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36 ,大小:52.69KB ,
资源ID:10275301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275301.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湖南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导则.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湖南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导则.docx

1、湖南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导则湖南省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导则(试行)湖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长沙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二 O 一七年十一月1 总则 31.1编制目的 31.2适用范围 31.3编制原则 31.4编制范围 42 规划控制单元 52.1划分目的 52.2划分原则 52.3单元规模 53地块 63.1划分目的 63.2划分原则 63.3地块规模 64控制内容与控制方式 74.1规划层次与控制方式 74.2主导功能与规模 74.3土地利用与开发 74.4综合交通规划 84.5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84.6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84.7综合防灾规划 94.8绿地系统规划 94.9“五线”控制规划 94.1

2、0城市设计引导 105分区引导 105.1分区划分 105.2分区编制要点 116编制内容 126.1功能定位与土地使用 126.2综合交通规划 136.3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156.4市政公用设施规划 176.5综合防灾规划 206.6绿地系统与环境保护规划 216.7历史文化保护规划 216.8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226.9“五线”控制规划 236.10城市设计引导 236.11装配式建筑发展引导规划 257成果构成 267.1规划文本 267.2规划图纸 287.3附件 317.4成果形式 358产业园区控规 358.1编制原则 358.2园区控规的一般规定 358.3园区控规编制侧重点 3

3、69附则 361总则1.1编制目的为了加强对全省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控规”)工作的指导,规 范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湖南省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办法、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导则。1.2适用范围本导则与湖南省城乡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相配套,适用于我省城市、县人 民政府所在地镇控规编制。其他镇区规划和集镇规划可参考本导则相关技术内 容。1.3编制原则1.3.1承上启下控规编制应依据城市、镇总体规划,协调并落实相关专项规划的控制性内容, 合理确定土地利用相关规划内容,并作为指导下层次规划和实际

4、建设活动的依 据。1.3.2分层规划我省控规编制以控制单元为基本单位, 包含规划控制单元 地块两个技术层 次的内容,每个层次控制不同要素。1.3.3刚弹结合对于控规中不同的控制要素, 采用刚性与弹性结合的控制方式, 以提高控规 的科学性和可实施性。1.3.4分区引导 为了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针对性,加强对城市不同特色地区的控制引导,将城市待编控规地区划分为旧城更新区、 城市新区、产业发展区、 城市特定地区四类,提出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一般内容要求的基础上编制内容的侧重点1.4编制范围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范围应为一个或多个规划控制单元。 各地宜采用适当的 组织方式划分合理的规划控制单元, 特大城市

5、、大城市的单元划分工作可由城乡 规划管理部门依据城市总规单独组织划定, 中小城市的单元划定工作可与城市总 规编制同步进行。2规划控制单元2.1划分目的落实和细化上层次规划控制要素, 分解上层次规划总量控制指标。 以控制单 元为平台, 对单元的土地利用与规模、 各项配套设施及其他相关内容进行统筹规 划。2.2划分原则控制单元应实现城市建设用地的全覆盖,单元原则上结合街道(乡镇)、居 (村)的辖区界线、 城市空间布局和路网格局、 规划管理和城乡建设要求以及土 地利用的内在关联性而划定。 单元划分应充分考虑以下要素: 道路、河流等明确 的空间要素; 功能的相对完整及内在功能的关联性; 土地使用的可兼

6、容性; 单元 规模的适度性;合理的公共服务设施半径等。2.3单元规模各地根据具体建设情况确定合理的单元规模3地块3.1划分目的 进一步细化、深化各类用地以及各项设施的定性、定量、定位等控制要求, 并作为地块规划建设管理的依据。3.2划分原则地块划分时应遵循土地使用权属; 用地性质宜明确单一功能, 为适应混合功 能用地开发需求, 地块内可包含相互兼容的用地性质。 确定地块兼容类型和比例 过程中,应注重商住用地比例研究,强化总量控制。3.3地块规模地块规模应满足城市通透性、 微循环的需求,并符合适宜的支路网密度要求, 同时与区位、用地类型、开发控制要求等相适应。4控制内容与控制方式4.1规划层次与

7、控制方式4.1.1规划层次控制单元层次: 重点控制单元功能定位与规模、 综合交通设施、 公共服务设 施、市政公用设施、公共绿地及“五线”相关内容。其中,各类设施根据级别不 同,采用刚性与弹性相结合的控制方式。地块层次:重点控制地块的用地性质、用地面积、建筑密度、容积率、建筑 限高、绿地率、配套设施、停车位等,其他内容可提出引导性要求。4.1.2控制方式结合本导则明确的刚性与弹性控制内容, 各地可根据具体情况创新规划管理 机制。应在遵循相关法律法规、 落实上位规划明确的强制性内容、 保证公众利益 的前提下, 实施单元总量控制的规划控制思路, 对控制单元各项刚性与弹性控制 内容采取合理的管理控制方

8、式。4.2主导功能与规模控制单元的主导功能、 建设用地规模、 人口规模、 居住建筑总量均为刚性控 制内容。规划控制单元内的总建设规模与居住建筑总量, 作为核算公共管理与公 共服务设施、公用设施容量的基础。4.3土地利用与开发片区用地结构为弹性内容, 但应与片区主导功能相符合。 地块控制指标为刚 性内容,指标的确定应符合各地城市规划管理相关技术文件的要求。 控制单元居 住建筑总量可在单元居住地块建筑总量之和的基础上预留合理的弹性增长空间。有条件的地区在符合当地规划技术管理文件要求的前提下, 可以将地块控制 指标作为弹性控制内容, 仅以控制单元的总建设规模与单元居住建筑总量作为刚 性控制依据。 采

9、用此种控制方式, 需配套出台相应的规划管理政策文件, 以保证单元规划建设的合法合理性。4.4综合交通规划4.4.1道路系统城市主要道路:城市快速路及主次干道的位置、主要线位走向、红线宽度、 道路等级为刚性控制内容;控制点及标高、具体线型为弹性控制内容。城市支路:城市支路为弹性控制内容,但片区支路网密度为刚性控制内容。4.4.2交通设施市区级及以上等级交通设施: 总体规划明确的市区级及以上等级交通设施的 位置、数量、建设规模、用地规模为刚性控制内容,设施用地边界为弹性控制内 容;市区级以下等级交通设施: 设施用地规模、 数量为刚性控制内容, 设施的位 置及用地边界为弹性控制内容。4.5公共服务设

10、施规划控制内容包括行政办公、文化、教育科研(特别是中小学幼儿园)、体育、 医疗卫生、社会福利、街道以及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上层次规划明确的市、区及以上级别的公共服务设施:其设施的用地规模、 建设规模以及配套内容为刚性控制内容, 设施的位置、用地边界为弹性控制内容。规划控制单元内配套的街道及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 属独立占地设施的, 其 用地面积、 建设规模以及配套内容为刚性控制内容, 其设施的位置与用地边界为 弹性控制内容, 属非独立占地设施的, 其配套规模为刚性控制内容, 其他为弹性 控制内容。 控规新增的其他公共服务设施: 按以上对应设施类型的控制原则进行 控制。4.6市政公用设施规划控制内

11、容包括给水、污水、雨水、电力、电信、燃气、环卫设施。 上层次规划已明确具体用地的市政公用设施, 其中给水、 污水、雨水设施的 位置、用地规模、 建设规模以及配套内容为刚性控制内容, 其设施的用地边界为 弹性控制内容;电力、电信、燃气、环卫设施的用地规模、建设规模以及配套内 容为刚性控制内容,其设施的位置、用地边界为弹性控制内容。上层次规划未明确具体用地的市政公用设施: 其设施的建设规模与配套内容 为刚性控制内容,其设施的位置及用地边界为弹性控制内容;控规新增的其他市政公用设施: 参照上层次规划明确的设施控制内容和控制 方式。4.7综合防灾规划 控制内容包括消防、人防、防洪排涝、防震设施及相关规

12、划要求。 上层次规划已明确具体用地的消防、人防、防洪排涝、防震设施:其设施的 位置、用地规模、 建设规模以及配套标准为刚性控制内容, 其设施用地边界为弹 性控制内容。上层次规划未明确具体用地的消防设施: 其设施的用地规模、 建设规模、 位 置以及配套标准为刚性控制内容,其设施用地边界为弹性控制内容。上层次规划未明确具体用地的防灾设施: 其设施的建设规模以及配套标准为 刚性控制内容, 其设施的位置及用地边界为弹性控制内容, 且应符合相应的服务 半径要求和建设要求。控规新增的其他防灾设施:参照上层次规划明确的设施控制内容和控制方 式。4.8绿地系统规划包括公园绿地、防护绿地、广场。 上层次规划明确

13、的市区级及以上的公园绿地与广场: 其用地位置、 用地面积 为刚性控制内容,其用地边界为弹性控制内容。规划控制单元内配套的街道与社区级公园绿地与广场: 其用地面积为刚性控 制内容,其用地位置与边界为弹性控制内容, 其位置允许在规划控制单元内进行 调整,且应符合相应的服务半径要求和建设要求。防护绿地的界线为刚性控制内容。4.9“五线”控制规划城市红线:参见 4.4.1 道路系统部分的内容 城市绿线:参见 4.8 绿地系统规划部分的内容。城市蓝线:指规划明确的城市地表水体保护和控制的范围界线。 城市需要保 护的地表水体的位置、面积、边界均为刚性控制内容。城市紫线: 指各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文化街区

14、、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范围 界线,为刚性控制内容。城市黄线:指城市各类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 基础设施的线性控制内容, 如廊道的位置、宽度、防护距离为刚性控制内容。非线性设施的控制要求参见4.4.2综合交通设施部分及 4.6 市政公用设施规划部分的相应内容。4.10城市设计引导各地应结合具体情况划分重点地区并编制重点地区城市设计。 重点地区城市 设计内容和要求应落实到相关控制指标中。城市设计的具体规划内容与要求可参考 城市设计管理办法 (中华人民共 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令第 35号)。5分区引导5.1分区划分为了加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针对性,加强对城市不同类型地区的控制引导,将城市待编控规地区

15、划分为旧城更新区、 城市新区、产业发展区、 城市特定地区 四类,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一般内容要求的基础上提出其编制内容的侧重点。 旧城更新区:主要指城市建成区中建成年代相对较久远, 各项配套设施水平 相对落后的地区。城市新区:主要指城市建成区中建成年代相对较近, 或城市边缘未完全开发 建设完成的地区。产业发展区:主要指获得相关部门审批通过,具有明确界线的产业园区及其 周边地区。城市特定地区:在城市功能定位中具有特殊功能要求的地区, 主要指历史文 化保护地区、大型生态景观用地周边地区及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周边地区等。5.2分区编制要点分区类型编制重点及具体内容旧城更新区土地利用:加强土地集约利用,以

16、弹性混合用地适应多种发展 需求,确定合理的土地使用开发强度,促进用地功能合理转换。 城区的改造应遵循取小十预原则,避免大拆大建。综合交通系统:通过多样化的交通形式来优化旧城更新区交通 状况,打造适合旧城区的窄路密网机动车行系统;建立连续和 较少干扰的非机动车行系统,构建旧城更新区慢行交通系统等。 公共配套设施:完善旧城更新区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引导公共 配套设施多元配建方式,注重设施配置均等化和标准化。 城市空间形象塑造:注重保护旧城空间肌理,结合城市更新, 增加小型开放空间,并鼓励保留地块内的空间向公众开放。城市新区总体发展定位:结合上位规划要求以及城市新区的发展现状, 制定片区的发展目标与定

17、位,确定其性质与职能。空间结构与用地布局:结合上层次规划及片区发展策略,确定 合理的空间结构与用地布局。综合交通系统:落实上层次规划道路线网以及设施用地要求, 并结合片区功能定位,确定适宜片区的合理道路网系统以及道 路参数,配套相关交通设施。配套与设施:建立新区发展各项支撑体系,制定包括公共服务 设施规划、市政基础设施规划、综合防灾规划及其他相关专项 规划等内容。产业发展区产业发展规划:开展产业发展规划专题研究,对片区现状产业 发展情况以及存量项目进行评估分析,结合区域格局以及产业 发展趋势,提出片区产业发展策略与规划。土地利用:确定合理的产业用地比例,结合城市公共服务设施 和基础设施布局,科

18、学布置片区内相关配套设施,合理确定租 赁住房配置要求。综合交通系统:注重对货运交通系统及停车系统的合理规划, 针对产业需求,确定合理的道路级配、红线宽度及其他要求。 生态环境保护:结合产业类型,明确片区的环境质量目标和污 染防治要求,合理控制相关设施的环境防护距离,注重园区生 态建设要求。城市 特定 地区历史 文化 保护 地区以历史文化保护为主要导向,重视现状调查,明确片区内需保 护的历史文化建筑及街巷肌理;建立符合历史街区的土地使用 控制要求以及指标体系:建筑咼度和建筑开发量控制,建筑风 貌特色控制、紫线控制、更新改造控制等;结合片区的更新改 造,完善配套设施。历史文化保护地区的利用可优先考

19、虑设立 公共空间的方式向公众开放。大型 生态 景观 用地 周边 地区以景观控制和生态保护为重要原则,突出对景观空间的保护要 求。滨水地区应合理控制江、河、湖岸的建筑咼度与宽度,形 成丰富多样的临水建筑界面;临山地区应对山体周边控制区实 施高度分区控制,保证城市与山体的视线通廊。用地控制指标 中增加对建筑面宽、临水界面、视线廊道等有针对性的控制指 标体系。大型 综合 父通 枢纽 周边 地区开展该枢纽交通量的预测以及交通组织的专题研究,作为控规 编制的基础;用地布局宜布置商业、办公、酒店等功能用地; 周边街区要合理控制建筑的色彩、高度和体量以及整体天际轮 廓线,塑造城市门户形象。6编制内容6.1功

20、能定位与土地使用6.1.1功能定位充分分析影响控制单元用地布局结构与功能组织的重大因素,根据上位规划 明确的片区功能定位要求、专项规划明确的规划要求,结合单元建设现状及发展 需求,确定控制单元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与发展目标,预测控制单元的人口发 展规模和开发建设规模。6.1.2土地使用确定各类用地的布局并进行地块细分, 确定地块容积率、 绿地率、建筑密度、 建筑高度等控制指标。地块的土地使用性质按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原则上划分至小类。6.2综合交通规划6.2.1基本原则1 、根据控制单元功能特征和交通需求,合理确定路网密度、道路宽度和道 路线型。2、落实上位

21、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确定的交通系统网络及交通设施要求,并 以此为基础进行优化完善。交通设施的布局、数量、规模应根据片区实际需求, 在符合各专项规划及专业规范的前提下确定。6.2.2规划内容1 、道路系统( 1 )道路道路网络:依据城市总体规划, 综合交通规划确定的路网结构和具体交通分 区的路网密度指标,综合用地布局的细化,优化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线型, 深化并完善支路网,形成等级分明结构合理、协调衔接的道路网络。道路红线: 结合现状基础, 考虑城市轨道交通和公交线路及站点设置、 交叉 口展宽、港湾式车站设置、高架和下穿道路衔接等要求,确定合理的道路红线。道路横断面:结合现状基础,综合考虑交通组

22、织、 用地开发及景观塑造等要 求,协调人车关系、注重公交通道和慢行空间保障,优化路权分配。( 2 )交叉口交叉口型式: 采用合理的道路交叉口型式。 交叉口选型建议参考 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 GB50647-2011)。交叉口坐标和标高: 确定道路交叉口的控制点坐标和标高、 道路平曲线拐点和半径2、公共交通(1)常规公交 公交线路:依据城市综合交通规划等专项规划落实公交线路, 与道路通行条 件与公交线路布置要求进行衔接。公交场站:明确公交站点的覆盖要求, 基本实现中心城区公交站点合理服务 半径全覆盖。明确公交站点位置,明确港湾式停靠站位置及对道路红线的要求。(2)快速公交 依据城市综合交通等

23、专项规划确定的快速公交线路布局, 落实快速公交线路 走向和用地控制要求、 落实快速公交枢纽站、 中间站、 停车场的位置和用地控制 要求,协调好车站与人行过街设施的关系。(3)公交换乘枢纽 以换乘便捷为原则,明确换乘设施类型、规模与布局。根据换乘枢纽功能、 等级、区位条件, 合理组织枢纽周边用地布局, 适当混合并提高土地利用开发强 度。(4)城市轨道交通 落实城市轨道线网等专项规划确定的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走向, 划定控制保护 区;落实轨道交通枢纽站、 中间站的位置和用地控制要求; 落实城市轨道交通车 辆基地和其他附属设施用地的用地控制要求。3、慢行交通(1)慢行网络构建慢行交通网络, 确定自行车道

24、和步行系统走向及其对路权分配、 设施配 置的要求,注重与公交站点、开放空间的衔接。(2)慢行设施 根据城市用地布局和交通组织, 确定慢行过街设施的位置、 形式、用地控制 范围。结合慢行网络合理规划非机动车停放点, 注重与轨道交通、 公交站点、商业、 学校、景区等公共活动空间的衔接。4、机动车停车设施与土地利用相协调, 合理布局停车设施, 积极发展立体停车 (停车楼或地下 停车库),提高土地利用率;提倡配建停车,引导建筑物配建停车设施的社会化 利用,提高停车场(库)或停车楼使用效率。确定公共停车设施的规模、 数量和布局,其规模宜考虑共享汽车的停放需求。5、加油(气)站 与加油(气)站专项规划协调

25、, 合理测算加油 (气)站的数量, 明确其位置、 等级、用地面积及安全防护、环境保护等要求。6、电动汽车充电站与停车设施、 加油(气)站、变电站布局相协调, 预控电动汽车充电站用地。7、交通微循环规划研究 针对城市中由于支路网系统不完善造成的局部拥堵等问题, 有条件的城市可 结合控规开展交通微循环规划研究,划定需进行局部交通微循环改善规划范围, 如老城区交通拥堵区域、 火车站或汽车站等交通枢纽周边地区等区域, 并针对现 状交通微循环存在的问题提出改善方案: 如道路改善措施、 公共交通改善、 慢行 交通系统改善、交通管理措施等。相关研究结论落实至道路、公交、慢行各个章 节。6.3公共服务设施规划

26、6.3.1基本原则1、公共服务设施一般分为市级、区级、街道级、社区级。2、一般情况下,以规划的常住人口作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依据。配置标 准应参考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 (GB50442-2008、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50180-93)( 2016版)确定。6.3.2规划内容1、市、区级公共服务设施(1)控规应落实上位规划确定的市、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要求,形成多层次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体系。(2)市级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应参照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规范 (GB50442-2008的相关标准进行设置。( 3)市级、地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应设置在服务区位适中、交通便捷、人流 相对集中的地方,应结合综

27、合交通枢纽、沿主要生活性道路设置。2、街道、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1)街道、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可参照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GB50180-93( 2016版)确定。(2)街道、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应根据服务人口和合理的设施服务半径, 兼顾行政管辖界线设置。( 3 )教育除落实上位规划明确的各类学校之外, 须按照湖南省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 建设条例的相关要求设置学校。控规新增的中学、小学、幼儿园学校宜独立设 置,应结合居住用地分布按服务半径布置,就近入学。新区、旧区宜差别配置。小学的设置应避免小学生穿越城市干路。 中小学教学楼应满足规定的日照要 求。学校运动场与邻近住宅要有一定的间隔。 幼

28、儿园及托儿班应按其服务范围均 匀分布,设于方便家长接送的地段, 应有独立院落和出入口, 其建筑应满足规定 的日照要求。( 4 )医疗在人口较多、服务半径较大、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难以覆盖的社区, 可适当设 置社区卫生服务站或增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 站应设在交通方便、环境安静地段,宜与绿地相邻。( 5 )文化居住区文化活动设施指的是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 根据服务人口和合理的服务半径、 兼顾行政辖区,结合或靠近同级中心绿地安排。( 6 )体育建立社区体育设施网络,提倡体育设施社会资源共享。( 7)行政管理和社区服务 按街道、社区二级设置。结合街

29、道行政区划设置街道办事处、派出所;在基层社区级,结合社区居委会,设置社区公共服务中心(8)养老设施按街道、社区二级设置, 每个街道至少设置一所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 社区 设立居家养老中心。6.4市政公用设施规划6.4.1基本原则依据城市、镇总体规划及相关专项规划, 参照各类公用设施规划设计标准和 规范,合理测算各类市政公用设施需求量, 确定建设规模、 用地规模和管线规格; 确定各类市政公共设施的位置、 地下管线的位置、 埋深以及地面线路的走向和廊 道控制要求。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大力建设雨水花园、储水池塘、湿地公园、下沉式绿地 等雨水滞留设施,让雨水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不断提高城市雨水

30、就 地积蓄、渗透比例。6.4.2规划内容1、给水工程(1)水源:明确供水水源及供水方式。(2)给水管线走向:根据上位规划明确给水主、次干管和支管的走向。(3)给水量:根据规划地块用地类别和各类用地用水指标,预测本地块用 水需求量,并确定给水管道管径。(4)给水管线位置:根据规划道路断面形式,安排给水主、次干管和支管 的平面位置和纵向位置, 结合消防专业规划合理安排消防给水设施, 确保消防用 水。(5)给水设施:合理确定水厂、储水库(池)、给水增压泵站等各类给水 设施的具体位置、设计标准、建设规模和用地规模。2、污水工程(1)排水体制:合理确定排水体制,划定不同排水体制的区域。(2)污水管线走向

31、:根据上位规划明确污水主、次干管和支管的走向。(3)污水量:根据给水量的一定比例进行预测,并确定污水管道管径。(4)污水管线位置: 根据规划道路断面形式及地形地貌, 合理安排污水主、 次干管和支管的平面位置和纵向位置。(5)污水设施:合理确定污水处理厂、污水提升泵站、污水排放口、如何 排污口等各类污水设施的具体位置、 建设规模和用地规模, 确定污水收集及治理 方式。3、雨水工程(1)划定排水区域:根据城市的地形、地貌和自然条件,合理划定雨水排 放分区。(2)雨水管线走向:根据上位规划明确雨水主、次干管和支管的走向。(3)雨水量:根据地块用地类别、汇水面积及暴雨强度公式预测本地块雨 水排放量,并确定雨水管(渠)管径(断面)。(4)雨水管(渠)位置:根据规划道路断面形式及地形地貌,合理安排雨 水主、次干管(渠)和支管(渠)的平面位置和纵向位置。(5)雨水设施:合理确定雨水泵站、调蓄水池、雨水排放口等雨水设施的 具体位置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