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第2节年鉴资源及其利用.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998850 上传时间:2023-02-07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1.2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6章第2节年鉴资源及其利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第6章第2节年鉴资源及其利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6章第2节年鉴资源及其利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6章第2节年鉴资源及其利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6章第2节年鉴资源及其利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6章第2节年鉴资源及其利用.docx

《第6章第2节年鉴资源及其利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6章第2节年鉴资源及其利用.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6章第2节年鉴资源及其利用.docx

第6章第2节年鉴资源及其利用

第二节年鉴资源及其检索利用

一、年鉴及其特点

年鉴是一种全面记述事业的年度发展,系统汇集年度重要时事文献信息,逐年编辑、连续出版的资料工具书。

年鉴起源于西方。

西方年鉴史的研究结论认为,年鉴是由历书演化而来的。

西方早期的历书主要按年度记载日时更迭、节候变化、天文现象,附有星占术、基督教节日等内容,是服务于农业生产的便览性图书。

后来,伴随着欧洲航海业的发展,西方历书的内容又向反映天体运行、航海指南等方面拓展。

大约在16世纪中期,西方的历书开始由主要记载天文、气象、星占术等内容向兼容宗教、医学、法律、实用知识和诗歌等其他资料发展,具有了现代年鉴的雏形。

18世纪以后,西方工业革命的兴起、科学技术的进步、印刷和传播水平的提高,共同推动着年鉴生产走向成熟。

到20世纪初,美、英、法、德、意等国家编纂出版的年鉴至少已经达到了2000种左右。

目前,美、英、法等国家是西方的年鉴生产大国。

对于中国来说,年鉴是“舶来品”。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西学东渐”的热潮,外国年鉴传入中国。

最早是一些来华外国人在中国编辑出版类似于年鉴的年刊,如1864年上海海关总务司署统计科出版的《海关中外贸易年鉴》。

从20世纪初开始,国外年鉴的编译之作和国人自行编辑出版的年鉴陆续问世。

如1909年奉天图书馆编译的《新译世界统计年鉴》,1913年上海大东书局摘译的《世界年鉴》,1924年阮湘主编、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第一部反映中国国情资料的《中国年鉴》(第一回),1929年北平社会调查部编辑出版的《中国劳动年鉴》等。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我国的年鉴编辑出版事业有过一段短暂的“辉煌”,大约编辑出版了80多种年鉴,但多数持续时间都很短。

在现代出版史上较为有名的《申报年鉴》(1931~1936,1942)、《世界知识年鉴》(1936~1937)、《中国经济年鉴》(1934~1936)等,就是当时年鉴的代表作。

1949年到1979年,我国的年鉴编辑出版事业发展缓慢。

据统计,三十年间,编辑出版的年鉴只有6种。

现代年鉴在中国的真正发展,是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事情。

经过20多年的持续发展,到目前,我国的年鉴生产和研究已经接近或赶上了发达国家的水平。

标志是:

年鉴的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年鉴的品种类型基本齐全;年鉴编纂的规范和工艺,已经基本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年鉴的数字化、网络化建设已经起步;年鉴的理论研究,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在现代检索工具体系当中,年鉴是重要的类型之一。

年鉴的主要特点是:

整体构成容纳了多种类型的工具书要素,内容体系多元互补,集知识、信息、数据、资料于一身。

年鉴的整体构成一般包括特载、专文、纪事、法律规章、统计数据、文献汇编、二次文献、大事记、便览性或指南性资料、检索系统等部分。

这些构成部分从形式上看,涉及了辞书、目录、索引、文摘、综述、名录、手册、统计集、资料汇编、史事年表等多种工具书形态,所以,从整体构成上说,年鉴是多种类型工具书的集合。

这种构成形式,使得年鉴可以以最有效的形式表现最适宜的内容,围绕着年度进展这一主题,多形式、多角度、多侧面加以反映,形成了一个多元互补的内容体系。

年鉴的这种构成形式和内容体系,与网络环境下的网站最为接近。

逐年编辑,连续出版。

在所有类型的印刷版检索工具中,年鉴的这一特点是独一无二的。

年鉴以年度为单位编辑出版,按惯例,每一年度的版本反映上一年度的情况,但它是一种连续出版物。

因此,在印刷版工具书中,它是反映情况最及时、提供资料最新颖的工具书。

逐年编辑出版的年鉴所形成的年鉴系列,又提供了连续不断、逐年可比的事实和数据,从中可以看到事业发展的历程,时代前进的步伐,历史演进的趋势,具有“史册”、“镜鉴”的作用。

以栏目作为容纳内容的基本单元,以条目作为表现内容的主要手段。

这是年鉴的主体部分——“纪事”在表现形式和表现手段上的主要特点。

年鉴的框架结构一般都采用分类编排的方法。

习惯上把年鉴的梯级层次分类体系依次称为“篇目”(或“部类”)、“类目”、“分目”等。

所谓栏目,就是分类体系中区分最为深入的类目层次。

这一类目层次依附于它的上位类目而存在,但它直接容纳内容。

如图6.2.1是《中国年鉴》(现改称《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的分类体系。

“科学技术”、“教育”、“文化事业”等是最为宏观的分类层次,“科学技术”下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法规条例”是第二级分类层次,而“自然科学”类目下的“总论”、“科技工作及成果”、“科学考察”、“科学奖励”这一级类目下直接容纳条目,它们就是年鉴中的栏目。

不同的年鉴有不同的框架结构以及体现框架结构的分类体系,同一种年鉴的框架结构在保持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也可以发生变化,但任何一种年鉴中记述的事实、汇集的资料,主要都是通过栏目类聚起来的。

 

由于栏目实际上是分类体系中的一个分类层次,而绝大多数年鉴又是分类编排的,所以,在使用年鉴的时候,首先熟悉年鉴的分类体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法性问题了,它关系到查考对象在年鉴中准确的归属和定位。

栏目只是年鉴中容纳内容的单元。

作为年鉴内容的事实、数据、资料等通过什么形式表现出来?

最主要的表现手段是采用条目化的形式。

条目是工具书表现内容常用的形式,如年鉴以外的辞书、百科全书、某些手册等,也都采用条目化的表现方法。

这是因为切分相对精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的条目,最便于输入和输出内容,最符合工具书供人临事查检而不是系统阅读的需要。

但工具书的性质功能不同,条目的性质、特点与规范也有区别。

年鉴的条目必须是事实主题或资料主题,这是它的基本特征。

这一基本特征可以把年鉴的条目和其他类型工具书中的条目区分开来:

辞书的条目是语词主题,百科全书的条目则是知识(或概念)主题。

作为年鉴条目的事实主题或资料主题,必须能够反映发展变化,这是年鉴条目的本质属性。

年鉴不可能将年度事件、资料罗列无遗,选择是必须的。

选择的标准是什么?

就是事实或资料是否能够反映事业的发展变化。

换言之,如果不能从本质上反映发展变化,即便是可以形成事实主题或资料主题,也不能成为年鉴的条目。

年鉴条目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和本质属性,必然会导致如下两个结果:

一是年鉴条目对事实或资料的“含量”要求较高。

从形式上看,年鉴条目要求具有一定的“线性长度”,排斥过分简短的记述。

因为只有十几字、几十字的条目一般是不会有较高的事实含量的。

二是年鉴条目对“稳定性”的要求不高。

这是因为年鉴重在反映发展变化,并不特别考虑事实本身生命力的长短。

年鉴的分类体系和栏目设置具有相对稳定性,而条目一定是逐年变化的。

年鉴条目的标题(或称“条头”)在形式上的规定性相对较弱。

它不像辞书,必须是规范的语词,也不像百科全书,必须是固定的概念或完整的知识主题,它可以是语词,也可以是概念,更多的则是词组、短语、短句。

在标题制作的技术方法上,一般遵循“中心词前置”的原则,其意义首先在于突出标题中最为重要的关键词,同时也便于标题中的关键词直接进入索引。

条目的标题是检索和了解条目内容的入口。

由于年鉴条目标题在形式上的规定性相对较弱,在利用年鉴时就需要注意对同一内容的概括或表述的差异问题,以防标题非但没能揭示内容反而掩盖内容的现象出现。

特别是对那些索引系统不很完备的印刷版年鉴,这一点更应注意。

二、年鉴资源现状

1.数量

到2003年底,我国编辑出版的年鉴的总数量一般估计在1300种以上。

这一数量表明,在世界范围内,我国已是年鉴生产量较多的国家之一;在亚洲,我国已是年鉴生产数量最多的国家。

2.类型品种

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我国的年鉴类型多样,品种齐全,一个较为完备的年鉴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在年鉴生产领域,目前我国通行的做法是按照年鉴编纂主体的行政隶属关系来对年鉴加以区分。

如分为中央级年鉴、地方年鉴、企业年鉴、大学年鉴等。

从学理上对年鉴的类型加以区分,是一个尚在研讨中的问题。

比较有影响类型划分方法主要有二:

其一,分为综合年鉴、专业年鉴、地域年鉴3类;其二,分为综合年鉴、专科(学术)年鉴、专业(行业)年鉴、地方年鉴、统计年鉴5类。

从使用的角度说,以下几类年鉴值得特别关注。

·政府年鉴各级政府主办的年鉴。

目前我国的地方年鉴基本上都属于政府年鉴。

这类年鉴的内容是综合性的,反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具有政府“年度公报”的性质。

它的优势是,事实准确,数据权威,可靠性高。

在我国现有的年鉴中,由各级地方政府主办的年鉴数量最多。

近年来,伴随着政府上网工程的实施,地方年鉴往往被加载到政府网站中,成为一个电子政务的应用项目。

·行业年鉴这类年鉴一般是由政府行政部门或行业学会、协会主办,反映某一行业、某一系统或某一产业的年度发展状况。

从数量上看,目前我国的行业年鉴仅次于地方年鉴。

年鉴界通常所说的“中央级年鉴”,绝大多数都是行业年鉴。

近年来,行业年鉴往往也是政府行政部门或行业学(协)会网站的应用项目。

·学科年鉴即通常所说的学术性年鉴,一般由学术性学会、协会主办,反映某一学科领域的年度学术活动、研究动态、研究成果、研究资料等,在学术研究中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目前我国的学科年鉴发展不平衡,还没有形成能够覆盖主要学科领域的学科年鉴体系。

相对来说,有两个学科门类的年鉴编纂出版发展较快,基本上形成了“学科年鉴群”:

一是文学艺术,一是医药卫生。

·统计年鉴20世纪80年代以后,以《中国统计年鉴》为龙头的统计年鉴在我国发展迅速,目前,总数量已达250种以上。

统计年鉴的表现形式和其他年鉴有所区别,一般是以图表的形式提供系统的统计数据。

我国的统计年鉴大多是由政府统计行政部门或政府行政部门的相关单位编纂的。

这一编纂体制,保证了统计数据的权威和可靠,在工作决策、学术研究中有重要参考价值。

近年来,依托网络环境的统计信息网大量出现,统计年鉴往往成为其中的年度统计数据库。

·百科全书年鉴百科全书年鉴是由百科全书的编纂、修订派生出来的一个年鉴品种,或者说,百科全书年鉴是依附于“母体”百科全书而存在的年鉴。

一个国家具有代表性的综合性百科全书,往往是一个国家科学文化发展水平的标志性产品。

现代百科全书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再版制”、“补卷制”、“连续修订制”为主的修订制度。

百科全书年鉴就是服务于百科全书修订制度的年鉴。

它的主要任务有二:

一是及时反映年度进展、变化、成就,以补充百科全书之未及,保证百科全书内容的新颖与准确;二是连续、系统地积累资料,为百科全书的全面修订提供事实与资料保障。

百科全书年鉴的性质与功能,决定了它的内容、形式都需要与作为“母体”的百科全书相协调、相统一。

百科全书年鉴的内容,与作为“母体”的百科全书的内容相一致;百科全书年鉴的框架体系,往往是百科全书知识体系的缩影;百科全书年鉴的栏目,强调是对知识体系中同一主题的事实和资料的归并集中,强调栏目脱离分类体系而独立存在,与百科全书的条目主题相呼应;百科全书年鉴的栏目编排方法,与百科全书的条目编排方法相协调,不实行依附于分类体系的分类编排,而是实行按栏目题头字母顺序编排的彻底的“字母化”方式;百科全书年鉴的装帧与版式,一般也保持与百科全书相一致的风格。

百科全书“工具书之王”的地位,直接影响着百科全书年鉴在年鉴家族中的地位。

在国外,百科全书年鉴是所有年鉴品种中影响力和辐射力最强的年鉴,被称为是具有“国家性格”、“国家特色”的年鉴,如《不列颠百科年鉴》、《美国百科年鉴》、《世界大百科年鉴》(日本)等。

在我国,百科全书年鉴的编纂出版比较薄弱,普及、利用程度较低。

1980年开始编辑出版的《中国百科年鉴》是《中国大百科全书》的配套年鉴,也是国内唯一的一部百科全书年鉴。

该年鉴曾以上乘的编纂质量、规范的编纂工艺赢得了世界范围的好评。

1996年,该年鉴停刊。

目前,我国的百科全书年鉴处于空白状态。

3.载体形式

到目前为止,我国年鉴的载体形式依然以印刷版为主。

20世纪90年代后期,年鉴的数字化工程开始起步。

到2002年底,数字化年鉴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是以CD-ROM、DVD-ROM为载体的光盘版年鉴,大约有二三十家;二是依托网络环境的网络版年鉴,代表性产品是方正集团和中国年鉴研究会合作开发的“中国年鉴资源数据库”。

此外还有一些加载在政府或单位网站上、作为网站应用项目的单种网络版年鉴,大约有60多家。

不论是电子版年鉴还是网络版年鉴,其内容都与印刷版年鉴一致,区别在于电子版年鉴都对检索作出了具有计算机检索特点的深度开发,年鉴数据库则可以对入库年鉴进行跨年鉴、跨年度检索。

4.我国的主要年鉴

资料来源:

中国年鉴信息网http:

//www.chinayearbook.org

世界年鉴

世界知识年鉴世界军事年鉴世界经济年鉴世界经济文化年鉴世界华商经济年鉴国际形势年鉴

 

全国年鉴(按笔画排列)

中央电视台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中国人口年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年鉴中国人权年鉴中国人物年鉴中国三峡建设年鉴中国工会年鉴中国工商行政管理年鉴中国工程机械年鉴中国大众实用年鉴中国口腔医学年鉴中国广告年鉴中国广播电视年鉴中国卫生年鉴中国乡镇企业年鉴中国历史学年鉴中国中西部地区开发年鉴中国中医药年鉴中国内科年鉴中国气象年鉴中国化学工业年鉴中国文学年鉴中国计划生育年鉴中国水力发电年鉴中国水利年鉴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年鉴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年鉴中国电力年鉴中国电子工业年鉴中国电影年鉴中国电器工业年鉴中国生活用纸年鉴中国印刷年鉴中国外汇市场年鉴中国外交中国外科年鉴中国包装年鉴中国司法行政年鉴中国民族年鉴中国民族研究年鉴中国出版年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年鉴中国考古学年鉴中国机电产品市场年鉴中国机械工业年鉴中国地震年鉴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年鉴中国会计年鉴中国企业管理年鉴中国交通年鉴中国农业年鉴中国农业机械年鉴中国戏剧年鉴中国劳动和社会保障年鉴中国围棋年鉴中国财政年鉴中国体育年鉴中国饮食服务年鉴中国汽车工业年鉴中国汽车市场年鉴中国社会学年鉴中国社会科学院年鉴中国证券业年鉴中国纺织工业年鉴中国环境年鉴中国林业年鉴中国国土资源年鉴中国国内贸易年鉴中国图书年鉴中国图书馆年鉴中国物价年鉴中国质量认证年鉴中国质量技术监督年鉴中国金融年鉴中国饲料工业年鉴中国审计年鉴中国法律年鉴中国房地产市场年鉴中国建筑业年鉴中国建筑材料工业年鉴中国经济年鉴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年鉴中国经济贸易年鉴中国经济特区开发区年鉴中国药学年鉴中国药品监督管理年鉴中国城市年鉴中国轻工业年鉴中国钢铁工业年鉴中国科学院年鉴中国保险年鉴中国食品工业年鉴中国音乐年鉴中国档案年鉴中国哲学年鉴中国造纸年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年鉴中国烟草年鉴中国旅游年鉴中国畜牧业年鉴中国海洋年鉴中国铁道年鉴中国教育年鉴中国检察年鉴中国黄金海岸年鉴中国税务年鉴中国象棋年鉴中国煤炭工业年鉴中国新闻年鉴中国精神文明建设年鉴长江年鉴华人经济年鉴治淮年鉴热带气旋年鉴党校年鉴IMI消费行为与生活形态年鉴黄河年鉴

 

地方年鉴(按地区排列)

北京年鉴北京社会科学年鉴北京科技年鉴北京教育年鉴北京工业年鉴 北京卫生年鉴北京体育年鉴北京财政年鉴北京金融年鉴 北京物价年鉴北京民政年鉴 北京房地产年鉴北京园林年鉴 北京博物馆年鉴北京市政年鉴北京地方税务年鉴

天津年鉴 天津教育年鉴 天津体育年鉴天津邮政年鉴 

河北省年鉴河北年鉴河北金融年鉴河北交通年鉴河北出版年鉴 河北文化艺术年鉴河北邮政年鉴河北卫生年鉴河北财政年鉴

山西年鉴山西经济年鉴山西政协年鉴山西交通年鉴 山西卫生年鉴 

内蒙古年鉴内蒙古邮电年鉴 包钢年鉴

辽宁年鉴 沈阳年鉴 沈阳教育年鉴沈阳金融年鉴 

吉林年鉴长春年鉴

黑龙江年鉴黑龙江金融年鉴黑龙江财政年鉴黑龙江教育年鉴黑龙江民政年鉴黑龙江邮政年鉴黑龙江审计年鉴黑龙江对外经济贸易年鉴黑龙江工商银行年鉴 哈尔滨年鉴

上海年鉴 上海经济年鉴 上海工业年鉴上海科技年鉴 上海教育年鉴上海文化年鉴上海卫生年鉴上海体育年鉴上海工会年鉴上海公安年鉴上海社联年鉴上海邮政年鉴上海证券年鉴上海对外经济贸易年鉴上海电话局年鉴上海邮政局年鉴上海长途电信局年鉴上海出口产品年鉴 上海房地产年鉴上海财政税务年鉴 

江苏年鉴江苏财政年鉴江苏金融年鉴江苏机械工业年鉴江苏卫生年鉴江苏体育年鉴江苏交通年鉴江苏科技年鉴江苏水利年鉴江苏出版年鉴江苏企业文化年鉴江苏博物馆年鉴江苏乡镇企业年鉴江苏教育年鉴南京年鉴南京卫生年鉴南京交通年鉴 南京财政年鉴

浙江年鉴 浙江邮电年鉴 杭州年鉴杭州电信年鉴 

安徽年鉴 安徽财政年鉴 安徽水利年鉴合肥年鉴 

福建年鉴 福建戏剧年鉴 福建财政年鉴福州年鉴 

江西广播电视年鉴江西交通年鉴江西邮电年鉴 江西电信年鉴江西邮政年鉴 

山东年鉴山东财政年鉴山东水利年鉴山东煤炭年鉴 山东工会年鉴山东邮政年鉴山东农科院年鉴山东广播电视年鉴济南年鉴

河南年鉴河南教育年鉴河南金融年鉴河南技术监督年鉴 郑州年鉴 

湖北年鉴湖北科技年鉴湖北科协年鉴湖北邮电年鉴湖北教育年鉴武汉年鉴武汉工运年鉴武汉房地产年鉴武汉公安年鉴武汉建设年鉴武汉卫生年鉴 

湖南年鉴湖南广播电视年鉴湖南卫生年鉴湖南邮电年鉴长沙年鉴

广东年鉴广东物价年鉴广东戏剧年鉴广东防灾减灾年鉴 广州年鉴广州卫生年鉴 广州建设年鉴深圳年鉴深圳房地产年鉴 深圳政法年鉴珠海年鉴汕头经济特区年鉴

广西年鉴广西财政年鉴广西物价年鉴广西金融年鉴广西教育年鉴广西戏剧年

广西交通年鉴广西邮电年鉴广西工商行政管理年鉴广西经济年鉴 南宁年鉴 

海南年鉴 海南邮电年鉴 海口年鉴

重庆年鉴 重庆财政年鉴重庆广播电视年鉴 

四川年鉴四川体育年鉴 四川交通年鉴四川救灾年鉴成都年鉴成都招商年鉴

贵州年鉴贵州教育年鉴 贵州财政年鉴贵阳年鉴 贵阳教育年鉴

云南年鉴云南经济年鉴云南金融年鉴云南电力年鉴 云南减灾年鉴云南林业年鉴 昆明年鉴昆明交通年鉴

陕西年鉴 西安年鉴

甘肃年鉴 甘肃交通年鉴甘肃金融年鉴 兰州年鉴 

青海年鉴 青海邮电年鉴 西宁年鉴

宁夏邮电年鉴 银川年鉴 

新疆年鉴新疆财政年鉴新疆邮政年鉴新疆教育年鉴新疆邮电年鉴 新疆检察年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年鉴乌鲁木齐年鉴

港澳经济年鉴 香港经济年鉴

统计年鉴

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基本单位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中国市场统计年鉴中国对外经济统计年鉴中国商品交易统计市场年鉴中国人口统计年鉴 中国劳动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统计年鉴中国建筑业统计年鉴中国工业经济统计年鉴中国证券期货统计年鉴中国生产资料市场统计年鉴中国物价及城镇居民家庭统计年鉴收支调查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国区域经济统计年鉴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年鉴中国商检统计年鉴中国房地产统计年鉴中国民族统计年鉴中国民政统计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 中国工会统计年鉴中国海洋统计年鉴中国科学院统计年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统计年鉴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中国气象统计年鉴全国主要社会经济指标排序中国广播电视大学教育统计年鉴国际统计年鉴 世界通信统计年鉴

北京统计年鉴天津统计年鉴 河北经济统计年鉴 河北农村统计年鉴山西统计年鉴内蒙古统计年鉴 辽宁统计年鉴辽宁教育统计年鉴吉林社会经济统计年鉴黑龙江统计年鉴黑龙江垦区统计年鉴华东地区统计年鉴上海统计年鉴 上海科技统计年鉴上海经济区统计年鉴上海对外经济贸易统计年鉴上海海关统计年鉴上海商业统计年鉴上海浦东新区统计年鉴江苏统计年鉴 浙江统计年鉴福建统计年鉴福建科技统计年鉴福建工业经济统计年鉴福建经济贸易统计年鉴福建商业统计年鉴福建物价及城镇住户调查统计年鉴福建农村统计年鉴江西统计年鉴 山东统计年鉴山东科技统计年鉴山东城市统计年鉴山东工业统计年鉴山东物价调查统计年鉴山东农村经济统计年鉴山东国内贸易统计年鉴山东农民生活统计年鉴河南统计年鉴河南城市统计年鉴 河南农村统计年鉴 湖北统计年鉴湖北农村统计年鉴湖北工交统计年鉴 湖南统计年鉴广东统计年鉴 广东农村统计年鉴广州统计年鉴深圳统计年鉴深圳证券市场统计年鉴广西统计年鉴海南统计年鉴重庆统计年鉴 四川统计年鉴贵州统计年鉴云南统计年鉴西藏统计年鉴陕西统计年鉴甘肃统计年鉴青海统计年鉴宁夏统计年鉴新疆统计年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统计年鉴

三、电子版年鉴的检索利用

目前我国的电子版年鉴都是印刷版年鉴的数字化,以光盘、加载于网站或数据库的形式出现。

所以,在内容上,电子版与同种年鉴的印刷版是一致的。

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强化检索功能。

检索功能不强,是我国的印刷版年鉴长期存在的问题。

早期的印刷版年鉴,一般都没有索引,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情况有所改观,但限于卷帙篇幅,索引的深度和广度都很有限。

电子版年鉴的出现从根本上改变了这种现象。

目前的电子版年鉴一般都利用计算机检索技术,设计了检索词或检索条件的组配检索、模糊检索、词频限制检索、全文检索等功能,使年鉴的检索渠道大为拓展,检索功能大为强化。

与其他电子版检索工具相比,电子版年鉴有特点的检索功能是多条件逻辑组配检索。

这里所说的“多条件”,并不是指多个任意检索词,而是指部类、分目、栏目、条目、全文、作者等多个体现年鉴结构特点的检索条件的逻辑组配。

年鉴的框架结构是一个梯级层次分类体系。

内容容纳于栏目之中,栏目依附于分类体系而存在。

任意词的全文检索(包括任意词通过逻辑组配的全文检索)功能可以保证查全率,但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冗余信息,降低了查准率。

电子版年鉴根据年鉴的构成特点,一般通过设置检索条件限制来限定检索范围,以提高检索的准确性。

例如,如果要在《中国年鉴》(2001年卷)中查考有关“西部大开发中的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资料,以“西部大开发”为检索词作全文检索,结果有130项;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检索词作全文检索,结果有85项;将这两个检索词以逻辑“与”组配起来作全文检索,结果有24项;将这两个检索词以逻辑“或”组配起来作全文检索,结果有191项。

图6.2.2是根据《中国年鉴》的结构体系把任意词“西部大开发”和部类条件“精神文明建设”组配起来进行检索,结果为2项。

可见,在年鉴检索中,多条件逻辑组配检索对提高检索的精确程度效果是明显的。

 

 

在现有的电子版年鉴中,实现多条件组配检索的界面形式并不一致,但原理是一样的。

图6.2.3分别是《中国出版年鉴》、《长江年鉴》、《广西年鉴》的多条件组配检索界面,在现有的电子版年鉴中具有代表性。

 

 

 

 

 

 

2.添加应用工具。

在这方面,最有特色的是电子版统计年鉴添加Excel电子表格。

Excel电子表格的主要功能,一是对表格数据进行自动计算和处理,如求平均值、求和、求最大值、最小值等数值计算,以及各种常用的函数计算;二是由数据表格自动生成图表,如曲线图、折线图、柱形图、饼图、面积图、雷达图等。

统计年鉴主要通过数据表现内容,添加了Excel电子表格,就可以方便地对统计年鉴提供的数据进行各类计算,也可以方便地由数据生成各类示意图。

这实际上是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对统计数据进行多样化的表达,为人们提供了学习研究的辅助支持工具。

图6.2.4是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9年卷)电子版提供的“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的分年度数据,利用年鉴加载的Excel电子表格自动计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研究 > 教学案例设计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