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生物全册教案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第一章认识生物第一节生物的特征课题第一节生物的特征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观察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2.举例说明生物具有的共同特征。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比较、归纳,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归纳总结能力和表达交流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更加热爱生活,珍爱生命。教学重点生物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植物的营养、呼吸、排出废物。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1:智能机器人会做操、跳舞,能与人交流,还能做一些只有人类才能操控的精细
2、工作,机器人是生物吗?它和我们人类有哪些区别呢?导入2:课件出示活的盆栽植物和塑料的盆景。提问:这两盆盆景中哪一盆种的是真正的植物?请同学们踊跃说出判断依据。二、问题引导,探究新知(一)什么是生物师:我们人类和活的盆栽植物都属于生物,塑料的盆栽植物则不属于生物,你知道什么是生物吗?从而总结生物的概念。(二)生物的特征1.通过多媒体出示鸟、鱼等动物和花、树木等植物。提问:这些生物具有哪些特征?你们带来的实物也具有这些特征吗?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本组生物所具有的特征。2.教师设疑:(1)同学们对生物的特征概括得很全面,每小组都提到了生物能够生长,能生长的物体一定就是生物吗?(2)
3、我们校园内的树木郁郁葱葱,有时会有黄叶飘落下来,这片黄叶还是不是生物呢?这种现象能体现生物的哪个特征呢?(3)我们每天都要吃饭喝水,需要不断补充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那么植物是如何获得营养的呢?备注续表学生讨论交流后得出:能生长的不一定属于生物,如钟乳石等。每一种生物都同时具备多个生物特征,如果某物体只具备某一项,则该物体不一定属于生物。飘落的黄叶不是生物。这个现象体现了生物能排出体内废物的特征。植物从外界获取水、二氧化碳和无机盐,通过光合作用制造自身需要的有机物,动物和人则直接以植物或别的动物为食,从而获取有机物,维持生存。3.启发学生:生物还有哪些教材中没有提到的特征?(1)生物都有一定的
4、寿命,都会死亡(2)生物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4.巩固运用、拓展提升:阅读分析教材P3【观察与思考】,完成讨论题。小组讨论后,师生交流,达成共识。问题1:生石花能生长、繁殖、开出黄色的花朵;生活需要营养;能进行呼吸;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因此,生石花属于生物。问题2:钟乳石不具有需要营养、呼吸、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等生物的基本特征。问题3:判断一个物体是否具有生命,主要看它是否具备生物的共同特征。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生物能进行呼吸,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生物能生长和繁殖,生物具有遗传和变异现象等。(三)观察1.设疑:我们应该怎样科学观察事物呢?
5、学生阅读教材、讨论后明确观察工具的选择、观察的要求等。2.技能训练:通过观察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通过交流讨论,反思教材中提出的问题。讨论后得出:(1)马和驴在外形上的不同之处:马的耳朵小,驴的耳朵大;马的体毛短,驴的体毛长;马的鬃毛长等。(2)马与牛在外形上的相同之处:都体表被毛;具有四肢和尾等。师总结:观察的顺序是先整体后局部、先宏观后微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备注三、总结收获,形成体系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互相补充,对本节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生物的特征续表 四、当堂演练,课时巩固1.观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基本方法,下列做法中,你认为哪项是错误的(A)A.只有用肉眼观察到的情形才是真实的 B.
6、观察时必须实事求是C.边观察边记录 D.观察时要积极思考2.下列描述中,不属于生命现象的是(C)A.大雁南飞 B.鱼跃龙门 C.冬去春来 D.麦浪滚滚3.下列哪项能作为判断智能机器人是否为生物的标准(D)A.是否耗能 B.能否运动 C.能否说话 D.能否生殖4.“盼望着,盼望着,春天来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句话描述了小草的生命现象,体现了生物的哪种特征(D)A.需要营养 B.能排泄废物 C.能呼吸 D.能生长5.生物的共同特征不包括(C)A.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B.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C.生物都能自己制造有机物 D.生物能进行呼吸6.下表中有关生物的特征与列举实例
7、搭配不当的是(B)选项生物的特征实例A生物生活需要营养兔吃草、猫吃老鼠B生物能进行呼吸庄稼需要浇水、施肥C生物需要排出体内废物人体排尿D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含羞草受到触碰时叶片合拢7.下面是猫和鼠的部分生命现象,请分析说明它们各属于生物的何种基本特征:(1)小猫长成大猫属于生物能够由小长大。(2)猫生小猫属于生物能够繁殖后代。(3)猫生猫,鼠生鼠属于生物的遗传现象。(4)一窝猫中有白猫、黑猫和花猫,这种现象属于生物的变异现象。(5)鼠听到猫叫,立即躲进洞里的现象属于生物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6)猫捉老鼠的现象属于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7)猫和老鼠的身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课堂反思:本节课通过
8、让学生分析身边生物的特征,区分生物和非生物,从而理解生物的基本特征,同时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学生观察的基础上,归纳总结观察的要点,不仅让学生真正地理解什么是科学的观察,更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作为一门科学需要严谨、细致、认真的方法和态度,在此基础上通过课堂小结,回归教材,达到一气呵成的目的。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课题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2.按一定的特征对身边的生物进行分类,描述周边环境中的生物及其生活环境。3.周边生物的生存环境。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以及同学
9、分工合作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生物的生存状况,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2.对生物进行分类。教学难点制订调查计划,撰写调查报告。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1:出示朗诵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片段“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提问:这段文字中说到哪些植物?又提到哪些昆虫和鸟类?它们栖息的环境有什么不同?导入2:生物
10、每天与我们朝夕相处。你们能说出它们的名字吗?为了更好地认识它们,就要对它们进行分类,如何分类?分为哪几类?今天我们就来当一次“小科学家”,调查一下我们身边的生物。二、问题引导,探究新知(一)调查1.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1)什么是调查?调查的基本要求有哪些?(2)调查范围太大时,怎么办?(3)若要调查全县初二同学的平均身高,怎样调查既节省时间又比较准确?2.讨论交流(1)选两个小组展示学习成果,其他小组补充。成果展示:调查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之一,调查时首先要明确调查目的和调查对象,并制订合理的调查方案。调查过程中要如实记录,对调查的结果要进行整理和分析,有时还要用数学方法进行统计
11、。调查范围过大,要选取样本,进行抽样调查。若要调查全县初二同学的平均身高,可选取部分城市初二学生和部分农村初二学生进行身高测量,统计。备注续表(2)教师补充:选取样本要随机,样本要有代表性;样本大小要合适,以减小误差。调查的常见类型:访谈调查、问卷调查等3.调查校园内的生物种类(1)教师出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调查的目的是什么?调查步骤分哪几步?调查过程中应该如何选择路线?调查过程中对调查到的生物应该如何记录?试举例说明。拿出课前布置的调查校园内的生物种类进行归类整理。你认为归类对认识生物有什么意义?(2)成果展示:调查目的:了解校园内的生物和它们所生活的环境;对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归类,初步
12、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调查步骤:选择调查范围分组设计调查路线调查归类整理。调查路线应该选择一条生物种类较多、环境有较多变化的路线。调查过程中对调查到的生物应如实记录。如不管喜欢的还是讨厌的都应该记录,如空中偶尔飞过的鸟和昆虫也应该记录。对生物进行分类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二)生物的分类1.教师根据每一小组提出的问题:你们小组调查了多少种生物?你们是按什么特征分类的?分多少类?每类选12种生物说说它们的生活环境。2.说一说你在调查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你是如何克服的?3.根据交流情况小组内互评,教师也作出评论。教师点拨:1.调查注意事项:注意安全三不要
13、(不要下水、不要攀高、不要单独行动),爱护资源要记牢,认真观察看仔细,如实记录收藏好。2.对生物进行分类,一定要有明确的分类依据。对多种生物的分类一定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找到这些生物的共同点。3.无论是动物、植物还是其他生物,只要分类标准不同,就会有不同的分类结果。备注三、总结收获,形成体系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互相补充,对本节知识进行归纳总结。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续表 四、当堂演练,课时巩固1.2018年1月1日我国全面二孩政策正式实施,为了解各年龄段市民对生“二孩”的看法,通常采用的方法是(A)A.调查法 B.实验法 C.资料分析法 D.观察法2.调查范围较大,不能逐个调查时,要选取一
14、部分调查对象作为(C)A.例子 B.代表 C.样本 D.样品3.下面调查活动步骤正确的是(A)A.选择调查范围分组设计调查路线调查记录归类整理B.设计调查路线分组选择调查范围调查记录归类整理C.分组设计调查路线选择调查范围调查记录归类整理D.选择调查范围分组设计调查路线整理归类调查记录4.在调查校园生物种类过程中,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B)A.要认真仔细,对树皮上、草丛中和枯枝落叶里的小生物也不要忽略B.对调查到的生物不要进行归类C.不要破坏生物的生活环境D.全组同学要集体行动,注意安全5.下列用调查法完成的是(C)A.人体外部形态的描写B.植物叶片细胞的形态C.处于青春期少年的身高的增长情况D
15、.青蛙怎样捕食6.下列分类正确的是(D)A.大麦、水稻、荷花属于农作物 B.鸡、羊属于家禽C.西瓜、蚂蚁、水葫芦属于陆生生物 D.鲫鱼、虾属于水生生物7.如图是一位同学所选的几种常见生物,他的归类方法叙述不正确的是(A)A.按形态结构归类,图2为植物B.按生活环境归类,图4和图6为同一类生物C.按用途归类,图3为作物D.按生活环境归类,图1为陆生生物课堂反思:本节的调查活动是学生学习生物学后的第一次实践活动,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参与的积极性,但缺乏必要的知识、方法与能力,因此需要老师对学生进行指导,保证学生顺利地完成调查活动。由于活动费时间,所以对于调查活动的实施,要放在课前进行,课堂上只处
16、理调查结果和注意事项等,在学生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生物归类。第二章了解生物圈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课题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举例说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2.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小组其他同学合作、交流。教学重点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探究的一般过程;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教学难点模仿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1:地球上的
17、生物形形色色,每一种生物都会受到周围环境中很多其他生物的影响,也会影响其他生物。你能举例说一下,影响生物生存的因素吗?导入2:利用古诗“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导入。设疑:为什么山中桃花开放得比较晚呢?桃花的开放还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二、问题引导,探究新知(一)环境中的生态因素1.生态因素:设疑:鱼生活在什么环境中?鱼能离开这种环境吗?鱼即使生活在这种环境中,还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生:鱼生活在水中,不能离开水。水质的好坏、水温的高低、食物的多少等,都会影响到鱼的生活。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环境的含义及生态因素的分类。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巩固对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理解
18、。教师举例:利用多媒体出示一片麦田(教材P13图112)提问:影响小麦生存的环境因素有哪些?学生讨论后得出:非生物因素包括阳光、水、空气、温度等。生物因素包括人、田鼠、蚜虫、杂草等。3.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出示图片:高山植被的分布、沙漠绿洲、农民为农作物施肥、蒜黄与蒜苗等。引导学生判断影响该现象的非生物因素。生交流后总结:高山植被的分布受温度的影响、沙漠绿洲主要受水的影响;农民为农作物施肥说明农作物的生长受无机盐的影响、蒜黄与蒜苗的形成说明植物受光的影响。备注续表4.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教师播放呈现生物关系的一组图片蚂蚁共同搬运食物;狮子和大象争夺水源;大豆根上的根瘤菌;狮子捕食斑马设疑:(
19、1)你从图片中看到了生物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生:合作关系,竞争关系;寄生关系;捕食关系。(2)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回答,教师视情况补充。学生小组之间交流,相互补充。明确几种关系的要点。(1)合作关系:彼此有利。(2)捕食关系:吃与被吃。(3)竞争关系:相互争夺食物、栖息地等生存资源。(4)寄生关系:一方有利,一方有害。5.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教师引导学生进行17页“资料分析”,学生交流完成讨论题。问题:骆驼失水很少和骆驼刺的根长得很长,这些特点适应了荒漠地区干旱的环境特点;海豹胸部的皮下脂肪很厚是对寒冷环境的适应。问题:蚯蚓在土壤中活动,可以使土壤疏松,提高土壤的通气和吸水能力
20、,它的排泄物还可以增加土壤的肥力。问题:毛毛虫体表鲜艳的颜色为警戒色,可以使许多种食虫鸟望而生畏;柳杉等植物可以吸收有毒气体,从而能够净化空气,影响环境。教师视情况补充,如警戒色、拟态、保护色等。设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绝对的吗?能举例说明吗?学生讨论交流后回答。教师补充:雷鸟保护色的例子或者桦尺蛾体色的变化等。教师归纳总结:生物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必须适应环境才能更好地生存,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性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生物对环境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适应,并不是绝对的、完全的适应,更不是永久性的适应,即每种生物只能适应一定的环境,而不是适应所有的环境。它们对每一种环境因素都有一定的耐受范围。(二
21、)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1.根据学生的预习及知识储备,教师要学生说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步骤。2.针对本实验你会做出怎样的假设?你做出该假设的依据是什么?学生做出假设并说出依据:假设1光照条件会影响鼠妇的分布,鼠妇适于生活在黑暗的环境中。假设2潮湿程度会影响鼠妇的分布,鼠妇适于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3.指导学生完成实验设计,并讨论教材15页探究问题,讨论结果:问题温度、湿度、空气、土壤等都会对鼠妇的生活有影响。问题设计对照实验。除了该变量不同之外,其余的条件都保持相同并且要适宜。问题用多只鼠妇做实验较好,能减小误差,避免偶然性,只用1只鼠妇不行。问题计算全班平均值,为了减少误差,学生分组汇报实验结
22、果,知道什么是实验变量,什么是对照实验。4.实验完毕,鼠妇的处理。培养学生爱护动物的情感。教师点拨:对照实验只能有一个变量不同,其余条件要保持相同且处于理想状态。备注续表三、总结收获,形成体系通过师生交流,生生交流,互相补充,对本节知识进行归纳总结。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四、当堂演练,课时巩固1.叶圣陶先生曾这样描述爬山虎:“那些叶子铺在墙上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从生物学角度分析,这种现象体现了哪一种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A)A.阳光 B.温度 C.空气 D.水分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表达的生物学意义与下列吻合的是(D)A.竞争 B.合作 C.共生 D.捕食3.生物的生
23、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环境的变化会对生物产生各种影响。下列现象属于环境影响生物的是(B)A.枯叶蝶静止时像一片枯叶B.马里亚纳海沟没有绿色植物C.雷鸟的羽毛冬季为白色,夏季为灰色D.地衣生活在岩石表面,能加速岩石的风化4.在“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活动中,适合设置对照的一个组合是(C)A.有水和无光 B.高温和弱光 C.干燥和潮湿 D.强光和无氧5.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下列能反映生物影响环境的是(D)A.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B.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6.在探究某种水稻的白化病现象时,以光照为变量的组合是(A)组别水稻苗光照温度20
24、0株有25 200株无25 100株有10 100株无10 A. B. C. D.课堂反思:本节课涉及的实验是初中生物学课程中的第一个探究实验,学生兴趣浓厚,实验过程较“乱”,需要教师及时引导。探究实验耗时较长,要单独一节课,或者探究放在课下进行,录制好探究过程,课堂上进行分析也可。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课题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课型新授课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和食物链。3.举例说出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4.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观察与思考”培
25、养学生的观察能力。2.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表达交流能力,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爱护生物、保护生物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食物网和食物链、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教学难点食物网和食物链,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导入1:2018年2月17日,据外媒报道,澳大利亚政府发出消灭百万只袋鼠计划。设疑:澳大利亚政府为什么要消灭这么多的袋鼠?过多的袋鼠会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导入2:利用教材“想一想,议一议”引入。组织学生观察“想一想,议一议”的插图,
26、出示思考题:用网罩起来的草几乎被蝗虫吃光了,而未加网罩的草却生长良好,这是什么原因呢?这个实例又说明了什么呢?生思考回答:草地被网罩起来以后,鸟就飞不进去了,吃草的昆虫失去了鸟的控制,就猖獗起来。这个实例说明,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二、问题引导,探究新知(一)生态系统1.概念通过学生对“想一想,议一议”问题的回答,引入生态系统的概念。教师强调:生态系统的概念包括生物与环境两大方面。2.生态系统的组成(1)组织学生阅读教材,讨论教材20页“资料分析”中的问题。问题:三者存在吃与被吃的关系。问题:腐烂的树桩最终会消失,被微生物分解掉。问题: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扮演的角色是生产
27、者;动物自己不能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扮演的角色是消费者;细菌和真菌等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植物重新利用,扮演的角色是分解者。备注续表(2)教师设疑:在生态系统中,除了有各种生物以外,还有哪些组成成分?它们各自有什么作用?生回答:在生态系统中,除了各种生物之外,还有非生物成分。它们也是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成分。(3)组织学生归纳总结生态系统的组成,构建知识框架生态系统(4)巩固提升:完成教材24页练习1(1)、(2)和25页4、5题。(5)教师点拨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但一些自养的细菌也属于生产者。消费者主要是动物,不表示所有的动物都属于消费者,一些食腐的动物如蚯蚓、蜣螂、
28、秃鹫等属于分解者。分解者主要是一些腐生的细菌和真菌。有的细菌和真菌营寄生生活,它们就属于消费者,一些细菌能自养,它们就属于生产者。(二)食物网和食物链1.食物链的概念,学生阅读教材,识记。2.引导学生尝试完成教材22页“观察与思考”,然后用课件展示正确的连接图。小组内交流,完成讨论题目。教师点拨:如何数食物链的条数。数食物链的条数时,要从绿色植物数起,然后用箭头表示捕食关系,直到最高的营养级别,而不能中途停止。3.正确书写食物链生根据“观察与思考”,尝试写出一条食物链,并将本组内的食物链比较,判断正确的书写方式。师生共同归纳食物链的写法:起点是绿色植物,通常写成甲乙丙的形式,直至最高级消费者为
29、止。箭头由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4.引导学生进行“资料分析”思考题的讨论:生讨论得出:有些有毒物质在生物体内不易分解也不易排出,会在生物体内积累。因此,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就越多。人类是食物链中营养级别最高的生物,这些有毒物质会在人体内积累,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教师点拨:有毒物质随着食物链进行富集,越是食物链的后端,有毒物质越多,位于食物链最顶端的生物,有毒物质最多;能量随着食物链递减,位于食物链最顶端的生物,获得的能量最少。爱护环境要从我做起,不要随意将有毒物质排放到自然环境中。(三)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教师出示食物链:草兔狐为例,设疑(1)当雨量充沛,气候适宜时,草木生长十分繁茂,由于有了充足的食物,兔的数量急剧增加,其他生物的数量会发生变化吗?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