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14 ,大小:29.04KB ,
资源ID:10416479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416479.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样板《有无相声》导学案概要.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样板《有无相声》导学案概要.docx

1、样板有无相声导学案概要有无相生导学案【目标解读】1. 掌握本章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及文言知识。2掌握阅读、分析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3学习老子的论证技巧,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把握老子中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学习方法】1诵读,先结合注释,借助词典,认知生僻的字词,掌握各类文言知识,然后有表情地诵读。2理解,借助课件等多媒体资料,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从中借鉴其立身处世的原则。 3交流,相互讨论交流对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批判地吸收老子的哲学思想。【学习过程】第一层级:知识记忆与理解 一、解文题 老子又名道德经或道德真经。

2、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之一。分上下两册,81章,五千字左右。前37章为上篇道经,第38章以下属下篇德经,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作者从各种社会人生问题中,提炼出一系列相反相成的矛盾对立项,涉及“认识观”和社会人生的生存智慧。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其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的观点,如认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动”,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

3、所伏”。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 老子道德经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也有大量的民本思想:“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二、识作者老子(约公元前600公元前500年),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其被唐皇武后封为太上老君,被道教尊为道祖。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史载孔子曾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问题。老子与后世的庄子并称老庄

4、。三、正字音 1请给括号前面的字注音。 音声相和( ) 一轂( ) 埏埴( ) 户牖( ) 自矜( ) 赘形( ) 其脆易泮( ) 起于累土( ) 枯槁( ) 1h g shn zh yu jn zhu pn li k 2下列加点词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枯槁(o) 辐条(f) 柔脆(cu) B埏埴(yn) 相盈(yn) 自矜(jn)C累土(li) 轻诺(nu) 易泮(pn) D户牖(yu) 车毂() 自见(jin)2C(A项,“辐”读“f”,B项,“埏”读“shn”,D项,“见”读“xin”。)四、释词义 3写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进行解释。 (1)自见者不明 ( ) (2)死而不亡

5、者寿 ( ) (3)其脆易泮 ( ) (4)起于累土 ( ) 3(1)“见”通“现”,表现; (2)“亡”通“妄”,荒谬;(3)“泮”通“判”,分离;(4)“累”通“蔂”,一种盛土的工具。 4解释下列多义词在句中的含义。(1)知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 )知人者智 ( )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 ) 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 ) 草木有生而无知 ( )(2)当 当其无,有车之用( ) 料大王足以当项王乎( )当是时,其兵冠诸候( ) 百姓当家,则力农工 ( ) 犯法当死 ( )(3)强自胜者强( )强行者有志( )其死也坚强( ) (4)徒柔弱者生之徒( )圣人之徒也( )迁徙之徒( ) 仲尼之徒 (

6、) 徒慕君之高义 ( )徒留无所施 ( ) (5)徒皆知善之为善( )埏埴以为器( )为无为( ) 为至于未有 ( )4(1)知道 / 了解 / 通“智”,智慧 / 主持,管理 / 知觉 有,只有/ 抵挡 / 在/ 判罪 /判罪 刚强 /竭力 / 硬 同类/同一类或同一派别的人/服徭役的人/门徒,弟子/副词,独,仅仅/副词,徒然,枉然 (5)是/ 制作/ 以作为/ 解决5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高下相盈 盈:充满 B是者不彰 彰:表彰 C故有之以为利 利:利用 D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作:作为5A (B.彰:明显;C.利:便利;D.作:兴起。 6解释下列词语的古义和今义。不行 古义

7、:_ 今义:_从事 古义:_ 今义:_坚强 古义:_ 今义:_以为 古义:_ 今义:_ 强行 古义:_ 今义:_ 不明 古义:_ 今义:_ 几成 古义:_ 今义:_ 6不行:古义:走不远。 今义:不可以 从事:古义:做事。 今义:投身到 坚强:古义:僵硬。 今义:意志信心等不可动摇 以为:古义:来做成。 今义:认为强行:古义:竭力实行。 今义:用强制的方式进行不明:古义:不能明理。 今义:不清楚,不明亮,不懂得几成:古义:几乎成功。 今义:相当于“多少分之一”四、默名句 6根据课文,在下面的横线上,填上相应的语句。 (1)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_,_,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2)自见者不

8、明, _,_ ,自矜者不长。 (3)天下难事必作于易,_。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4) ,生于毫末。 ,起于累土。 ,始于足下。(5)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 。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6请自己对照课文。第二层级:概括分析与提升 一、理思路 1根据文章内容,完善下面的表格。部 分层意概括作者主张 第一则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自以为是,有道者不处 客观地对待学习与生活 伟大来自于平凡 做事要有预见,善始善终 第二则阐述对一切事物起决定性作用的是“无”,而不是“有”。 第三则阐述人如果“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就会离目标越远 第四则第五则阐述

9、“无为”思想,以德报怨的的调和矛盾思想,看问题要看到 正反两面。第六则举例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观点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一个过程第七则指出柔弱的东西最强大,坚硬的东西最脆弱。 1说明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 / 强调人要有自知之明,勇于克服自身弱点 二、明主题 2请用精炼的语言,概括有无相生的主旨。 2本文阐述了老子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对立面,对立的双方相反相成。矛盾的一方不存在,对方也不存在。即“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矛盾统一观念的进一步明确,是当时人类认识世界深化的表现。 三、学翻译 3将下列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天下皆知美之为

10、美,斯恶巳;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巳。翻译: 。(2)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翻译: 。(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翻译: 。(4)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翻译: 。(5)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翻译: 。3(1)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就知道什么是丑了;都知道什么是善,就知道什么是不善了。 (2)自逞己见的人反而不能使人明了,自以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显,自我炫耀功劳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 (3)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明(即了解自己更重要)。战胜别人的人有劲

11、儿,战胜自己的人刚强(即战胜自己更重要)。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人。 (4)轻易向人许诺一定缺少诚信,把很多事情看得容易一定会遭遇很多困难。因此达到最高境界的人遇事尚且把它看得困难,因此他始终没有困难。 (5)人们做事,常常是在将要成功的时候让它失败了。如果在将要完成的时候像开始的时候一样谨慎,就不会败坏事情了。四、赏文意4结合文意,简要分析下列语句所蕴含的思想意义。(1)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老子论述了有与无即实在之物与空虚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举例说明有和无相互依存,相互为用。车子的作用在

12、于载人运货,器皿的作用在于盛装物品,房屋的作用在于供人居住,这是车、皿、室给人的便利。车子是由辐和毂等部件构成的,这些部件是有,毂中空虚的部分是无,没有无车子就无法行驶,当然也就无法载人运货。器皿没有空虚的部分,即无无,就不能起到装盛东西的作用,其外壁的有也无法发挥作用。房屋同样如此,如果没有四壁门窗之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采光、流通空气,人就无法居住。 (2)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2)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不足取的。这些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反自

13、然的,短暂而不能持久。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不可恃,也喻示着雷厉风行的政举将不被人们所普遍接受。其中贯穿着以退为进和所谓委曲求全的处世哲学。 (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3)这里谈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而发展起来的,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自身生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人们应该了解这个过程,对于在这个过程中事物有可能发生祸患的环节给予特别注意,杜绝它的出现。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这些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说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

14、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4)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4)作者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反复说明这样一种观点:柔弱胜刚强。老子向来主张贵柔、处弱,他从直观的认识角度,看到了人初生时,身体是柔弱的,死了以后变得坚硬了;草木初生之时也是柔弱的,死了以后就变得枯槁。这种直观、经验的认识,可以说是老子处弱、贵柔思想的认识论之根源。老子认为人生在世,不要逞强斗胜,而应柔顺谦虚,希望人们不要处处显露突出,不要时时争强好胜,有良好的处世修养,坚强的东西已经失去了生机,柔弱的东西则充

15、满着生机。四、析手法5简要分析本文运用的对比手法,表达了什么主张? 5对比论述,体现了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的对立面,对立的双方相辅相成,矛盾的一方如果不再存在,对方也就不再存在。他主张对一切事物起决定作用的是“无”,而不是“有”,即“有无相生,难易相承,长短相形,高下相盈,因声相和,前后相随,横也”。这句话明确了矛盾统一的观念,是当时人们认识深化的体现,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再如课文第七则:“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弱,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者折,柔弱处上。”老子这一“守柔曰强”的思想,指出处于劣势地位的人必然“置

16、之死地而后生”,“柔”“弱”的一方永远不会被战胜,这对启迪人生智慧具有积极作用。由此看来,作者所表现出来的清醒冷静的理智态度和独特的思维特征,反映了老子敏锐的思想意识和逻辑思辩能力。第三层级: 鉴赏探究与运用一、赏修辞1王好战,请以战喻以说理为主,不乏生动的比喻,从文中找出一处并谈谈这些语句对说理的作用。 1“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是三个比喻,比喻事情的成功或远大目标的实现都是从眼前的具体、细小的事情逐步积累发展起来的。人们需要从中领悟到大小、高下、远近等一系列对立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由这些有点抽象的概括所萌生的种种社会、人生经验,并且要领悟到在现

17、实人生中那些还需要自己好好把握和努力的东西。这三个比喻也是三个举证。从中人们需要领悟到大小、高下、远近等一系列对立项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由这些有点儿抽象的概括所贯穿的种种社会人生经验,并且要领悟到在现实人生中那些自己需要好好把握和努力的东西。二、抒己见2请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选取老子中的一句或几句格言,谈自己的感受。2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事情接近成功的时候通常都不太用心、不太慎重,因而放松自己的努力。老子认为很多事情终归失败,根源就在这里,在接近完成的时候,必须要对待开始一样慎之又慎。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犯“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毛病。老子指出,这样做不仅达不到目的,而且会

18、离目标越来越远。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喜欢逞强逞大。老子指出,这样最终会落入下风,甚至陷于死地。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喜欢轻率地向别人做出种种许诺。老子指出,轻易向人许诺的人,必定缺少实践诺言的诚信。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思考常常停留于眼前的现状。老子指出凡事都应该有敏锐的预见。三、拓展练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然后回答问题。凡智之贵也,贵知化也。人主之惑者则不然。化未至则不知;化已至,虽知之,与勿知一贯也。事有可以过者,有不可以过者。而身死国亡,则胡可以过?此贤主之所重,惑主之所轻也。所轻,国恶得不危?身恶得不困?危困之道,身死国亡,在于不先知化也。吴王夫差是也。子胥非不先知化也,谏而不听,故吴为丘墟,祸

19、及阖庐。 吴王夫差将伐齐,子胥曰:“不可。夫齐之与吴也,习俗不同,言语不通,我得其地不能处,得其民不得使。夫吴之与越也,接土邻境,壤交通属,习俗同,言语通,我得其地能处之,得其民能使之,越于我亦然。夫吴越之势不两立。越之于吴也,譬若心腹之疾也,虽无作,其伤深而在内也。夫齐之于吴也,疥癣之病也,不苦其已也,且其无伤也。今释越而伐齐,譬之犹惧虎而刺猏,虽胜之,其后患未央。”太宰嚭曰:“不可。君王之令所以不行于上国者,齐、晋也。君王若伐齐而胜之,徙其兵以临晋,晋必听命矣。是君王一举而服两国也,君王之令必行于上国。”夫差以为然,不听子胥之言,而用太宰嚭之谋。子胥曰:“天将亡吴矣,则使君王战而胜;天将不

20、亡吴矣,则使君王战而不胜。” 夫差不听。子胥两袪高蹶而出于廷,曰:“嗟乎!吴朝必生荆棘矣!”夫差兴师伐齐,战于艾陵,大败齐师,反而诛子胥。子胥将死,曰:“与吾安得一目以视越人之入吴也?”乃自杀。夫差乃取其身而流之江,抉其目,着之东门,曰:“女胡视越人之入我也?”居数年,越报吴,残其国,绝其世,灭其社稷,夷其宗庙。夫差身为禽。夫差将死,曰:“死者如有知也,吾何面以见子胥于地下?”乃为幎以冒面死。夫患未至,则不可告也;患既至,虽知之无及矣。故夫差之知惭于子胥也,不若勿知。 (选自吕氏春秋卷二十三贵直论第三,有删节) 注释:猏:三岁的猪。袪(q):这里指提起衣服。抉(ju):挖。(1)对下列语句中加

21、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事有可以过者 过:错,失误B不苦其已也 已:治愈C反而诛子胥 反:回来D灭其社稷,夷其宗庙 夷:平坦 (1)D(夷:铲平。)(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夫以勇事人者,以死也 夫差以为然 B徙其兵以临晋 夫差乃取其身而流之江 C人主之惑者则不然 夫吴越之势不两立 D故夫差之知惭于子胥也 战于艾陵 (2)B (两个“以”分别理解为“拿,用”;“ 认为”。B两个“其”都是“代词,他的”。C两个“之”都是结构助词,分别理解为“的”;“取消句子独立性”。D两个“于”分别理解为“介词,对于”;“介词,在”。)(3)下列四组中,直接表现君主

22、不能“知化”的一组是( )凡智之贵也,贵知化也 夫差兴师伐齐 子胥非不先知化也 危困之道,身死国亡,在于不先知化也。夫患未至,则不可告也 不听子胥之言A B C D (3)D(表现君主或人臣贵在“知化”。)(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篇以吴王夫差国灭身亡的历史教训为例,说明君主贵在知化,即能预见到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急早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 B吴王夫差所以不能“知化”,除了好大喜功、贪图眼前利益外,主要是师心自用、顽固拒谏,临死前幡然醒悟,却无法改变已成事实。 C“忠言逆耳利于行”,作者以夫差采纳伯嚭伐齐的方案而最终失败的事例,意在告诫君主治国要虚心纳谏、听取直

23、言的主张。 D伍子胥以担心虎患却去猎杀野猪为喻,说明舍弃越国去进攻齐国的危害,劝勉君主夫差要以国家长远利益为重,这种谏议无疑是正确的。 (4)C(“忠言逆耳利于行”的意思与下文内容不符,故错误。)(5)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人主之惑者则不然。化未至则不知;化已至,虽知之,与勿知一贯也。越之于吴也,譬若心腹之疾也,虽无作,其伤深而在内也。故夫差之知惭于子胥也,不若勿知 (5)君主中的糊涂人却不是这样,变化没有到来时全然无知,变化出现后,虽然知道了却又为时已晚,和不知道是一样的。越国对于吴国如同心腹之疾,即使一时没有发作,但它造成的伤害严重而且处于体内。所以夫差死到临头才知道愧对伍子胥

24、,这种知道还不如不知道。【参考译文】以勇力侍奉别人的人,也就是以死侍奉别人。勇士没有死的时候谈论以死侍奉别人,人们不会了解,等到勇士真的死了以后,人们虽然已经了解了他,但为时已晚,和不了解是一样的。太凡智慧的可贵,就贵在能事先察知事物的变化上。君主中的糊涂人却不是这样,变化没有到来时全然无知,变化出现后,虽然知道了却又为时已晚,和不知道是一样的。 事情有些是可以失误的,有些是不可以失误的。对于会导致身死国亡的大事,怎么能够失误呢!这是贤明的君主所重视的,糊涂的君主所轻忽的。轻忽这一点,国家怎么能不危险,自身怎么能不困厄?行于危险困厄之道,遭致身死国亡,在于不能事先察知事物的发展变化。吴王夫差就

25、是这样。伍子胥并不是事先没有察知事物的变化,但他劝谏夫差而夫差不听,所以吴国成为废墟,殃及先君阖庐。 吴王夫差要伐齐国,伍子胥说:“不行。齐国和吴国习俗不同,言语不同,即使我们得到齐国的土地也不能居住,得到齐国的百姓也不能役使。而吴国和越国疆土毗邻,田地交错,道路相连,习俗一样,言语相通。我们得到越国的土地能够居住,得到越国的百姓能够役使。越国对于我国也是如此。吴越两国从情势上看不能并存。越国对于吴国如同心腹之疾,即使一时没有发作,但它造成的伤害严重而且处于体内。而齐国对于吴国只是癣疥之疾,不愁治不好,再说治不好也没什么妨害。现在舍弃越国去进攻齐国,这就像担心虎患却去猎杀野猪一样,虽然可能获胜

26、,但后患无穷。”太宰嚭说:“伍子胥的话不可听信。君王您的命令所以不能推行到中原各国,就是由于齐晋的缘故。君王如果进攻齐国并战胜它,然后移兵,以大军压晋国国境,晋国一定会俯首听命。这是君王一举降服两个国家啊!这样,君王的命令一定可以在中原各国推行。”夫差认为太宰嚭说得对,不听从子胥的意见,而采用了太宰嚭的计谋。伍子胥说;“上天如果想要灭亡吴国的话,就会让君王打胜仗;上天如果不想灭亡吴国的话,就会让君王打不了胜仗。”夫差没有听从。伍子胥就提起衣服,迈着大步从朝廷中走了出去,说:“唉!吴国的朝廷一定耍生荆棘了!”夫差兴兵伐齐,和齐军在艾陵交战,把齐军打得大败。回来以后就杀伍子胥。伍子胥说;“我怎么才

27、能留下一只眼睛看着越军入吴呢?”说完就自杀了。夫差把他的尸体投到江中冲走,把他的眼睛挖出来挂在国都的东门,说:“你怎么能看到越军侵入我的吴国?”过了几年,越人报复吴国,攻破了吴国的国都,灭绝了吴国的世系,毁灭了吴国的社稷,夷平了吴国的宗庙,夫差本人也被活捉。夫差临死时说;“死人如果有知的话,我在地下有什么脸面见子胥呢?”于是用巾盖上脸自杀了。糊涂的君主,祸患还没有到来时无法使他明白;祸患到来以后,他们虽然明白过来也来不及了。所以夫差死到临头才知道愧对伍子胥,这种知道还不如不知道。四、练表达4仿照句中的画线部分,续写两句话。要求所写内容与首句有关。 古代思想家大都著书立说发表自己的主张:老子用通天彻地、纵贯古今的慧智,上承伏羲的易道文化和黄帝的法道文化,创立出无比精湛的德道文化思想老子德道经; ; 。 4庄子用奇特丰富的、汪洋恣肆的文字、雄浑飞越的意象,上承老子清静无为和超凡脱俗的智慧,创造出惊世骇俗的哲学巨著南华经庄子;董仲舒以安定百姓的典范政治,为君臣、父子、夫妇和仁、义、礼、智、信等道德伦理找到了存在于天地之间的哲学依据,提出了“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主张,写出发展儒家的王道政治和仁政思想的重要著作春秋繁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