄子以诡辩赢惠子,并讥讽另一位名家集大成者公孙龙子,从而可能扼杀了形式逻辑在中国的萌芽是否有关系,还待研究。 3、从本文可以看出庄子散文在写作方法上什么样的基本特点? 答:首先,庄子善用寓言来阐释他对世界的理解以及他的哲学观念。庄子三十三篇,寓言十九。其次,作者想象力丰富,古今人物、骷髅幽魂、草虫树石、大鹏小雀,无奇不有,出人意表,迷离荒诞,使文章充满了诡奇多变的色彩。再次,庄子的文章富于抒情性。最后,庄子的文章结构也很奇特。看起来并不严密,常常突兀而来,行所欲行,止所欲止,汪洋恣肆,变化无端,有时似乎不相关,任意跳荡起落,但思想却能一线
19、贯穿。句式也富于变化,或顺或倒,或长或短。更加之辞汇丰富,描写细致,常常不规则地押韵,显得极有表现力,独创性。 史记伯夷列传 1、孔子认为:“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为什么司马迁却认为,伯夷、叔齐并非没有怨意?他们怨的又是什么?答:从采薇歌可看出,伯夷、叔齐是有怨意的。他们对周武王“以暴易暴”伐纣非常不满,因为这违反了周太公制定的礼。孔子说他们“求仁得仁”,不必怨恨了,可他们的仁义并没有阻止周武王伐纣,而他们也只能不食周粟,饿死在首阳山,故司马迁认为,他们是有怨意的。2、作者如何反驳“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这一观点?答:从正反两方面举例反驳。3、你如何理解历史上那些隐者的言行举动?答:
20、隐士文化在中国特别发达,原因是:中国的“士”阶层,唯一的出路是“学而优则仕”。但在中国历代统治者的专制统治下,一个稍有个性的人,其仕途是很难一帆风顺的。要么得罪上司甚至皇帝而被迫隐遁,要么因为看不惯官场的种种丑恶而主动选择隐逸,就像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宁愿躬耕过着贫穷的生活。孔子说:“有道则现,无道则隐。”儒家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他们注重“称名”,所以,只有在无道的情况下,才可以隐入山林。故儒家的隐与道家的隐有明显的不同。儒家的隐往往是为了不隐,是为了引起统治者的注意,以便更顺利地出仕。而道家的隐往往是他们的主动选择,隐就是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对社会没有什么责任感,而是从个体出发,以体
21、验生命为生活的目标。比如庄子就是个大隐者。史记中记载,楚威王想要庄子去楚国为相,庄子答复道:“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太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可见庄子主动选择隐,正是他的一种生存策略。因为隐的原因不同,隐的方式也就不同:隐于僧道,隐于皂隶,隐于侠,隐于丐,隐于谐,隐于朝,隐于伶,隐于商,隐于医卜星相,隐于贩夫走卒,等等。真正的隐士,应该是不为人知的,所以有“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世,小隐隐于野”的说法。朱自清在论气节一文中指出,隐士往往是有才能的人,他们虽
22、然洁身自好,但隐入山林后,却客观上为统治者消灭了一个反抗者。朱自清的观点,其实还是儒家的观点,与道家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完全不同。道家注重的是个体的生命,而儒家注重的是社会责任。比如庄子,他就不愿意与统治者硬拼硬撞,而更懂得保全生命。他以树木成材作比,说“吾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意思是,一棵树长得太好,就会被人砍去做器物,长得太差,还没长成就会被拔掉,只有那种看上去会成材,却始终未成材的树木,才能得享天年,一直生长下去,享受生命的阳光。4、从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孔子的“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这一观点持什么态度?答:基本持赞成态度,但也感到很无奈,因为并非只要是君子,就可以“称名”,而要“附青云之士,
23、才能施于后世。”5、作者为伯夷、叔齐作传的意图是什么? 答:借为伯夷、叔齐立传为名,指出还有许多没有圣人为他们作传的仁人君子,死后无人知晓。包括司马迁本人,虽有远大志向,但生前就受到不公的待遇,更遑论死后能得到圣人的青睐了。作者为伯夷、叔齐作传,除了质问天道不公,为那些埋没的仁人义士愤愤不平外,也是抒发身世之感。 自祭文1、作为隐者的陶渊明对后代有什么影响? 答:陶渊明的人格是高尚的,他对社会也绝非无所关心。但其文学创作的主导方面,却是渴望回避矛盾,力求超然物外而忘怀现实的痛苦。所以,后代文人越是受到社会的压迫而难以反抗时,就越容易想到陶渊明,用他的人生观来化解而不是冲破社会的压迫。这样既满足
24、了精神上、道德上的自我安慰,也避免了在冲突中遭到危险。因此,陶对后人产生的影响,与陶诗中所表达的一些消极思想有关,比如,陶表达对现实不满的情绪,往往表现得比较平和冲淡,而对于一种安于现状的生活情趣却有时倒写得“不乐复何如”。而且,对隐士的赞美,对晋室的依恋,安贫乐道,及时行乐,这其中都有消极的成分。而后世的封建士大夫们,本来也只能欣赏这些消极的地方,结果就特别夸张了这一方面,并以这种夸张来作为陶诗的全部精神,加以鼓吹和提倡。其实,这倒是对陶渊明的曲解。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被论客赞赏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潜先生,在后人心目中实在飘逸得太久了。”其实,陶诗中“除了论客所佩服的悠然见南山之外,
25、也还有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之类的金刚怒目式,在证明着他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由此可见,陶渊明虽然在唐宋以后声名鹊起,但真正理解陶渊明的人不多,那些赞赏、模仿陶渊明“隐士”精神的人,大部分都没有认识到, “隐”只是陶渊明全部精神中的一部分。2、作为田园诗人,陶渊明的文学创作对后世的影响体现在哪些方面?答:在南朝,陶主要还是被作为品行高洁的隐士来看待,对于他的文学创作评价并不很高。因为当时社会普遍推崇华丽的文风,陶诗文那种朴素平淡的风格,难以为一般读者接受。入唐后情况有了改变。李白、杜甫等人由于审美趣味的不同,他们并不特别推崇陶,但王维、孟浩然、储光义、韦应物一派诗人,
26、他们的艺术风格明显受到陶的影响。到了宋代,陶开始受到普遍一致的推崇。北宋最著名的文学家苏轼评陶渊明说:“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这时才确立了陶渊明作为诗史上第一流诗人的地位。他在诗歌发展史上的重大贡献,是他开创了新的审美领域和新的艺术境界。平凡无奇的乡村生活和田园风光,只是在他的笔下,才第一次被当作重要的审美对象,为后人开辟了一片情味独特的天地。 3、简单评析陶渊明的生死观。 答:陶诗现存百多首,但有几十处提及“老”与“死”。这两个问题其实也就是关于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的问题,同时,也是有关生命如何得到解脱的问题。陶渊明比较完整表达对生死问题的看法,是在组
27、诗形、影、神中。他认为,“饮酒自乐、忘怀一切”和“追求事业,建立身后之名” 的人生态度都不可取,因为醉酒徒然伤生,而立善求名也只是外在的追求,毫无意义,人生应该“纵浪大化中,不喜也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也就是说,人应该归化于自然,不必有意识地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这就是不求解脱的解脱。当时的人们求仙访道炼丹以求长生不死,希望以此来回避死,其实是害怕死,同时也就不能正确地思考怎么生的问题。而陶渊明对此却有着清醒的认识,他认为人生百年,死是正常的。正如他在挽歌诗一中所写:“有生必有死,早终非命促。”也如他在自祭文中所言:“余今斯化,可以无恨。寿涉百龄,身慕肥遁,从老得终,奚所复恋。”一个不
28、贵前誉,不重后歌的人,也就是一个能够按自己的意愿坦然生活的人,面对死神,当然也就不会惧怕。4、对陶渊明“乐天委分”的思想,你如何看待? 答:陶渊明的“乐天委分”思想直接源于庄子的“天道运化”、“安时而处顺”。庄子的“天”指的是“天道”,也就是自然运行的一切规律,包括生老病死。庄子认为,生和死都是自然的,生固不值得喜,死亦无所悲,对自然安排的一切,庄子都欣然接受,这就是“安时而处顺”之意。陶渊明的乐天,与庄子的乐天有所不同,因为陶渊明除了受庄子的影响,也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他本来是想有所作为的,因种种原因而不能如愿以偿,只好归隐。虽然他也喜欢归隐的田园生活,但他并不真正甘心。因此,他所谓的“乐天”
29、,只是消极地接受命运的安排,此处的“天”即命运,而非自然规律。“委分”即顺从本分,也就是接受本该属于自己命中所有的一切之意。所以,“乐天委分”看上去像是乐观的想法,从中也透露出陶渊明的一丝无奈。 5、本文塑造了一个怎样的陶渊明形象? 答:陶渊明是个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人。虽然一生穷困潦倒,但依然安贫乐道,苦中作乐,正视生死,看淡名利。 6、陶渊明诗文的总体特征是什么?本文运用了哪些艺术表现手法?答:总体特征:表现自然以及相关的“自然”哲学,语言朴素单纯,不求字句华丽,但求意境完整感人。本文的表现手法:全文基本以诗经体诗形式行文,但不押韵。文中多处运用对偶,比喻,叠字。 世说新语(一则)1、从本
30、文可见出魏晋人怎样的风度气质?答:世说新语描写魏晋人出众的仪态,机智的谈吐,或勉力国事,或忘情山水,或豪爽放达,或谨严庄重,而这些都是作者所肯定的。即或忿狷轻躁、狡诈假谲、调笑诋毁,亦非必不可有。从而反映出魏晋士族阶层的多方面的生活面貌和他们的思想情趣。本文写王子猷雪夜访戴,未见戴却依然兴尽而返,形象地表现出了魏晋人“纯任本心,于外物了无依托”的孤傲独立,以及洒脱无拘、脱略形骸的真率。2、本文如何体现简洁隽永、含蓄委婉的风格特点?答:没有过多铺叙和描写,更少夸张,但寥寥几笔,却表现出相当生动的人物形象。作者采取了遗貌以神的手法,删落枝叶,抓住人物本身最有特征、最富于意味的动作和语言,直接呈现在
31、读者面前。而所记载的人物语言,大多是活的口语,使人如闻其声。送李愿归盘谷序1、李愿说:“大丈夫不遇于时者之所为也,我则行之。”指的是什么?答:“大丈夫”指的是“名声昭于时,坐于庙朝”这一段所描绘的人,也就是有“才能”、有地位的为官者。“不遇于时”指不为天子所遇,也就是指大丈夫虽然有才能,但没有被天子重用,这时,大丈夫就会“穷居而野处,升高而望远”,也就是选择隐居。所以,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大丈夫只有在不被天子重用的时候,才会选择隐居,而“我”命中注定不会有幸被天子重用,所以,也不等天子之遇,就主动选择隐居。 2、李愿是个什么样的隐士?答:从本文看,李愿非常类似庄子。虽然他说:“大丈夫之遇知于天
32、子,用力于当世者之为也,非恶此而逃之,是有命焉,不可幸致也。”仿佛因为是命中注定的缘故,他才不肯做个“大丈夫”,而愿做隐士。但从“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贤不肖何如也”这一段可以看出,他对做官也就是做个“大丈夫”根本没有兴趣,认为做官不仅要看人的眼色说话行事,扭曲自己的个性,而且,弄不好还会贪赃枉法被杀头,即使侥幸不死,如此辛苦一生也不是聪明人所为,所以,与仕途不顺无奈才选择归隐的大部分隐士不同,李愿主动选择了隐居,是因为他看透了官场。 3、韩愈对李愿是怎样的态度?答:与李愿相反,韩愈是个非常热衷于官场、名利的人。也可以说,李愿属于道家,而韩愈属于儒家,这是他们不同的价值观所决定的。儒家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热衷于官场也是顺理成章的事。而道家强调个人的生命体验,强调顺其自然,故看淡名利。虽然如此,但从纯粹个人的立场而言,人人都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