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4 ,大小:28.60KB ,
资源ID:10346352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346352.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中国文学批评史读书笔记.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中国文学批评史读书笔记.docx

1、中国文学批评史读书笔记水调歌头(题剑阁)崔与之 万里云间戍,立马剑门关。乱山极目无际,直北是长安。人苦百年涂炭,鬼哭三边锋镝,天道久应远。手写留屯奏,炯炯寸心丹。 对青灯,搔白发,漏声残。老来勋业未就,妨却一身闲。梅岭绿阴青子,蒲涧清泉白石,怪我旧盟寒。烽火平安夜,归梦到家山。 冯川 死亡恐惧与创作冲动首先,冯老师的书写的实在太好了。冯老师在书名中即明确指出了自己的结论死亡恐惧是创作的冲动。在得出这个结论之后,整本书便开始讨论与死亡相关联的许多概念。于是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一个十分尴尬的现象结论与原因(冯川在书中论述的原因)并没有太大关系,或者说,结论在臆想或认定之后便被撇置一旁没有太多可说

2、的。这种自结论到原因的思辨方式曾被罗素批评过。所以我们只能看到关于原因的种种阐释对死亡的辨析。而死亡确实已经被太多的人谈论过了。实际上冯川只是将弗洛伊德的性欲升华理论纳入到了死亡,逃避死亡,反抗死亡的序列,其关系是死亡英雄主义、偶像崇拜、不朽、自恋、性欲等等(在这等等之中,冯川并没有谈到对死亡的终极反抗自杀,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了),而弗洛伊德的理论正是其在序言中说要反驳的。这在人类的生命历程中是可以解释的,对死亡的恐惧总是出现在性欲之前,对死亡的恐惧是人性的原始图腾,与生命相伴而来。对弗洛伊德来说,则是将死亡的理论往前推进了一步,解释到了性冲动这一点上,所以现在大谈死亡恐惧所造成的机械运动在

3、弗洛伊德面前只能算作是一种退步了。这样就出现了一个显而易见的逻辑漏洞,当甲包括乙而得出丙时。我们说甲可以得出丙而乙也可以得出丙,如果不论证甲乙之间的关系,这种争辩是毫无意义的。冯川并没有像荣德一样对弗洛伊德入室操戈,而是将弗洛伊德的理论吸纳为自己的理论,这是书中的又一个遗憾。我在读书之前一直期待的灵的逆袭并没有出现,因为我一直认为弗洛伊德的理论在其主要解决的伦理问题方面并不是万能的。冯川解释创作动机时说,但这一说法(指弗)却很难令人信服,因为在性压抑并不那么厉害的中国古代文人身上,以及性压抑已经得到解放的今日西方学者如福科等人身上,创作冲动都并没有因性欲的满足而消除。性压抑在中国古代文人身上并

4、不那么厉害,这更是值得人怀疑的。注:我关于弗洛伊德的理论,全是道听途说。所以以上全是胡说八道。叶嘉莹 我的诗词道路作为一本对自己一生回忆与总结的书,完全是骗钱。或许有纪念意义,但是那是对作者而言,对读者而言,除了要忍受同一件事四五次地出现时的煎熬,还要忍受这些事重复出现时不改一个字地进行叙述。钱穆 中国文化史导论与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略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前半卷看的太慢,后半卷看的太快。先秦 孔门:1.尚用 2.尚用 影响:1.美善合一 2.文道合一 3.知几:防微杜渐 4.正名主义之修辞:春秋笔法 5.评:体悟与触类旁通演绎法 知人 论事 孟子:1.知言 见上5. 尚文以意逆志:以意逆志

5、:以主观体会分析文章论世:时代背景 2 . 养气:解文之锐气与行文之气魄 荀卿:论文:尚用而不废尚文 汉儒之学出荀子,宋儒之学出孟子;汉人解诗本孟子,宋儒论文本荀子 墨家:功利之尚用 墨:言必立仪 荀:凡议必将立隆正 三表:有本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于古者圣王之事。 用之根据 有原之者。原之?上原察百姓耳目之实。 用之对象 有用之者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用之成绩 本之于天鬼之志:以宗教批判文学两汉 诗大序之重点:1.明诗乐的关系2.明诗的起源3.明诗与时代的关系4.明诗的公用5.诗的体类: 体则:风雅颂 归类 文学原则:赋比兴 推理复古: 扬雄: 早年:文学之立场尚文 晚年

6、:博学之立场尚用 论文:1.立隆正2.征圣3.宗经4.原道 1而2而3而4革新: 王充 1.主真:疾虚妄 2.主善、主史:载人行;传人名 3.尚用 4.立真伪之平抒发思想 5.定善恶之实记载事实魏晋 曹丕曹植:儒家旧说 曹丕: 典论论文文学批评之嚆矢,文心雕龙之渊薮 Q: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 论文:1.文体之区分2.文气:风格与气势内为才性,外为语势 曹植:个性之分:(奏议、书记、铭诔、诗赋)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惟通才备其体 陆机文赋 积极:1.选辞 2.谋篇:或因枝以振叶,或沿波而讨源,或本隐以之显,或求易而得 3.择体 4.定旨: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虽众辞之有条,必待兹

7、而效绩 消极:1.勿模袭2.去疵累 诱因 为文之要领:1.天才 2.情感(实感) 3.想象 4.感兴 承上启下:1.文体的辨析 2.骈偶的主张 3.音律的问题 左思:1.赋家之影响 2.批评家之影响疾虚妄 葛洪与同时代之人之优处:1.尊子书而忽文艺,由二者比较所得出 2.能明文学进化之观点南朝 文学批评之重要地位:1.所讨论的问题空前启后,不囿于传统之思想,而能范围后来的作者,指导后来的批评家2.至是方有文学批评的专著3.批评方式殆无不备:归纳的批评,推理的批评,判断的批评,历史的批评,道德的批评,审美的批评,考证的批评,赏鉴的批评4.纯粹之批评家始出 时代之弊反观:于作者:骈俪,重藻饰故使人

8、认清文学的性质,辨识了文学的道路 于批评家:当时之批评家也有许多反对极端文胜以匡时之针砭者 此期重要之原因:1.推本昔人文学批评的见解而加以阐发 2.时势之要求 时人对文学批评所重之原因:1.需文学作品之指导者 2.文学批评之指导者 文学批评之态度:1.取评选 2.取品第 3.取比较 此时期之特殊性:1.汉魏批评风气重论才性故重矜门第;东晋、南朝之批评风气,重在严流别而不重在伸清义 2.专重褒贬,显优劣,有品第 钟刘之特色:1.使局部散漫者得有纲领:弥纶群言 2.使漫无标准者得以折衷:擘肌分理钟嵘诗品1.比较批评法: 三品裁人 理想:文质、雅怨、丹彩、骨气、诗辞风赋 风格:秀骨、风云气、儿女情

9、、深密、清浅、芙蓉出水、错彩镂金、文雅、仄危2.历史批评法 深从六艺溯流别 如品诗人皆归于诗经楚辞两大系统3.摘句批评法4.本事批评法5.知人论事批评法6.形象喻事批评法刘勰文心1.声文 2.情文性灵、意思 3.形文:声情色寓于文中 风格之分:1.情文方见作者才性 2.形文声文方见文章体势文心文体之分类:文韵纯文学:诗、乐府、赋etc. 体散杂文学:檄、封禅、章奏etc. 所依据有三:1.文笔之分 2.性质之分 3.无可分别为一类 萧统文选之阐说: 1.关于各体之释义2.论述各体之体制3.论述各体之源流4.所述各体之代表作家及代表作 此期之重点:音律说沈约 历史观钟嵘 文与道刘勰四声八病:太泥

10、 太易附文心声律:平头:第一二句开头两字平仄不得相同;一二、五六不同声 上尾:第一二句末字平仄不得相同;五、十不同声,连韵非病 蜂腰: 二、五不同声 另说:仄仄平仄仄 蜂腰 鹤膝:五、十五不同声 平平仄平平 鹤膝 (?) 大韵:句中之字不得与句末的韵相同 小韵:句中字不得同韵 旁纽:一句中不得隔字双声 正纽:一句中不得隔字同音 依周振甫文心雕龙今译 Q:欲宫商相变,低昂变节,若前有浮而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音律说反响陆厥之意见:1.古人未尝不明音律 2.昔人亦有论及音律处 3.昔人重在情物而缓于章句,故不重在音律的考究 4.一人之文思有迟速工拙 北朝: 江左重音律,偏主藻

11、饰,而深识文学之性质;河朔尚质朴,体归典制,泥于文学之面貌。 不同之因:1.地域之关系 2.习俗之关系 3.政治社会上之关系 故可知北朝文学批评:1.不如南朝之发达 2.不会有南朝之纯艺术倾向 刘勰原道开唐文风气,颜之推重韵为唐文先声此期重研问题:1.文学进化观念 2.文学流别窥测 3.文学与历史关系隋唐五代 三期:1.酝酿隋及唐初,艳 2.高潮盛唐,质 3.消沉晚唐五代,艳 刘知几史通:史家之复古说:1.繁简 2.模拟 史家复古说:陈 李 杜 禅僧主张:皎然上人:1.论诗之风格 2.以禅论诗 白元之复古:1.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 2.元白风格因平易而尚质 3.根情实义苗言,华声 柳

12、冕之主张:教化(风俗) 人心 文 道 教化(王道) 环境人性作品内容作用 韩愈论文主道,白居易论文主义 韩愈之主张:1.汉人以训诂为学在说明唐人文章在体会宋人义理在解悟 2.因文而及道,作文而归于道,文道合一说 3.无望其速成,无诱于势利,因循渐进,无迷其途 柳宗元之主张:以文为神志之主 尚文:以文翼道 韩门二端:李翱:新 皇甫湜:文、奇 韩柳之余:斐度主自然 李德裕:1.以气救藻饰之尚文 2.以自然的音调易人工的音律 纯文学批评主张:1.标榜的批评 2.象征的批评 晚唐之承先风气:1.论格论例之著修辞 2.论诗本事之著小说3.摘句评选之著总集 晚唐古文运动之尾声:皮日休:求知求用附:古文运动

13、:1.唐韩柳 2.宋欧阳修 3.明前后七子与公安派 4.清桐城派 司空图之诗品:别开生面,迥异前论之固1.诗至中晚以后,一般人视诗是“艺术的”,而不是为人生的2.只在诗中体会其韵味,故其主张与李杜不同 五代:刘昫:明白文学之性质 明白文学之进化 标新:1.不使文混于行,使不与善相混 2.不使文混于学,使不与真相混 破俗:1.打破文学界是古非今说2.打破文学界的则古说 北宋 宋初文统道统论 柳开赵湘之明道论 石介孙复之致用论 王文偁之易 穆修重文重道宋祁之主张未及欧苏之故:1.于文力有未逮 2.严于用字 3.后继无人 论文不论道三派:苏轼古文家所重在文立言 二程道学家所重在道立德 政治家重用而不

14、废文与道政治家之折衷立功司马光偏道,王安石偏文古文家:积极:1.明道 2.宗唐 曾巩之承前,曾巩后刘弇之尚气养道说 苏洵:以文学文,文道兼求,神化妙境 苏辙:论气理直则气壮,气盛则言宜,言宜则神通、一而修养,二而阅历道学家主张之评论:1.由时代背景所造成,学术演进所趋之结果 2.有价值及影响因:有其思想之根据,重原因之讨论。而非方法之考究 道说外,以文论文亦有见地 周敦颐之以文载道说,重道而不废文 二程:承周说而益,重道而尽弃文 二程门人:1.文所以重道之理由 2.道所以影响于文的地方 重体会而不局于文辞,尚实行则无须文辞:玩味涵养践履政治家:马王 宗经明道 道在用礼教治政,文在识釋家文论:文

15、以益政北宋诗论 唐作宋评 论诗之诗流行于宋之缘故:1.宋诗宜于文学批评 2.宋诗风气之故:唱酬赠达,往返次韵,累叠不休 欧阳修重要于论诗之因:1.始创诗话体裁 2.与梅尧臣对于论诗诗的尝试 江西诗派:一祖三宗;用僻典,炼生字,重自立;换骨;取法乎上;忠以禅解诗;以才学为诗道学家之诗论: 特殊:1.不重在作诗,而重在知诗或论诗 2.作诗不重雕琢,而重自然 3.知诗论诗,不重在作法,不泥于体制,重原理的探索 邵雍: 怀其时 发其志 言成章 时 志 言 诗 感其物 扬其声 成其文物 情 声 音 如何情动于中:1.身 2.时 道之优处:解义 合乐 故可:1.诗之通俗化 2.诗之歌化南宋 文论 朱熹:1

16、.时文,古文均害于道 2.以文载道 3.以气为材料,以理为形式真德秀:气、志、文、学魏了翁:学驳、粹志小、大气薄、厚性才辞险邪、易正 沧浪:禅悟 1.沧浪以禅喻诗 2.禅与诗的问题 3.诗禅说1不涉理路,不落言筌 从上而悟,以汉魏盛唐为诗主张:别材别趣求江西末流之弊 读书,穷理Q1:夫诗有别材,非关书也;诗有别趣,非关理也。然非多读书、多穷理,则不能极其至,所谓不涉理路、不落言筌者,上也。 Q2:晋以还方有佳句,如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谢灵运池塘生春草之类,谢所以不及陶者,康乐之诗精工、渊明之诗质而自然耳。金 赵秉文一代词宗:1.兼采古文与道学之长 2.兼宗欧阳修与苏轼之文 元好问:疏凿

17、,金针 Q:晕碧裁红点缀匀,一回拈出一回新。鸳鸯绣了从教看,莫把金针度与人 非谓诗有贵贱之分,南北之别,诚、雅元 郝经:1.圣人之书有益于文 2.有德者必有言 3.外游增阅历,内游重修养 方回:格高论 戴表元及袁桷 戴论诗主唐音之因:道学家废诗不为 诗人易于溺于时分众势力而不知自拔 袁论宋后诗学渐废:1.理学兴而艺学绝 2.体益新而变日多 Q:诗有三宗焉,夫律正不拘,语腴意赡者,为临川之宗。气盛而力夸,穷抉变化,浩浩焉沧浪之夹碣也,为眉山之宗。神清而骨爽,声振金石,有穿云裂竹之势刘将孙之文论:文道合一杨维桢:前后七子,公安派之祖 Q:维桢少时日记书数千言,父宏筑楼铁崖山中,绕楼植梅百株,聚书数

18、万卷,去其梯,俾诵读楼上者五年明 宋濂:学者复古风潮方孝孺:文道调和,文之不同类乎其人,文道兼至学者之诗论: 薛瑄:以道言诗,以气象言诗:一方面从容自在,一方面悠然自得,不浮光掠影 陈白沙献章而近禅 前后七子:文必秦汉,诗比盛唐 模拟剽窃茶陵派:李东阳:近于道学家,由声言、格论诗 李梦阳:诗主第一义,主情后七子:王世贞:格调说 谢榛:论诗主兴;诗有四格:兴趣意理,由悟入妙 屠隆:扬唐抑宋。格调,性灵 格以代降,体缘才限1.诗中有禅义 2.以禅解诗 3.以禅的境界论诗 王世懋:格调修正派 1.宗其盛,更须溯其源 2.知其正,更须明其变公安派:三袁 宗 宏 中 重性灵,贵独创 学以年变,笔随岁老

19、前驱:李贽 童心说 庄元臣叔苴子:绮言诞词,叛经僻理,名曰文妖;险行诡趋,离群惊族,名曰人妖 焦竑:性灵说, 才学不可偏废,师古而求悟心 袁宏道:同体之变,风格的变;异体之变,体制的变 初盛中晚说 变而存道 尚真明末: 茅坤宗经,堪舆譬喻 孙鑛评经:法古,主锤炼,精腴简奥,合于唐宋 Q:唐宋之后,助词,连词之作用始显,故开阖顺逆,抑扬顿挫,诸种变化,能曲折助语言之神态 艾南英(千子):雅洁,重八股,通经学古 鹿善继、黄淳耀:性理事功为一,文人何一 一本论兴观群怨,驳斥严羽别材别趣清钱谦益:1.折衷竟陵、公安 2.通经汲古 Q:近代之伪为古文者,其病有三:曰僦 曰剽曰奴顾炎武黄宗羲的评价:1.学

20、者的见解 2.时代的反应顾:功利的文学观救世 1.真性情须以自己体会有得之道理得来 2.真能体会到理的,也一定有真性情三位一体文学观:义理考据词章黄宗羲:文与道合 Q:夫无言则已,既已有言,则未有不雅驯者 文与学合 道与学合桐城前驱三大家:侯方域以才为师 魏禧以理为法 汪琬以古人法度为法侯:才质(自然)、气(理)法 魏:养气及蓄势,积理以待时 理识法:先天所享三气出于才,后天所养三气积于理 才、理情气势法汪琬 之论新奇:1.由文之内容看,则有道。道不变所以不尚新奇,新奇则“叛于经旨”。 2.由文之形式看,则有法。法是规矩所以不尚新奇,新奇则“昧于辞义”。 弊:因题命意缘事起论。桐城:雅洁受清代

21、学风影响:1.于唐宋古文不以模拟其波澜间架为能事 2.推崇程朱而不废考据三祖:方深于学,刘优于才,姚以识称固隘之因:1.真知笃信 2.坛坫自雄文章之道:1.须师古 2.须有我古文义法Q:宗秦汉者,以其距离之远,不得不先摹行迹,从语句组织入手,所以觉其泥古不化;宗唐宋者可从语气神情上揣摩,遂有开阖抑扬之法,而觉神明在心,变化由己了。秦汉语气之自然 唐宋气 语气之自然 法 谋篇之结构方苞之古文义法古文义法:就文之整体言之,则包括内容与形式的调剂,而融合以前道学家与古文家之文论,就文之局部言之,即专就学文方式而言,则又能融合秦汉派之从声音证入以模拟昔人之语言。整体言:Q:义以为经而法纬之。 义指内容

22、,法指形式;义求有物,法求有序雅洁:1.古文之体忌小说、忌语录、忌诗话、忌时文、忌尺牍 2.谨严朴质刊落浮词刘大櫆古文义法之具体:能事 笔力 能事:1.神气 2.音节 3.字句运用:1.程于古 2.适于时 3.类于因 4.同于创姚鼐古文义法之抽象化:1.兼作品与作者言,于义法而言天人 2.以纯文学论文,义可兼通于诗。超于义法而言道艺。 3.兼重考据而言意于气天与人一、道与义合、意与气相御而为辞天与人一:天气人意道与义合 阳刚阴柔之说 义理考据之说:1.义理 2.考证 3.文章 三者折衷合一论“法”:由天言,是才的关系 由人言,是悟的关系才与法的关系:Q: 文章之事能运其法者,才也;而极其才者,

23、法也。悟与法的关系:超义法的义法Q:文家有意佳处,可以着力;无意佳处,不可着力桐城之学:有物:考据义理 有序:词章桐城羽翼:袁枚不为颜李学之因:1.自审个性的关系 2.审度环境的关系张士元:1.法之常 2.法之变 评班马异同:一疏宕为文学之文,一缜密为史学之文桐城旁支:阳湖派恽敬:袍袖与枪棓 粗豪中带学养,学养中足气势 古文三弊:1.支袍袖之失 2.蔽枪棓之失 3.体下 本末条贯:末:文之机 文之体 文之行 读文附体之弊:1.欲求文体之正,不得不依附其体 2.又知依附其体的流弊。故论日高,而力日逊湘乡派曾国藩:沟通汉宋之分:道不离于文不逞搏辩,不染考据习气,有材料不堆垛,有学问不卖弄沟通骈散之

24、分:因于道 论文大旨:舍文字无以窥圣人之道 于考据者在文章用字之法 文境以雄直为上用字与行气:1.训诂精确 2.声调铿锵圆:典雅平稳,自然能圆学者之文论经学:意与事 戴震:以词章为末,而以义理制数为本明于事患不实之问题:称名问题 体制问题 文学批评之问题:1.意的真确性问题 2. 笺疏与文的问题 3.著述与考据的问题 4.繁简的问题 史学: 章学诚:能窥及前人所未到处之因:1.道公:不逐风气为转移 2.学私:发展自己的个性 成家之学:体究于义理 领会所读之书与文 Q:学贵通方,而页需专一 论学特点:1.不欲趋风气 2.欲问天质之所近 道与学与文之关系:1.道:通于古,亦通于道。通一经之隅曲,也

25、通于古人之全体2.学:由道言,窥古学之全体者,为能见其大;由学言,能明道者为能见其精3.不应舍今求古4.于古之外。再讲究今;于经术之外,再将就人伦日用5.功力有余,性情亦足,学问以成而道亦明 文:文人之文 著述之文 文辞以叙事为难,古文必推叙事,古文至昌黎而衰 文法:1.文理 2.文例 Q:吐己之所尝而哺人以授之甘,搂人之身而置怀以授之暖 意义:1.使人知道怎样合于义 2.使人知道怎样避免古文家之所谓法,不致拘泥摹古,袭其形貌 清真:通达之点一:学:期于明道,故重在理,而道不可空诠,而又重在事文:理与事合,立于文辞之先故符孔子述作之旨点二:藏往为功力,知来为学问 不杂:读书不夹杂 时代升降,文

26、体不同 体制不纯,辞不洁点三:文例与文理得以通贯 清与不能分为二事,文与学不能分为二事 攻击袁枚:议其无得,讥其不学 虞山诗派 超脱唐诗之方:取其精神变其面貌 袭其面貌遗其神理 钱谦益: 惟有真情,才有真诗 随时代而反应之诗,才是真诗神韵说 王士禛: 后人学王之弊:执一家之诗 执一端之诗 标举神韵之动机:1.由于格调说的影响 2.对于宋诗流弊的纠正 神韵说堕入空寂之因:1.神韵指诗的一种境界,与一般诗论之平底筑起不同 2.神韵无由入之途 3.神韵待于悟,待于领会 七子之诗论为正,公安之诗论为反,王之诗论为合 神韵得,而风格才调法律三者悉举诸此矣 Q:语中有语,名为死局 皆宗于沧浪,而七子独被诟

27、病之因:1.七子所宗是沧浪所谓第一义之悟2.渔洋所宗是沧浪所谓透澈之悟 明人所谓格调,是合沧浪所谓第一义之悟与气象之说体会得来。重在第一义, 所以只宗汉魏盛唐;重在气象,所以又于汉魏盛唐中看出他的格调。这是格调 之说所自起。 格调之说重在气象,而神韵之说,更是建筑在气象上的。格调说 申涵光: 折衷于群贤的态度与主张:欲以性情济格调之穷,却不欲重扬竟陵之波。“就彼节音,舒我性情” 折衷诗人之诗论与道学家之诗论使合而为一。 真理学与真诗的关系: 真理学是真性情的流露 真诗不能不达于理 温柔敦厚之说:和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不和穷而后工 不得其平则鸣 毛先舒 诗家持论之弊端:泥于六义;专尚气魄;专尚新

28、变 叶燮 文学必变的理由:1.蹱事增华,以后出者为精2 .陈言已多,则互相蹈袭,在势不得不变变的关系:1.时变而诗因之的变历史2.诗变而时随之的变文学 体用:体是意,用是文 意可以不变,文则不妨变 崇流与崇源皆误 理、事、物是诗之本 才、胆、识、力是诗人之本 不可 理可言名言 力 力 诗 在 触 不可 胸 在 诗 事可述施见 气辞气 道 物 兴 胆 襟 我 志 情可达不可 识 径达 万 此 有 诗 心 诗诗 之 之 法 法 法 法 法 诗 之 人之 变 肇 之 之 之 之 之 之 神 之本 态 兴 体 用 形 用 体 基 明 本 沈德潜:由格言。可不必越三唐之格;由志言,更须仰溯风雅,然后为正 严羽能破宋诗局面,张戒重在言志的关系。一取其宗唐,一取其诗教性灵说 先声之特点:1.受时代的刺激,以诗为抒写性情之具者2.由神韵说之反动不欲以空灵欺人者3.由七子格调说之反动而仍衍公安之余绪者 黄宗羲 本儒家的见地 阐诗道的精蕴 诗以道性情1.他以为性情必须是真挚的性情,并不是浅薄的性情2.性情有一时的性情,有万古的性情,必须使此一时之性情合于万古的性情,而后诗才有永久的价值 袁枚 其受误解之因:1.为人放诞风流,与旧礼教不相容2.诗淫哇纤佻,与正统派不相容3.诗话收取太滥,不加别择 4.为学喜博览谈考据,不免芜杂,不免浮浅 格调派、神韵派、考证派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