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VerifierCode 换一换
格式:DOCX , 页数:29 ,大小:35.17KB ,
资源ID:10259430      下载积分:3 金币
快捷下载
登录下载
邮箱/手机:
温馨提示:
快捷下载时,用户名和密码都是您填写的邮箱或者手机号,方便查询和重复下载(系统自动生成)。 如填写123,账号就是123,密码也是123。
特别说明:
请自助下载,系统不会自动发送文件的哦; 如果您已付费,想二次下载,请登录后访问:我的下载记录
支付方式: 支付宝    微信支付   
验证码:   换一换

加入VIP,免费下载
 

温馨提示:由于个人手机设置不同,如果发现不能下载,请复制以下地址【https://www.bdocx.com/down/10259430.html】到电脑端继续下载(重复下载不扣费)。

已注册用户请登录:
账号:
密码:
验证码:   换一换
  忘记密码?
三方登录: 微信登录   QQ登录  

下载须知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
2: 试题试卷类文档,如果标题没有明确说明有答案则都视为没有答案,请知晓。
3: 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版权提示 | 免责声明

本文(烛之武退秦师备课习题资料高中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二课.docx)为本站会员(b****7)主动上传,冰豆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冰豆网(发送邮件至service@bdocx.com或直接QQ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烛之武退秦师备课习题资料高中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二课.docx

1、烛之武退秦师备课习题资料高中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二课烛之武退秦师/左传备课习题资料【高中部编版必修下册第二课】【原文】 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

2、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注释】(1)晋侯、秦伯:指晋文公和秦穆公,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2)以其无礼于晋:指晋文公即位前流亡国外经过郑国时,没有受到应有的礼遇。倒装句,于晋无礼。以,因为,连词。其,代词,它,指郑国。于,对于(3)且贰于楚: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且,并且,表递进。贰,从属二主。于,对,介词。(4)晋军函陵:晋军驻扎在函陵

3、。军,名词作动词,驻军。函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新郑北。(5)氾(fn)南:古代东氾水的南面,在今河南中牟南。(6)佚(y)之狐:郑国大夫。(7)若:假如。使:派。见:拜见进见。从:听从。(8)辞:推辞。(9)臣之壮也:我壮年的时候。(10)犹:尚且。(11)无能为也已:不能干什么了。为,做。已,同“矣”,语气词,了。(12)用:任用。(13)是寡人之过也:这是我的过错。是,这。过,过错。(14)然:然而。(15)许之:答应这件事。许,答应。(16)缒(zhu):用绳子拴着从城墙上往下吊。(17)既:已经。(18)敢以烦执事:冒昧地拿(亡郑这件事)麻烦您手下的人。这是客气的说法。执事,执行事务

4、的人,对对方的敬称。(19)越国以鄙(b)远:(然而)越过别国而把远地(郑国)当做边邑。越,越过。鄙,边邑。这里作动词。(20)焉用亡郑以陪邻:怎么要用灭掉郑国来给邻国(晋国)增加(土地)呢?焉,哪里,怎么。以:来。陪:使增加。邻之厚,君之薄也: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之: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厚,增加。(21)行李:也作“行吏”,外交使节。共(gng),通“供”,供给。(22)尝为晋君赐矣:曾经给予晋君恩惠(指秦穆公曾派兵护送晋惠公回国)。尝,曾经。为,给予。赐,恩惠。为.赐:施恩。许:答应。(23)朝济而夕设版焉:(晋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筑城防御。济,

5、渡河。设版,指筑墙。版,筑土墙用的夹板,防御攻势。朝,早晨。(24)厌:通“餍”,满足。(25)东封郑:在东边让郑国成为晋国的边境。封,疆界。这里作用动词。(26)肆其西封:扩展它西边的疆界。指晋国灭郑以后,必将图谋秦国。肆,延伸,扩张。封:疆界。(27)阙:使.减损。盟:结盟。戍:守卫。还:撤军回国。(28)因:依靠。敝:损害。(2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别人的力量,又返回来损害他,这是不人道的。敝,损害。(30)失其所与,不知: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与,结交,亲附。知:通“智”,明智。(31)以乱易整,不武: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易,代替。武,指使用武力是

6、所应遵守的道义准则。不武,不符合武德。整,指一致的步调。(32)吾其还也:我们还是回去吧。其,表商量或希望的语气,还是。(33)去之:离开郑国。(34)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假如没有那个人的力量,我是不会到这个地步的。夫,f,音同“服”,放于句首表语气,不翻译;放在句中解释为“那”;微,假如没有。【翻译】 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

7、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

8、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晋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作者】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为春秋时期左

9、丘明所著,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背景】该文故事背景是秦、晋围郑,发生在公元前630年(鲁僖公三十年)九月甲午时。秦、晋联合攻打郑国。郑国危在旦夕,郑文公派能言善辩的烛之武前去说服秦伯。烛之武巧妙地勾起秦穆公对秦、晋之间的矛盾的记忆,向秦伯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说明了保存郑国对秦有利、灭掉郑国对秦不利的道理,

10、终于说服了秦伯。【主题思想】通过郑伯对烛之武的任用,以及烛之武劝退秦师的经过,表现了烛之武的聪明才智以及深明大意的高尚品格,也表现了他的爱国之情。【赏析】值得学习和借鉴的优秀散文作品文中是如何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及形势的?这与整个故事发展有何关系?文章的第一段用“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又用“晋军函陵”、“秦军汜南”说明攻方的态势,暗示郑国已经危在旦夕。这就点明了烛之武游说秦伯的背景,为下文的故事发展作了铺垫。秦晋围郑的两个原因“无礼于晋”及“贰于楚”都直接关系到晋国,而与秦国无关,这就为烛之武说服秦伯提供了可能性,为故事的发展埋下了伏笔。秦、晋两军,一在函陵(今河南新郑北),

11、一在汜南(今河南中牟南),两军分驻南北两边,互不接触。这为烛之武说服秦伯的秘密活动增加了有利条件。本文在展开故事情节上有何特点?文章篇幅虽然短小,故事情节却有头有尾,层次井然。文章首先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接着由佚之狐推荐,引出烛之武,这是故事的开端;郑伯于危急中请烛之武前往秦营,烛之武不念个人私怨,慨然应允,这是故事的发展;烛之武在夜间“缒而出”,秘密私访秦伯,并用一番动人的言辞说服了秦伯,这是故事的高潮;秦伯退兵,并派人戍守郑国,最后晋也被迫退兵,郑国转危为安,这是故事的结局。整篇故事结构是完整而严谨的。波澜迭起,曲折有致。秦晋两军夹击郑国,形势十分危急,在这关键时刻,佚之狐力荐善于辞令的

12、烛之武,并断言:“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此为一波。但当郑伯去请烛之武时,却遭到了烛之武的拒绝:“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显然,烛之武对郑伯过去的用人方针有看法,对自己过去所受到的排挤也是愤懑不平的。此时,郑伯赶紧认错:“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并指出:“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烛之武深明大义,在决定国家命运的关键时刻,不计私怨,捐弃前嫌,毅然应命。这寥寥几笔,给行文平添了一层波澜。烛之武利用黑夜,秘密出城会见秦伯,并说服了秦伯,秦伯答应退兵。晋大夫子犯主张袭击秦军,形势又紧张起来了,故事出现了第三折。最后,晋文公分析了形势,认为“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13、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也撤了兵。至此,郑终于转危为安。烛之武为什么能说服秦伯?这篇文章对烛之武的善于辞令,写得极为出色。他去说服秦伯,虽然目的是求和,但决不露出一点乞怜相。他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头头是道,使人信服。他在说辞里处处为秦着想,使秦伯不得不心悦诚服,不仅答应退兵,而且助郑防晋。处处为秦着想。首先,烛之武开门见山说:“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承认郑国已处于危亡的地步。但作为郑大夫的烛之武却没有半句为郑国乞求的话,相反,却以“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来表明为秦着想的立场。先分析了“越国以鄙远”的难处,接着谈了亡郑实际上是增加了别国(晋)的土地,扩展

14、了别国的势力,而邻国势力的增强就意味着秦国势力的削弱。接下来又分析了存郑对秦有益无害:“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一利一害,推心置腹,不由秦伯不动心。充分利用秦晋的矛盾。正当秦伯在考虑灭郑、存郑对自己的利害关系时,烛之武充分利用这一契机,进一步为秦君分析:“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利用秦晋之间的矛盾来离间双方。这番话不由得秦伯不深思。接着烛之武又把话题引向未来,预言晋国此后的动向:“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指出晋国贪得无厌,灭郑之后,必将进而侵犯秦国,秦晋的矛盾将进一步尖锐化。由于晋国当时已成为

15、中原霸主,秦伯对此不能不存有戒心。烛之武的这篇说辞戳到了他的痛处,终于促使他下定决心,改变主意,退兵助郑。写作特点伏笔与照应这篇课文虽短,但在叙述故事时,却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例如,在交代秦、晋围郑的原因时,说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秦、郑并没有多大的矛盾冲突。这就为下文烛之武说退秦军埋下了伏笔。“夜缒而出”照应了开头的“秦、晋围郑”,“国危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应了上文秦、晋虽是联合行动,但貌合神离,既没有驻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动也不需要通知对方,这就为秦、郑联盟提供了条件。波澜起伏这篇课文波澜起伏,生动活泼。例如,大军压境,郑国危在旦夕

16、,不禁让人捏着一把汗,而佚之狐的推荐,使郑伯看到了一线希望。读者满以为烛之武会顺利出使敌营,挽狂澜于既倒,谁知他却因长期得不到重用而“辞曰”,打起了退堂鼓,使郑国的希望又趋渺茫。郑伯的自责,也增添了文章的戏剧性。再如,秦国退兵后,子犯建议攻打秦军,秦、晋关系顿时又紧张起来。晋公讲了一番“仁”“知”“武”的大道理,才平息了一场虚惊。课文有张有弛,曲折有致,增加了文章的艺术感染力。详略得当这篇课文主要是表现烛之武怎样说退秦师的,所以重点放在烛之武的说辞上。对“退秦师”的前因后果,只作简略交代。在烛之武“夜缒而出”的前后,郑国君臣和百姓是怎样焦急地等待烛之武的消息,秦国君臣又是以怎样的场面和骄横态度

17、接待这位即将亡国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笔墨塑造烛之武的形象,从而做到繁而不杂,有始有终,层次井然。【精品习题及答案】一)文学常识填空:1、烛之武退秦师选自_,又名_,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叙事详细的_(体裁)史书,相传为_末年_国史官_所著,主要记载了_(朝代)前期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一些事情。2、左传是解释春秋这部史书的,与 并称为“春秋三传”。二)文言现象积累:1、通假字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 共其乏困: 夫晋,何厌之有: 秦伯说,与郑人盟 : 失其所与,不知 : 2、古今异义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3、指出加点字词类活用

18、类型并解释夜,缒而出 : 朝济而夕设版焉: 既东封郑: 晋军函陵 / 秦军汜南: 既东封郑: 越国以鄙远: 阙秦以利晋: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烛之武退秦师: 越国以鄙远: 共其乏困: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邻之厚,君之薄也: 且贰于楚也: 4、重要虚词以以其无礼于晋 : 敢以烦执事 : 越国以鄙远: 焉用亡郑以陪邻?: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以乱易整: 而今急而求子 : 夜,缒而出: 朝济而夕设版焉: 焉子亦有不利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朝济而夕设版焉: 其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失其所与,不知 : 吾其还也 : 之子犯请

19、击之: 是寡人之过也: 臣之壮也: 夫晋,何厌之有: 辍耕之垄上: 邻之厚,君之薄也: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弊之: 5、特殊句式 以其无礼于晋: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佚之狐言于郑伯: 夫晋,何厌之有: (晋惠公)许君焦、瑕: (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烛之武)夜,缒而出: (烛之武)许之: 敢以(之)烦执事: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 晋军(于)函陵,秦军(于)汜南 : 是寡人之过也: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 失其所与,不知 / 以乱易整,不武: 6、重要实词辞曰:“臣之壮也,;”(辞: )犹不如人(犹: )且君尝为晋军赐矣(为: )朝济而夕设版焉(版: )又欲

20、肆其西封(肆: )不阙秦(阙: )惟君图之(惟: )乃还(乃: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 )因人之力而敝之(因: ;敝: )失其所与,不知(与: )亦去之(去: )三)理解性默写:1.烛之武退秦师中说出了晋国秦国联合围攻郑国的理由是: 、 。2.烛之武被求着出山时,说了一句隐含着不能早被任用的酸辛和不满的话是: 3.大敌当前,内忧外患,郑伯贵为一国之君却能礼贤下士,诚恳自责: 4. 郑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说烛之武,也略略还有点威胁是: 5. 烛之武见秦伯时,开门见山,单刀直入,以退为进,态度谦恭,承认郑亡,迎合对方的骄傲心理的语句是: 6. 烛之武劝说秦伯,貌似谦恭,却极有份量,以一个假设

21、句否定了秦出兵的合理性,也由此掌握了谈话的主动权,以退为进,柔中有刚: 7.烛之武从地理位置说明“亡郑”于秦无益而有害的结果。当时秦在西,郑在东,晋置于两国之间,秦郑并不接壤,秦欲越晋据郑,绝无可能: 8.烛之武紧紧抓住秦穆公欲吞并天下的心理,联系实际,指点迷津,循循善诱,娓娓说理,动之以情,诱之以利,“ ”。“亡郑”、“舍郑”的利害关系一目了然,明智的秦穆公自当怦然心动,坐收渔利。9. 做人不仅要有智谋而且还要有仁义,就如同烛之武退秦师中的晋文公所说:“ ”10.烛之武说晋野心勃勃,贪得无厌的句子是: 11.烛之武阐明了晋对秦的利害关系,希望秦伯能慎重考虑的句子是: 四)重点句子翻译:1.以

22、 其 无礼于晋 ,且 贰于楚 也。 2、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4、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5、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 唯君图之。 6、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五)选择题: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对的一组是( )A、秦军汜(s)南 夜缒(zhu)而出 佚(y)之狐B、共(gng)其乏困 若不阙(ju)秦 许君焦瑕(xi)C、秦伯说(yu) 杞( q )子、逢孙、杨孙戍(s)之D、微夫(f)人之力不及此 失其所与(),不知(zh)2、下列句子,加点词解释错

23、误的一项是( )A、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若:假如) 以乱易整,不武(替代)B、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因人之力而敝之(损害)C、共其乏困(供:供给) 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渡河)D、夫晋,何厌之有(厌:厌烦)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略微)3、下列加点的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微夫人之力不及此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C、舍郑以为东道主D、敢以烦执事4、下列句子中,与“若舍郑以为东道主”的“以为” 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吴广以为然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以为妙绝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A、 B、 C、 D、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

24、项是(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B、秦伯说,与郑人盟C、失其所与,不知 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6、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 B、以乱易正,不武。C、敢以烦执事。 D、越国以鄙远。7、下面对各句句式特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倒装句中的介宾结构后置)B、是寡人之过也。(判断句)C、夫晋,何厌之有?(宾语前置)D、以乱易正,不武。(被动句)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退”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B、越国以鄙远C、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D、既东封郑9、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

25、是( )例句:臣之壮也,犹不如人。A、公从之。B、烛之武退秦师。C、夫晋,何厌之有。D、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10、下列各句中的“其”不作人称代词的一项是( )A、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C、君知其难也 D、失其所与,不知1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晋军函陵,秦军氾南(军:军队)B、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行李:出门所带的包裹)C、朝济而夕设版焉(版:筑土墙用的夹板)D、秦伯说,与郑人盟(盟:盟誓)13、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A先秦散文分诸子散文和历史散文两大部分,左传属历史散文。B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纪传体史书,其作者相传是鲁

26、国史官左丘明。C解释春秋的著作代表性的有三部,分别是左传公羊传谷梁传。D左传又名春秋左氏传左氏春秋,而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14、对下列各句中加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执事:对人的敬称,此代指秦伯。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东道主:东边道路上招待客人的主人。C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那个人,指秦穆公。D失其所与,不知 所与:结盟。15、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B秦伯说,与郑人盟C失其所与,不知D何厌之有?1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是:这 B秦、晋围郑,郑既知亡

27、矣 既:既然C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D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肆:伸展,扩张17、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A秦伯说,与郑人盟B殚其地之出C宋有富人,天雨墙坏D晋军函陵18、下列各项中“子”的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一项是() A吾不能早用子 B子亦有不利焉C子犯请击之 D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何如1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且贰于楚也(从属二主) 晋军函陵(驻扎军队)B何厌之有(厌倦) 焉用亡郑以陪邻(增加)C若毒之乎(怨恨)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地位低下)D焉用亡郑以陪邻 (为什么)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认为)20、下列各句中的“焉”与例句意义用法

28、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朝济而夕设版焉A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B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C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D寒暑易节,始一反焉21、分别比较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和用法是否相同,判断正确的一项是()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焉用亡郑以陪邻 既东封郑 又欲肆其西封A与相同,与相同 B与相同,与不同C与不同,与相同 D与不同,与不同2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见:拜见。B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然:然而。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尝:曾经。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唯:只有。2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最能表现烛之武机智善辩的一组是()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

29、退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邻之厚,君之薄也今老矣,无能为也已A B C D2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秦两国国君亲率大军围攻郑国,郑国国土被占,国都被围,形势十分危急,佚之狐慧眼识英雄,推荐烛之武去说退秦师。B烛之武虽对自己一直未被郑伯重用而牢骚满腹,但在郑伯的自责面前,能深明大义,义无反顾地奔赴敌营以解除国家危难。C烛之武说服秦伯退兵时,既充分考虑到郑国利益,又处处在为秦国利益着想,不卑不亢,委婉得体,表现出杰出的外交才能。D这篇优秀的历史散文,叙事能够处处注意伏笔与照应,故事情节波澜起伏,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25、下列对原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佚之狐的话“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B、文中的主要人物是烛之武,作者通过他的语言,不管是牢骚,还是说辞,都表现了他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C、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D、本文除去主体说辞部分层层深入、步步紧逼之外,首尾几个自然段的叙事,尽管文字简洁,情节的推进变化却是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